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上集卷之一 (1)
1. 上集卷之十五
2. 咳嗽綱目
3. 經旨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容之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其時治。
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示從容》篇曰:咳嗽煩冤者,腎氣之逆也。
按:腎虛則龍雷之火泛,上乘肺金,煩熱冤苦,虛勞咳嗽。
《陰陽別論》曰:一陽病發,少氣,善咳善泄。
《玉機真臟論》曰: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肺會讓人咳嗽呢?岐伯回答說:其實不只是肺,五臟六腑都可能導致咳嗽。皮毛是肺的外部表現,當皮毛首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會影響到肺。如果吃了寒涼的食物進入胃部,再沿著肺的脈絡上行至肺,就會造成肺部寒冷。肺部寒冷再加上外界的邪氣,兩者結合就可能引起肺部咳嗽。五臟在各自特定的季節中容易受病,如果不是在該季節,也會相互傳遞病氣。人和天地相呼應,所以五臟會在各自的季節中達到最佳狀態。
如果在季節更迭時感受了寒氣,就會受病,輕微的會咳嗽,嚴重的可能會腹瀉或疼痛。如果是在秋天,肺最先受到邪氣;如果是春天,肝最先受到邪氣;夏天則是心;至陰(濕)的季節則是脾;冬天則是腎。
在《示從容》篇章中有提到:如果出現咳嗽並伴有煩躁,這可能是腎氣逆行的症狀。
進一步解釋:腎虛時,身體內的虛火會上沖肺部,導致煩熱、痛苦以及虛弱的咳嗽。
在《陰陽別論》中有提到:如果一陽病發,會出現氣短、易咳嗽、易腹瀉的情況。
在《玉機真臟論》中有提到:如果秋天的脈象不正常,可能會讓人喘息,呼吸困難,並伴隨咳嗽,甚至上氣道出血,下部聽到病態的聲音。
4. 脈法
仲景曰:人嗽十年,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肺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咳嗽脈浮為實邪,宜發散。脈實為內熱,宜清利。脈澀散為肺虛,宜溫外。久嗽曾經外解,以致肺胃俱虛,飲食不進,宜溫中助胃,兼治咳嗽。
咳必先審肺脈虛實。實者浮大有力,若沉而滑則痰氣盛也;虛者弦大無力,若沉細帶數則火鬱極也。久嗽虛羸脈弱者生,實牢大數者死,浮軟者生,沉緊者死。
《脈經》曰:嗽脈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
咳而脫形身熱,脈小堅急以疾為逆,不過十五日死。脈出魚際,為氣逆喘急。
白話文:
[脈法]
張仲景說:一個人如果咳嗽十年,但脈象顯示虛弱,尚有治療的機會;但如果脈象實硬且跳動快速,這就是病危的徵兆。
若是肺部虛弱的患者一定會感到頭暈,這是因為此人本來就有胸腔中的支氣管積水所致,治療時需針對此點。
咳嗽時,如果脈象浮現,表示是實邪作祟,應採取發汗的方式治療。脈象實硬,表示內有熱毒,應採用清熱利濕的方法。脈象澀且分散,表示肺虛,應採用溫補的治療方式。
長期咳嗽,如果曾經透過外部治療,導致肺和胃都變得虛弱,影響飲食攝入,這時應溫補中焦,輔助胃功能,同時治療咳嗽。
咳嗽時,首先應判斷肺部脈象的虛實。實證的脈象會浮大有力,若脈象沉而滑,表示痰氣旺盛;虛證的脈象會弦大無力,若脈象沉細且帶有數脈,表示火氣極度鬱結。長期咳嗽,身體虛弱,脈象弱者,還有生存的希望;脈象實硬、牢固且跳動快速者,病情已危急;脈象浮軟者,尚有生存機會;脈象沉緊者,病情危急。
《脈經》指出:咳嗽的脈象多數浮現,若浮而濡,較易治療;若脈象沉伏且緊,表示死期將近。
咳嗽且身體消瘦、發燒,脈象小而堅硬急促,這種情況下,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十五天內可能就會死亡。脈象出現在魚際,表示氣逆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