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七 (3)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七 (3)

1. 補虛法

傷寒、瘟疫,俱外侮之症,惟內實者能拒之,即有所感,而邪不勝正,雖病無害。最畏者,惟內虛之人,正不勝邪,邪必乘虛深入,害莫大矣,故曰傷寒偏打下虛人。且今人虛弱者多,強實者少,設遇挾虛傷寒,而不知速救根本,則百無一生。故《傷寒》曰:陽證得陰脈者死。

正以陰脈即虛證也。此欲辨之,惟脈為主,而參以形證,自無失矣。蓋凡遇傷寒外熱等症,而脈見微弱浮空,舉按無力者,即是虛證,最不易解,最不宜攻。雖欲發汗,汗亦難出,即有微汗,亦不過強逼膚腠之汗,而必非榮衛通達之所化。若不顧虛實,而逼之太甚,則中氣竭,而危亡立至矣。

然治虛之法,須察虛實之微甚。若半虛者,必用補為主,而兼散其邪。若大虛者,則全然不可治邪,而單顧其本,顧本則專以保命,命得不死,則元氣必漸復,或於七日之後,或十四日,甚者二十日之後,元氣一勝,邪將不攻自潰,大汗至而解矣。欲知其兆,亦察其脈,但得弱者漸強,小者漸大,弦者漸滑,緊者漸緩,則大汗將通,吉期近矣。凡用補之法,但當察其胸膈何如,若胸膈多滯者,未可補;年壯氣實者,未可補。

若氣本不實,而胸腹無滯,則放膽用之。又若內無熱邪,而素宜用溫,其或氣有難行者,則必兼暖胃而後可。蓋補得暖而愈行,邪得暖而速散,切不可雜用消耗寒涼,以分溫補之力。其或初感寒邪,但見脈症真虛,邪不易散等症,則人參、熟地之類,開手便當速用,愈早愈妙。若或遲疑,則縱寇深入,反成難制矣。

此治虛邪最善之法也。余用此法,活人多矣。常聞昧者有傷寒忌補之說,不知補者,所以補中,是即托裡之意。亦以寒邪如盜,其來在外,元氣如民,其守在中,足民即所以強中,強中正所以御外,保命玄機,惟此一著。何為補住邪氣,庸妄誤人,莫此為甚。因悉於此,用補《傷寒》治法之未備,漸用漸熟,方知其妙。

自今而後,知必有不惑余言,而受生將無窮矣。

白話文:

[補虛法]

傷寒和瘟疫都是由外部病原體引發的疾病,只有身體狀況良好的人才能抵禦它們。即使受到感染,因為體內正氣較強,邪氣無法佔上風,因此即便生病也無大礙。然而,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他們的正氣不足以抵擋邪氣,邪氣會趁虛而入,深入體內,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因此有句話說:“傷寒總是找上體虛的人”。而且,現代社會中體虛的人很多,而體質強健的人相對較少。如果遇到因體虛導致的傷寒,如果不迅速救治,那麼十有八九會喪命。因此,《傷寒論》中提到:出現陰性脈象的陽性病徵患者,將會死亡。

這是因為陰性脈象代表的是體虛的症狀。要辨別這一點,主要依靠脈象,並結合患者的外在表現,這樣就不會錯診了。一般而言,當遇到像傷寒這樣的外感熱病,如果脈象顯示微弱、浮空,按下去沒有力度,那就是體虛的症狀,這種情況非常難以治療,更不能進行攻伐。即便想要發汗,也很難出汗,即便有些許汗液,也只是強迫皮膚毛孔排汗,並不是經絡通暢所導致的汗液。如果不管患者虛實情況,過度強迫出汗,就會導致中氣衰竭,危及生命。

