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四 (1)

1. 經旨

經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澄按:夏月陽浮於外,陰伏於內。四月純乾,五月為姤,六月為遁,七月為否。人身之陰陽,與天地相通。若飲食勞倦,多內傷中氣;酷暑勞役,外傷陽氣。氣分受傷,故無氣以動,無氣以言,身倦神疲,脈虛身熱,或兼失血,痰嗽潮熱,有似虛損之症。

白話文:

經書上說:「氣盛身寒,是因為傷寒引起的;氣虛身熱,是因為傷暑引起的。」

因為暑氣入侵,導致出汗、煩躁喘不過氣、安靜時卻說個不停,身體像燒紅的炭火一樣,不停地出汗,但汗卻散發不出去。

我觀察到,夏季陽氣浮於外,陰氣潛伏於內。四月氣候乾燥,五月陽氣開始與陰氣相遇,六月陽氣開始隱沒,七月陽氣處於衰敗狀態。人體的陰陽氣與天地相通。如果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就會損傷內在的元氣;在酷暑中勞作,就會損傷外在的陽氣。氣分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氣虛無力,呼吸困難,說話無力,身體疲憊,神志萎靡,脈象虛弱,體溫升高,甚至伴隨出血、痰嗽、潮熱等症狀,類似於虛損的表現。

2. 脈法

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脈訣》曰:浮虛傷暑。

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

澄按:暑之與熱,多生夏月,症每相類。暑病脈浮虛,熱病脈浮洪;暑病多無力,熱病弦長,重按亦有力。脈形有似虛損之症,而與虛損之弦細數者不同。

白話文:

經書說:脈象虛弱,身體發熱,這是因為傷了暑氣。

《脈訣》說:浮脈虛弱,是傷了暑氣。

脈象浮大而散,或者弦細而虛弱,脈搏遲緩。

澄按:暑氣和熱症,多發生在夏季,症狀常常相似。暑病的脈象是浮虛,熱病的脈象是浮洪;暑病大多無力,熱病弦脈有力,重按也仍然有力。暑病的脈象雖然和虛損的脈象相似,但不同於虛損的弦細數脈。

3. 總論

吳澄曰:炎氛扇夏,暑熱鬱蒸。肝腎素虧之人,當鑠石流金之際,無論動暑靜暑,而虛人遇之,無隙可避。蓋其始也,令人不識不知,外之流火,與內之陽氣,驟遇而交爭,感之重者當時即發,輕者潛伏經絡,暗鑠真陰。人身之陽,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陰,以熱而內消。陰陽兩虧,變幻不測,或乍或久,似勞非勞,似損非損。

咳嗽潮熱,吐血衄血,盜汗自汗,神氣倦怠,飲食減少,嘔吐痰涎,令人肌肉漸消,有不識為何症者。

白話文:

吳澄說:炎熱的氣氛如同扇子般吹拂著夏季,暑氣悶熱蒸騰。本身肝腎虛弱的人,在酷熱難耐、如同熔化金石的時節,不論是動輒汗出或是靜止不動的暑氣,虛弱之人遇到都會難以躲避。

因為暑氣的開始,讓人無知無覺,外來的熱氣與內在的陽氣,突然相遇而相互爭鬥,感受重的當時就會發病,輕則潛伏在經絡中,暗中消耗真陰。人體的陽氣,會隨著汗液排出體外;人體的陰氣,則會因為熱氣而內耗。陰陽兩虛,變化無常,有時突然發作,有時久久不愈,似勞非勞,似損非損。

會出現咳嗽、潮熱、吐血、鼻血、盜汗、自汗、精神倦怠、食慾減退、嘔吐痰涎等症狀,讓人肌肉逐漸消瘦,甚至搞不清楚是什麼病。

4. 暑勞

盛暑之月,火能鑠金,不禁辛酒,勞熱燥攘,火動心脾,令人咳嗽氣喘,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胸膈脹悶,煩渴不寧。即童稚老夫,亦有此病。昧者以為癆瘵,不知火載血而上升,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四物湯去川芎,黃連解毒湯去黃柏,二陳以貝母易半夏,加苦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麥冬、五味以斂之,或黃連香薷飲亦可。

白話文:

