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十 (2)

1. 掙破胃系失血

勞力太過,喘且汗出,忽心口痛,口鼻出血,此傷及內膜,並肺胃系傷損掙破也。倘用涼藥、黑藥,愈止愈出,卒至胃損咳嗽而死。急用人參末、飛羅面,童便調下最佳。或用調理脾肺藥,加人參、阿膠,以豬肝煮熟,蘸白及末食之;或白及末,童便調下亦可。蓋白及能填注損處故也。

白話文:

[掙破胃系失血]

若勞動過度,出現喘息與大量出汗的情況,突然間感到胸口劇痛,並有口鼻出血的現象,這通常是因為內部組織受損,同時肺部和胃部組織也受到損傷而導致破裂。如果使用冷性或黑色藥物治療,可能情況會越止越出血,最終可能因胃部損傷導致持續咳嗽,甚至死亡。

緊急時應使用人參粉和飛羅面,以孩童尿液調和後服用效果最佳。或者使用調理脾臟和肺部的藥物,加入人參和阿膠,以豬肝煮熟後沾上白及粉食用;或直接將白及粉以孩童尿液調和後服用也是可行的。這是因為白及粉能夠填充修復受損部位的作用。

2. 飲食傷胃吐血

楊仁齋云:飲食傷胃,胃虛不能傳化,其氣上逆,亦能吐衄。宜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通用。

白話文:

楊仁齋說:因飲食不當而傷害到胃部,使胃部虛弱無法正常消化轉化食物,導致氣血上逆,也可能會出現吐血的情況。適合用木香理中湯和甘草乾薑湯這兩種藥方來治療。

3. 御製《金鑑》治失血法

4. 失血證治

傷於腑者,則血滲入腸胃濁道,在上從咽出,在下從二便出。

傷於臟者,則血溢出胸中清道,在上從喉出,在下從精竅出。

夫血藏於臟內,行於脈中,軀殼之中,並不可得而見也。非有損傷,不能為病。而損之道有三:一曰熱傷,熱則逼血而妄行,犀角地黃湯。二曰勞傷,勞則氣耗而不攝,救肺飲、養榮湯。三曰努傷,努則擊破血絡,芎歸飲。

白話文:

[失血病症的治療]

如果受傷影響到腑(如腸胃等消化系統),血液會滲入腸胃,混入消化道。在身體上部的傷口,血會從咽喉吐出;在身體下部的傷口,血會從大小便排出。

如果受傷影響到臟(如心肝脾肺腎等主要器官),血液會從胸腔的清道(呼吸道)溢出。在身體上部的傷口,血會從喉嚨咳出;在身體下部的傷口,血會從生殖器排出。

血液通常儲存在臟器內,運行在血管中,位於身體內部,我們是無法直接看到的。除非受到損傷,否則不會造成疾病。而導致損傷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熱傷,即高溫或火氣過旺導致血液異常流動,可用犀角地黃湯治療。二是勞傷,即過度勞累導致元氣消耗,不能控制血液,可用救肺飲或養榮湯治療。三是努傷,即外力撞擊導致血管破裂,可用芎歸飲治療。

5. 熱傷主方

犀角地黃湯

犀角(一兩),地黃(八兩),白芍(三兩),甘草

熱甚,加黃芩、黃連。因怒嘔吐,加柴胡、梔子。唾血,加元參、黃柏、知母。咯血,加天冬、麥冬。嗽血,加知母、貝母。痰涎壅上氣促,陣陣急嗽,鬱金丸。

白話文:

【熱傷主方】:犀角地黃湯

使用犀角一兩,地黃八兩,白芍三兩,甘草適量。

如果體內火熱嚴重,則需加入黃芩和黃連。若因為生氣導致嘔吐,則應加入柴胡和梔子。若出現吐血的情況,則需再加入元參、黃柏和知母。如果咳血,則要加入天冬和麥冬。若為咳嗽出血,則應加入知母和貝母。若痰多影響呼吸且伴隨喘息,以及頻繁劇烈咳嗽,則應服用鬱金丸。

6. 勞傷主方

救肺飲

人參(七分),胡麻仁(一錢,研),真阿膠(八分),桑葉(三錢),麥冬(一錢二分),杏仁(七分),枇杷葉,甘草(一錢),石膏(一錢五分),加鬱金末。

氣虛不見火象,人參養榮加麥冬。痰多,加貝母、瓜蔞仁。血枯,加生地。熱甚,加犀角、羚羊角。

白話文:

【勞傷主方】:救肺飲

使用人參(約0.7公克)、胡麻仁(3公克,需研磨)、真阿膠(約2.4公克)、桑葉(9公克)、麥冬(3.6公克)、杏仁(約0.7公克)、枇杷葉、甘草(3公克)、石膏(4.5公克),另添加鬱金末。

