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三 (2)
下集卷之三 (2)
1. 感寒嘔吐膿血
孫真人治吐膿血,用麻黃、升麻之類,及青龍湯,亦從傷寒而得也。內多用五味子,皆祖仲景法。無論傷寒傷風,皆可加五味子。
澄按:傷寒傷風,古劑中多加五味子,此乃補中有散,發中有收,立方之意也。世人不明其理,而嫌其酸斂,此謹慎之過似也。以升發劑之酸斂,尚不敢用,惡其閉邪,而忽又恣用滋補,毫不顧忌,是何故也?
白話文:
孫真人治療吐膿血,使用麻黃、升麻等藥物,以及青龍湯,這些方法都源自傷寒論。其中多用五味子,也是繼承了張仲景的藥方。不論是傷寒還是傷風,都可以加入五味子。
古代藥方中常加入五味子,這是因為它既能補益又能散邪,既能發散又能收斂,是藥方中精妙的設計。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嫌它酸斂,反而過於謹慎。明明在升發藥物中加入酸斂的藥物都敢用,也不怕它閉邪,卻又放任地使用滋補藥物,毫不顧忌,這是為什麼呢?
2. 峻補托散
凡陽虛之人,患傷寒及一切四時勞倦,寒疫陰暑之氣,身雖躁熱,時猶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蓋,或喜熱飲,或兼嘔惡泄瀉,但六脈無力,肩背怯寒,邪氣不能外達等症。此元陽大虛,乃正不勝邪之候。若非峻補托散,則寒邪入深,必致不救。
白話文:
凡是陽氣虛弱的人,患了傷寒以及各種季節性勞累、寒邪疫病和暑氣侵襲,雖然身體表面感到燥熱,但仍然怕冷,即使是在夏季,也想要穿衣蓋被,或喜歡喝熱飲,甚至伴隨嘔吐、腹瀉等症狀。但是,六脈無力,肩膀和背部畏寒,邪氣無法向外排出。
這些都是元陽大虛,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的徵兆。如果不採取峻猛補益和溫散寒邪的治療方法,寒邪就會深入體內,最終難以挽回。
3. 溫中自可散寒 大溫中飲
澄按:傷寒之症,有氣虛不能托邪外出者,宜再造散;有血虛不能托邪外出者,宜大溫中飲。一用參、耆,一用歸、地,其中深意,有非淺見所能識者。人但知參、耆斂汗,而不知參、耆能發表。蓋邪甚陽虛,有參、耆在表藥隊中,則不固肌表,而反托邪外出。人但知歸、地養血,而不知歸、地能發汗。
蓋陽根於陰,汗出於液,有歸、地在表藥隊中,則不滋補,而反托邪外出。此托補之大法,萬世不易之理也。凡稟質薄弱者,速用此法,自有云騰致雨之妙。
白話文:
澄按:傷寒的症狀,如果體質虛弱,無法將病邪排出體外,應該服用再造散;如果血虛無法將病邪排出體外,應該服用大溫中飲。一種用人參、黃耆,一種用當歸、生地,其中深奧的道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人們只知道人參、黃耆可以止汗,卻不知道人參、黃耆也能發散。因為病邪嚴重,陽氣虛弱,如果在表藥中使用人參、黃耆,反而會使肌表不固,反而幫助病邪排出體外。人們只知道當歸、生地可以養血,卻不知道當歸、生地也能發汗。
因為陽氣根源於陰氣,汗液來自體液,在表藥中使用當歸、生地,反而不會滋補,反而幫助病邪排出體外。這就是托補的重大法則,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凡是體質虛弱的人,應該迅速使用這個方法,就能達到奇效,如同雲騰致雨般神奇。
4. 勞力感寒
凡勞力感寒,人皆以為服役辛苦之人為言。而不知凡為名利所牽,有不自揣,以致竭盡心力而患傷寒者,皆其類也。故凡有形勞而神不勞者,勞之輕者也。若既勞其神,又勞其形,則神形俱困,斯為甚矣。今之病傷寒者,率多此類。輕者和解,治宜如常法;重者速宜救本,庶乎有濟。倘不知其所致之由,而概施混治,但知攻邪,則未有不誤人者矣。
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專以外傷為法,其中顧盼脾胃元氣之秘,世醫鮮有知之者。觀其少陽症,小柴胡湯用人參,則防邪氣之入三陰,或恐脾胃稍虛,邪乘而入,必用人參、甘草固脾胃,以充中氣,是外傷未嘗不內因也。即如理中湯、附子湯、黃連湯、炙甘草湯、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桂枝人參湯、人參敗毒散、人參白虎湯、陽毒升麻湯、大建中等湯,未嘗不用參、術,以治外感。可見仲景公立方之神化莫測。
或者謂外傷是其所長,而內傷非其所始,此誠不知公者也。
白話文:
大家普遍認為,只有做苦力活的人才會因為勞累而受寒。卻不知道那些為了名利拼命努力的人,因為過度勞累而患上傷寒,也屬於同樣的類型。所以,單純身體勞累而精神不勞累的人,勞累程度是比較輕的。但如果既要勞心又要勞力,就會導致身心俱疲,情況就嚴重了。現在很多患傷寒的人,大多屬於後者。情況較輕的,可以用和解的方法治療,按照常規方法即可。情況嚴重的,要迅速治療本源,才有可能痊癒。如果不知道病因,就亂投醫,只知道攻邪,那肯定會誤治病人。
