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三 (3)

1. 三時感寒

凡人初感寒邪,便腰痛色黯,淅淅惡寒,未即發熱。自疑腎虛,不用發表,表邪內乘,內氣不宣,激血上行,色必黑黯。此症必得大汗方解。蓋汗亦血也,傷寒得衄血,其病即解,正同此例。若服滋陰之劑,病必日增,久久不解,便成虛損。

白話文:

一般人剛開始感染寒邪時,就會腰痛、面色暗沉、不停地發冷,但還沒有發燒。有些人誤以為是腎虛,不使用發散寒邪的藥物,導致寒邪入侵內部,內氣無法宣泄,進而激發血液上湧,面色就會更加黑暗。這種情況必須要透過大汗才能解除。因為汗液也是血液的一種,就像傷寒病患者出現鼻出血,病情就能緩解一樣。

如果服用滋陰的藥物,病情反而會加重,久久不能痊癒,最終還會造成身體虛損。

2. 治案

陶尚文治一人,傷寒四五日,吐血不止,醫以犀角地黃湯等劑治之,反劇。陶切其脈,浮緊而數。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用麻黃一服,汗出而愈。

李士材治太學史明經,經年咳嗽,更醫數十人,藥不絕口,而病反增劇,自謂必成虛勞。李曰:不然。脈不數不弦,惟右寸浮大而滑,是風寒未解,必多服酸收,故久而彌甚。用麻黃、杏仁、半夏、前胡、桔梗、甘草、橘紅、蘇子,五劑知,十劑已。

白話文:

陶尚文曾治療一位病人,患傷寒四五天,吐血不止,醫生用犀角地黃湯等藥方治療,病情反而加重。陶尚文仔细把脉,发现脉象浮紧而数,判断病人若不发汗,邪气就无法排出。于是,他用麻黄煎服一剂,病人发汗后痊愈。

李士材曾治疗太学史明经,他咳嗽已有一年,看过许多医生,服药不断,病情反而加重,自认为必定会发展成虚劳。李士材诊断后说:并非如此。病人脉象不数不弦,只有右寸脉浮大而滑,这是风寒未解所致,病人长期服用酸收性的药物,反而加重病情。于是,李士材开出麻黄、杏仁、半夏、前胡、桔梗、甘草、橘红、苏子等药物,病人服用五剂药后见效,十剂药后痊愈。

丹溪治一男子,年十七,家貧而多勞。十一月得寒病,時吐三兩口血,六脈緊澀。一日食減中痞,醫投溫膽湯、枳桔湯,三日後發微熱,口乾不渴,口中有痰,此感寒也。詢知云十日前霜中,曾渡三四次溪水,心下有悲泣事,腹亦飢。遂以小建中湯去芍藥,加桔梗、陳皮、半夏,四帖而安。

—男子三十歲,因連夜勞倦不得睡,成一痰嗽,出白黃膿,嗽聲不出。時初春大寒,醫與青龍湯四帖,遂覺咽喉有血絲腥氣逆上。兩日後血腥氣多,遂有血線一條,自口中右邊出直上,如此每晝夜十餘次。診其脈弦大而散弱,左大為甚。人倦而苦於嗽,予作勞倦感寒治之。若強以甘草燥熱之劑,以動其血,恐成肺痿。

白話文:

一位十七歲的年輕男子,家境貧寒,工作勞累。十一月時,他患了寒症,吐了三兩口血,脈象緊澀。一天,他食慾減退,腹中痞悶,醫生開了溫膽湯和枳桔湯,服藥三天後,他開始發熱,口乾但不渴,口中痰多,這是寒氣入侵的症狀。詢問得知,十天前他曾在霜降時,多次渡過溪水,心裡有悲傷的事,肚子也餓。於是醫生便開了小建中湯去掉了芍藥,加了桔梗、陳皮、半夏,四帖藥後,病人便痊癒了。

另一個男子,三十歲,因連夜勞累無法入睡,患了痰咳,咳出白黃膿痰,咳嗽卻沒有聲音。當時是初春大寒,醫生給他開了青龍湯四帖,服藥後他感覺咽喉有血絲腥氣逆流而上。兩天后,血腥氣加重,還從口中右側吐出一條血線,直直向上,每天晚上都有十多次。診脈發現脈象弦大散弱,左側尤甚。病人感到疲倦,痛苦地咳嗽,醫生診斷為勞累感寒所致。如果強行使用甘草等燥熱藥物,可能會使血液運行加快,導致肺痿,所以沒有使用。

遂與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白芍、陳皮、炙生甘草、不去節麻黃,煎熟入藕汁與之,兩日而痛減嗽止。卻於前藥去麻黃又與之,四日而血亦除。脈之散大者未收斂,人亦倦甚,遂於前藥中除藕汁,加黃芩、砂仁、半夏,至半月而安。

