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六 (1)

1. 卦象比擬

吳澄曰:發熱一症,幽顯難明,真假莫側,苟不詳辨明析,則生死立判,殺人反掌矣。惟虛損之熱,不似外感,更難詳究。其中陰陽、寒熱、虛實,非參曉《易》義,洞悉卦象,則不能通曉。於是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爻畫,竊為比擬,使人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少剛柔,陰陽動靜,可悟而通。故曰:病治脈藥,須識靜中有動;聲色氣味,當明柔里藏剛。

《易》曰:知柔知剛,知微知彰,萬病之狀莫逃乎此矣。

白話文:

吳澄說:「發燒這個症狀,其內在原因與外在表現複雜難解,真假難辨,如果不仔細分辨清楚,生死就在一念之間,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特別是因虛弱損耗導致的發熱,不像外界感染那樣容易追蹤,更是難以深入研究。其中陰陽、寒熱、虛實的變化,如果不理解《易經》的哲理,不懂得卦象的涵義,就無法通曉其中的奧妙。

因此,我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八卦的爻畫,來做一個比喻,讓人明白陰中含陽,陽中有陰,少和太、剛和柔、陰和陽、動和靜之間的微妙關係,從而領悟其中的規律。所以說,治療疾病,使用藥物,必須瞭解靜態之中有動態的存在;對於聲音、顏色、氣味,也應當明白柔和裡藏著堅韌。

《易經》上說:懂得柔和,也懂得堅韌,懂得微小,也懂得顯著,萬病的形態都逃不過這些原則。」

2. 乾☰ 純陽

乾為天,陽卦也。《易》曰:乾在人身,則為陽分之熱。陽主外,則為外感之熱;陽主腑,則為六腑之熱;陽主氣,則為氣分之熱;陽主剛,則為翕翕之熱;陽主動,則為陽煩之熱;陽主日,則為晝熱,又為平旦之熱;乾為首,則為頭熱之熱;陽主上,則為上身之熱。

白話文:

乾代表天,是陽性的卦象。《易經》裡提到:在人體中,乾象徵著屬於陽性的熱度。陽性主宰外部,所以指的是由外界感染引起的熱度;陽性主宰腑臟,所以指的是六腑產生的熱度;陽性主宰氣血,所以指的是氣血運行產生的熱度;陽性代表堅韌,所以指的是身體內部持續的熱度;陽性代表動態,所以指的是因活動而產生的燥熱;陽性與太陽相連,所以指的是白天的熱度,特別是黎明時的熱度;乾代表頭部,所以指的是頭部的熱度;陽性主宰上方,所以指的是上半身的熱度。

3. 坤☷ 純陰

坤為地,陰卦也。在《易》曰:坤在人身,則為陰分之熱。陰主內,則為內傷之熱;陰主臟,則為五臟之熱;陰主血,則為血分之熱;陰主柔,則為蒸蒸之熱;陰主靜,則為似熱之熱;陰主夜,則為夜熱之熱,又為晡熱之熱;坤為腹,則為腹中之熱;陰主下,則為下身之熱。

白話文:

坤代表大地,是陰性的卦象。根據《易經》所述,在人體中,坤象徵著陰性部位的熱度。因為陰性主管內部,所以它涉及到的是內在的熱感;陰性主管內臟,所以與五臟的熱度相關;陰性主管血液,因此影響血液中的熱度;陰性象徵柔和,所以表現為溫和的熱感;陰性象徵靜止,所以呈現出類似熱度的現象;陰性與夜晚相連,所以在夜晚或黃昏時會感到熱度;坤卦象徵腹部,因此涉及腹部的熱度;陰性主管下方,所以影響下身的熱度。

4. 坎☵ 陽內陰外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潤萬物者莫潤乎水,則為水虧之熱。一陽在於二陰之間,則為陽陷陰中之熱。外陰而內陽,則為外寒內熱之熱。水流濕,則為濕蒸之熱,又為心病,則為五心煩熱之熱。坎為血卦,則為失血之熱。勞乎坎,則為勞倦之熱。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學中的「坎」卦,它象徵著水,位於正北方。水能滋潤萬物,但若水份不足,就會產生因缺水導致的燥熱。當一絲的陽氣被包圍在兩股陰氣之中,就形成陽氣深陷陰氣內的熱症。表面看似陰冷,實則內部藏有熱力,這就是外表寒冷而內心火熱的情況。水往低處流,當濕氣過重時,會形成濕熱。如果這是心臟的疾病,那麼可能表現為五心煩熱,即手心、腳心和胸口感到熱的症狀。因為「坎」卦與血液有關,所以也可能代表失血導致的熱症。當在「坎」卦中勞累,可能會出現疲憊不堪的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