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 (1)
下集卷之十 (1)
1. 失血類虛損
今人偶爾失血,便作虛勞醫治,不知其中有傷寒、傷暑,有勞力,有跌僕損傷,有過服補藥,有嘔吐損破胃脘,有惱怒傷肝,有混塘洗浴過暖而成,有受熱逼,有受損傷太過,皆非房勞腎虛吐血之比。若誤用癆瘵寒涼之藥,明非虛勞,而逼為虛勞,以致損脾敗胃,多不可救。
澄按:今時之人,每遇失血之症,醫家病家,不究原因,不辨脈症,眾口一辭,群為勞怯,開手便用二地、二冬、黃柏、知母、沙參、貝母之類,受逼而成。在醫者猶自喜有先見之明,能預料病;病者甘受滋陰降火之害,寧死無怨。不知皆是藥餌做成,本非廬山面目也。古人云:不藥得中醫。信哉!
白話文:
現在有些人偶爾出現出血的情況,就會按照虛弱疲勞來治療,卻不知道出血的原因可能是感冒、中暑,或是勞累、跌打損傷,或者是補藥服用過量,或是嘔吐導致胃部受損,又或是生氣導致肝臟受傷,也可能是在溫泉或熱水池裡泡太久,或是受到高溫影響,或是損傷過重,這些情況都不等同於因為房事過度、腎虛所引起的吐血。如果誤用了治療肺結核的寒涼藥物,明明不是虛弱疲勞,卻被誤認為是虛弱疲勞,這會導致脾胃受損,很多情況下就無法挽回了。
澄清一下:現在的人,每次遇到出血的狀況,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不去探討出血的真正原因,不去辨識脈象和症狀,大家一致認為這是虛弱疲勞的表現,一開始就使用像是生地、熟地、麥冬、天冬、黃柏、知母、沙參、貝母這一類的藥物。這種情況下,患者和醫生都自以為是,醫生自喜有先見之明,能預測病情;患者則甘願接受滋陰降火的藥物帶來的傷害,即使因此喪命也不會有怨言。然而他們不知道,這種結果完全是藥物造成的,並非疾病本身的面貌。古人曾說:不用藥也能達到中醫的效果。這句話確實有道理啊!
2. 嘔吐純血
嘔吐純血,自胃而出,亦要分陰陽虛實寒熱,勞心勞力,酒色過度,怒氣傷肝,三時感冒,夏月受暑,冒雨著濕等症。症雖相同,治法不一,必察其所兼何症而辨別之。若初劑一誤,貽害匪輕,不可不慎也。
澄按:血有咳血、嗽血、咯血、吐血、嗆血、嘔血、唾血,有痰涎帶血,有噴成升斗,有帶血絲、血點、血塊、血條之不同。又有五運六氣,司天在泉;飲食煎炒,椒、薑、蔥、蒜;或誤食辛竄煿炙動血之品,菸酒太過;又有好食滾熱之湯飲,跌打之損傷;或食急哽破咽喉、胃脘,或誤服草藥食毒傷;或衣衾太過,壅熱咽道;或飛絲蟲魚,誤入口中,如此等因,曷能枚舉,皆能令人失血。
豈必印定內傷虛損,而後失血,一切雜症,則無此患乎?倘內絡不傷,即真虛損,亦有不失血者矣。
白話文:
[嘔吐純血]
當出現嘔吐純血的情況,源自胃部,必須分辨是屬於陽虛、陰虛、實熱還是寒症。這可能由過度勞心勞力、飲酒過度、性生活過度、憤怒傷肝、季節性感冒、夏季中暑、淋雨受溼等原因引起。雖然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各有不同,一定要觀察伴隨的症狀來判斷。
如果初次治療出現錯誤,後果可能相當嚴重,所以不能不小心。
補充說明:出血狀況包括咳嗽帶血、咳嗽大量出血、吐血、嗆血、嘔吐血、唾液帶血,有的痰裏帶血,有的噴射出血,有的帶血絲、血點、血塊、血條。還有可能是五行六氣、飲食不當,如吃辛辣、煎炸、蔥、姜、蒜等易動血的食物,或是菸酒過量,喜好喝滾燙的飲料,摔打損傷,或是進食時匆忙導致喉嚨、胃部受傷,或是誤服草藥、食物中毒,或是衣物過暖導致喉嚨過熱,或是飛蟲、魚刺等異物誤入喉嚨,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出血。
並非只有內傷、體虛纔會出血,其他各種疾病也可能出現這種狀況。即使內臟沒有受傷,即使是真正的體虛,也有不出血的情況。
以上就是關於嘔吐純血的詳細解釋和可能的原因,以及爲何並非所有體虛者都會出血的說明。
3. 腸胃本無血
《臟腑性鑑》云,孫思邈曰:腸胃本無血。此一句可作失血病的極妙供案。予初閱方書,失血分五臟,驗症治病,井然有理。及深究內景臟腑,方書之言,亦是隔靴抓癢。凡人自喉至胃,及大小腸而抵直腸,何曾有血?然血周流於皮裡膜外經脈間,故云腸胃本無血也。殊不知吐血等病,血從何來?予悟得有一吸一滲之道,質諸高明。
