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6)
上集卷之十三 (6)
1. 外寒則邪解而血歸經,巽卦統之
吳澄曰:元氣不充之人,營不能營,衛不能衛,表受重寒,里遏虛熱,則營血為衛氣所迫,中宮失守,脫出於外,當解表溫散,則血自止。然六淫中不獨寒邪也,皆能令人失血。散見下集外損各門中,可備參考。
—傷寒外感無汗之症,多有因衄而邪得解者,即所以代汗也,故謂之紅汗。此傷寒治衄之法,趙氏深知其理,仿此以治吐血之症,用之皆一服而微汗愈。蓋汗與血一物也,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外寒失血者,為邪氣不能發散,壅盛於經絡,逼迫於血,因而吐者,須當發散經中寒邪,或麻黃、桂枝湯治之。
白話文:
吳澄認為,元氣不足的人,氣血運行失調,容易受寒,內裡虛熱,導致血液被逼出體外,需要解表溫散,才能止血。然而,六淫之中,不只有寒邪能導致失血,其他因素也會造成失血,可參考下集外損各門的內容。
傷寒外感無汗的病症,常因鼻出血而解,如同代替出汗,故稱為「紅汗」。趙氏深谙此理,將此方法運用於治療吐血,往往一劑藥就能使病人微微出汗而痊癒。因為汗與血本為一物,失去血液就無法出汗,失去汗液就無法產生血液。
外寒失血是因邪氣無法散發,停滯於經絡,逼迫血液,導致吐血,需疏散經絡中的寒邪,可用麻黃、桂枝湯治療。
—吐衄血者,從下炎上之火。暑熱燥火,固宜有之,何得有風寒之症?曰:此六淫之氣俱能傷人,暑濕者十之一二,火燥者半,風寒者半。風寒內薄,則中亦發燥火,而燥火之後,卒又歸於虛寒矣。
—感寒吐血,宜麻黃桂枝湯。(見下集感寒類虛損門)
—血症,吐血、衄血、便血,其人陰虛陽走,其脈沉而散,其外症虛寒,無熱候,宜烏金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香理中湯,加大七湯,入川芎,調蘇和香丸溫之。
白話文:
吐血和流鼻血,都是體內從下往上竄的熱氣所致。暑熱燥火本來就容易引起這些症狀,怎麼可能會有風寒之症呢?其實,六種致病因素都能傷害人體,暑濕大約占一到兩成,火燥占一半,風寒也占一半。風寒侵入體內,雖然會使人感覺寒冷,但也能引起內部的燥熱,而燥熱之後,又容易轉化為虛寒。
如果因為感受寒氣而吐血,應該服用麻黃桂枝湯。
血症,包括吐血、流鼻血和便血,都是因為患者陰虛陽盛,導致陽氣外散,脈象沉而散亂,外在表現為虛寒,沒有發熱的徵兆。這種情況應該服用烏金丸來散止血症,方法是上半身服用散劑,下半身服用丸劑。之後可以用木香理中湯,加入七味藥材,再加入川芎,調和蘇合香丸溫補身體。
—吐血,外寒雨寒,身受寒氣,口食冷物,宜溫中散寒。
—《統旨》云:吐血,先哲皆以為熱,其因於寒者,理亦有之,何則?寒邪屬陰,人之營血亦屬陰。古人云:風傷衛,寒傷營,各從其類。人果身受寒邪,口受寒氣,邪入血分,得冷而凝,則被寒矣。在上則從口而出,在下則從便而出。若此者,實病機之所有,烏得為盡無也。
但其血色之黑,與吐血因熱極而反兼水化者相似,茲則宜於脈症間求之。脈微遲而身清涼者,寒也;脈洪數而身煩熱者,熱也。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治法大不同矣。
—東垣嘗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繼居曠室,臥熱炕,咳而吐血。東垣謂此久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當補表之陽,瀉里之虛熱。因想仲景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作麻黃人參芍藥湯,一服而愈。
白話文:
吐血之寒邪
吐血,外寒雨寒,身受寒氣,口食冷物,宜溫中散寒。
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吐血,可能是因為外感寒邪,比如淋雨受寒、身體受寒氣、吃冷東西等等,這時就應該用溫中散寒的藥物來治療。
《統旨》云:吐血,先哲皆以為熱,其因於寒者,理亦有之,何則?寒邪屬陰,人之營血亦屬陰。古人云:風傷衛,寒傷營,各從其類。人果身受寒邪,口受寒氣,邪入血分,得冷而凝,則被寒矣。在上則從口而出,在下則從便而出。若此者,實病機之所有,烏得為盡無也。
《統旨》这本书说:古时候的医家都认为吐血是热证,但其实也可能因为寒邪导致。为什么呢?因为寒邪属阴,人的营血也属阴。古人说,风邪伤卫气,寒邪伤营血,各自有其特点。如果一个人真的受了寒邪,嘴巴也吸入了寒气,寒邪入侵血液,遇到冷就凝固,这样就受寒了。寒邪往上走就从口吐出来,往下走就从大便排出。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怎么能说完全没有呢?