予治厚村一婦人,病咳嗽吐痰,或時帶紅,惡寒發熱,月事不至。諸醫皆認為瘵,投以滋阻止嗽之劑,其病益甚。予細察其脈,浮弦而緊。究其因,乃因夢泄之後而起。予曰:此寒勞症也。先以建中湯去飴糖,加阿膠、附子,數劑小腹痛減,寒熱亦除,月事亦至。再以神珠丹,調治而痊。

白話文:

一位婦人患了咳嗽,吐痰,偶爾帶血,畏寒發熱,而且月事不來。許多醫生都認為是瘵病,用滋陰止咳的藥物治療,卻反而讓病情加重。我仔細診斷她的脈象,發現脈象浮弦而緊,詢問病因後得知是夢遺之後引起的。我判斷這是寒勞症,先用建中湯去掉了飴糖,再加入阿膠和附子,服用幾劑後小腹疼痛減輕,寒熱也消退,月事也來了。之後再用神珠丹調治,最終痊癒。

予治萬安鎮胡思齊者,年三十二歲,患咳嗽吐痰,潮熱,面色慘暗,脈弦緊,失血。予曰:此感寒症也。投以桂枝二劑,其患頓減,後以脾胃收功而痊。

予一友人,咳嗽失血,潮熱,自汗痰涎,醫以六味加減治之益劇,自以為癆瘵,甚憂之。予曰:此非虛勞,乃外感未清,所以致此。但日久難以疏表,用丹參二錢,茯神一錢,桂枝三分,當歸八分,甘草五分,二劑而血止嗽減。再以助衛內托散、資成湯,調補而痊。

又方,用茯神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二分,桂枝三分,甘草三分,橘紅一錢,四劑後用六味。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過萬安鎮的胡思齊,他三十二歲,患有咳嗽吐痰、潮熱、面色蒼白、脈象弦緊,並且有失血的症狀。我診斷他這是感寒所致,便開了兩劑桂枝湯,他的病情立刻減輕,之後再用藥調理脾胃,使他完全康復。

我還有一位朋友,也患有咳嗽失血、潮熱、自汗、痰多等症狀,曾經用六味地黃丸加减方治療,病情反而加重,他自己誤以為是虛勞,非常擔心。我告訴他,這不是虛勞,而是外感病邪未清所致,只是時間久了,難以疏散表邪,因此開了丹參、茯神、桂枝、當歸、甘草的藥方,服兩劑後,他的咳血就止住了,咳嗽也減輕了。之後,我又用內托散和資成湯來扶助正氣,調補身體,最終使他痊癒。

另外,還有一個方子,可以用茯神、白芍、桂枝、甘草、橘紅等藥材,服用四劑後再用六味地黄丸。

3. 風寒例方

麻黃,治寒傷營,發汗。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枚),甘草(一兩)

麻黃桂枝湯,治虛勞惡寒,脈浮緊,血中有紫黑點。

人參(三分),麥冬(三分),五味子(五粒),當歸(五分),甘草(一錢),麻黃(一錢),桂枝(五分),白芍(一錢),黃耆(五分)

白話文:

麻黃可以治療寒邪侵犯營氣,導致發汗的症狀。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枚、甘草一兩,合在一起煎煮,叫做麻黃桂枝湯,用於治療虛勞導致的怕冷、脈搏浮緊、血液中出現紫黑色斑點的症狀。

人參三分、麥冬三分、五味子五粒、當歸五分、甘草一錢、麻黃一錢、桂枝五分、白芍一錢、黃耆五分,合在一起煎煮。

桂枝,治傷風吐血,惡寒咳嗽,潮熱吐痰,面色慘黯。

桂枝,白芍(各三兩),甘草(二兩),姜(三兩),棗(十二枚)

—加茯苓。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發表攻裡。

麻黃(三兩),細辛(三兩),附子(一枚)

先煮麻黃,去沫。

理中湯,治感寒吐血。內有炮姜,最能清胃脘之血。

白朮,炮姜,人參,甘草

白話文:

桂枝可以治療傷風吐血、惡寒咳嗽、潮熱吐痰、面色慘黯。

方劑:桂枝、白芍各三兩,甘草二兩,姜三兩,棗十二枚,再加茯苓。

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發表攻裡。

方劑:麻黃三兩,細辛三兩,附子一枚。先將麻黃煮沸,去沫。

理中湯用於治療感寒吐血,其中炮姜可以有效清理胃脘的血。

方劑:白朮、炮姜、人參、甘草。

理陰煎,溫補陰分,托散表邪,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邪不攻而自散。

熟地(三五錢,一二兩),當歸(三五七錢),甘草(一二錢),乾薑(一二三錢)

