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三 (1)
下集卷之三 (1)
1. 經旨
經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
邪之所入,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澄按:《內經》之旨,因本元虛而傷於寒者有之,未有因感寒而變虛損者,然百病皆足以致虛損。今時之人,勞倦七情,色欲過度,一旦感冒虛風賊邪,其重者則為傷寒,輕者鬱閉於經絡,不能發越。見其惡寒,疑為陽虛;見其發熱,疑為骨蒸;見其寒滯肺氣而咳嗽,則疑為火灼肺金;見其邪壅經絡而失血,則疑為火炎上元,此皆似虛損之症也。或見不明而用滋補,或屢散不休,耗損真元,氣血日虧,竟有變為外損者。
白話文:
經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經書上說:風雨寒熱(等外邪)如果人體正氣虛弱,就容易入侵,邪氣不能單獨傷害人體。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血氣喜歡溫暖,害怕寒冷。寒冷時,血氣凝滯,不能流動;溫暖時,血氣才能消散而去。
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人體患病,有時是同時受到多種外邪的侵襲,有時容易治癒,有時難以治癒。這是為什麼呢?少俞說:同時受到多種外邪侵襲,體內偏熱的人更容易治癒,偏寒的人則更難治癒。
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
寒冷時,真氣外散,真氣散失則身體虛弱,虛弱時寒冷就會停留在皮膚之間。
邪之所入,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邪氣入侵的地方,必定是人體正氣虛弱的地方。陰虛的人,陽氣就會聚集到那裡。
澄按:《內經》之旨,因本元虛而傷於寒者有之,未有因感寒而變虛損者,然百病皆足以致虛損。今時之人,勞倦七情,色欲過度,一旦感冒虛風賊邪,其重者則為傷寒,輕者鬱閉於經絡,不能發越。見其惡寒,疑為陽虛;見其發熱,疑為骨蒸;見其寒滯肺氣而咳嗽,則疑為火灼肺金;見其邪壅經絡而失血,則疑為火炎上元,此皆似虛損之症也。或見不明而用滋補,或屢散不休,耗損真元,氣血日虧,竟有變為外損者。
澄按: 《黃帝內經》的意思是,因為本元虛弱而受到寒邪侵襲的人是有的,但是沒有因為感寒而變成虛損的人。然而,百病都能造成虛損。現在的人,勞累過度,七情不順,縱慾過度,一旦感染了虛風賊邪,嚴重者就會變成傷寒,輕者就會鬱結在經絡中,不能發散。看到病人畏寒,就懷疑是陽虛;看到病人發熱,就懷疑是骨蒸;看到病人寒邪阻滯肺氣而咳嗽,就懷疑是火灼肺金;看到病人邪氣阻礙經絡而失血,就懷疑是火炎上元。這些都像是虛損的症狀。有人不明就裡就用滋補的方法治療,或者不斷地用散寒的方法治療,耗損了真元,氣血日益虧損,最終可能變成外損。
2. 脈法
《傷寒論》曰:脈有陰陽,何謂也?曰:凡脈浮、大、數、動、滑,皆陽也;沉、微、澀、弦、弱,皆陰也。
陽脈浮,陰脈弱者,為血虛。脈微弱,惡寒者,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
景岳曰:傷寒之邪,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或入陰經精分,則少陰為先。其脈以浮緊而有力無力,可知表裡之虛實;沉緊而有力無力,可知里之虛實;中而有力無力,可知陰陽之吉凶。診之之法,當問症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先病為本,後病為標。能參合脈症,而知緩急先後者,乃為上工。
