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十 (2)

1. 腸胃本無血辨

吳澄曰:腸胃多氣多血之經也。孫真人云本無血者,蓋自咽喉至胃,及大小腸而抵直腸,其中細膩光滑,總無半點血也。其有血者何?陰陽二絡溢出也。其陰陽二絡若何?蓋經脈十有二,絡脈十有五,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經者,徑也,經脈流行,氣血疏通,徑路往來,以榮華一身者也。

絡者,血絡也,經之支派旁出者也。人有十二經,以拘制十二絡,餘三絡者,陰絡、陽絡、脾之大絡也。陰絡者,陰蹻之路也。陽絡者,陽蹻之路也。此三絡者,在奇經八脈之中,不伏十二經拘束也。其不伏拘束若何?聖人計設溝渠,通利水道,以防不測。忽然天降猛雨,溝渠滿溢,聖人不能復設計,仍從滂沛橫流。

譬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其溢出若何?蓋邪之傷人也,因其陰傷則入陰,因其陽傷則入陽,先舍於絡脈,留而不去,乃入於經。陽絡者,主血脈之陽;陰絡者,主血脈之陰。陽主上則吐衄,陰主下則便血。陽主腑,則凡血之出於六腑者,陽主之。陰主臟,則凡血之出於五臟者,陰主之。

是陰亦吐衄,而陽亦便血也。絡通乎經,經通乎臟腑。是以五臟六腑之中,腸胃四圍,皮裡膜外之處,有經有絡,條理貫通,中含氣血,循環不息,而並無血溢出者,何也?其絡在三焦之中,於膈膜脂膏之內,五臟六腑之隙,水穀流化之關,同氣融會於其間,熏蒸膈膜,發達皮膚肉分,運行上下四旁,各隨其所屬部分,而注其中。膈膜細衣,如紙之薄,間隔腸胃之中,只通其氣,而運行其血,不可損傷也。

一有所傷,則震動其衣,而鼓破其紙,中無間隔,氣不運行,血無所附,而洋溢乎腸胃矣。既溢於腸胃,若有窠臼焉,盈滿而後出,出而又溢,溢而又出,撮一身之血,皆聚於此,如水之泛漲,朝宗於大海也。其吐有甚不甚者,由絡之傷有多有寡也。其色之有鮮黯者,由血之出有寒有熱,有新有瘀也。

其有噴成升斗者,此乃血隨氣出,無有統攝也。然此數者,皆出於腸胃,傷在六腑,猶易治也。若夫咯血、唾血、咳血、嗆血,痰涎帶血絲、血點者,所吐雖不多,而傷則在臟也,在五臟則難治矣。其外損吐血者,邪氣深入,攻通血絡也。其內損吐血者,經脈空虛,絡血透進也。

惟血脫者,非益氣不救。其餘各症,不補塞其攻通之竅不止也。其補塞之法若何?血溢出膜外,在腸胃之間,得溫則平,宜甘溫補塞之劑,非寒涼收澀之謂也。雖然亦不可執焉,寒則溫之,熱則清之,瘀則消之,堅則削之,有外邪則去之,有壅滯則開之,虛則補之,實則泄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

如此則調和其氣血,氣煦血濡,腸胃完固,二絡不傷,則光滑細膩,周密如故,自無失血之症矣。

白話文:

吳澄表示:腸胃是充滿氣血的通道。然而,孫真人認為「本無血」,這是因為從咽喉到胃,再到大小腸直至直腸,這些地方內部都是光滑且沒有半點血液存在的。那麼,那些血液是怎麼來的呢?這是因為陰陽二絡的血液溢出所致。

所謂的陰陽二絡又是什麼呢?人體中有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總共有二十七條,這些脈絡氣血相隨上下。經脈就像是主要的道路,氣血通過經脈流動,使全身得到滋養。