或加肉桂,亦可加桂枝。

潤肺湯,治上盛下虛,脾肺濕熱,遠年近日,氣喘咳嗽,痰盛,心胸氣悶,不思飲食,或寒熱往來,或感冒風寒,喘嗽氣急,五勞七傷,吐血等症。

麻黃,荊芥,知母,貝母,紫菀,梔子,甘草,前胡,赤芍,桑皮,半夏,赤苓,杏仁,黃芩,馬兜鈴

白話文:

「理陰煎」溫補陰氣,驅散表面的邪氣,讓陰氣逐漸充盈,就會從陰分出汗。邪氣沒有攻伐就會自然散去。

藥方:熟地(三錢五分到一兩二錢),當歸(三錢五分到七錢),甘草(一錢二分),乾薑(一錢二分到三錢)。

可以加肉桂,也可以加桂枝。

「潤肺湯」治療上焦亢盛,下焦虛弱,脾肺濕熱,久病或近期生病,氣喘咳嗽,痰多,心胸憋悶,食慾不振,或寒熱交替,或感冒風寒,喘咳氣急,勞損過度,吐血等症狀。

藥方:麻黃,荊芥,知母,貝母,紫菀,梔子,甘草,前胡,赤芍,桑皮,半夏,赤苓,杏仁,黃芩,馬兜鈴。

感寒加蔥白,久嗽加大棗二枚。

藥煎好,用絹縛住軟肚,次用竹管緩緩吸藥熱服。不言語呼喚,忌房勞。

胡椒理中湯,治肺胃虛寒,氣不宣通,咳喘逆氣,虛痞噎悶,脅腹滿痛,短氣不能飲食,嘔吐痰水不止。

白朮(五兩),乾薑,炙甘草,胡椒,良薑,蓽茇,陳皮,細辛,款冬花(各四兩),或蜜丸。

神珠丸,治下焦陽氣虛乏,臍下冷痛,足胻冷。

白話文:

感冒時加上蔥白,長期咳嗽則加入兩個大棗。 藥物煮好後,用絲巾綁在腹部上,然後使用竹管慢慢地吸入溫暖的藥液服用。不要說話和叫喊,避免性生活。 胡椒理中湯:治療肺部和胃部虛弱、寒冷,氣息不通暢,咳嗽哮喘,胸悶,肋骨和腹部疼痛,呼吸急促無法進食,反覆嘔吐大量痰液等症狀。 白朮、乾薑、炙甘草、胡椒、良薑、蓽茇、陳皮、細辛、款冬花各4兩,可以製成蜂蜜丸子。 神珠丸:治療下半身缺乏陽氣,小腹冷痛,腳底冰冷。

杜仲(三兩),萆薢(二兩),訶子(五個),龍骨(一兩),破故紙(二兩),巴戟(三兩),胡桃(一百個),硃砂(一兩五錢),砂仁(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再造散,陽虛不能作汗。

白話文:

再造散

藥方:

  • 杜仲:三兩
  • 萆薢:二兩
  • 訶子:五個
  • 龍骨:一兩
  • 破故紙:二兩
  • 巴戟:三兩
  • 胡桃:一百個
  • 硃砂:一兩五錢
  • 砂仁:五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以硃砂為外衣。

用法:

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淡鹽水送服。

主治:

陽虛不能出汗。

人參,黃耆,桂枝,甘草,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姜,棗

加炒白芍一撮。夏加黃芩、石膏。

大溫中飲,陰虛不能作汗。

熟地(三至七錢),白朮,當歸(各三至五錢),人參(二錢至一兩),甘草(一錢),柴胡(二至四錢),麻黃(一至二錢),肉桂,乾薑(各一至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去浮沫,溫服。

補陰益氣煎,陰氣不足,虛邪外侵。與補中益氣相為表裡,一升提陽分之邪,一升提陰分之邪。(方見屢散門。)

白話文:

人參、黃耆、桂枝、甘草、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薑、棗,再加上炒白芍一小撮。夏天時,再加入黃芩、石膏。這是一味溫中散寒的藥方,適用於陰虛體質、不能出汗的人。

另外,熟地(三至七錢)、白朮、當歸(各三至五錢)、人參(二錢至一兩)、甘草(一錢)、柴胡(二至四錢)、麻黃(一至二錢)、肉桂、乾薑(各一至三錢),用水兩碗煎煮,取七分藥汁,去浮沫,溫熱服用。這是一味補益陰氣的藥方,適用於陰氣不足、虛邪外侵的人。它與補中益氣湯互為表裡,一個提升陽氣,一個提升陰氣。(詳細方劑請見屢散門。)