白話文:
《傷寒論》中提到,脈象有陰陽之分,浮、大、數、動、滑的脈象屬於陽脈,而沉、微、澀、弦、弱的脈象屬於陰脈。陽脈浮而陰脈弱,表示血虛。脈象微弱且怕冷,則陰陽俱虛,不可再發汗、吐瀉。
景岳認為,傷寒邪氣並無固定形態,可能入侵陽經氣分,則太陽經為首;也可能入侵陰經精分,則少陰經為先。脈象浮緊有力或無力,可以判斷表裡的虛實;沉緊有力或無力,可以判斷裡的虛實;脈象中而有力或無力,可以判斷陰陽的吉凶。診病時,應詢問症狀以了解外在情況,觀察脈象以了解內在情況。先發生的病症為本,後發生的病症為標。能綜合脈象和症狀,了解病情輕重緩急,才能稱得上是醫術高超。
3. 總論
吳澄曰:虛勞之症,人皆以陰虧火泛,喜用滋陰降火之劑。而不知六氣之中,亦有寒邪外束,壅遏裡熱,以致寒熱咳嗽失血,有似虛勞內損。古人用麻黃桂枝湯、人參芍藥湯,皆治傷寒失血之症,有類乎虛損也。
白話文:
吳澄說:虛勞的病症,人們都認為是陰虛火旺,喜歡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治療。卻不知道六氣之中,也有寒邪從外侵入,阻礙內熱,導致寒熱咳嗽、失血,看起來像是虛勞內傷。古人用麻黃桂枝湯、人參芍藥湯治療傷寒失血的病症,這些病症跟虛損也有相似之處。
4. 感寒成勞
六淫中皆能致病,而惟風寒致者居多,何也?蓋寒傷榮,風傷衛,自然之理。又太陽寒水,太陰腎水,俱易以感邪。一有所受,先入於肺。肺主皮毛,水冷金寒,肺經先受。血亦水也,故經中之水與血一得寒氣,皆凝滯而不行,咳嗽帶痰而出。問其人,必惡寒;切其脈,必緊澀;視其血,中間必有或紫或黑數點,此皆寒淫之驗也。
醫家不詳審其症,便以為陰虛火動,而概用滋陰降火之劑,病日深而死日迫矣。宜麻黃桂枝湯。
澄按:感寒吐血,外邪束火也。外束愈甚,則內火愈熾,內火愈熾,則吐血愈甚。用滋陰降火者,惟恐其外束之不力,而又更加束之也。辛溫發表,解其外束,而內火頓熄矣,血安有不止乎?
白話文:
六淫致病,為何風寒最多?
六種外邪都能導致疾病,但其中由風寒引起的最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寒邪傷及人體的營氣,風邪傷及衛氣,這是自然的道理。
再者,太陽主表,屬陽,其氣化為水,太陰主裡,屬陰,其氣化為腎水,這兩種水氣都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一旦受到外邪,首先會入侵肺臟。肺臟主管皮毛,水性寒涼,金性亦寒,所以肺經最先受到影響。血液也是水的一種,因此經絡中的水和血液一旦遇寒,都會凝滯不通,於是咳嗽帶痰。詢問患者,一定會感到怕冷;把脈,脈象必定緊澀;觀察血液,其中一定有紫黑色斑點,這些都是寒邪入侵的徵兆。
有些醫生不仔細辨別病情,就認為是陰虛火旺,一味使用滋陰降火藥物,這樣病症就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死亡。應該使用麻黃桂枝湯來治療。
澄按: 感寒吐血,是外邪束縛內火導致的。外邪束縛越厲害,內火就越旺盛,內火越旺盛,吐血就越嚴重。使用滋陰降火藥物,就好像怕外邪束縛得不夠緊,反而加重了束縛。辛溫解表藥物可以解開外邪的束縛,內火自然熄滅,血自然不會再吐了。
—辛溫發表,用之最難,辨證不的,為患最大。故辨之之法,其症必惡寒,脈必緊澀,面色必慘黯,其吐出血中,必有紫黑點,聲如甕中出,兩手必冷,腰背必曲。
又如要用桂、附辛溫之藥,亦必察其血色帶黑黯,面色必夭白,身必清涼。若上實下虛,陰盛格陽失血者,真陽失守,血隨溢出,以致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者,別有辨法,與辛溫發表、寒邪外束者迥別。
