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三 (2)

1. 感寒嘔吐膿血

孫真人治吐膿血,用麻黃、升麻之類,及青龍湯,亦從傷寒而得也。內多用五味子,皆祖仲景法。無論傷寒傷風,皆可加五味子。

澄按:傷寒傷風,古劑中多加五味子,此乃補中有散,發中有收,立方之意也。世人不明其理,而嫌其酸斂,此謹慎之過似也。以升發劑之酸斂,尚不敢用,惡其閉邪,而忽又恣用滋補,毫不顧忌,是何故也?

白話文:

孫真人治療吐膿血的情況,會使用像麻黃和升麻這樣的藥材,以及青龍湯,這些方法都是從處理感冒所衍生出來的。在這些處方中,五味子的使用頻率很高,這都沿襲了仲景的療法。無論是因為感冒還是風邪所導致的病狀,都可以加入五味子。

澄進一步解釋:對於感冒或風邪,古方中常常會加入五味子,這是因為它能在補益中帶有疏散的效果,在發汗中又具有收斂的作用,這是創立這個處方的意圖。但現代人往往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而嫌棄五味子的酸味,這似乎是過於謹慎了。即使是在提升身體機能的處方中,人們也不敢使用可能有收斂效果的藥材,擔心會困住邪氣,然而卻又隨意地使用滋補藥物,毫無顧忌,這是為什麼呢?

2. 峻補托散

凡陽虛之人,患傷寒及一切四時勞倦,寒疫陰暑之氣,身雖躁熱,時猶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蓋,或喜熱飲,或兼嘔惡泄瀉,但六脈無力,肩背怯寒,邪氣不能外達等症。此元陽大虛,乃正不勝邪之候。若非峻補托散,則寒邪入深,必致不救。

白話文:

凡是體質屬於陽氣虛弱的人,如果得了流感或者是因為四季中的過度疲勞、感受了寒冷、瘟疫或是陰涼暑氣,即使身體表面感覺很熱,但實際上還是會畏寒,就算是在夏天,也想要用衣服或被子來保暖,有些人可能還會想喝熱飲,或者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的症狀,只要看到脈搏無力,肩膀背部怕冷,邪氣無法從體內排出的這些情況。這代表你的根本陽氣大為虛弱,是正氣抵擋不住邪氣的現象。如果不採取強烈的補養和疏散的治療方式,那麼寒邪深入體內,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峻補託散的意思就是使用強效的補藥,使體內的正氣得以提升,同時再利用疏散的方式,讓邪氣能夠排出體外。

3. 溫中自可散寒 大溫中飲

澄按:傷寒之症,有氣虛不能托邪外出者,宜再造散;有血虛不能托邪外出者,宜大溫中飲。一用參、耆,一用歸、地,其中深意,有非淺見所能識者。人但知參、耆斂汗,而不知參、耆能發表。蓋邪甚陽虛,有參、耆在表藥隊中,則不固肌表,而反托邪外出。人但知歸、地養血,而不知歸、地能發汗。

蓋陽根於陰,汗出於液,有歸、地在表藥隊中,則不滋補,而反托邪外出。此托補之大法,萬世不易之理也。凡稟質薄弱者,速用此法,自有云騰致雨之妙。

白話文:

根據澄的解析:在感冒的情況下,有些人因為氣力不足無法有效排除體內的邪氣,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再造散;而有些人的血液不足,同樣無法有效排除體內的邪氣,這時就應該選擇大溫中飲。一種使用人參和黃耆,另一種則使用當歸和熟地,其中的深奧道理,並非一般淺顯的理解所能洞悉。

人們普遍認為人參和黃耆會減少汗水的排放,卻不知道它們也有助於表皮的排汗作用。當邪氣嚴重且陽氣虛弱時,如果在表藥中加入人參和黃耆,那麼它們不會固守肌膚表面,反而會幫助身體排除邪氣。

同樣地,人們通常只知道當歸和熟地可以滋補血液,卻忽略了它們也能促進汗腺分泌。這是因為陽氣的根源在於陰氣,汗液的生成源於體內的液體,如果在表藥中加入當歸和熟地,那麼它們不會過度滋補,反而會幫助身體排除邪氣。

這是補益與排除邪氣的重要原則,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對於那些體質較弱的人,應迅速採用這種方法,就能像雲起雨落一樣,達到調節身體機能的效果。

4. 勞力感寒

凡勞力感寒,人皆以為服役辛苦之人為言。而不知凡為名利所牽,有不自揣,以致竭盡心力而患傷寒者,皆其類也。故凡有形勞而神不勞者,勞之輕者也。若既勞其神,又勞其形,則神形俱困,斯為甚矣。今之病傷寒者,率多此類。輕者和解,治宜如常法;重者速宜救本,庶乎有濟。倘不知其所致之由,而概施混治,但知攻邪,則未有不誤人者矣。