漢代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專以外傷作為治療方法,裡面蘊藏著保護脾胃元氣的秘訣,但世上的醫生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看他的少陽症治療方法,小柴胡湯裡加入人參,就能防止邪氣入侵三陰。可能是擔心脾胃稍虛,邪氣會趁虛而入,所以必須加入人參和甘草來固護脾胃,充實中氣。這說明,外傷治療也要考慮內因。就像理中湯、附子湯、黃連湯、炙甘草湯、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桂枝人參湯、人參敗毒散、人參白虎湯、陽毒升麻湯、大建中等湯,這些方劑也都加入了人參和黃芪,用來治療外感。由此可見,仲景在立方方面的神奇莫測。
有些人認為,外傷是張仲景的強項,而內傷不是他的研究方向,這真是不懂張仲景的人才會說的話。
5. 論人參
傷寒宜用人參,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之。惟元氣旺者,外邪始乘勢以出。若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矣。所以虛弱之體,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湧而出,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
即和解藥中,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外邪自不爭而退舍,否則邪氣之縱悍,安肯聽命和解耶?不知者謂傷寒無補法,邪得補而彌熾。即痘疹瘧痢,以及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癰疽產後,初時概不敢用,而虛人之遇重病,可生之機,悉置不理矣。
白話文:
患上傷寒,一定要用人參,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人體受到外邪入侵,首先要發汗驅除。只有元氣充足的人,外邪才能乘勢而出。但如果體質虛弱,即使藥物能發汗,元氣也會隨之衰弱,輕則汗出不暢,重則外邪反而隨著元氣縮回體內,導致發熱不止。因此,虛弱的病人,要加入人參三到七分,配合發汗藥,稍微扶助元氣,作為驅邪的主力,讓外邪遇到藥物後,迅速排出體外,這不是為了補養虛弱,而是為了驅除外邪。
如同在和解藥中,加入人參這樣有力的藥物,就能讓外邪自行退去,否則外邪強勢,怎麼可能乖乖聽命於和解藥呢?有些人不知道,認為傷寒不能補,外邪得到補益反而會更加旺盛。其實,像痘疹、瘧痢,以及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癰疽、產後等病症,在初期一般都不敢用補藥。但對於虛弱的人遇到重病,如果錯過補救的機會,就可能喪失生存的希望。
古方表汗,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和解小柴胡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皆用人參領內邪外出,乃得速愈,奈何不察耶?外感體虛之人,汗之熱不退,下之、和之熱亦不退,大熱呻吟,津液鑠盡,身如枯柴,醫者技窮。正為元氣已漓,藥不應手耳。倘元氣未漓,先用人參三五七分,領藥深入驅邪,何至汗和不應耶?東垣治內傷外感,用補中益氣湯加表藥一二味,熱服而散外邪,有功千古。傷寒專科,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參,何為今日醫家,單除不用,全失相傳宗旨。
白話文:
古代醫方中,治療外感發汗,常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等方劑,還有和解的方子如小柴胡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這些藥方都以人參作為引導,將體內邪氣引導出來,才能快速痊癒,為何現代醫家不察此理呢?
外感體虛的人,發汗退不了熱,無論下瀉、調和都無效,高燒呻吟,津液耗盡,身體如同枯柴,醫生束手無策。這是因為元氣已經衰竭,藥物無法發揮效力。如果元氣未衰,先用三到七錢人參,引導藥物深入驅散邪氣,怎麼會汗出不退呢?
東垣先生治療內傷外感,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一兩味表藥,熱服後散發外邪,功績流傳千古。從張仲景至今,傷寒專科的醫家,無論古今名醫的方書,無不使用人參,為何今日醫家單獨捨棄不用,完全喪失了祖先的醫學精髓呢?
