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一 (1)

1. 下集卷之四

2. 暑證

3. 經旨

經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澄按:夏月陽浮於外,陰伏於內。四月純乾,五月為姤,六月為遁,七月為否。人身之陰陽,與天地相通。若飲食勞倦,多內傷中氣;酷暑勞役,外傷陽氣。氣分受傷,故無氣以動,無氣以言,身倦神疲,脈虛身熱,或兼失血,痰嗽潮熱,有似虛損之症。

白話文:

【經旨】

經典上說:體內氣血過旺,但身體卻感到寒冷,這是因為受到寒氣的侵襲。反之,如果體內氣血不足,身體卻異常發熱,這通常是由於受到暑熱所影響。

當受到暑熱的影響時,會大量出汗,心情煩躁,呼吸急促,安靜下來時則會變得話多,身體像被火燒般熱,但透過出汗可以得到舒緩。

進一步來說,夏季時,人體的陽氣多浮在體表,而陰氣則藏於體內。從四月開始,陽氣逐漸增強,到了五月,陰氣開始出現,六月時陰氣更顯著,到了七月,陽氣和陰氣達到對立狀態。人體的陰陽平衡,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息息相關。如果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容易損傷體內的中氣;在酷熱的天氣下勞動,則容易損耗體表的陽氣。一旦氣血受損,身體就會缺乏力量,無法正常運作,也沒有精神說話,會感到疲倦乏力,脈搏虛弱,身體發熱,甚至可能出血,或是咳嗽、盜汗、潮熱,這些症狀很類似虛弱衰竭的情況。

4. 脈法

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脈訣》曰:浮虛傷暑。

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

澄按:暑之與熱,多生夏月,症每相類。暑病脈浮虛,熱病脈浮洪;暑病多無力,熱病弦長,重按亦有力。脈形有似虛損之症,而與虛損之弦細數者不同。

白話文:

【脈法】

醫經上說:脈象呈現虛弱,且身體發熱,這是由於中暑所導致的。

在脈訣中有記載:脈象呈現浮而且虛,是因為受到暑氣影響。

脈象可能呈現為浮大且散開,或者呈現為弦、細、芤(中空)、遲緩的情況。

進一步說明:暑氣和熱邪,多發生在夏季,其症狀常常相似。中暑的人脈象通常會浮且虛,而熱邪所導致的疾病脈象則會浮且洪大;中暑的人常會感到無力,而熱邪導致的疾病脈象會弦長,即使重按脈搏也有力度。脈象的型態可能類似虛弱或損傷的症狀,但是和真正虛弱或損傷的脈象呈現弦、細、快速的特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