然而,治療體虛的方法,必須根據虛實程度的不同來判斷。如果只是部分虛弱,應該以補益為主,同時疏散邪氣。如果是嚴重虛弱,則完全不能針對邪氣治療,而是應當專注於根本,保護患者的生命。只要能夠保住性命,元氣就會逐漸恢復,可能在七天後,或者十四天,甚至二十天後,當元氣佔據上風,邪氣就會自動消散,大汗淋漓後病情就會好轉。要知道這種跡象,也要觀察脈象,如果發現原本虛弱的脈象變得強勁,細小的脈象變得粗大,緊繃的脈象變得平和,那就表示大汗將至,病情好轉的日子也就不遠了。使用補益方法時,要觀察患者胸膈部位的情況,如果胸膈部位有阻塞,不宜補益;如果年紀輕、體質壯實,也不宜補益。

但如果患者本身體質不夠強健,胸腹部位沒有阻塞,就可以大膽使用補益方法。另外,如果體內沒有熱邪,通常適合溫補,如果氣血運行困難,就必須同時溫暖胃部才能奏效。補益和溫暖可以讓正氣更強,邪氣更快消散,絕對不能混用消耗性和寒涼性藥物,以免影響溫補的效果。如果剛開始感染寒邪,但脈象顯示真虛,邪氣不易消散等症狀,人參、熟地等補益藥物應立即使用,越早越好。如果拖延,邪氣就會進一步深入,變得更難控制。

這是治療虛弱邪氣最好的方法。我使用這個方法,拯救了很多人。經常聽到一些不懂醫學的人說傷寒禁忌補益,卻不知道補益的目的是為了補充體內正氣,就是託裡的意思。因為寒邪如同盜賊,來自體外,而元氣如同百姓,存在體內。保障百姓的生存就是加強體內的力量,強大的體內力量才能抵抗外界的邪氣,這是保命的關鍵。不要誤以為補益會使邪氣停留,這是庸俗錯誤的觀點,誤導了很多病人。我在這裡詳細解釋,補充《傷寒論》治療方法的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這個方法的妙處。

從現在起,我相信一定有人不會再懷疑我的話,並且會因此獲得無盡的生命活力。

2. 攻補托論

吳澄曰:古今言治外感者,不出汗、吐、下三法,三者之中,總為攻之一法,曰補、曰和,共為五法矣。余於五法之中,改和為托,則又約為攻、補、托三法矣。蓋邪氣熾盛,非攻不除,在表宜汗,在上宜吐,在下宜下,隨其所在而攻之,此攻之妙也。然稟質素弱,元氣不充,不能攻者而攻之則殆矣。

邪退宜補,補者補其不足也。陽虛者補陽,陰虛者補陰,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此治邪於未萌,或治邪於將退,此補之善也。然倘外邪未清,而概補之,寧不助紂為虐乎?邪居半表半裡宜和,和者,和其半表裡也。邪在表則汗,邪在裡則下,半表半裡不可汗、下,宜從中治,法當和之。

然和之而有不能和者,則惟托之一法為最。凡邪在表,表可托也;凡邪在裡,里可托也;邪在中焦,中可托也;邪在三陰,陰可托也;邪在三陽,陽可托也。托者,迴護元氣也,必不以病之強弱為強弱,而總視人身之元氣強弱為強弱也。故攻補之中,總寓托之一法焉。人身元氣之盛衰異質,邪正之強弱異勢,病機之寒熱異情,臟腑之虛實異症,豈可執一?故體強利用攻,體虛利用補,虛中挾實利用托。斯法也,雖盧扁復起,不易吾言矣。

蓋病有病之虛實,元氣亦有元氣之虛實。能知元氣之虛實,足以制病之虛實,則料病觀變,操縱由我。且六淫之氣,何地不有,四時更變,何歲不然,只顧沖和之元氣以為主宰,不必以外邪之所感為重輕。苟吾身之壯旺,即所感雖重,重亦輕也;苟吾身之衰弱,即所感雖輕,輕亦重也。

氣煦血濡,精神完固,隨其所感而應之,則用攻,攻可也;用補,補亦可也;用托,托亦可也。不然,倘元氣空虛,氣血虧竭,而欲用攻,攻可克乎?精神不足,真元無存,而欲用補,補可起乎?邪實正虛,真元枯槁,而欲用托,托可出乎?大抵攻、補、托三法,而托常居攻、補之中,能托則可以補,可以無補;能托則可以攻,可以無攻,權衡在我,是三法總歸之於托之一法也。