歸柴飲,真陰不足,外感寒邪。

當歸(一兩),柴胡(五錢),甘草(八分),姜,棗

—加陳皮,一加人參。

六味回陽飲,陰陽將脫等症。

人參(一二兩),附子(二三錢),炮姜(二三錢),甘草(一錢,此四味回陽飲),熟地(七八錢),歸身(二三錢,如泄瀉或動血者,以冬朮易之,多多益善)

如肉振汗多,加耆、術;泄瀉,加烏梅、五味;鬱滯,加肉桂;虛陽上浮,加茯苓二錢。

溫胃飲,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臟寒嘔惡,胎氣不安等症。

白話文:

「歸柴飲」用於真陰不足,外感寒邪。藥材包括當歸、柴胡、甘草、薑、棗,可加陳皮,一加人參。「六味回陽飲」用於陰陽將脫等症。藥材包括人參、附子、炮姜、甘草、熟地、歸身,如泄瀉或動血者,可改用冬朮,用量不限。肉振汗多者加耆、術;泄瀉者加烏梅、五味;鬱滯者加肉桂;虛陽上浮者加茯苓。「溫胃飲」用於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臟寒嘔惡、胎氣不安等症。

人參(二三錢或一兩),白朮(一二錢或一兩),扁豆(二錢),陳皮(一錢),炮姜(三錢),炙甘草(一錢),當歸(二錢,滑泄者不用)

如下寒,加破故紙;氣滯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之類;如兼外邪及肝腎之病者,加桂枝、柴胡之類;脾氣陷而身熱者,加升麻五七分;水泛為痰而胸腹痞滿者,加茯苓;脾胃虛極,大嘔大吐而不能止者,倍用參、術,仍加胡椒二三分。

白話文:

此方需用人參二三錢或一兩,白朮一二錢或一兩,扁豆二錢,陳皮一錢,炮姜三錢,炙甘草一錢,當歸二錢(若有滑泄症狀者則不用)。若患者體質偏寒,可加破故紙;若有氣滯或伴隨胸腹疼痛,則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等;若同時伴有外邪入侵或肝腎疾病,則加桂枝、柴胡等;若脾氣虛陷伴有發熱,則加升麻五七分;若水液上泛形成痰液並伴有胸腹痞滿,則加茯苓;若脾胃虛極,出現劇烈嘔吐且難以止住,則將參、術用量加倍,同時加胡椒二三分。

薑桂丸,治寒痰咳嗽。

南星(洗),半夏,官桂(去粗皮,各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桐子大,食後薑湯送下五十丸。

厚朴湯

厚朴(薑汁炒),枳殼(去心,麩炒),良薑,檳榔,朴硝(各七錢五分),大黃(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

三拗湯,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白話文:

薑桂丸,專治寒痰咳嗽。

南星(洗淨),半夏,官桂(去掉粗皮,各取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飯後用薑湯送服,每次五十丸。

厚朴湯

厚朴(用薑汁炒),枳殼(去掉心,用麩炒),良薑,檳榔,朴硝(各取七錢五分),大黃(取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

三拗湯,用於治療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麻黃(不去節,發中有收),杏仁(不去尖,取其發速;不去皮,取其澀),甘草(生用,補中有發)

甘草乾薑湯,脈浮自汗,惡寒,小便數,心煩。

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加附子、蔥根,名四逆湯。

越婢加半夏湯,脹脹喘咳,鼻煽肩抬。

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生薑(三兩),甘草,半夏(半升),大棗(十個)

華蓋散,肺風痰喘。

白話文:

麻黃要帶節,這樣才能發汗同時收斂;杏仁要留尖,才能發散迅速,去皮則能收澀;甘草要生用,才能補中同時發散。

甘草乾薑湯適合脈象浮而自汗,怕冷,小便頻,心煩的人。

藥方: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可以加入附子、蔥根,就成了四逆湯。

越婢加半夏湯適合胸悶喘咳、鼻煽肩抬的人。

藥方: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生薑三兩,甘草,半夏半升,大棗十個。

華蓋散可以治療肺風痰喘。

麻黃(去根節),蘇子(炒),杏仁(炒,去皮尖),桑白皮,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姜,棗

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麻黃,桂枝,白芍,細辛,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薑(三兩)

渴去半夏,加花粉;喘去麻黃,加杏仁。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節,蘇子炒過,杏仁炒過並去皮尖,桑白皮,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薑,棗。這叫小青龍湯,適用於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的症狀。

另外,麻黃,桂枝,白芍,細辛,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薑三兩。

如果病人感到口渴,可以去掉半夏,加入花粉;如果病人喘不過氣,可以去掉麻黃,加入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