但其血色之黑,與吐血因熱極而反兼水化者相似,茲則宜於脈症間求之。脈微遲而身清涼者,寒也;脈洪數而身煩熱者,熱也。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治法大不同矣。
虽然寒邪导致的吐血,血色发黑,跟热极化水导致的吐血颜色很像,但还是需要根据脉象和症状来判断。脉象细微迟缓,身体清凉,就是寒邪;脉象洪大而快,身体烦热,就是热证。寒邪就用温热的方法治疗,热证就用清热的方法治疗,治疗方法完全不同。
東垣嘗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繼居曠室,臥熱炕,咳而吐血。東垣謂此久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當補表之陽,瀉里之虛熱。因想仲景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作麻黃人參芍藥湯,一服而愈。
东垣先生曾经治疗过一个贫穷的读书人,他脾胃虚弱,用补药治疗好了之后,就住进了一间空旷的房间,睡在热炕上,咳嗽还吐血。东垣先生说,这个人长期体虚,冬天住空旷的房间,穿衣服又薄,这就加重了阳气虚弱,外感寒邪,寒邪阻滞里热的阳气,火邪无法舒展,所以就吐血了。应该补益表面的阳气,泻掉里头的虚热。东垣先生想起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如果脉象浮紧,应该用麻黄汤发汗,但是这个人没有用,反而鼻出血了,后来用麻黄汤就马上好了,跟这个情况很相似,所以东垣先生就用麻黄人参芍药汤,病人吃了一剂就好了。
2. 經旨
帝曰: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又曰:陽氣者,大怒則神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便血。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
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吐。
白話文:
皇帝問:「什麼是血?」岐伯答:「中焦吸收氣,將其轉化成紅色汁液,這就是血。」
皇帝問:「血和氣,名稱不同,但屬於同類,這是什麼意思?」岐伯答:「營氣和衛氣都是精氣,而血是神氣,所以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屬於同類。所以奪取血液就會沒有汗,奪取汗液就會沒有血。」
生氣就會氣逆,嚴重時會吐血。還有,陽氣過盛,大怒就會神氣消失,血液湧向上方,讓人昏厥。
突然吃喝太多就會腸胃脹滿,生活起居不規律,过度勞累,就會傷到絡脈。陽絡受傷,血液就會外溢,外溢就會鼻出血;陰絡受傷,血液就會內溢,內溢就會便血。
陽明經氣逆,喘咳、發燒、易驚嚇,鼻出血、吐血。
肺受傷,脾氣不能守住,胃氣不清,經氣不能運作,臟腑受損,經脈斷裂,五臟漏泄,不鼻出血就會吐血。
3. 脈法
脈芤大為失血,清為血少。吐血、唾血,脈弦小弱者生,實大者死。唾血脈緊弦者死,滑者生。脈得諸澀濡弱者,為亡血。
太陽脈大而浮,必衄吐血。
失血諸症,脈必見芤,緩小可喜,實大堪憂。
血症之脈,寸脈盛者,血必上溢。尺脈盛者,血必下陷。兩關盛者,虛火附於血絡,其脈故大。以其失血,經絡已虛,其脈故空。空大者,浮數而無力之象也。凡失血之脈,喜其微弱平緩,如急疾弦數而搏硬者,難治矣。
白話文:
脈搏空虛且大,代表失血,清弱的脈象則表示血量不足。吐血或咳血,脈搏弦細而微弱者容易存活,脈搏實大者則容易死亡。咳血時,脈搏緊而弦者容易死亡,脈搏滑利者容易存活。脈搏澀滯、濡弱,則代表失血。
太陽經的脈搏大而浮,必定會出現鼻出血或吐血。
失血的各種病症,脈搏都會呈現空虛的現象,緩慢而微弱的脈象是好的徵兆,實大而強勁的脈象則令人擔憂。
血症的脈象,寸脈強盛者,血必定會上溢;尺脈強盛者,血必定會下陷。兩關脈強盛者,代表虛火附著於血脈,所以脈搏才會強大。由於失血,經絡已經虛弱,因此脈搏才會空虛。空虛而強勁的脈象,代表浮而數,並且無力的現象。總之,失血的脈象,我們希望看到微弱、平緩的脈搏,如果脈搏急促、弦數、搏動強硬,則難以治療。
4. 論血
時珍曰:血猶水也。水穀入於中焦,泌別熏蒸,化其精微,上注於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中焦受汁,變化而赤,行於隧道,以奉生身,是謂之血,命曰營氣。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於中,衛行於外。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血體屬水,以火為用,故曰氣者,血之帥也。