而托之一法,亦兼二法焉,兼攻而托,是為解托;兼補而托,是為補托,是二法仍歸之一法也。此所謂審元氣之盛衰,察病情之虛實,而施攻、補、托之三法也。其二法十三方,見上集治法。

白話文:

吳澄說:自古至今,對於治療外感疾病,不外乎發汗、催吐、瀉下這三種方法,而這三種都屬於「攻」的一類。此外還有「補」和「和」兩種,合計共有五種療法。然而,我認為在這五種療法中,應將「和」改為「託」,這樣就簡化為「攻」、「補」、「託」三種療法了。當邪氣旺盛時,如果不使用「攻」法來清除,則難以去除。若邪氣在表皮層,應採用發汗法;若邪氣在上部,應採用催吐法;若邪氣在下部,應採用瀉下法。根據邪氣的位置,選擇相應的攻法,這是「攻」法的精妙之處。然而,如果患者本質虛弱,元氣不足,若勉強使用攻法,可能會造成危險。

當邪氣退去後,應使用「補」法,補法是補充身體不足的部分。若是陽氣虛弱,就補陽;若是陰氣虛弱,就補陰;若是氣力虛弱,就補氣;若是血液虛弱,就補血。這種在邪氣未萌芽或即將消退時,進行補充,是補法的好處。然而,如果外邪尚未清除,就全面使用補法,豈不是助紂為虐?

當邪氣處於半表半裡狀態時,應使用「和」法,和法是調和半表半裡的狀態。邪氣在表皮層,就用發汗法;邪氣在裡層,就用瀉下法。然而,當邪氣處於半表半裡時,既不能發汗也不能瀉下,應該從中間調和,此為和法。

然而,有時和法可能無法達到效果,這時,「託」法就顯得非常重要。「託」法適用於各種情況:邪氣在表皮層,可以託表;邪氣在裡層,可以託裡;邪氣在中焦,可以託中焦;邪氣在三陰,可以託三陰;邪氣在三陽,可以託三陽。託法是保護元氣的方法,其強弱不會受疾病影響,而是根據人體元氣的強弱來決定。因此,在攻和補的療法中,常常會融入托法。

人體元氣的盛衰因人而異,邪氣和正氣的強弱也有差別,病情的冷熱不同,臟腑的虛實也各不相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對於體質強健的人,可以考慮使用攻法;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可以考慮使用補法;對於虛實交錯的情況,可以使用託法。這種方法,即使古代名醫再世,也不會改變我的觀點。

疾病有疾病的虛實,元氣也有元氣的虛實。只有理解元氣的虛實,才能控制疾病的虛實。這樣才能對病情有深入的理解,並靈活運用各種療法。對於外界的各種邪氣,無論何時何地都會存在,四季更迭,每年都是如此。我們應當以保持元氣的平衡為主導,而不必過度擔心外邪的影響。如果身體健康,即使感染了嚴重的邪氣,病情也會輕微;反之,如果身體虛弱,即使感染的邪氣較輕,病情也會加重。

如果氣血充沛,精神飽滿,那麼無論受到何種邪氣的影響,都可以選擇相應的療法。可以選擇攻法,也可以選擇補法,或者選擇託法。然而,如果元氣空虛,氣血虧損,想使用攻法,攻法能夠奏效嗎?如果精神不足,真元衰弱,想使用補法,補法能夠起到作用嗎?如果邪氣實在,正氣虛弱,真元枯竭,想使用託法,託法能夠有效嗎?總體而言,攻、補、託三種療法中,託法通常處於攻和補之間。如果能夠正確使用託法,那麼既可以補充,也可以不用補充;既可以攻擊,也可以不用攻擊,選擇權在我們手中。因此,這三種療法最終都可以歸結為託法。

然而,託法本身也包含了其他兩種療法:與攻法結合的託法稱為「解託」;與補法結合的託法稱為「補託」。這兩種療法仍然可以歸納為託法。總之,我們應該根據元氣的盛衰,評估病情的虛實,並適當應用攻、補、託三種療法。具體的兩種療法和十三種方劑,請參閱上集中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