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6)
上集卷之十三 (6)
1. 外寒則邪解而血歸經,巽卦統之
吳澄曰:元氣不充之人,營不能營,衛不能衛,表受重寒,里遏虛熱,則營血為衛氣所迫,中宮失守,脫出於外,當解表溫散,則血自止。然六淫中不獨寒邪也,皆能令人失血。散見下集外損各門中,可備參考。
—傷寒外感無汗之症,多有因衄而邪得解者,即所以代汗也,故謂之紅汗。此傷寒治衄之法,趙氏深知其理,仿此以治吐血之症,用之皆一服而微汗愈。蓋汗與血一物也,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外寒失血者,為邪氣不能發散,壅盛於經絡,逼迫於血,因而吐者,須當發散經中寒邪,或麻黃湯、桂枝湯治之。
—吐衄血者,從下炎上之火。暑熱燥火,固宜有之,何得有風寒之症?曰:此六淫之氣俱能傷人,暑濕者十之一二,火燥者半,風寒者半。風寒內薄,則中亦發燥火,而燥火之後,卒又歸於虛寒矣。
—感寒吐血,宜麻黃桂枝湯。(見下集感寒類虛損門)
—血症,吐血、衄血、便血,其人陰虛陽走,其脈沉而散,其外症虛寒,無熱候,宜烏金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香理中湯,加大七湯,入川芎,調蘇和香丸溫之。
—吐血,外寒雨寒,身受寒氣,口食冷物,宜溫中散寒。
—《統旨》云:吐血,先哲皆以為熱,其因於寒者,理亦有之,何則?寒邪屬陰,人之營血亦屬陰。古人云:風傷衛,寒傷營,各從其類。人果身受寒邪,口受寒氣,邪入血分,得冷而凝,則被寒矣。在上則從口而出,在下則從便而出。若此者,實病機之所有,烏得為盡無也。
但其血色之黑,與吐血因熱極而反兼水化者相似,茲則宜於脈症間求之。脈微遲而身清涼者,寒也;脈洪數而身煩熱者,熱也。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治法大不同矣。
—東垣嘗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繼居曠室,臥熱炕,咳而吐血。東垣謂此久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當補表之陽,瀉里之虛熱。因想仲景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作麻黃人參芍藥湯,一服而愈。
白話文:
吳澄表示:對於元氣不足的人來說,營氣無法正常運行,衛氣無法發揮防禦作用。當外表遭受嚴重寒冷,內部被虛熱所阻塞,營血會受到衛氣的逼迫,導致中宮(脾胃)失守,血液異常地往外流。這時,應使用解表溫散的治療方式,血液就會自行停止流失。
然而,六種病邪(風、寒、暑、濕、燥、火)中,不僅僅只有寒邪能讓人出血,其他的也能使人失血。相關資訊散見於下集的各種外部損傷的門類中,可供參考。
-
對於無汗的感冒,很多情況下,鼻血的出現反而有助於邪氣的排除,可以視為一種替代出汗的方式,因此有人稱之為「紅汗」。這是治療感冒鼻血的方法,趙氏深諳其中道理,將其應用於治療吐血癥狀,結果發現只需一劑藥就能微汗而癒。因為汗與血本質上是一樣的,失去血的人不會出汗,反之亦然。
-
對於因外寒導致出血的情況,是因為邪氣無法有效散發,過度壅塞在經絡中,逼迫血液,導致吐血。應該要發散體內的寒邪,可能使用麻黃湯或桂枝湯進行治療。
-
吐血和鼻血,是由於下部的火氣上炎所致。暑熱燥火當然有可能,但為何也會有風寒的情況?因為六種病邪都能傷害人體,其中暑濕佔10%至20%,火燥佔一半,風寒也佔一半。當風寒侵襲體內,中焦也會發燥火,而在燥火之後,很快就會回到虛寒的狀態。
-
對於因感受寒邪導致的吐血,宜使用麻黃桂枝湯。(詳見下集的感冒類虛損門)
-
血癥,如吐血、鼻血、便血,患者通常陰虛陽亢,脈象沉而散,外症呈現虛寒,無熱象,宜使用烏金丸或散止之,原則上上部使用散,下部使用丸。接著使用木香理中湯,加上大七湯,加入川芎,調合蘇和香丸來溫暖身體。
-
對於吐血,如果因外寒或飲食寒涼,宜溫中散寒。
-
《統旨》中提到:前輩們都認為吐血是因為熱,但由寒邪引起的吐血,理論上也是存在的。因為寒邪屬陰,人體的營血也屬陰。古人說:風邪傷衛氣,寒邪傷營血,邪氣總是會找相應的部位下手。如果一個人真的受到寒邪的侵襲,口裡吸入了寒氣,邪氣進入血液,遇到冷氣凝結,就會受到寒氣的影響。如果在上部,會從口中吐出;如果在下部,會從排泄物中排出。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不能完全否定。
