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四 (1)
上集卷之十四 (1)
1. 便血方
黃土湯,治先便後血,名曰遠血。
粉草,熟地,白朮,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土(半升)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作三服。
赤豆當歸散,治先血後便,名曰近血。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曬乾),當歸(一兩)
為末,白湯調下二錢,日三服。
梅師云: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以赤小豆末,水調下方寸。
壽脾煎,治脾虛不能攝血。凡憂思、鬱怒、積勞及誤用攻伐等藥,犯損脾陰,以致中氣虧陷,神魂不寧,大便脫血不止,及婦人無火崩淋等症。
白朮(二三錢),當歸,山藥(各二錢),炙甘草(一錢),棗仁(一錢五分),遠志(三五分),乾薑(一二錢),蓮肉(二十粒,炒),人參(隨宜)
—加烏梅,一加醋炒文蛤。
養中湯,治中氣虛寒。
人參(二三錢),山藥(二錢),扁豆(三錢),甘草(一錢),茯苓(二錢),乾薑(三錢)
氣滯加陳皮。虛餒加熟地。
玉關丸,治腸風血脫,崩漏帶濁不固。
白麵(炒熟,四兩),枯礬(二兩),文蛤(醋炒黑,二兩),北五味(一兩,炒),訶子(二兩五錢,生半炒)
上為末,用熟湯和丸梧桐子大。以溫補脾腎等症隨症加減,煎湯送下,或人參湯亦可。如血熱妄行者,以涼藥送下。
勝金丸,治腸風下血,溺血不止,及臟毒便血。
百藥煎(三兩,生用一兩,炒焦一兩,燒存性一兩)
上為末,飯為丸或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或參湯下。
香梅丸,腸風下血,服之立止。
烏梅肉,白芷,百藥煎(燒存性,等份)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方用卷柏、棕灰、地榆、黃耆為末,米飲下。
白話文:
【便血治療方式】
黃土湯,適用於大便後出血的情況,這種出血稱為遠血。
成分包括:甘草、熟地、白朮、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以及竈中土半升。將這些材料以八升水煮沸,煮至剩下三升,分成三次服用。
赤豆當歸散,適用於出血後才排便的情況,這種出血稱為近血。
成分包括:赤小豆五兩,需先浸泡使其發芽再曬乾,以及當歸一兩。將兩種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一天服用三次,用白開水調和服用。
梅師提到:對於熱毒導致的下血,或是食用過熱食物而引起的出血,可以使用赤小豆磨成粉,用水調和一小塊方寸大小服用。
壽脾煎,適用於脾虛無法控制血液。因憂慮、憤怒、勞累或誤用攻擊性藥物,損傷脾臟陰氣,導致中氣虧虛,心神不安,大便出血不止,以及婦女無火崩漏等症狀。
成分包括:白朮二三錢,當歸、山藥各二錢,炙甘草一錢,酸棗仁一錢五分,遠志三五分,乾薑一二錢,蓮子二十粒(炒過),人參適量。可依情況添加烏梅,或者用醋炒過的文蛤。
養中湯,適用於中氣虛寒。
成分包括:人參二三錢,山藥二錢,扁豆三錢,甘草一錢,茯苓二錢,乾薑三錢。若氣滯可添加陳皮,若虛餒則可添加熟地。
玉關丸,適用於腸風血脫,崩漏,白帶混濁且固著不消。
成分包括:白麵四兩(炒熟),枯礬二兩,文蛤二兩(用醋炒黑),北五味一兩(炒過),訶子二兩五錢(一半生用,一半炒過)。將以上材料磨成粉,用熱湯和成梧桐子大的丸子。根據病情調整用量,用煎湯送服,或者用人參湯也可。如果血液因熱而妄行,可用冷藥送服。
勝金丸,適用於腸風下血,尿血不止,以及內臟毒素導致的大便出血。
成分包括:百藥煎三兩(其中生用一兩,炒焦一兩,燒存性一兩)。將以上材料磨成粉,用飯或蜂蜜做成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米湯或人參湯送服。
香梅丸,對於腸風下血,服用後立即止血。
成分包括:烏梅肉,白芷,百藥煎(燒存性,等份)。將以上材料磨成粉,用米糊做成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六十丸。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卷柏、棕灰、地榆、黃耆研磨成粉,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