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火活則紅,火死則黑。邪犯陽經則上逆,邪犯陰經則下流。蓋人身之血,皆生於脾,攝於心,藏於肝,布於肺,而施化於腎也。
白話文:
時珍曰:血猶水也。水穀入於中焦,泌別熏蒸,化其精微,上注於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中焦受汁,變化而赤,行於隧道,以奉生身,是謂之血,命曰營氣。
時珍說:血液如同水一樣。食物進入中焦(脾胃),經過消化吸收,蒸發水氣,將精華部分向上輸送到肺,然後流遍全身,散佈到四肢末端。中焦吸收消化液,經過變化轉為紅色,流經血管,滋養全身,這就是血液,稱為營氣。
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於中,衛行於外。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血體屬水,以火為用,故曰氣者,血之帥也。
血液與氣,名稱不同,但屬同一類物質,清澈的稱為營氣,濁重的稱為衛氣。營氣在身體內部運行,衛氣則在身體外部循環。氣負責溫煦身體,血負責滋潤身體。血液屬陰性,以火為動力,所以說氣是血液的統領。
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火活則紅,火死則黑。邪犯陽經則上逆,邪犯陰經則下流。蓋人身之血,皆生於脾,攝於心,藏於肝,布於肺,而施化於腎也。
氣上升則上升,氣下降則下降,氣溫則流動,氣寒則凝固,火旺則血液紅色,火衰則血液黑色。邪氣侵犯陽經則向上逆行,邪氣侵犯陰經則向下流動。總之,人體的血液,源於脾臟,由心臟掌控,儲藏在肝臟,由肺臟輸送到全身,並由腎臟加以調節。
5. 論精氣神
精者神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故神大用則歇,精大用則竭,氣大勞則絕。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託者氣也。若氣衰則形耗,而欲無病者,未之有也。夫有者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館,形者神之宅也。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養命,則不免於氣散歸空,遊魂為變。
方之乎燭,燭盡則火不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立涸矣。故神者魂也,魄者陰也。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神爽,形勞則氣濁。故服氣者千百不死,身飛於天;食味者千百皆死,形歸於地。人之死也,魂飛於天,魄落於泉,水火分散,各歸本源。生則同體,死則相捐,飛沉各異,稟之自然。
白話文:
精氣神是人體的三大本源,精是神的根本,氣是神的主人,形是神的居所。所以神過度使用就會疲憊,精過度使用就會耗竭,氣過度勞累就會衰竭。因此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有神;形體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有氣。如果氣衰弱,形體就會消耗,想要沒有病痛是不可能的。
有形之物都是因無形之氣而生,形體需要依靠神才能存在。有形之物是無形之氣的居所,形體是神的家園。如果不能完善家園來安頓生命,修養身心來保養生命,就會免不了氣散歸空,魂魄游離變化的命運。
這就好比蠟燭,蠟燭燃盡了,火就無法停留。就像堤壩,堤壩崩塌了,水就會乾涸。所以神就是魂魄,魄就是陰氣。神能駕馭氣,形體能吃喝食物。氣清則神爽,形體勞累則氣濁。因此修煉氣的人可以活到千百歲而不死,身體可以飛上天;而只顧著吃喝的人,千百歲都會死亡,身體歸於大地。
人死後,魂魄飛上天,陰氣歸於泉水,水火分散,各自歸於本源。活著的時候,魂魄和陰氣同體,死了就分離,魂魄飛升,陰氣沉降,各不相同,這是自然規律。
譬如一根之木,以火焚之,煙則上升,灰則下沉,自然之理也。夫神明生化之本,精氣者萬物之體,全其形則生,養其精氣則神全,神全則形全而無病,可長生矣。
白話文:
例如一棵樹的木材,用火燒它,煙會往上昇,灰燼會往下沈,這是自然界中的常規道理。精神和生命力是宇宙萬物的根本,保持身體健康就能生存下去,培養自己的精力與元氣就能讓心靈完全,心靈完全了就能使身體健全且沒有疾病,這樣就可以延年益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