盛夏的月份,天氣炎熱,火氣旺盛,可以熔化金屬。如果貪吃辛辣食物、飲酒,又勞累過度,容易導致心火上升,造成身體燥熱,進而引起咳嗽、氣喘、突然吐血或流鼻血、頭昏眼花、胸悶氣短、口渴難耐等症狀。不論是孩童、青少年、還是老年人,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病症。有些人誤以為是肺癆,其實這並非陰虛虧損導致的虛勞,而是因為暑熱傷陰,火氣上炎,導致血熱上行所致。

治療方法應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可以用四物湯去除川芎,黃連解毒湯去除黃柏,二陳湯用貝母代替半夏,再加入苦梗抑制火氣,薄荷散熱,麥冬、五味子收斂止血。或服用黃連香薷飲也行。

澄按:暑邪內伏,銷鑠真陰,肌肉盡脫,咳嗽吐痰失血,宛類虛損。夏秋之間,人有驟然暴瘦不堪者,多有暑邪內伏之症。

白話文:

夏天時,有些人突然消瘦得非常嚴重,可能是因為暑熱病邪在身體裡潛藏著,消耗了身體的精氣和津液,導致肌肉大量流失、咳嗽咳出痰或出血等症狀,看起來像是體質衰弱的人。這種情況常發生於夏季和秋季之間。

5. 傷暑吐衄

傷暑吐衄者,暑傷心,心虛不能生血,不宜過用寒涼以瀉心,宜清暑益氣加丹皮、生地、犀角之類。蓋暑傷心,亦傷氣,其脈必虛,以參、耆補氣,斯無弊也。

白話文:

受到暑熱影響而出現嘔吐和出血的情況,是因為暑熱侵襲了心臟,使得心臟虛弱而無法產生足夠的血液,因此不應該使用太過寒冷的藥物來洩除心火,而是要選擇能夠清除暑熱並且增強身體能量的草藥,例如牡丹皮、生地黃以及犀角等。因為暑熱不僅會對心臟造成損傷,也會使人的氣力受損,所以可以使用人參或黃耆等草藥來補充氣力,這樣才能避免出現不良後果。

6. 暑熱鬱閉於經絡

暑熱之症,必面垢口渴喜飲,乾嘔腹痛,或不痛,其脈必虛。若鬱閉於經絡而不解,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則為吐出清血。吐之不盡,余血停留,致面色萎黃。宜犀角地黃湯。若暑毒攻心,嘔吐鮮血,宜枇杷葉散。

澄按:以上二條,乃時令之火,鬱閉於內,心包之陽,不行於外,則榮衛之開闔不調,腠理閉塞,暑火內逼,而吐衄見矣。若傷之甚者,則非點滴可止,必大吐大衄,頃刻盈盆。治之之法,雖曰清暑涼血為主,然必以益氣為先。蓋暑熱傷氣,血脫益氣,徒用清涼無濟也。

白話文:

夏天酷熱的症狀,患者必定面容垢膩、口渴喜飲,還會乾嘔腹痛,或是不痛,脈象必定虛弱。如果暑熱鬱結在經絡中無法消散,就會隨著氣血上湧而導致鼻出血,或者清氣通道阻塞,流入胃脘,就會嘔吐出鮮血。如果吐不乾淨,殘留的血液就會導致面色萎黃。這時應該服用犀角地黃湯。如果暑毒侵犯心臟,嘔吐鮮血,應該服用枇杷葉散。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季節性的火熱鬱結在體內,心包的陽氣無法外泄,導致營衛氣血的開合失調,毛孔閉塞,暑熱內逼,才出現嘔吐和鼻出血。如果病情嚴重,就不是點滴就能止住的,必定會大量嘔吐和鼻出血,瞬間就滿盆。治療的方法,雖然說是以清暑涼血為主,但一定要先益氣。因為暑熱傷氣,失血更傷氣,只用清涼藥物是沒有用的。

7. 暑證類虛損

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肌倦便溏。暑熱傷氣,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故胸滿惡食。暑先入心,汗為心液,故自汗。濕甚則身熱身重,暑傷氣則脈虛而不足,有類乎虛損之症。

澄按:炎暑酷熱,稟質瘦弱之人,不任外邪,故偶感而即病,致傷心脾,宛與虛勞相類。如脈虛不足,脈類虛損也;無氣以動,無氣以言,狀類虛損也;身熱咳嗽,吐痰失血,症類虛損也;肌肉消瘦,形枯骨槁,形類虛損也。雖曰相類,而於相類之中,要求其所以不類焉。