但是,血液顏色偏黑,與因極度熱氣導致的吐血,且同時伴有水化的現象相似,這時就應從脈象和症狀來判斷。脈象微弱遲緩,身體清涼,就是寒;脈象洪大快速,身體煩熱,就是熱。如果是寒,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熱,就用清涼的方法治療,兩者的治療方式完全不同。
- 東垣曾經治療一位貧窮的學者,他患有脾胃虛弱的病症。東垣給他補藥,病情有所改善。但後來他居住在空曠的房間,睡在熱炕上,開始咳嗽並吐血。東垣認為,這位學者長期虛弱,冬天住在空曠的房間,穿著單薄的衣服,使得陽氣更為虛弱,外表遭受嚴重的寒冷,導致裡熱被阻塞,火邪無法得到舒展,因此血液從口中流出。應該補充外表的陽氣,清除裡部的虛熱。他想起張仲景提到的傷寒脈象浮緊,應該使用麻黃湯發汗,但沒有使用,結果造成鼻血,而使用麻黃湯後立即痊癒,情況與此非常相似,於是製作麻黃人參芍藥湯,一劑藥後病人就康復了。
2. 血證全書
3. 經旨
帝曰: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又曰:陽氣者,大怒則神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便血。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
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吐。
白話文:
黃帝問道:什麼是血?岐伯回答:中焦部位接受食物的精氣,經過轉化形成紅色液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血。
黃帝再問: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類東西,這是怎麼回事呢?岐伯解釋:營氣和衛氣都是精氣的產物;而血,則是神氣的載體,所以血和氣,雖然名字不同,但本質上屬於同一類。因此,如果大量失血,身體就無法出汗;反之,如果大量出汗,也會導致血量減少。
生氣會讓氣流逆行,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嘔血。又說:當陽氣受到極大的憤怒影響,神氣會被斬斷,血液會聚集在頭部,這會使人突然昏厥。
突然大量進食或飲水會造成腸胃脹滿,生活作息不規律,或是過度勞力,都會傷害到絡脈。陽絡受傷,血液就會往外溢出,造成鼻血;陰絡受傷,血液就會往內溢出,導致大便帶血。
陽明經的逆亂會引發喘息咳嗽,身體發熱,易驚恐,並可能有鼻血或嘔血的症狀。
若肺部受損,脾氣功能會減弱,胃氣不能清潔,經氣無法正常運行,真臟(指五臟六腑)功能衰竭,經脈旁邊的組織也會受損,五臟功能泄漏,若不是鼻血,就會嘔血。
4. 脈法
脈芤大為失血,清為血少。吐血、唾血,脈弦小弱者生,實大者死。唾血脈緊弦者死,滑者生。脈得諸澀濡弱者,為亡血。
太陽脈大而浮,必衄吐血。
失血諸症,脈必見芤,緩小可喜,實大堪憂。
血症之脈,寸脈盛者,血必上溢。尺脈盛者,血必下陷。兩關盛者,虛火附於血絡,其脈故大。以其失血,經絡已虛,其脈故空。空大者,浮數而無力之象也。凡失血之脈,喜其微弱平緩,如急疾弦數而搏硬者,難治矣。
白話文:
[脈法]
若脈象呈現空虛且大的特徵,這通常表示有失血的情況,脈象清細則顯示血液不足。對於吐血或咳血的患者,如果脈象呈弦細弱狀,生存機會較高;反之,脈象實大則預後不佳。對於咳血的患者,脈象緊弦是危險的信號,但如果是滑脈則病情較易控制。如果脈象出現各種澀、濡弱的特徵,則可能是大量失血所致。
當太陽脈象顯得大且浮時,預示著可能有鼻出血或吐血的情況。
在失血的各種症狀中,脈象通常會呈現芤的特徵,脈象緩慢細小是好的跡象,但若是實大則需高度警覺。
對於血液相關的病症,如果寸脈強烈,血液很可能會向上逆流。尺脈強烈,血液可能會向下滲漏。兩關脈強烈,則可能代表虛火附著在血絡上,因此脈象會變大。因為已經失血,經絡已經虛弱,所以脈象會呈現空虛。空虛且大的脈象,通常是浮動且快速,但力量不足的表現。對於失血的患者而言,脈象微弱平緩是好的現象,但如果脈象急促、弦緊、頻率快且搏動堅硬,治療將會非常困難。
5. 論血