使體虛之人,百無一治,曾不悟其害之也。蓋不當用參而殺人者,是與耆、歸、朮、薑、桂、附子等藥,同行溫補之誤。不謂羌、獨、柴、前、芎、半、枳、桔、苓、膏等藥,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安得視等砒毒耶?嘉靖己未,江淮大疫,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萬曆己卯大疫,用此方復效。
崇禎辛己、壬午,大飢大疫,道饉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症最毒,惟加參於消斑藥中,用之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餘,飲食起居不節,致患時氣者,宜用此法。
白話文:
古代醫學認為,體虛的人百病纏身,卻往往不明白病根所在。其實,錯誤地使用人參,就像用溫補藥物如人參、黃耆、地黃、白朮、生薑、桂枝、附子等,與汗和藥物如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防風、枳實、橘皮、茯苓、膏藥等混用,如同以砒霜毒藥一般,危害極大。
嘉靖年間江淮地區大疫流行,當時用敗毒散加入大量人參,並去除前胡、獨活,結果藥效顯著。萬曆年間再次出現大疫,同樣用此方也取得良好效果。
崇禎年間,由於飢荒和瘟疫肆虐,人們食不果腹,體弱不堪。醫治瘟疫時,在汗和藥物中加入人參,存活率明顯提高。還有一種發斑症,毒性極強,但將人參加入消斑藥物中,效果也非常顯著,救活了許多人。
總之,在飢荒、戰亂、飲食不節等情況下,患上時疫的人,應該採用這種方法治療,也就是在藥方中加入人參。
澄按:人參,生甘苦微寒,熟甘溫,大補肺中元氣,其藥性功用如此。然用之之法,亦無一定。得氣藥則補氣,得血藥則補血,消藥則消,散藥則散,行藥則行,止藥則止,用得其宜,無不應手。雖有肺熱還傷肺之說,但肺中實熱者不宜,虛熱者何害?又云痛無補法,禁用參、耆。
久病虛痛,何曾拘此?由醫家不分虛實脈症,誤用害人,以致紛議不息。然究其弊,大都有三:一則參價騰貴,比先年高加十數倍,寒素之家,日給尚且不敷,安想食此?聽命於天,坐以待斃,一也;一則遲疑之輩,信之不深,見之不確,恐病難痊,用之無濟,藉端推卻,意在惜費,二也;又有相習成風,牢不可破,不管何症,視為砒毒,入口殺人,寧死不悟,三也。醫家乘此三弊,於中賣弄他人,毀謗邪說,申明服參不救,先發此言,後好泄禍。
白話文:
澄按:人參,生品甘苦微寒,熟後則甘溫。其主要功效為大補肺中元氣。然而,人參的用法並無定式,需依實際情況而定。若與補氣藥同用,則補氣;與補血藥同用,則補血;與消藥同用,則消散;與散藥同用,則散邪;與行藥同用,則行氣;與止藥同用,則止痛。只要用得其宜,無不應手。
雖然有「肺熱還傷肺」的說法,但這指的是肺中實熱者不宜服用人參,而對於肺虛熱者則無妨。另外,也有人說「痛無補法,禁用參、耆」,這也是不合理的。
久病虛痛,何曾拘泥於此?之所以出現這種爭議,主要還是因為醫家不分虛實脈症,誤用藥物,導致病人受害。究其弊端,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則人參價格飛漲,比往年高出十倍不止。貧寒人家,連日常所需都難以維持,更遑論服用人參?只能聽天由命,坐以待斃。
二則有些人對人參療效存疑,不敢輕易嘗試,害怕病症難以痊癒,徒勞無功。因此,他們總是藉故推脫,只為節省開銷。
三則有些人固執己見,將人參視為毒藥,無論何種病症,都堅決拒絕服用,寧死不悟。
有些醫家利用這三點弊端,故意貶低人參,散佈謠言,宣稱服用人參無效,甚至會危及生命。其目的不過是為了推卸責任,逃避醫治失敗的後果。
籲!豈其真有卓見如是耶?亦不過藉此以誑惑愚人耳。然間有服之甚多而無功者,此乃死中求生之症,本來真氣無存,故不應手,非謂人人症症皆如是也。然亦往往亦多有重用參而起死者,其亦曾知之耶?(沙參、黨參論,見咳嗽門。珠參辨,見師朗治法。)
白話文:
哎!難道真的有如此卓絕的見解嗎?不過是藉此欺騙愚昧之人罷了。然而,確實有服用過許多卻無效的人,這屬於病入膏肓、回天乏術的情況,本來就元氣全無,所以藥物無效,並不是說所有人所有病症都如此。然而,也確實有很多人重用參類藥物而起死回生的例子,你知道嗎? (關於沙參、黨參的論述,可見咳嗽門;關於珠參的辨別,可見師朗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