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專以外傷為法,其中顧盼脾胃元氣之秘,世醫鮮有知之者。觀其少陽症,小柴胡湯用人參,則防邪氣之入三陰,或恐脾胃稍虛,邪乘而入,必用人參、甘草固脾胃,以充中氣,是外傷未嘗不內因也。即如理中湯、附子湯、黃連湯、炙甘草湯、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桂枝人參湯、人參敗毒散、人參白虎湯、陽毒升麻湯、大建中等湯,未嘗不用參、術,以治外感。可見仲景公立方之神化莫測。

或者謂外傷是其所長,而內傷非其所始,此誠不知公者也。

白話文:

標題:[勞動感受寒冷]

內容翻譯:

凡是勞動過度再加上受寒的人,人們普遍認爲這是在形容那些工作辛苦的人。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那些被名利所牽制,不顧自身健康,以至於耗盡心力而感染風寒的人,其實都屬於這一類。因此,對於那些身體勞累但精神上不勞累的人來說,這種勞累是輕微的。但如果既讓精神勞累,也讓身體勞累,那麼身心都會感到疲憊,這就非常嚴重了。現在得風寒病的人,大多數都是這樣的情況。病情輕微的,可以採用調和的治療方法,治療應按照常規方法進行;病情嚴重的則應該儘快救治根本,這樣或許能有所幫助。如果不知道病因,而一概地採取混合治療方法,只知道攻擊病邪,那麼就很可能誤診誤治。

漢代的張仲景著有《傷寒論》,專門針對外界因素導致的疾病制定治療方法,其中對保護脾胃元氣的祕密,現代醫生很少有人瞭解。從他描述的少陽病症,使用小柴胡湯加入人參,是爲了防止病邪侵入三陰經絡,或是擔心脾胃稍微虛弱,病邪會趁虛而入,必須加入人參、甘草來穩固脾胃,充實中氣,這說明外界因素導致的疾病往往也有內在原因。就像理中湯、附子湯、黃連湯、炙甘草湯、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桂枝人參湯、人參敗毒散、人參白虎湯、陽毒升麻湯、大建中等湯方,都沒有不用參、術這類藥材來治療外感疾病的。可見張仲景的方劑變化無窮,神妙莫測。

有人認爲張仲景擅長治療外感疾病,而不擅長治療內傷,這實在是不瞭解他。

5. 論人參

傷寒宜用人參,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之。惟元氣旺者,外邪始乘勢以出。若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矣。所以虛弱之體,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湧而出,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

即和解藥中,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外邪自不爭而退舍,否則邪氣之縱悍,安肯聽命和解耶?不知者謂傷寒無補法,邪得補而彌熾。即痘疹瘧痢,以及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癰疽產後,初時概不敢用,而虛人之遇重病,可生之機,悉置不理矣。

古方表汗,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和解小柴胡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皆用人參領內邪外出,乃得速愈,奈何不察耶?外感體虛之人,汗之熱不退,下之、和之熱亦不退,大熱呻吟,津液鑠盡,身如枯柴,醫者技窮。正為元氣已漓,藥不應手耳。倘元氣未漓,先用人參三五七分,領藥深入驅邪,何至汗和不應耶?東垣治內傷外感,用補中益氣湯加表藥一二味,熱服而散外邪,有功千古。傷寒專科,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參,何為今日醫家,單除不用,全失相傳宗旨。

使體虛之人,百無一治,曾不悟其害之也。蓋不當用參而殺人者,是與耆、歸、朮、薑、桂、附子等藥,同行溫補之誤。不謂羌、獨、柴、前、芎、半、枳、桔、苓、膏等藥,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安得視等砒毒耶?嘉靖己未,江淮大疫,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萬曆己卯大疫,用此方復效。

崇禎辛己、壬午,大飢大疫,道饉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症最毒,惟加參於消斑藥中,用之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餘,飲食起居不節,致患時氣者,宜用此法。

澄按:人參,生甘苦微寒,熟甘溫,大補肺中元氣,其藥性功用如此。然用之之法,亦無一定。得氣藥則補氣,得血藥則補血,消藥則消,散藥則散,行藥則行,止藥則止,用得其宜,無不應手。雖有肺熱還傷肺之說,但肺中實熱者不宜,虛熱者何害?又云痛無補法,禁用參、耆。

久病虛痛,何曾拘此?由醫家不分虛實脈症,誤用害人,以致紛議不息。然究其弊,大都有三:一則參價騰貴,比先年高加十數倍,寒素之家,日給尚且不敷,安想食此?聽命於天,坐以待斃,一也;一則遲疑之輩,信之不深,見之不確,恐病難痊,用之無濟,藉端推卻,意在惜費,二也;又有相習成風,牢不可破,不管何症,視為砒毒,入口殺人,寧死不悟,三也。醫家乘此三弊,於中賣弄他人,毀謗邪說,申明服參不救,先發此言,後好泄禍。

籲!豈其真有卓見如是耶?亦不過藉此以誑惑愚人耳。然間有服之甚多而無功者,此乃死中求生之症,本來真氣無存,故不應手,非謂人人症症皆如是也。然亦往往亦多有重用參而起死者,其亦曾知之耶?(沙參、黨參論,見咳嗽門。珠參辨,見師朗治法。)

白話文:

[討論人參的功效]

