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 (3)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十 (3)

1. 論治吐血三要

宜降氣不宜降火。

氣有餘便是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降火必用寒涼之劑,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血愈不歸經矣。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則專用寒涼之味,如芩、連、梔子、青黛、柿餅灰、四物湯、黃柏、知母之類,往往傷脾作瀉,以致不救。一則專用人參,肺熱還傷肺,咳逆愈甚。

亦有用參而愈者,此是氣虛喘嗽。氣屬陽,不由陰虛火熾所致,然亦百不一二也。宜用:

白芍,炙甘草(以上制肝),苡仁,山藥(以上養脾),麥冬,薄荷,橘紅,枇杷葉,貝母(以上清肺),蘇子,降香,韭菜汁(以上下氣),棗仁,茯神(以上養心),青蒿,鱉甲,銀柴胡,地骨皮,丹皮(以上補陰清熱),山萸肉,牛膝,枸杞子(以上補腎)

宜行血不宜止血。

血不循經絡者,氣上逆也。夫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故降氣行血,則血循經絡,不求其止,而自止矣。止之則血凝,血凝必發熱惡食,胸脅痛,病日沉痼矣。

宜補肝不宜伐肝。

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吐血,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腎氣平,而有所歸,伐之則肝不能藏,血愈不止矣。

以上累試輒效之方,然陰無驟補之功,非服久不效。病家欲速其功,醫者張惶無主,百藥難試,以致殞命,覆轍相尋而不悟,悲夫!

白話文:

【討論治療吐血的三個重點】

應該降氣而不是降火。過剩的氣就是火,氣下降了,火也會跟著降,火降下來,氣就不會上升,血液隨氣流動,就不會有從上部器官溢出的問題。如果降火,必定會使用寒涼的藥物,這反而可能傷害到胃氣,一旦胃氣受損,脾臟就無法控制血液,血也就更難回到正常的脈絡中。

現在治療吐血的兩大問題,一是單純使用寒涼的藥材,例如黃芩、黃連、梔子、青黛、柿餅灰、四物湯、黃柏、知母等,這些往往會傷害脾臟,導致腹瀉,最終病情無法挽回。另一個問題是單純使用人參,肺熱未解,反而傷及肺部,咳嗽更加嚴重。

當然也有使用人參後病情好轉的情況,但那通常是因為氣虛喘息,氣屬於陽性,並非因陰虛火旺所導致,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應該使用:

白芍、炙甘草(以上用來調節肝臟),薏仁、山藥(以上用來滋養脾臟),麥冬、薄荷、陳皮、枇杷葉、貝母(以上用來清肺),蘇子、降香、韭菜汁(以上用來降氣),酸棗仁、茯神(以上用來滋養心臟),青蒿、鱉甲、銀柴胡、地骨皮、牡丹皮(以上用來補陰清熱),山茱萸、牛膝、枸杞子(以上用來補腎)。

應該活血而不是止血。

血液不遵循經絡流動,是因為氣上逆。血液遇熱則流動,遇寒則凝固,所以降氣活血,讓血液順著經絡流動,不用刻意去止血,血自然就會止住。如果強制止血,血會凝固,血凝固必然會發燒、食慾不振,胸脅疼痛,病情會逐漸加重。

應該滋養肝臟而不是破壞肝臟。

古籍說:五臟是儲存精氣的地方,不會輕易流失。肝臟是主管藏血的部位,吐血,代表肝臟功能失常。養肝,腎氣平和,血液有所歸宿,如果破壞肝臟,肝臟無法藏血,血就會一直流不停。

以上是經過多次實驗有效的方法,但是陰虛不能急於補充,必須長期服用才能看到效果。病人希望快速見效,醫生也慌亂無措,各種藥物試了又試,結果導致病情惡化,相同的錯誤不斷重複卻不自覺,真是悲哀啊!

