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5)
上集卷之十三 (5)
1. 實火則熱逼血而妄行,坎卦統之
吳澄曰:火者陽氣也,火得其正則為氣,氣失其正則為火,有虛焉,有實焉,不可不察也。虛火之血,則本無元氣,元氣既虛,而乃攻之瀉之,非挺即刃矣。實火之血,乃病之標,誤以為本,而溫之補之,則燎原莫遏矣。雖然實火失血,必有實火之症,實火之脈,確辨明白,不妨放手。
如苦寒,犀角、大黃、芩、連之屬,在所必用,不必畏忌。若因循失時,喜補憚攻,則真陰敗亡,卒難救矣。
—《原病式》曰: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銷鑠以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並黑而為紫也。
澄按:吐血凝紫,有寒有熱。三焦出血,色紫不鮮,不可涼折。凝紫光明,是為火逼,不可溫燥。(陽症血色鮮紅,陰症血色豬肝。)
—王節齋云:大抵咳嗽見血,多是肺經受傷。氣得熱而變為火,火盛而陰血不寧,從火上升。故治宜瀉火滋陰,忌用人參甘溫之藥。然亦有氣虛而失血者,則宜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但此等症不多耳。
—火暴盛而根本無傷者,宜抽薪飲,徙薪飲,或黃連解毒湯之類主之。
—胃火熱甚,而煩熱作渴,頭痛脈滑,氣壅而吐血不止者,宜白虎湯、抽薪飲之屬。
—胃火熾甚,而兼陰虛水虧者,宜玉女煎。
—陽明實熱之甚,而兼便結腹脹,氣壅不降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或涼膈散,或桃仁承氣湯。
—上膈壅熱吐血,脈洪大弦長,按之有力,精神不倦,或覺胸中滿疼,或血是紫黑塊者,用生地、赤芍、當歸、丹皮、荊芥、阿膠、滑石、大黃、玄明粉、桃仁泥之屬,從大便導之。此釜底抽薪之法也。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金匱》用瀉心湯主之,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水三升煮一升,燉服之。此正謂手少陰心經之陰氣不足,本經之陽火亢盛無所輔,肝肺俱受其火而病作,以致陰血妄行而飛越。故用大黃瀉去亢盛之火,黃芩救肺,黃連救肝,使之和平,則陰血自而歸經矣。
—壯火食氣,是邪火燔熾,不獨鑠干腎水,而且渙散元氣也。凡邪火猖厥之時,自非杯水可救,雖用六味地黃湯滋陰之藥,尚恐不足,故加以知、柏純陰之品,逆而折之,庶得其平。水壯而火熄,火熄而金寧,嗽血等症自安矣。今時遵薛氏者,每以知、柏為忌藥。習河間、丹溪者,又以參、附為畏途。
二者皆以病合藥,非以藥合病也。蓋有是病,則用是藥,如大黃、巴豆有時建功,參、朮、茯苓有時誤事。是在通圓活法運用之妙,在乎一心,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也。雖然必先小心,然後可以大膽,若粗心浮氣,認症未明,輒敢發藥,是亦妄人也矣。
白話文:
吳澄表示:火,就是陽氣,當火保持在正常狀態下,它就只是氣;一旦失衡,就成了火。火有虛有實,我們必須清楚分辨。如果血中的虛火,代表體內原本就缺乏元氣,元氣已虛的情況下,再去強烈攻擊或排泄它,就像是直接拿刀捅自己。反之,實火導致的出血,是疾病的表面現象,若誤認為是根本原因,而使用溫補的方式,就像野火燎原,無法抑制。然而,實火導致的出血,必定會伴隨實火的症狀和脈象,只要確定診斷,就可以大膽治療。
例如,苦寒的藥物,像犀角、大黃、黃芩、黃連等,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不需要畏懼。如果因為拖延時間,偏好補藥而害怕攻擊性治療,真陰就會敗亡,最終難以挽回。
《原病式》指出:血液外溢,是向上溢出的。心臟養於血液,因此熱度過高,血量過剩,就會失常行為。有人認為嘔出的紫黑色血塊是寒的表現,這是錯誤的。這不是因為血液凝固,而是由於熱力過度濃縮,熱度過高,水液就會產生制約作用,所以血液呈現紫黑色。
