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1. 上集卷之十一
2. 水丘道人紫庭治傳屍癆瘵法
吳澄曰:傳屍癆瘵,惡候也。有鬼邪以生災,有怪蟲以為害,日積月深,漸至於死。傳及旁人,連及宗族,甚至滅門,何其慘歟!水丘先生不以尋常藥餌,而以開關把胃二法,分陰分陽,救度世人。其立議也精微,其用藥也玄妙,其辨證也詳明,其建功也速效,以為癆瘵之主治,而他賢方法附焉。
白話文:
吳澄說:「傳屍癆瘵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病症。它可能因邪靈引起災禍,也可能由異常的寄生蟲造成傷害,這種情況會隨著時間逐漸加重,最終導致死亡。這種病還可能傳染給他人,影響整個家族,甚至導致全家人死亡,這是多麼悲慘的事啊!
水丘先生治療此病並非使用一般常見的藥物,而是採用了開關和把胃兩種特殊療法,區分陰性和陽性症狀來救治世人。他的理論精確微妙,使用的藥物充滿奧祕,對病症的判斷詳細明確,治療效果快速顯著。他認為這是治療癆瘵的主要方法,而其他醫生的方法則作為輔助。」
3. 治癆瘵方法
水丘道人年一百,煉得龍精並虎魄,流傳此法在人間,聊向三天助陰德。扶危起死莫蹉跎,此藥於人有效多,不問陰陽與冷熱,先將脾胃與安和。脾經虛冷易生寒,最是難將熱藥攻,閉卻大便並上氣,為多厚朴與蓯蓉。此法精關兩道方,病人入口便知良,但須仔細看形候,莫向陰中錯用陽。
涕唾稠黏小便赤,乾枯四體無筋力,烏龍膏子二十圓,便似焦枯得甘滴。遺精夢泄腹膨高,咳嗽陰疼為患勞,此病是陰須識認,便當急下玉龍膏。嗽里痰涎仰臥難,陰陽交併候多端,卻須兼服訶黎散,治取根源病自安。
白話文:
[治療肺結核的方法]
水丘道人享壽百歲,他煉製了龍精與虎魄,將這方法傳授給世人,以此增益世間的陰德。救助瀕危之人,不可拖延,這藥物對人有著極大的療效。無論是體質的陰陽屬性,還是身體的冷熱狀況,首要之務是調理脾胃,使之平和。
脾胃虛弱容易產生寒意,然而直接使用熱藥進行攻擊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因為這樣會導致大便不通與呼吸困難,因此常使用厚朴與蓯蓉來緩解。這療法精確地包含了兩個方針,患者一旦服用,即可感知其療效,但必須詳細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避免在陰性體質中錯誤地使用陽性藥物。
如果患者出現鼻涕、唾液稠粘,小便色赤,四肢乾枯無力的症狀,可服用烏龍膏二十粒,如同乾枯的樹木得到甘露。若患者有遺精、夢遺、腹部膨脹,咳嗽或私處疼痛等勞損病症,這顯示的是陰性病症,應立即服用玉龍膏。若患者咳嗽伴有大量痰涎,仰臥時更感困難,且病情呈現陰陽交錯的複雜狀態,則需輔以訶黎散的服用,從根本治療,疾病自然會得以緩解。
4. 開關把胃論
人有傳屍、⿰歹厭殜、伏連、五勞、七傷、二十六蒸,其候各異,其源不同。世醫不明根本,妄投藥石,可勝嘆哉!予休心雲水,遠絕人事,遂以所傳《樞要精微》以示世醫,使之明曉。夫傳屍癆者,男子自腎傳心,心而肺,肺而肝,肝而脾;女子自心傳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腎,五臟復傳六腑而死矣。或連及親族,至於滅門。
其源皆由房室飲食過度,冷熱不時,憂思悲傷,有欲不遂,驚悸喜懼,或大病後行房,或臨屍哭泣,屍氣所感。邪氣一生,流傳五臟,蠹食傷心,雖有諸候,其實不離乎心陽、腎陰也。若明陰陽用藥,可以返魂奪命,起死回生。人知勞之名,未知其理。人生以血為榮,氣為衛,二者運轉而無壅滯。