2. 治吐血三方

初方,視病強弱,遞為加減,不可輕用十灰散止血等藥。蓋血猶水也,水不宜阻遏,若早阻之,是防川也,邪火內鑠,必致更甚,切宜禁戒。(有用釜底抽薪之法。)

玉竹(一兩),牛膝(五錢),白芍(三錢),丹皮(一錢),蘇子(一錢),大黃(一錢五分,九制),玄明粉(一錢),藕汁(一鍾),桃仁(一錢),生地汁(一鍾)

次方,理脾保肺,以固本元。

山藥,百合,苡仁,茯苓,枇杷葉,白芍,丹參,扁豆

四君子湯、補中益氣參用。

三方,溫補腎元,引火歸原。血得溫和,則知所歸矣。

地黃,山藥,山萸肉,澤瀉,丹皮,茯苓,附子,肉桂

白話文:

【治療吐血三個方法】

第一個處方:應根據病人身體狀況的強弱來適當地增減藥量,切勿隨便使用如十灰散這類的止血藥物。因為血液就像水一樣,不應該被阻礙,如果過早地去阻止它,就像是在防堵河流一樣,這樣會讓邪火在體內更加熾熱,勢必導致病情加重,這是絕對要避免的。(有時候可以採用釜底抽薪的方法。)

藥方包括:玉竹(一兩)、牛膝(五錢)、白芍(三錢)、丹皮(一錢)、蘇子(一錢)、大黃(一錢五分,經過九次製造)、玄明粉(一錢)、藕汁(一鍾)、桃仁(一錢)、生地汁(一鍾)。

第二個處方:調理脾胃,保護肺部,以鞏固身體的根本。

藥方包括:山藥、百合、薏仁、茯苓、枇杷葉、白芍、丹參、扁豆。同時可考慮使用四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

第三個處方:溫暖補充腎臟的能量,將體內的火氣導回根源。當血液得到溫暖,就能找到其歸宿。

藥方包括: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丹皮、茯苓、附子、肉桂。

3. 論治吐血三法用藥

血虛宜補之。補血藥選用:熟地、白芍、牛膝、甘草、棗仁、龍眼肉、肉蓯蓉、枸杞子、甘菊花、人乳等類。

血熱宜清之。涼血藥選用:童便、丹皮、赤芍、生地、黃芩、犀角、地榆、大薊、小薊、茜草、黃連、梔子、青黛、天冬、玄參、荊芥。

血瘀宜通之。通瘀藥選用:

歸尾、桃仁、紅花、蘇木、鬱金、肉桂、元胡索、五靈脂、花蕊石、韭汁、童便、牡蠣、芒硝、蒲黃。

白話文:

對於血虛的情況,應該進行補充。可選擇的補血藥物有:熟地、白芍、牛膝、甘草、棗仁、龍眼肉、肉蓯蓉、枸杞子、甘菊花、人乳等。

若是因為血熱導致的問題,則應選擇清涼的藥物來處理。適合的涼血藥物包括:童便、丹皮、赤芍、生地、黃芩、犀角、地榆、大薊、小薊、茜草、黃連、梔子、青黛、天冬、玄參、荊芥。

當血液瘀滯時,需使用能疏通瘀血的藥物。可選用的通瘀藥物如下:歸尾、桃仁、紅花、蘇木、鬱金、肉桂、元胡索、五靈脂、花蕊石、韭汁、童便、牡蠣、芒硝、蒲黃。

4. 附:統止諸血方

桃梟(燒存性),蒲黃,棕灰,硃砂,京墨

上為末,童便調下。冶吐血如神,以小便解下漸白為度。諸方見上集《血症全書)。

白話文:

【附:統治各種出血的處方】

處方成分包括:燒過的桃梟、蒲黃、棕灰、硃砂以及京墨。

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用孩童的尿液來調和服用。對於治療吐血有神奇的效果,當小便顏色逐漸變淡至接近白色,即表示病情已獲得改善。更多相關處方可參考《血癥全書》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