時珍曰:血猶水也。水穀入於中焦,泌別熏蒸,化其精微,上注於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中焦受汁,變化而赤,行於隧道,以奉生身,是謂之血,命曰營氣。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於中,衛行於外。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血體屬水,以火為用,故曰氣者,血之帥也。
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火活則紅,火死則黑。邪犯陽經則上逆,邪犯陰經則下流。蓋人身之血,皆生於脾,攝於心,藏於肝,布於肺,而施化於腎也。
白話文:
【討論血液】
李時珍說:血液就像水一樣。當我們吃進去的水和食物進入身體中間部位(即中焦),經過消化吸收後,其中的精華部分會被蒸發出來,上升到肺部,然後在身體內部分散開來,同時,中焦會接收這些精華汁液,將其轉化為紅色,並在身體的通道中流動,以供應全身的養分,這就是所謂的血液,也被稱作營氣。
血液和氣體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類東西,其中較清的部分成為營氣,較濁的部分成為衛氣,營氣在身體內部運行,衛氣則在外部防禦。氣體的主要作用是溫暖身體,而血液則是滋潤身體。血液的實質屬於水性,但其功能卻需要靠火性(即氣體)來推動,因此有句話說:「氣體是血液的領袖。」
氣體上升,血液就隨之上升;氣體下降,血液就跟著下降;氣體熱,血液就流動;氣體冷,血液就凝固;氣體活躍,血液顏色鮮紅;氣體衰弱,血液顏色變黑。當邪氣侵犯陽經,血液會逆流向上;邪氣侵犯陰經,血液則會向下流動。大體來說,人體中的血液是由脾臟產生,由心臟控制,儲存在肝臟,由肺部分配,並在腎臟的影響下進行轉化。
6. 論精氣神
精者神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故神大用則歇,精大用則竭,氣大勞則絕。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託者氣也。若氣衰則形耗,而欲無病者,未之有也。夫有者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館,形者神之宅也。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養命,則不免於氣散歸空,遊魂為變。
方之乎燭,燭盡則火不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立涸矣。故神者魂也,魄者陰也。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神爽,形勞則氣濁。故服氣者千百不死,身飛於天;食味者千百皆死,形歸於地。人之死也,魂飛於天,魄落於泉,水火分散,各歸本源。生則同體,死則相捐,飛沉各異,稟之自然。
譬如一根之木,以火焚之,煙則上升,灰則下沉,自然之理也。夫神明生化之本,精氣者萬物之體,全其形則生,養其精氣則神全,神全則形全而無病,可長生矣。
白話文:
【討論精氣神】
精是神的根本,氣是神的主宰,身體是神的住所。因此,如果神過度使用會導致疲憊,精過度使用會導致枯竭,氣過度勞累會導致斷絕。所以人的生命在於神,身體依賴的是氣。如果氣力衰退,身體就會消耗,想保持健康是不可能的。存在的事物是由無到有的,身體必須依靠神才能存在。存在的事物是無的居所,身體是神的住所。如果不全面保護身體以求生存,修煉身體以養命,那麼就免不了氣散而歸於虛無,靈魂遊蕩發生變化。
這就像蠟燭,蠟燭燒完火就不在了。再比如堤壩,堤壩破壞了水立刻就會乾涸。因此,神就是魂,魄就是陰。神能吸收氣,身體能攝取食物的味道。氣清則神清爽,身體勞累則氣渾濁。因此,吸氣的人可以活上千百歲,身體在空中飛翔;吃東西的人最終都會死去,身體回到地面。人死後,魂升入天空,魄落入地下,水與火分離,各自回到本源。生時同在一個身體,死後則彼此拋棄,飛升和沉淪各不相同,這是天生的自然法則。
例如,一根木頭,用火燒它,煙向上飄,灰向下落,這是自然的道理。神明是生命活動的根本,精氣是萬物的實體,保持身體完整則能生存,養護精氣則神明完整,神明完整則身體完整且無病痛,就可以長生不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