白話文:
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最難,如果辨證不準,就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辨證的方法是,患者必須出現惡寒、脈象緊澀、面色慘白、吐血時帶有紫黑色斑點、聲音像從甕中發出、雙手冰冷、腰背彎曲等症狀。
此外,使用桂枝、附子等辛溫藥物時,也要觀察患者血色是否帶有黑色,面色是否蒼白,身體是否冰冷。如果上實下虛,陰盛格陽導致失血,真陽無法守住,血液溢出,導致大量吐血、鼻出血,六脈細弱無力,手腳冰冷,則需要用不同的辨證方法,與辛溫發散、寒邪外束的症狀截然不同。
5. 陽虛傷寒
陽虛者,氣虛也。氣虛於中,安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凡脈之微弱無力,兩寸短小,而多寒者,即其症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陽虛的人就是氣虛的人。如果在身體內部缺乏足夠的能量(氣),怎麼能夠抵禦外部環境呢?如果不增強能量(氣)的話,皮膚和肌肉又如何能得到保護呢?」這裡所描述的是指那些脈搏微弱、沒有力量、上胸部(兩寸處)脈象較短且常常感到寒冷的人,他們就屬於這種情況。
簡而言之,這段文字是在說,對於有陽虛特徵的人來說,應該通過增加體內的能量來改善健康狀況,這樣才能更好地抵抗外邪入侵並保持身體溫暖。
6. 陰虛傷寒
陰虛者,血虛也。血虛於裡,安能化液?非補其精,汗能生乎?凡脈之浮芤不實,或兩尺無根,而多熱者,即其症也。
澄按:今時之人,稟賦益薄,勞心勞力,名利場中,踏水赴火,而不知自惜,沉溺酒色,以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其元久已內傷。一旦感冒風寒,而以猛勇攻擊之劑,以逐其邪,甚者當時立斃,輕則氣血消磨,日久變為虛損之證。
白話文:
「陰虛」是指血液不足。「血虛在身體內部,怎麼能夠生成津液呢?」不是要滋養精華,汗水又怎能產生呢?凡是脈象浮弱、不堅固,或者兩個尺部沒有基礎,而且有很多熱的人,就是這種病症了。
我認為現在人們的天資越來越薄弱,勞累身心,在追求名利的場閤中,像踩著水和跳進火堆一樣,不知道珍惜自己,沈迷於酒精和美色之中,消耗自己的精力,浪費掉真實的情況,他們的根本早就已經受了內傷。有一天如果感染到風寒,用猛烈勇敢的藥物去攻擊它,把邪氣趕走,嚴重的話當下就會死亡,輕微的話會使氣血慢慢消失,時間久了就變成虛弱衰敗的病徵。
7. 寒勞與虛損上焦燥熱則一
虛損之證,皆下寒上熱,所謂水火不交者也。其重感於寒者,則下焦作痛,不感則不痛,至於上焦燥熱則一也。上焦方若熱,初得寒涼則暫快,遂以為藥之功,故喜服之。久而下注,則下元愈寒,火熱為寒逼而上行,使上焦復熱愈甚,輾轉反復,遂致沉痼而不可救,蓋暗受其害而不覺也。然則治之奈何?曰:補之以寒涼,佐之以溫熱,補三佐二,空心涼服,所謂熱因寒用者也。
久則精生熱退而病愈矣。雖然虛損之疾,起於過用,必慎房勞,簡思慮,節飲食,服藥有功,毋獨恃藥餌也。
澄按:真元不足之人,或因房勞之後,或因夢遺之中,過傷腎中之陽,則外邪乘虛陷入,又或虛火上炎,喜食生冷,或服涼藥太過,或飲冷不謹,多有此症。
白話文:
當你感到疲倦和虛弱時,可能是因為你的身體內部出現了問題。如果你受到寒冷的影響,可能會在下半身感覺到疼痛,如果不受到寒冷的影響就不會感到疼痛。然而,在上半身,無論是否受到寒冷的影響,都可能感受到乾燥和發燒的情況。如果上半身正在經歷這種情況,那麼最初接觸到寒冷和清涼的事物可能會讓你短時間內感到舒適,但這並不是治療的方法。長期下來,這樣做只會加劇下半身的寒冷,使得火焰被推向上半身,導致上半身更加發熱。如此反覆,最終會造成嚴重的疾病並且無法輓救。因此,你需要使用一些方法來治療這個問題。首先,你可以服用一些能夠幫助恢復能量的食物和草藥。其次,可以輔助地使用一些具有暖性特徵的食物和草藥。最後,可以在早晨食用這些食物和草藥,使其發揮最大的效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寒冷的力量來達到治療的效果。經過一段時間後,你的精力就會逐漸增加,病情也會得到改善。但是,即使你是患有虛弱疾病的患者,你也必須要小心避免進行性行為、減少思考和控制飲食量。此外,不要單純依靠草藥來治療自己的疾病。最後,對於那些身體虛弱的人或者因爲過度勞累導致腎陽受損的人來說,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比如在進行性行爲後或者夢遺時過於損傷腎臟中的陽氣,就會讓外界邪氣趁虛而入;或者是由於體內虛熱上升,喜歡吃涼的東西,或是吃太多的清涼藥物,或是喝冰鎮飲料時不謹慎等,都會引起這種症狀的發生。
8. 寒邪傷肺類虛損
經曰:人感於寒,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凡咳嗽,五臟六腑皆有之,惟肺先受邪。蓋肺主氣,合於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咳為肺病。五臟則各以其時受邪,六腑則又為五臟所移。古人言肺病難愈而喜辛者,蓋肺為嬌臟,怕寒而惡熱,故邪氣易傷而難治。
澄按:傷寒傳變,始於太陽,終於胃腑。或間經,或越經,或本經自傳,或三陽傳入三陰,三陰傳入胃腑,團聚一處,雖無外出之路,而通其大便,自有內出之門。惟風寒入肺,始於皮毛,傳於五臟,所入愈深,為患愈重,欲外出而無路,欲內出而無門,不能過脾胃一關,何也?蓋膀胱者,足太陽也;胃者,足陽明也。陽經有出邪之路,故從陽經入者,復從陽經出。
白話文:
經書記載,人體若受寒氣侵襲,病症輕微會出現咳嗽,嚴重則會腹瀉或疼痛。咳嗽的病因可以來自五臟六腑,但肺部最容易受到外邪侵犯。因為肺主呼吸,與皮毛相通,邪氣初犯時,會先侵襲皮毛,因此咳嗽是肺部的病症。五臟則會依各自的生理時序受到邪氣侵害,六腑則又會受到五臟的影響而生病。古人認為肺病難以根治,患者喜愛辛辣食物,是因為肺部嬌弱,畏寒怕熱,容易受到邪氣侵害,因此難以治療。
我認為,傷寒的傳變過程,始於太陽經,最終到達胃腑。傳變的方式可以是經絡之間的互相傳遞,也可以越過經絡,甚至在同一經絡內傳播,或是由三陽經傳入三陰經,再由三陰經傳入胃腑,最後聚集在一起。雖然邪氣沒有外出的路徑,但可以透過排便,從內部排出。然而,風寒入侵肺部,從皮毛開始,傳入五臟,越往內部深入,病症越嚴重,邪氣既無法外出,也無法內出,無法跨越脾胃這一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膀胱屬於足太陽經,胃屬於足陽明經。陽經有邪氣外出的路徑,所以從陽經入侵的邪氣,也需從陽經排出。
肺者,手太陰也;脾者,足太陰也。陰經無出邪之路,故從陰經入者,不能復從陰經出,所以不能過於脾而殞矣。當初起之時,傳變未深,兼解兼托,仍從原路拔出。此予之創論也,請質同志。
白話文:
肺是手太陰經的一部分,脾則是足太陰經的一部分。陰經沒有讓病邪出去的道路,因此進入陰經的病邪無法再從陰經出來,所以在經過脾之後就死亡了。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病情還不嚴重,可以同時使用解藥和扶正固本的藥物,仍然按照原來的途徑把病邪排出體外。這是我個人的看法,請大家評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