勞何由生?故勞者倦也,血氣倦則不運。凝滯疏漏,邪氣相乘。心受之,為盜汗虛汗,憂悲恐懼,恍惚不安。腎受之,為骨蒸,為鬼交,陽虛好色愈甚。肝受之,為瘰癧,脅滿痞聚,拳攣拘急,風氣乘之,為疼痛。脾受之,為多思慮慕,清涼不食,多食無味。肺受之,為氣喘痰涎,睡臥不安,毛髮焦枯。
至於六腑,亦有各證。今人多用涼藥,則損胃氣,雖盧扁亦難矣。予之所論,但在開關把胃,何則勞病者?血氣不運,遂致乾枯,此關脈閉也。故先用開關藥,通其血脈。既開關則須起胃,蓋五臟皆有胃氣,邪氣附之,則五臟衰弱。若不把胃,則他藥何由而行?故開關把胃,乃治勞妙法也。
然必須明陰陽,且如起胃,陽病藥不可過暖,陰病藥不可過涼。今人言丁香、厚朴、肉桂、蓯蓉可補五臟,不知用之則喘息閉嗽,如火益熱。或以治鬼為先務,要當法藥相濟,道力資扶,然後鬼屍可逐也。此論上合黃帝、岐、扁,下明臟腑陰陽。非患人有福,亦不遭逢寶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開關把胃論]
有人被傳屍病纏身、鼓脹厭食、伏連、五勞、七傷、二十六蒸等病症,各種症狀不同,病因也各異。世俗醫生往往不明白疾病的根本原因,隨便使用藥物治療,令人嘆息!我專心於修養,遠離塵世,將我所學的《樞要精微》傳授給世間醫生,使他們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
傳屍癆病的病程是這樣的:男性從腎臟開始,傳至心臟,再傳到肺部,接著到肝臟,最後影響脾臟;女性則從心臟開始,傳至肺部,再傳至肝臟,接著到脾臟,最後影響腎臟,五臟受病後會進一步影響六腑,最終導致死亡。有的甚至會連累親屬,直到整個家族滅亡。
這些疾病的根源都是因為房事和飲食過度,冷熱不均,憂慮悲傷,慾望無法滿足,驚嚇或過度恐懼,或在大病後進行房事,或在屍體旁哭泣,受到屍氣的影響。一旦邪氣產生,就會在五臟間流傳,腐蝕心臟,雖然各種症狀不同,但實際上都離不開心臟的陽氣和腎臟的陰氣。如果能明白陰陽調和,使用適當的藥物,就能挽救生命,起死回生。人們只知道勞病的名字,卻不瞭解它的道理。人體靠血液滋潤,氣來防禦,二者運轉無阻。
勞病是如何產生的呢?勞病就是疲倦的意思,血氣疲倦就不會運轉。凝滯和疏漏,邪氣就會趁機入侵。心臟受到影響,會出現盜汗、虛汗、憂鬱、恐懼、精神恍惚。腎臟受到影響,會出現骨蒸、鬼交、陽虛,性慾越發旺盛。肝臟受到影響,會出現瘰癧、脅脹、痞積、手足拘急,風氣趁機入侵,會出現疼痛。脾臟受到影響,會出現思慮過多、食慾不振、食之無味。肺臟受到影響,會出現氣喘、咳嗽、睡眠不寧、毛髮枯槁。
對於六腑而言,也有各自的症狀。現在很多人使用寒涼的藥物,會損傷胃氣,即使華佗再世也難以救治。我的理論重點在於「開關把胃」,為什麼勞病患者?因為血氣不能運轉,導致身體乾枯,這是關脈閉塞的表現。因此,首先需要用開關藥物,疏通血脈。一旦開通關節,就需要提升胃氣,因為五臟都有胃氣,邪氣附著,就會導致五臟衰弱。如果不提升胃氣,其他藥物如何發揮作用?因此,開關把胃是治療勞病的妙法。
然而,必須要明白陰陽調和,例如提升胃氣,如果是陽性病,藥物不能過於溫熱;如果是陰性病,藥物不能過於寒涼。現在有人認為丁香、厚朴、肉桂、蓯蓉可以補充五臟,但不知道使用後會導致呼吸困難和咳嗽,就像火上澆油。有的人認為驅鬼是首要任務,應該以法術和藥物相輔相成,藉助道力扶持,然後才能驅逐鬼屍。這個理論與黃帝、岐伯、扁鵲的觀點相符合,能夠清楚地闡述臟腑和陰陽的關係。如果不是病人有福,也不會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寶貴的知識。
5. 總論病證
如夜夢鬼交,遺精自泄,夢魂不安,常見先亡,恐怖鬼神,思量飲食,食至不進,目睛失白,骨節疼痛,五心煩熱,頭髮作滯,面臉時紅,如傅胭脂,唇紅異常,肌膚不潤,言語氣短,大便秘澀,或時溏利,小便黃赤,或時白濁,項生瘰癧,腹中氣塊,鼻口生瘡,口舌乾燥,咽喉不利,仰臥不得,或時氣喘,涕唾稠黏,上氣憤滿,痰吐噁心,腹脅妨悶,陰中冷痛,陰癢生瘡,多濕轉筋拘急,或忿怒悲啼,舌直苦痛,目睛時疼,盜汗,抬肩喘息,陽道虛剛。