一吸一滲,昭然可據。偶見一戲術,空壇中用火焚片紙在內,遠覆水上,如龍之取水,其水即時吸進。可知腸胃本無血,內之火一盛,血即吸入,是從內吸而有血也,血雖多易治。此吸之道理,以證思邈之言信乎。格物致知,身心性命之學,醫儒共貫也。又悟得一滲之說,於臘月舟次用火爐,舟人再三求免,何也?恐隔沙朽木,而又水因火引,易滲於內。凡人色欲憂煎,經脈血熱,滲入腸胃,是從外慘而有血也,血雖少而難治。
吸與滲者,在上則從口出,在下則從便出。吸則降火,滲則滋陰。降火易,滋陰難,一悟瞭然矣。
澄按:腸胃本無血。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傷者,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總能傷之,非皆因火也。信如所喻,空壇覆火,爐在舟中,以明一吸一滲之理,則凡吐血者,非因於火,則不吸不滲也。信如所言,一用滋陰,一用降火,則凡吐血者,舍滋陰降火之外,別無他法也。
此亦一偏之見,適足以滋時人之弊耳。如專指內傷吐血而言,則古人有用血脫益氣之法,炮姜吸血歸經之法。理中湯最能清胃脘之血,八味丸引火歸原之法,是何說也?要之,主張滋降,則此喻似明,若概以失血之原推之,則拘泥而不能貫通矣。
白話文:
《臟腑性鑑》提到,孫思邈曾經說過:「腸胃本來就不含血液。」這句話對於理解失血病症有著極大的啟發性。當我最初研讀醫書時,發現失血癥被分成五臟不同類型,依照症狀治療,看似有條不紊,合情合理。然而,深入研究人體內部結構後,才發現醫書上的描述往往只是皮毛,未能深入核心。
人體從喉部到胃部,以及大小腸直至直腸,實際上並無血液存在。血液實際上是在皮膚下,組織間的血管中循環流動,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腸胃本無血」。但令人疑惑的是,像吐血這樣的疾病,血液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我領悟到其中有一個「吸」和「滲」的原理。舉例來說,有個小把戲,就是在一個空罐子裡燒一小片紙,然後將罐子倒扣在水面上,就像龍吸取水一樣,水會立刻被罐子吸進去。由此可知,腸胃本無血,但當腸胃內部的「火」旺盛時,血液就會被吸入,這是從內部「吸」而來的血,即便出血量大,也相對容易治療。這個「吸」的道理,可以佐證孫思邈的言論,確有其根據。深入探究事物本質,達到真正的理解,這不只是醫學領域的追求,也是儒學中對身心性命探討的共同目標。
此外,我也領悟到了「滲」的原理。例如,在臘月的船艙中使用火爐,船伕會再三要求避免使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擔心火爐會使船底的沙石或朽木產生裂縫,讓水容易滲入。同樣地,當人們因性慾、憂慮煎熬,導致血液過熱,血液就會滲入腸胃,這是從外部「滲」入的血,即便出血量少,卻難以根治。
「吸」與「滲」,無論是從口腔還是排泄道而出,都存在這兩種機制。「吸」有助於降低身體的「火」,而「滲」則能滋養陰液。降低「火」相對容易,滋養陰液則較為困難,一旦領悟這一點,一切便豁然開朗。
進一步分析:腸胃本無血。當陽絡受損,血液會外溢;陰絡受傷,血液會內溢。這些傷害可能源自內因、外因或非內非外的因素,並不全然是由「火」引起的。如果按照前述比喻,空罐子覆蓋火源,火爐置於船中,以此說明「吸」與「滲」的原理,那麼,所有的吐血癥狀,如果不是由「火」引起,就不會發生「吸」或「滲」的現象。如果按照前述說法,一個方法是滋養陰液,另一個方法是降低「火」,那麼,對於所有吐血癥狀,除了滋養陰液和降低「火」之外,似乎沒有其他治療方式了。
然而,這種觀點只是一面之詞,容易造成當代人對此產生誤解。如果單純針對內傷導致的吐血癥而言,古人的醫學理論中有血脫益氣的療法,以及炮製生薑以促使血液回歸正軌的方法。理中湯能有效清除胃脘部的瘀血,八味丸能將「火」引回根本,這些又是怎麼解釋呢?
總之,如果堅持以滋養陰液和降低「火」為主要治療原則,上述比喻似乎能夠成立。但如果全面考量失血癥的根本原因,這種說法就顯得僵化且缺乏通盤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