在處理傷寒時使用人參,其使用方法必須清楚明白。人體受到外來病邪侵襲時,我們通常會透過發汗來驅逐它們。只有那些體質強壯的人,外來病邪才會順著這股力量被排出體外。然而,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即使使用了發汗的藥物,其體內的能量也可能不足,病情輕者可能只會得到半調子的效果,病情嚴重者反而可能導致病邪隨著體內能量的消耗而縮回,導致發燒不止。因此,在虛弱體質的人身上,我們會加入三到七分的人參到發汗的藥物中,稍微增強體內能量,以便驅逐病邪,讓病邪遇到藥力,能一次性地被完全清除,並非為了補充衰弱的體力。

同樣的,當使用和解的藥物時,如果有人參在中間協調,外來病邪自然會自動退避,否則,病邪的強悍,怎麼可能服從和解的命令呢?不瞭解的人可能會認為傷寒不能使用補藥,病邪遇到補藥反而會更加肆虐。就連水痘、瘧疾、痢疾,甚至是中風、中暑、產後感染等,初期都不敢使用人參,這樣做,對於體質虛弱的人遇到重病時,生存的機會就被忽視了。

古方在使用發汗的藥物時,如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或是和解的藥物如小柴胡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都會使用人參來引導體內的病邪向外排除,才能快速康復,為什麼不去理解這些呢?對於體質虛弱的人,發汗後仍然高燒不退,或是使用其他治療方式如瀉下、和解後仍然高燒不退,患者痛苦不堪,體內津液消耗殆盡,身體像枯木一樣,醫生束手無策。這正是因為體內能量已經耗盡,藥物無法發揮作用。如果體內能量尚未耗盡,先使用三到七分的人參,讓藥物深入體內驅逐病邪,就不會出現發汗和和解都無效的情況。李杲治療內傷外感時,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一兩味發汗的藥物,熱服以驅逐外邪,這對後世有著千秋萬代的貢獻。從張仲景到現在,所有著名的方書,都使用人參,為什麼今天的醫生卻單純摒棄這種藥材,完全違背了傳承的原則。

這使得體質虛弱的人,幾乎沒有任何治療方式,卻從未意識到這樣的害處。如果不適當使用人參導致死亡,這與使用黃耆、白朮、薑、肉桂、附子等溫補藥物的錯誤相同。然而,這不是因為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半夏、枳實、桔梗、茯苓、石膏等藥物在汗和療法中的使用所導致的,怎能將人參視為與砒霜一樣的毒藥呢?在明朝嘉靖己未年,江淮地區發生大規模的瘟疫,使用加倍人參的敗毒散,去除前胡、獨活,服用的人都見效。萬曆己卯年的大瘟疫,再次使用這個方子,也見效。

崇禎辛巳、壬午年,發生大飢荒和大瘟疫,道路上屍體遍野,汗和療法中,加入人參的人多能存活。更有發斑這個最致命的病症,只有在消斑的藥物中加入人參,使用後,許多人得以康復。在饑荒和戰亂後,飲食和生活作息不規律導致感染時氣的人,應該使用這種療法。

根據澄的解釋,人參生時味道甘苦且微寒,煮熟後味道甘甜且溫暖,能大大補充肺部的元氣,藥物的性質和功效就是這樣。然而,使用的方式並無固定模式。與氣藥一同使用可以補氣,與血藥一同使用可以補血,與消藥一同使用可以消炎,與散藥一同使用可以散寒,與行藥一同使用可以行氣,與止藥一同使用可以止血,只要使用得當,都能馬上見效。雖然有肺熱會傷害肺部的說法,但是隻有肺部真正有實熱的人不適合使用,對於虛熱的人又有什麼害處呢?另外,人們常說疼痛沒有補法,禁止使用人參、黃耆。

對於長期疾病導致的虛弱疼痛,何曾受到這樣的限制?這是因為醫生未能區分虛實的脈象和症狀,錯誤使用藥物傷害人,導致爭議不斷。然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人參價格昂貴,比以前高出十多倍,寒門素戶的人,日常開銷都難以維持,怎麼可能負擔得起呢?他們只能聽天由命,坐以待斃,這是第一個原因;二是有些遲疑的人,對人參的功效信心不足,見識有限,擔心病情難以康復,使用人參也無濟於事,藉口推辭,目的是為了省錢,這是第二個原因;三是有些人形成了一種風氣,堅定認為人參有毒,無論何種症狀,都將人參視為砒霜,吃了就會致命,即使死亡也不願醒悟,這是第三個原因。醫生利用這三個問題,趁機玩弄他人,散播邪惡的言論,聲稱服用人參無法救治,先說出這種話,以便後續推卸責任。

嘆!難道他們真的有如此獨特的見解嗎?他們只是藉此欺騙愚昧的人罷了。然而,偶爾也會有人大量服用人參卻無效,這是因為這種情況是在死亡邊緣求生,體內原本就沒有足夠的元氣,因此藥物無法發揮作用,並非人人都會這樣。然而,也有不少人大量使用人參後得以起死回生,這一點他們是否知道呢?

(沙參、黨參的討論,請參考咳嗽門。珠參的辨別,請參考師朗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