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 (6)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 (6)

1. 論變通治法

凡遇病脈症有不可憑,方書有不能盡合,則當參伍比類而揆於理。即於理有不合,則辨微察隱而析其情,庶幾諸視獨見,不惑秋毫,而後可以出入變通施治,會悟於方書脈症也。

白話文:

【討論靈活的治療方法】

凡是遇到疾病、脈象、症狀有難以判斷的情況,或是醫書上的方劑無法完全適用時,就應該綜合參考各種相關資料,並根據道理來評估判斷。即便在道理上仍有疑慮不合之處,也要仔細分析隱藏的細節,深入理解病情,期望能有獨到的見解,不至於在細微之處迷惑,這樣之後纔能夠靈活地調整治療方法,對醫書上記載的病症和治療方式有更深刻的領悟與應用。

2. 珠參辨

吳澄曰:近日新出一種珠參,其形尖圓而微長,其味苦多而甘少,大者數錢,小者僅釐許,人爭售之,以其價廉故也。嘗考珠參之名,不見於本草,不載於古方,不知何物,妄以名參,誤人害世,莫此為甚。按人參之味微苦而甘,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非他藥所能代也。今珠參小者,苦多而甘少,大者味苦而不甘,若大至數錢,其若竟不能入口。

故好事之輩,往往以大者炫奇,無知之人,又以小者味美。於是挾利之徒,用蜜水拌蒸,去其苦味,潤以甘甜。要之總是一物,何分大小,總無補益,蒸浸何為?詳稽各家藥性,未有大苦之味而能補益者也。所以陽虛之人,苦寒傷胃,服之往往不救者,不知凡幾。忽又倡議宜於陰虛有火之證,以其味苦不利於陽虛,而陰虛火動者,服之必獲其益。

以致傷脾敗胃,嘔惡不食,瀉泄而斃者,又不知凡幾。又云宜於痘科、外科,以其苦能解毒,參能補托。不知補托全賴甘溫,味苦必寒,而云補托寧無誤耶?又云宜於丸散,惟無病之人,雜入諸補劑中為丸,服之不見其損,亦不見其益也。籲!此物空有參名,並無實效。世人不察,見其取一參字之名,而遂謂是參皆補,紛紛攘攘,交相讚美,甘受其誤而不覺。

噫,亦可嘆哉!

白話文:

吳澄說:近期市面上新出現一種叫做珠參的藥材,它的形狀是尖圓且略長,味道苦澀偏多,甘甜較少,大的價值數錢,小的只值幾釐,人們爭相購買,主要是因為價格便宜。但仔細考究「珠參」這個名稱,在《本草綱目》中找不到記載,古方中也沒有提及,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卻隨意冠以「參」的名字,對人誤導,對社會造成危害,沒有一樣比這更嚴重的。

人參的味道是微微苦澀帶甘甜,能讓人從無力恢復活力,這種功效是其他藥材無法取代的。但現在這種珠參,小的苦澀多甘甜少,大的更是隻有苦澀沒有甘甜,如果大的達到數錢,那根本就無法入口。

因此,愛炫耀的人常常用大的來展現其珍稀,而無知的人則認為小的更美味。於是,一些唯利是圖的人,會用蜜水拌蒸,去掉苦澀,讓它變得甘甜。無論大小,總歸是同一種東西,都沒有補益效果,蒸浸又有何用?根據各家中醫藥理,沒有任何一味藥是苦澀到極致還能補益的。所以,對於陽虛的人來說,服用苦寒的藥材會傷害胃部,往往會導致病情無法挽救。

近來又有人倡議,這種珠參適合陰虛火旺的情況,因為其味道苦澀,對陽虛不利,但對於陰虛火旺的人來說,服用後必會得到好處。

結果導致脾胃受損,噁心不思飲食,拉肚子甚至死亡,這種情況發生了不知多少次。又有人說這種珠參適合痘疹和外傷,因為苦澀可以解毒,參類可以補充元氣。但補充元氣完全依賴甘溫,而苦澀必定是寒性的,這樣還說補充元氣,難道不會產生誤解嗎?

又有人說這種珠參適合製成丸散,對於健康的人來說,把這種珠參混在各種補藥中製成丸子,服用後看不出有什麼損害,但也看不出有什麼好處。唉!這種東西只有「參」的名號,實際上卻沒有任何功效。世人不仔細檢查,只看到「參」這個字,就以為只要是參都能補身,大家你推我擁,互相吹捧,甘願被誤導而不自覺。

唉,真是令人感嘆啊!

3. 人參論

(見下集風寒門)

白話文:

(請參閱下一集關於風寒的章節。)

(想了解更多,請看下一集的風寒篇。)

4. 北沙參、黨參論

(見咳嗽門)

白話文:

(因原文內容未完全提供,以下為根據您提供的部分描述所作的推測性翻譯)

【關於北沙參和黨參的討論】

(這段文字可能在更廣泛的關於咳嗽治療的章節中。它可能會討論北沙參和黨參在中醫治療咳嗽中的應用。北沙參和黨參都是中醫常用來滋補肺部,增強免疫系統,並幫助緩解咳嗽的草藥。)

以上是基於"(見咳嗽門)"的一種可能的現代語境轉譯,具體內容會依原始上下文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