如面垢不澤,與兩顴發赤,不相類也;寒熱不定,體若燔炭,與骨蒸潮熱,不相類也;暑熱失血,神氣倦怠,虛火失血,人反精神,又不相類也。能於不類之中,而察其所以類焉,又能於類之中,而察其所以不類焉,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炎炎夏日,濕熱蒸騰,容易傷及脾胃,導致人體疲倦、腹瀉。暑熱傷肺,則容易氣喘、心煩、口渴、小便赤。濕熱上蒸,容易造成胸悶、食慾不振。暑氣先入心,汗液是心之津液,故容易自汗。濕氣重則身體發熱沉重,暑氣傷肺則脈搏虛弱无力,這些症狀看似虚损,但又有其区别。

体质瘦弱的人更容易受到暑热侵袭,导致心脾受损,症状与虛勞相似。比如脉象虚弱,就像虚损一样;无力活动,说话无力,也像虚损一样;发热咳嗽、咳痰吐血,也像虚损一样;肌肉消瘦,形体枯槁,也像虚损一样。虽然说这些症状类似,但还是需要仔细辨别其区别。

比如面容晦暗无光,与两颊发红就不一样;寒热无常,身体发烫,与骨蒸潮热也不一样;暑热导致失血,神疲乏力,而虛火失血,人反而精神抖擻,也不一样。能够在相似的症状中找到其不同之处,也能在不同的症状中找到其相似之处,那么你就已经掌握了一半的医术了。

8. 暑瘵

暑熱每多傷氣,氣虛身熱,脈弱,汗出口渴,有似虛損,其甚變為瘧痢,或為熱症。調治失宜,元氣內虧,日久累成不足之症。有暑邪內伏,銷鑠真陰,肌肉盡脫,大骨枯陷,吐痰失血,蒸熱,全類虛損,而實為暑邪所傷,謂之暑瘵。

澄按:暑本不成瘵,日久調治失宜,真陰銷鑠,則變成瘵矣,成瘵則難治矣。雖似虛損,實因於暑。故欲治其瘵者,必先治其暑,如青蒿煎之類。

白話文:

夏季炎熱容易傷氣,導致氣虛體熱,脈搏虛弱,出汗口渴,看似虛損,嚴重時甚至演變成瘧疾或痢疾,或發展成熱症。如果治療不當,元氣就會內虛,時間久了就會積累成氣虛不足的病症。有些暑邪會潛伏在體內,消耗真陰,導致肌肉消瘦,骨骼枯竭,吐痰咳血,發熱,整個病症類似虛損,但實際上是暑邪所傷,稱為暑瘵。

注釋:暑氣本身不會形成瘵病,但如果長期治療不當,真陰被消耗殆盡,就會變成瘵病,而瘵病就難以治療了。雖然病症看起來像是虛損,但實際上是由於暑邪所引起。因此,想要治療瘵病,必須先治療暑邪,例如使用青蒿煎等藥物。

9. 傷暑咳嗽

《三因》論傷暑咳嗽,燔熱引飲口燥,或吐涎沫,聲嘶咯血,用人參白虎湯。

澄按:暑毒傷人,多令人吐衄。蓋暑熱通心,火毒刑肺也。然暑既傷心,熱又傷氣,其人必脈虛氣怯,體倦息微,皆本真元不足。若但知為熱,而過用寒涼,則氣必愈傷,而害斯大矣。惟生脈散、人參湯之屬最宜。若氣虛之甚者,以人參、黃耆並用。火甚而熱,煩渴悶者,宜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若氣不甚虛者,宜犀角地黃湯,或枇杷葉散。

白話文:

《三因》指出,傷暑咳嗽、燥熱引發口乾、吐口水、聲音嘶啞、咳血等症狀,可用人參白虎湯治療。暑毒傷人容易導致吐血,因為暑熱直達心臟,火毒侵犯肺部。然而,暑氣傷心,熱氣傷氣,患者必然脈象虛弱、氣息微弱、身體疲倦,都是元氣不足所致。如果只知道是熱症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加重氣虛,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生脈散和人參湯之類藥物最為合適。如果氣虛嚴重,可以用人參和黃芪一起使用。如果火熱旺盛,煩躁口渴,可用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如果氣虛不嚴重,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或枇杷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