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 (6)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 (6)

1. 論變通治法

凡遇病脈症有不可憑,方書有不能盡合,則當參伍比類而揆於理。即於理有不合,則辨微察隱而析其情,庶幾諸視獨見,不惑秋毫,而後可以出入變通施治,會悟於方書脈症也。

2. 珠參辨

吳澄曰:近日新出一種珠參,其形尖圓而微長,其味苦多而甘少,大者數錢,小者僅釐許,人爭售之,以其價廉故也。嘗考珠參之名,不見於本草,不載於古方,不知何物,妄以名參,誤人害世,莫此為甚。按人參之味微苦而甘,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非他藥所能代也。今珠參小者,苦多而甘少,大者味苦而不甘,若大至數錢,其若竟不能入口。

故好事之輩,往往以大者炫奇,無知之人,又以小者味美。於是挾利之徒,用蜜水拌蒸,去其苦味,潤以甘甜。要之總是一物,何分大小,總無補益,蒸浸何為?詳稽各家藥性,未有大苦之味而能補益者也。所以陽虛之人,苦寒傷胃,服之往往不救者,不知凡幾。忽又倡議宜於陰虛有火之證,以其味苦不利於陽虛,而陰虛火動者,服之必獲其益。

以致傷脾敗胃,嘔惡不食,瀉泄而斃者,又不知凡幾。又云宜於痘科、外科,以其苦能解毒,參能補托。不知補托全賴甘溫,味苦必寒,而云補托寧無誤耶?又云宜於丸散,惟無病之人,雜入諸補劑中為丸,服之不見其損,亦不見其益也。籲!此物空有參名,並無實效。世人不察,見其取一參字之名,而遂謂是參皆補,紛紛攘攘,交相讚美,甘受其誤而不覺。

噫,亦可嘆哉!

3. 人參論

(見下集風寒門)

4. 北沙參、黨參論

(見咳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