《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八 (1)
下集卷之十八 (1)
1. 九漏
—曰狼漏。始發於頸,腫,無頭有根,起於缺盆之上,延連耳根腫大。此得之憂患,氣上不得下,其根在肝。(一作肺。),空青主之,商陸為之佐。
二曰鼠漏。始發於頸,無頭尾,如鼷鼠,使人寒熱脫肉。此得之食,有鼠毒不去,其根在胃。貍骨主之,知母為之佐。
三曰螻蛄漏。始發於頸項,狀如腫。此得之食瓜果,實毒不去,其根在大腸。荏子主之,桔梗為之佐。
四曰蠱漏,始發於頸,瘰癧三四處俱相連,已潰,此得之飲流水中,有風毒不去,其根在脾。雄黃主之,黃芩為之佐。又名蜂漏。
五曰蚍蜉漏。始發於頸,初得如傷寒。此得之食中有蚍蜉毒下去,其根在腎。礬石主之,防風為之使。
六曰蠐螬漏。始發於項下,無頭尾,如棗核塊,累累生皮中,使人寒熱心滿。此得之因喜怒哭泣,其根在心。礬石主之,白朮為之佐。
七曰浮沮漏。始發於頸,如兩指,使人寒熱欲臥。此得之因思慮憂愁,其根在膽。地膽主之,甘草為之佐。
八曰瘰癧漏。始發頸,有根,初痛苦,令人寒熱。此得之因新沐濕結,發汗流於頸所致,其根在腎。雌黃主之,芍藥為之佐。
九曰轉脈漏。始發於頸,濯濯脈轉,若驚惕,身振寒熱。此得之因驚臥失枕,其根在小腸。(一作心。),斑蝥主之,白芷為之佐。
論曰:夫九漏之為病者,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何氣使生?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堤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鼠瘻之本,根皆在臟,其末上出於頸腋之下。其浮於脈中,而未著於肌膚,而外為膿血者易去。去之奈何?曰:請從其末,引其本,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已。
決其死生奈何?曰:及其目,視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白話文:
[九漏]
一、稱爲狼漏。起初在頸部出現腫塊,無頭但有根部,位置在缺盆上方,蔓延至耳根形成腫大。這種病源自憂慮,導致氣往上行無法下行,其根源在於肝臟(一說肺)。治療上,主要使用空青,商陸作爲輔助。
二、稱作鼠漏。起初在頸部出現,無頭尾,形狀類似鼷鼠,使患者感到冷熱交替並逐漸消瘦。這種病來源於食物中帶有鼠類毒素,未能排除體外,其根源在於胃部。治療上,主要使用狸骨,知母作爲輔助。
三、稱作螻蛄漏。起初在頸項出現,形狀如同腫塊。這種病來源於食用瓜果時,體內毒素未能排除,其根源在於大腸。治療上,主要使用荏子,桔梗作爲輔助。
四、稱爲蠱漏,起初在頸部出現,數個腫塊相連,已經潰爛。這種病來源於飲用流動水源,體內風毒未能排除,其根源在於脾臟。治療上,主要使用雄黃,黃芩作爲輔助。也稱作蜂漏。
五、稱作蚍蜉漏。起初在頸部出現,初期症狀類似傷寒。這種病來源於食物中帶有蚍蜉毒素,未能排除體外,其根源在於腎臟。治療上,主要使用礬石,防風作爲輔助。
六、稱作蠐螬漏。起初在頸項下方出現,無頭尾,形狀像棗核,連續在皮膚下生長,使人感到冷熱交替和心悸。這種病來源於情緒波動,其根源在於心臟。治療上,主要使用礬石,白朮作爲輔助。
七、稱作浮沮漏。起初在頸部出現,大小如同兩個手指,使人感到冷熱交替,想躺臥。這種病來源於思考憂愁,其根源在於膽囊。治療上,主要使用地膽,甘草作爲輔助。
八、稱作瘰癧漏。起初在頸部出現,有根部,最初會感到疼痛,使人感到冷熱交替。這種病來源於洗頭後溼發未乾,汗水流入頸部所致,其根源在於腎臟。治療上,主要使用雌黃,芍藥作爲輔助。
九、稱作轉脈漏。起初在頸部出現,脈絡明顯轉動,伴有驚恐感,身體顫抖冷熱交替。這種病來源於睡覺時突然受驚或枕頭掉落,其根源在於小腸(一說心臟)。治療上,主要使用斑蝥,白芷作爲輔助。