王節齋說:大多數咳嗽出血,多是由肺部受到損傷引起。氣受熱轉變成火,火勢旺盛,導致陰血不安,隨火上升。因此,治療應以清火滋陰為主,避免使用人參等甘溫藥物。然而,也有氣虛導致出血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人參、黃耆、款冬花等藥物,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對於火勢爆發,但根本沒有受損的情況,適合使用抽薪飲、徙薪飲,或者黃連解毒湯等。
胃火旺盛,出現煩熱口渴,頭痛脈滑,氣滯不止,持續出血的情況,適合使用白虎湯、抽薪飲等。
胃火極旺,且伴有陰虛水虧的狀況,宜使用玉女煎。
陽明實熱嚴重,且伴有便祕腹脹,氣滯不下的情況,宜使用犀角地黃湯、涼膈散、桃仁承氣湯等。
上膈熱阻導致的出血,脈象洪大弦長,用力按壓仍有力量,精神飽滿,或感到胸中滿疼,或血液呈紫黑色血塊的情況,可使用生地、赤芍、當歸、丹皮、荊芥、阿膠、滑石、大黃、玄明粉、桃仁泥等,通過大便引導,這就是釜底抽薪的方法。
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鼻血,《金匱要略》建議使用瀉心湯,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用水三升煮至一升,溫服。這正是指手少陰心經的陰氣不足,本經的陽火過盛,肝肺都受到火的影響,導致陰血失常,飛躍而出。因此,使用大黃來清除過盛的火,黃芩保護肺部,黃連保護肝臟,使其達到平衡,陰血自然就能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
壯火消耗氣力,這是邪火熾烈,不僅消耗腎水,還會散失元氣。當邪火猖獗時,僅僅用水滅火是遠遠不夠的,即使使用滋陰的六味地黃湯,也可能不足。因此,加上知母、黃柏等純陰藥物,逆向抑制邪火,才能達到平衡。水壯火熄,火熄金寧,咳嗽出血等症狀自然就能得到緩解。現在,遵循薛氏的人,常常避開知母、黃柏;學習河間、丹溪的人,又害怕使用人參、附子。這兩種觀點都是以藥物配合疾病,而不是以疾病選擇藥物。如果存在這種疾病,就應該使用這種藥物,就像大黃、巴豆有時候能建功,而人參、白朮、茯苓有時候卻會誤事。關鍵在於醫生如何靈活運用藥物,這需要深厚的學識和經驗,就像神沒有固定的方向,易經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當然,我們必須先小心謹慎,然後才能大膽行動,如果粗心大意,診斷不清,輕易開藥,那樣的人也是妄人。
2. 內寒則陽虛而陰必走,兌卦統之
吳澄曰:氣不足便是寒。內寒者,寒從中生也。營氣虛散,上下隔絕,脈絡不通,陰陽不相為守,而血妄行也。亦有命門虛衰,逼其無根之火上泛,又或素稟薄弱,寒氣滲入中焦。一當溫補命門,導龍入海。一當溫補中宮,吸血歸經。若不知此,而日從事於寒涼,誤矣。
—吐血不已,則氣血皆虛,虛則生寒,故用側柏葉。柏葉生而西向,稟兌金之氣而生,可制肝木。木主升,金主降,取其升降相配,夫婦之道和,則血得以歸藏於肝矣,故用為君。乾薑性熱,炒黑則止而不走,用補虛寒之血;艾葉之溫,能入內而不炎於上,可使陰陽之氣反歸於里,以補其寒,用二味為佐。取馬通者,為生血於心,心屬午,故用午獸之通,主降火,消停血,引領而行為使。
此仲景治吐血之準繩,可以觸類而長之也。
—血遇熱則流通,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失守,營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而陰必走耳,外必有寒冷之狀。法當使血自歸於經絡,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或甘草乾薑湯,其效甚者。
—所吐之血,色黑而黯,必停積失位之血,非由火逼而動也。或面白息微,脈見緩弱,身體清涼者,此必脾胃氣虛,不能攝血而然,皆非火症。若用涼血之劑,必致殆矣。《三因方》中,用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以其溫中,大能分理陰陽,安和胃氣,故當用也。若察其虛在陰分,則又理陰煎為最。
—陰陽虛實之機,不可不審。如腎真陽不足,陽虛陰必走,以致吐血者,必下寒上熱,當用八味丸,引火歸原。
