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五 (3)

1. 虛中挾邪條目,分輕重察虛實

吳澄曰: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其本不同,其治亦異。蓋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於肺。內傷之咳,必由精氣受傷而關於腎。一內一外,一虛一實,迥然不同,無難治也。惟是外感而兼內傷,內傷而兼外感,則補而兼散,散而兼補,其間之虛實,不可不察也。又有內傷重而外感輕,或內傷輕而外感重,則補多散少,或補少散多,其間之輕重,又不可不辨也。今人但知肺主皮毛,一遇外感風寒,疏散之外又行疏散,牢不可破。

殊不知體弱之人,久則傳變為郁咳,遂成癆瘵。人但知腎主精血,一凡內傷不足,滋補之中又加滋補。殊不知外邪未解,愈投愈咳,亦成癆瘵。而究其原因,每由嗽起。因立解托、補托二法,自制得效一十三方,詳見虛損治法。

薛氏曰: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宜解表當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而小便短少,皮虛漸腫,而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

—凡病邪既去,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以養元氣;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氣。

—病久或誤服表散之劑,以致元氣虛而邪氣實者,宜補其元氣而佐以解表之藥。若專於解表,則肺氣益虛,腠理益疏,外邪乘虛直入,病愈難愈矣。

—凡外感之嗽,屬陰虛少血,或脾肺虛寒之輩,則最易感邪。但察其脈體稍弱,胸膈無滯;或腎氣不足,水泛為痰;或心嘈嘔惡,飢不欲食;或年及中衰,血氣漸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加減主之,足稱神劑。

—外感咳嗽,脾胃土虛,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子湯以補脾肺。或脾虛不能制水,泛而為痰,宜理中湯,或理陰煎、八味丸之類以補土母。皆良法也。

—外感與內傷,寒病與熱病,氣虛與血虛,如冰炭之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必病。

趙氏云:讀傷寒書,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東垣《脾胃論),深明飢飽勞役發熱等症,俱是內傷,悉類傷寒,切戒汗下。以為內傷多而外感少,只須溫補,不必發散。如外感多而內傷少,溫補中稍加發散,以補中益氣為主。

如內傷兼寒者加麻黃,兼風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黃連,兼濕者加羌活,實萬世無窮之利。此東垣特發陽虛發熱之一門也。然陰虛發熱者,十之六七,亦類傷寒。今人一見發熱,即曰傷寒,類用發散而斃,則曰傷寒之法已窮。余嘗於陰虛發熱者,見其大熱面赤,口渴煩躁,與六味地黃丸一大劑即愈。

如下部惡寒,渴甚燥極,或飲而反吐,即加肉桂、五味,甚則加附子冷飲,活人多矣。此丹溪發明陰虛發熱之旨外,尚還未盡之旨也。

白話文:

吳澄認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的病因和治療方法都不同。外感咳嗽是風邪從皮膚毛髮侵入肺部引起的,而內傷咳嗽則是由於精氣受損,影響到腎臟所致。一內一外,一虛一實,治療方法截然不同,並不難治。但如果同時兼有外感和內傷,就要兼顧補益和疏散,治療時必須仔細辨別虛實的程度。 內傷重而外感輕,或內傷輕而外感重,也要根據輕重調整補益和疏散的比例。現在很多人只知道肺主皮毛,一旦外感風寒,就一味地疏散,這是錯誤的。體質虛弱的人,久咳會轉變成郁咳,甚至發展成肺癆。同樣,只知道腎主精血,內傷就一味滋補,也是錯誤的。外邪未解,持續滋補反而會加重咳嗽,最終也可能導致肺癆。究其根本,很多咳嗽都是由外感或內傷引起的,因此我創立了「解托」、「補托」兩種治療方法,並制定了十三個有效的處方,詳見《虛損治法》。

薛氏認為,肺主皮毛,肺氣虛弱則肌膚疏鬆,風邪容易侵入,治療應當解表同時補益肺氣。肺有實火則肌膚腠理不閉,風邪容易乘虛而入,治療應當解表並清肺火,邪氣去除後即可停止。如果一味疏散,則會損傷津液,導致邪氣內蘊,形成肺疽或肺痿。因此,凡是肺部受邪,氣機不利,小便短少,皮膚腫脹,咳嗽加重者,宜用六君子湯補益脾肺,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

病邪去除後,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以養護元氣;再加柴胡、升麻少許,以升舉元氣。

如果久病或誤服過多疏散之藥,導致元氣虛弱而邪氣仍盛,則應先補益元氣,再輔以解表藥物。如果只注重解表,則肺氣會更加虛弱,肌膚更加疏鬆,外邪更容易乘虛而入,疾病更加難以治愈。

外感咳嗽,如果伴有陰虛少血,或脾肺虛寒,則更容易感受外邪。 如果患者脈象稍弱,胸膈無堵塞感;或腎氣不足,水液停滯化為痰液;或心煩嘈雜,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中年以後,血氣衰弱,咳嗽久治不愈者,都應當服用加減後的金水六君湯,此方堪稱神效。

外感咳嗽,若脾胃虛弱,不能生金,邪氣不能去除,則應使用六君子湯補益脾肺。如果脾虛不能制約水液,水液上泛成痰,則應使用理中湯、理陰煎或八味丸等補益脾土的藥物,這些都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外感和內傷、寒證和熱證、氣虛和血虛,如同冰炭一樣相互矛盾,治療方法如果用錯,輕症會加重,重症則會危及生命。

趙氏說,只讀傷寒論而不讀李東垣的書,則對內傷不明,容易造成死亡;只讀李東垣的書而不讀朱丹溪的書,則對陰虛不明,同樣容易造成死亡。李東垣的《脾胃論》深入闡明了飢飽、勞役等導致發熱的疾病,都是內傷,與傷寒相似,要避免使用汗下之法。李東垣認為內傷多而外感少,只需溫補,不必發散。如果外感多而內傷少,溫補中可以稍微加用發散藥物,以補中益氣為主。

如果內傷兼有寒證,則加用麻黃;兼有風證,則加用桂枝;兼有暑證,則加用黃連;兼有濕證,則加用羌活。這些方法具有深遠的意義,這是李東垣對陽虛發熱的獨到見解。但陰虛發熱者佔大多數,也類似於傷寒。現在很多人一見發熱就認為是傷寒,一味使用發散之法,結果導致死亡,認為傷寒的治療方法已經窮盡。我曾經治療過陰虛發熱的患者,他們表現為面紅赤熱、口渴煩躁,服用一大劑六味地黃丸後就痊癒了。

如果患者下焦惡寒,口渴乾燥,甚至喝水就嘔吐,則應加用肉桂、五味子,病情嚴重者則加用附子,並服用冷飲,這樣可以挽救很多生命。這是朱丹溪對陰虛發熱的闡述,但仍有一些未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