討論部分:這九種漏症,都是表現爲頸部和腋下寒熱交替和腫塊的症狀,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這些病症都源自於鼠瘻寒熱的毒素,滯留在血脈中不散。鼠瘻的根源都在內臟,其末端向上延伸到頸部和腋下。如果毒素只停留在血脈中,尚未深入肌膚,且外部已經化膿出血,則比較容易治癒。如何治療呢?首先從病症的末端入手,引導其根本,可以使其衰弱並斷絕寒熱症狀,仔細按照治療途徑進行,慢慢去除病症。如果腫塊大小如麥粒,第一次針刺就見效,三次針刺就能治癒。
如何判斷生死呢?觀察眼睛,如果發現有紅色的血管從上至下貫穿瞳孔,看到一條血管,一年內死亡;看到一條半血管,一年半內死亡;看到兩條血管,兩年內死亡;看到兩條半血管,兩年半內死亡;看到三條血管,三年內死亡。如果沒有紅色血管貫穿瞳孔,則病情還有可能治癒。
2. 附骨疽漏變成虛損
有因勞傷筋骨,而殘損其脈者;有恃酒力入房,而困鑠其陰者;有憂思鬱怒,而留結其氣者;有風邪寒濕,而腠滯其經者。凡人於環跳穴處,無故痠痛,久而不愈者,便恐附骨生疽,速當因症調治,不可遲也。蓋其初起,不過少陽經一點逆滯,遏而不散,則以漸而壅,壅則腫,腫則潰,至其延漫,則三陰三陽,無不連及,而全腿俱潰。然此症無非元氣大虧,不能運行,故致留滯而不散,而後至決裂,誠危症也。
若潰後脈和,雖見困弱之甚,只以大補氣血為主,皆可保全。若潰後脈反洪芤,而煩躁不寧,發熱口渴,則必不可治。
薛氏云:大抵此症,雖腫有淺深,感有輕重,其所受皆因真氣虛弱,邪氣得以深襲。若真氣壯實,邪氣焉能為患也?故附骨疽及鶴膝風症,惟腎虛者多患之。前人用附子以溫補腎氣,而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
澄按:凡病皆以真氣為主。素稟強壯,身體健旺,偶有所感,元氣足以勝邪,自無容身之地,無論內外各症,藥易奏效,治易收功也。惟腎虛之人,真氣不足,每遇一症纏綿,藥難奏功,日久月深,膿水清稀,而內則咳嗽吐痰,潮熱,食少泄瀉,終歸虛勞之癥結局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附骨疽漏」這種疾病轉變為虛損的過程。原因有四種:一是過度勞累導致筋骨受損,影響脈絡;二是過度依賴酒精助興進行性行為,結果耗盡了體內的陰氣;三是長期憂慮、鬱悶或憤怒,導致氣結在體內;四是風邪寒濕入侵,導致經絡受阻。如果人的臀部環跳穴位置莫名出現痠痛,且久久未能痊癒,可能就是附骨疽的徵兆,應立即對症下藥,不要拖延。
起初,這只是少陽經絡的一點逆滯,未能及時消散,逐漸積聚形成腫脹,然後潰爛。一旦蔓延開來,全身的經絡都可能受到影響,整個腿部都會潰爛。此病症之所以產生,都是因為元氣大量虧損,無法正常運行,導致血液淤滯不散,最後爆發,實屬危急病情。
若潰爛後脈象平和,即使身體極度疲弱,只要以補充氣血為主要治療方向,都有機會康復。但若潰爛後脈象反而變得浮大無根,並且伴有煩躁不安、發熱口渴等症狀,那基本無法救治。
薛氏指出,這種病症,雖然腫脹程度和感染程度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都是由於正氣虛弱,使得邪氣得以深入侵害。若正氣強盛,邪氣又如何能造成危害呢?因此,附骨疽以及鶴膝風等症,多發生在腎虛的人身上。前人使用附子溫補腎氣,同時也能幫助藥物效力散去寒邪。
總結來說,任何疾病的根本都在於正氣。如果天生體質強壯,身體健康,偶爾染上疾病,體內的元氣足夠抵抗邪氣,自然不會有大問題,無論是內科還是外科疾病,藥物容易見效,治療也容易成功。然而對於腎虛的人,正氣不足,每次生病都會糾纏很久,藥物難以見效,時間一長,膿水變得清稀,接著會出現咳嗽、吐痰、潮熱、食慾減退、腹瀉等症狀,最終發展成為虛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