—陰虛火動者,腎中寒冷,龍宮無可安之穴宅,不得已而流行於上,故血亦隨火而妄行。今用桂、附二味純陽之火,加於六味純陰水中,使腎中溫暖。如冬月一陽來復於水土之中,龍雷之火自然歸就於原宅,不用寒涼而火自降,不必止血而血自歸經矣。若陰中水涸而火炎者,去附、桂而純用六味,以補水配火,血亦自安,亦不必去火,總以保火為主。
—腎經吐血,皆下寒上熱,陰盛逼陽於上,非理中、溫中可治也。趙氏曰:理中者,理中焦也,非下焦也。此係下焦兩腎中先天之真氣,與心、肺、脾、胃後天有形之體,毫不相干。且乾薑、甘草、當歸等藥,俱到不得腎經,惟仲景八味腎氣丸,斯為對症。
—血,陰之位也,靜而定者,其常也。血,水之源也,行而下者,其常也。七情妄動,形體疲勞,陽火相逼,遂致錯行。脈洪口渴便結者,宜行涼藥。若使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血亦妄行,必有虛冷之狀,蓋陽虛陰必走是也,宜理中加木香、烏藥。
白話文:
吳澄說道:「氣力不足就是寒。內寒,是指寒氣從身體內部產生。營養氣體虛弱散開,導致身體上下氣血隔絕,脈絡無法順暢運作,陰陽兩極無法互相守護,進而使得血液亂流。也可能因為命門虛弱衰退,迫使無根之火上升,或者天生體質較弱,寒氣容易滲入消化系統。一種情況需要溫補命門,引導熱力回歸。另一種情況需要溫補中焦,讓血液歸經。如果不明白這些道理,每天只知用寒涼藥物,那就是錯誤的。
—如果持續嘔血不止,代表氣血都虛弱,虛弱就會產生寒意,所以要用側柏葉。柏葉生長時向西,吸收金屬之氣生成,可以抑制肝木的過度活躍。木代表上升,金代表下降,選擇這種升降平衡,就像夫妻和諧,這樣血液才能安全地儲存在肝臟裡,因此用它作為主要成分。乾薑性熱,炒黑後能停留而不四散,用來補充虛弱且寒的血液;艾葉溫暖,能深入體內而不使上部過熱,可以使陰陽之氣回到身體內部,以補充體內的寒氣,這兩種藥材用作輔助。選擇馬通,是因為它能在心臟生成血液,心臟屬於午時,所以選用了午獸的通,主要功能是降低火氣,消除血液凝固,引導血液循環。
這是張仲景治療嘔血的標準方法,可以根據類似的情況加以調整。
—血液遇到熱會流通,所以止血通常使用涼藥。然而,也有氣虛夾雜著寒氣,陰陽失去平衡,營養氣體虛弱散開,血液亂流,這就是所謂的陽虛而陰必走,外表一定會有寒冷的症狀。應該讓血液自己回到經絡,可以使用理中湯加南木香,或者甘草乾薑湯,效果非常好。
—嘔出的血液顏色黑而暗淡,肯定是血液凝結在不正確的位置,不是因為火氣迫使其活動。或者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搏緩慢而弱,身體感覺清涼,這肯定是脾胃氣虛,無法控制血液,這都不是火氣引起的症狀。如果使用冷卻血液的藥物,可能會造成危險。《三因方》中,使用理中湯能止住因傷胃而引起的嘔血,因為它能溫暖中焦,很好地調節陰陽,安撫胃氣,所以應該使用。如果發現虛弱在陰的部分,則使用理陰煎最好。
—陰陽虛實的轉換,不可不細心觀察。比如腎臟真陽不足,陽虛陰必走,導致嘔血,肯定會出現下寒上熱的現象,應該使用八味丸,引導火氣回歸根本。
—因陰虛而火動,腎臟寒冷,龍宮沒有適合的住所,不得已而向上流動,所以血液也會跟著亂流。現在使用肉桂、附子兩種純陽的火藥,加入六味純陰的水中,使腎臟溫暖。如同冬天一個陽氣在水土中復甦,龍雷之火自然會回到原本的地方,不用寒涼藥物火氣自然會下降,不必止血血液自然會歸經。如果陰中水分枯竭而火氣旺盛,去掉肉桂、附子而單獨使用六味,以補充水分配火氣,血液也會安定,也不必去除火氣,總體上以保護火氣為主。
—腎臟嘔血,都是下寒上熱,陰氣過剩迫使陽氣上移,不是理中、溫中可以治療的。趙氏說:理中,是治理中焦,不是下焦。這是下焦雙腎中的先天真氣,與心、肺、脾、胃的後天有形的身體毫無關係。而且乾薑、甘草、當歸等藥物,都無法達到腎經,只有張仲景的八味腎氣丸,纔是對症下藥。
—血液,處於陰的位置,平靜且穩定,是正常狀態。血液,是水的來源,下行,也是正常狀態。情緒波動,身體疲勞,陽火逼迫,導致血液亂流。脈搏洪大,口渴,排便困難,應該使用涼藥。如果氣虛夾雜著寒氣,陰陽失去平衡,血液也會亂流,一定會有虛弱且寒冷的症狀,這是因為陽虛陰必走,應該使用理中湯加木香、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