絡脈是分支的血管,它們源自於十二條經脈,另外三條是陰絡、陽絡和脾的大絡。陰絡是陰蹻的路徑,陽絡是陽蹻的路徑,這三條絡脈在奇經八脈中,不受十二條經脈的限制。就像聖人設計溝渠以防水患,但當突然大雨來臨,溝渠滿溢,就無法再控制,只能任由水流橫溢。

同樣地,當絡脈中的血液滿溢,經脈也就無法再控制。邪氣侵襲人體,若傷害的是陰分就會進入陰絡,若是陽分就會進入陽絡,首先停留在絡脈,然後才進入經脈。陽絡主控血液的陽性,陰絡主控血液的陰性。陽絡受損,可能導致吐血或鼻血,陰絡受損則可能導致便血。陽絡控制腑部,因此所有從六腑流出的血液都由陽絡主管。陰絡控制臟器,因此所有從五臟流出的血液都由陰絡主管。

由此可見,陰絡也可能導致吐血,陽絡也可能導致便血。絡脈和經脈相互連通,並進一步連接到臟腑。所以,在五臟六腑中,腸胃四周,皮肉之下的地方,都有經脈和絡脈,彼此交錯貫通,其中含有氣血,循環不息。但為何不會有血液溢出呢?這是因為絡脈位於三焦之中,膈膜脂肪層內,五臟六腑之間,以及食物消化的關鍵位置,氣血在此交融,燻蒸膈膜,促進皮膚肌肉的生長,並運行全身,各自根據其負責的部位,注入其中。膈膜細胞薄如紙張,分隔腸胃,僅允許氣體通過,運行血液,但不能損傷。

一旦受到損傷,膈膜細胞就會被震動,導致紙張破裂,中間的隔離消失,氣體無法運行,血液失去依附,於是溢出到腸胃中。血液溢出腸胃後,如果在某個地方積聚,充滿後就會溢出,溢出後又會再次積聚,全身的血液都會集中在此,就像海水湧向大海一樣。吐血的程度會因絡脈受損程度而有所不同。血液的顏色,由血液的新舊和溫度決定。

有些情況下,血液會像噴泉一樣大量噴出,這是因為血液隨著氣體一起排出,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以上幾種情況,都與腸胃有關,若是在六腑受傷,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出現咯血、吐血、咳嗽出血、嘔血,或者痰液中帶有血絲或血點,雖然吐出的血液不多,但傷害卻在臟器,這就比較難治療了。外傷導致的吐血,是因為邪氣深入,打開了血絡。內傷導致的吐血,是因為經脈虛弱,絡脈中的血液滲透進來。

只有血液流失嚴重的情況下,如果不補充氣血,將無法挽救。對於其他各種症狀,如果不堵塞導致血液流失的通道,症狀就不會停止。如何進行堵塞呢?血液溢出膈膜之外,在腸胃之間,需要溫暖才能平息,應該使用甘溫補塞的藥物,而不是寒涼收斂的藥物。但是,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寒冷的情況要溫暖,對於熱的情況要冷卻,對於瘀血要消除,對於硬塊要削減,對於外邪要排除,對於阻塞要開通,對於虛弱要補充,對於實證要排泄,對於過剩的要減少,對於不足的要增加。

這樣才能調節氣血,使氣血溫和,腸胃健康,兩條絡脈不受損傷,保持光滑細膩,從而避免失血的症狀。

有人可能會問,胃中的血液溢出會導致吐血或鼻血,那麼腸子中的血液是否也會向上溢出呢?這種說法似乎有道理。如果這樣區分,陽絡專門負責胃部,陰絡專門負責腸子。然而,實際上,陰蹻脈從腳踝開始,直上大腿內側,進入生殖器官,沿胸部上行,穿過缺盆,越過人迎,進入頰部,與太陽穴會合。陽蹻脈也是這樣,《靈樞·脈度》也是這樣描述的。觀察其沿胸部上行,穿過人迎,與胃經相遇。由於脈絡相連,所以血液能夠沿著這條路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