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三 (2)

1. 風寒例方

如肉振汗多,加耆、術;泄瀉,加烏梅、五味;鬱滯,加肉桂;虛陽上浮,加茯苓二錢。

溫胃飲,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臟寒嘔惡,胎氣不安等症。

人參(二三錢或一兩),白朮(一二錢或一兩),扁豆(二錢),陳皮(一錢),炮姜(三錢),炙甘草(一錢),當歸(二錢,滑泄者不用)

如下寒,加破故紙;氣滯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之類;如兼外邪及肝腎之病者,加桂枝、柴胡之類;脾氣陷而身熱者,加升麻五七分;水泛為痰而胸腹痞滿者,加茯苓;脾胃虛極,大嘔大吐而不能止者,倍用參、術,仍加胡椒二三分。

薑桂丸,治寒痰咳嗽。

南星(洗),半夏,官桂(去粗皮,各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桐子大,食後薑湯送下五十丸。

厚朴湯

厚朴(薑汁炒),枳殼(去心,麩炒),良薑,檳榔,朴硝(各七錢五分),大黃(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

三拗湯,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麻黃(不去節,發中有收),杏仁(不去尖,取其發速;不去皮,取其澀),甘草(生用,補中有發)

甘草乾薑湯,脈浮自汗,惡寒,小便數,心煩。

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加附子、蔥根,名四逆湯。

越婢加半夏湯,脹脹喘咳,鼻煽肩抬。

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生薑(三兩),甘草,半夏(半升),大棗(十個)

華蓋散,肺風痰喘。

麻黃(去根節),蘇子(炒),杏仁(炒,去皮尖),桑白皮,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姜,棗

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麻黃,桂枝,白芍,細辛,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薑(三兩)

渴去半夏,加花粉;喘去麻黃,加杏仁。

白話文:

風寒例方

若患者汗多且肌肉震顫,則加用黃耆、蒼朮;若患者腹瀉,則加用烏梅、五味子;若患者氣機鬱滯,則加用肉桂;若患者虛陽上浮,則加用茯苓二錢。

溫胃飲

主治:中寒嘔吐、吞酸、腹瀉、不思飲食,以及婦女臟寒嘔惡、胎氣不安等症。

藥材:人參(二三錢或一兩)、白朮(一二錢或一兩)、扁豆(二錢)、陳皮(一錢)、炮姜(三錢)、炙甘草(一錢)、當歸(二錢,若患者大便稀溏則不用)。

加減:若患者下焦寒邪較重,則加用破故紙;若患者氣機鬱滯或伴有胸腹疼痛,則加用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等;若患者兼夾外邪或肝腎疾病,則加用桂枝、柴胡等;若患者脾氣下陷且身熱,則加用升麻五七分;若患者水液停滯化為痰飲,且胸腹痞滿,則加用茯苓;若患者脾胃虛弱極度,嘔吐不止,則加倍人參、白朮用量,並加用胡椒二三分。

薑桂丸

主治:寒痰咳嗽。

藥材:南星(洗淨)、半夏、官桂(去粗皮,各一兩)

製法:研磨成粉末,蒸餅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劑,飯後用薑湯送服,每次五十丸。

厚朴湯

藥材:厚朴(薑汁炒)、枳殼(去心,麩炒)、良薑、檳榔、朴硝(各七錢五分)、大黃(二兩)

製法: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

三拗湯

主治: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藥材:麻黃(不去節,發汗兼收斂)、杏仁(不去尖,取其發汗迅速;不去皮,取其收斂作用)、甘草(生用,補益兼發汗)

甘草乾薑湯

主治:脈浮、自汗、惡寒、小便頻數、心煩。

藥材: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加減:可加附子、蔥根,則名為四逆湯。

越婢加半夏湯

主治:胸悶喘咳,鼻煽肩抬。

藥材: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生薑(三兩)、甘草、半夏(半升)、大棗(十個)

華蓋散

主治:肺風痰喘。

藥材:麻黃(去根節)、蘇子(炒)、杏仁(炒,去皮尖)、桑白皮、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薑、棗

小青龍湯

主治: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嗽。

藥材:麻黃、桂枝、白芍、細辛、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薑(三兩)

加減:若患者口渴,則去半夏,加花粉;若患者喘息,則去麻黃,加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