如手足心煩疼,口乾舌瘡,小便黃赤,大便難,及熱多咽喉痛,涎唾黃黏,及兼前項一二症,即是陽病,當用陽病開關散,為瀉陽而補陰。如大便溏利,小便白濁,飲食不化,胃逆口惡,雖有熱,痰唾白色,及小便多,仍兼前項數症,即是陰病,當用陰病開關藥。凡勞病虛極,亦多令人煩躁,大小便不利,宜兼諸脈證審之。
陰陽二證,皆用起胃散。
七寶圓,瀉骨蒸傳屍邪氣,陰病可服。
黃連四兩為細末,用豬肚一個洗淨,入藥末線縫之。用童便五升,文武火煎令爛干為度。以肚細切,同藥爛研,置風中吹乾,丸如桐子大,硃砂、麝香為衣。空心麥門冬水下,或用陽病開關散嚥下。無硃砂亦可。
陽病開關散
北柴胡(去蘆),桔梗(炒),秦艽,麥門冬(去心,各五錢),芍藥,木香,澤瀉(各一兩),木通(五錢),甘草(一錢,灸),當歸,桑白皮(蜜炙),地骨皮(各一兩)
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空心服。小便多,即病去也。
陰病開關散
當歸,赤芍藥,肉桂,白芷,甘草(炙,各五錢),木香(二錢,制),枳殼(三錢),天南星(一錢,去皮,薑汁浸一宿,焙)
㕮咀,每服三錢,姜三片,煎七分,入無灰酒三分盞,童便三分盞,又煎七分,溫服。先服此起胃散一二日後,不問退否,兼玉龍膏服之。
起胃散,陰陽二候皆可服。
黃耆(炙,二兩),白朮(炒,一兩),白芷(五錢),人參(五錢),山藥(一兩)
㕮咀,每服三錢,加木瓜煎。或加沉香、茯苓、甘草各五錢。
烏龍膏,治涕唾稠黏,小便赤,乾枯,四肢無力。
烏梅(去核),柴胡,紫菀,生乾地黃,木香(各一兩),秦艽(實好者),貝母(麵炒去心),防風(各三錢),杏仁(五兩,麵炒,為末),皂角(六十片,二十片去黑皮醋炙為末,二十片燒灰存性,二十片湯浸去黑皮,用精豬肉剁爛如泥,同皂角一處,入水五升細揉汁,入童便三升,無灰酒一升,並熬如膏)
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麥門冬湯下。甚者二十日效。
玉龍膏,治遺精、夢泄、腹膨、咳嗽、陰疼。
青蒿子,柴胡,白檳榔(各二兩),制鱉甲,白朮,赤茯苓,木香,牡蠣(各五錢),地骨皮(五錢),人參(一兩),生乾地黃(一兩),當歸(三錢),硃砂(一錢),豆豉心(二合),虎頭骨(斫開,酒炙黃赤色,一兩),肉蓯蓉(酒浸一宿,炙,一兩),鱉甲(湯煮去皮裙,酒浸,炙黃赤)
皆為末。又加烏梅肉、枳殼。上前件末成,卻以杏仁五升,壯者以童便浸,春夏七日,秋冬十日,和瓶日中曬,每日一換新者,日數足,以清水淘去皮尖焙乾,別以童便一升,於銀石器內,以文火煎至隨手爛,傾入砂盆,用柳木槌研爛為膏,細布濾過,入酥一兩,薄荷自然汁二合,攪勻和藥,用槌搗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湯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
如覺熱,減丸數服,熱少還添。加減經月日,諸證皆退,進食安臥,面有血色,乃藥行也,當勤服無怠。忌莧菜、白粥、冷水、生血、雀、鴿等物。
訶黎散,治勞嗽上氣,陰陽交併。
赤茯苓(二兩),訶黎勒皮(二兩),木香(五錢),檳榔(一兩),當歸(一兩炒),大黃(二兩炒),吳茱萸(湯泡七次,五錢)
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六分,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