若患者出現氣虛但無火象的情況,可將人參養榮湯加上麥冬來調理。痰量過多時,則應加入貝母和瓜蔞仁。若血液乾涸,應加入生地黃。當體內熱度過高,則應添加犀角和羚羊角來降溫。

7. 努傷主方

芎歸飲,努傷脈絡,持重傷力,及嘔血,跌打損傷,令人大吐者主之。

當歸,川芎

有積瘀,加大黃,或桃仁、紅花、鬱金、黃酒。

熱傷吐血不已,則熱已隨血減,然氣亦隨血亡,當益氣攝血。氣虛當倍用人參,血虛當倍用熟地。

白話文:

【努力受傷主要處方】

這是一種稱為「芎歸飲」的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因過度用力導致脈絡受損,像是舉重或是勞力工作造成身體傷害,以及嘔血、跌倒撞擊造成的內傷,尤其是會引起大量嘔吐的情況。

這種藥方的主要成分是當歸和川芎。

如果存在積瘀的情況,可以增加大黃,或者加入桃仁、紅花、鬱金、黃酒來增強效果。

若是因為熱傷導致的持續性吐血,雖然熱量隨著血液流失而降低,但體力也會跟著血液一起耗盡,此時應該補充氣力,以防止血流不止。如果氣力不足,應該加倍使用人參;如果是血液不足,則應該加倍使用熟地黃。

8. 精竅出血

精竅出血,因忍精不泄,提氣採戰;或年老竭欲,諸藥不效;或溺之後,血成塊塞竅,莖中塞痛欲死。用木通濃煎湯服珀珠丸。

珀珠丸

琥珀(一錢),硃砂(五分),真珠(五分),滑石面(六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精竅出血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強忍精液不射出,反而提升氣力進行房事;或是年紀大了還過度性行為,各種藥物都無法見效;或是小便後,血液凝結成塊阻塞了尿道,導致陰莖內疼痛難耐,有如死了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濃煎的木通湯,搭配服用珀珠丸。

接下來是珀珠丸的配方:

琥珀(一錢),硃砂(五分),珍珠(五分),滑石粉(六錢),甘草(一錢)。以上材料需研磨成粉末,混合製成丸狀服用。

9. 溺竅出血

小便熱,用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葉,加牛膝、鬱金。便結,用八正散,木通、車前子、萹蓄、大黃、滑石、梔子、瞿麥、甘草梢,加牛膝、鬱金。

白話文:

[尿道出血]

如果小便時感覺熱痛,可以使用導赤散來治療,導赤散的成分包含生地、木通、甘草和竹葉,另外還可加入牛膝和鬱金。

若便祕情況嚴重,則可用八正散來解決,八正散的成分有木通、車前子、萹蓄、大黃、滑石、梔子、瞿麥和甘草梢,同樣的,也可以添加牛膝和鬱金。

10. 三種吐血

孫真人:《千金》云: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

—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羹汁,或如切𧗐,血凝停胃中,因即滿悶便吐,或至數斗至一石者是也。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也。

—肺疽者,或飲酒之後,毒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或一合一升半升是也。

—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因傷裂胃口。胃口吐血,色鮮正赤,腹亦絞痛,自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

或問胃中三種內衄,皆從胃中而出,與經絡無涉也。予曰:若不損破血絡膈膜,則血何由至胃中?三種內衄,皆從陰陽二絡而來也。

白話文:

【三種吐血情況】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吐血主要可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內衄、一種是肺疽、另一種是胃傷。

  • 內衄的情況,其出血狀態類似鼻血,但並非從鼻孔流出,而是從心肺區域的津液中滲出,然後流回胃中。血在胃中凝結,造成胃部脹滿悶痛,進而引發嘔吐,嚴重時甚至能吐出數鬥乃至一石的血液。這種情況多因過度勞累和飲食過量引起。

  • 肺疽的情況,可能發生在飲酒後,當毒素在體內積聚導致悶痛並嘔吐時,隨後會有血液吐出,一次可能吐出一合到一升半升的血量。

  • 胃傷的情況,通常是在飲食過飽後,胃部受寒,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導致胃部不適,強行嘔吐。這會使得食物和氣一起向上沖擊,損傷胃口。從胃口吐出的血色鮮紅,同時伴有腹部絞痛和自汗的症狀。如果脈搏緊且頻繁,表示病情較為嚴重,治療困難。

有人問到,胃中的三種內衄情況都是從胃中直接產生,似乎與經絡無關。我的回答是:如果不損壞血絡膈膜,血液怎麼可能進入胃中呢?這三種內衄情況,其實都與陰陽兩條經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