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三 (50)
上集卷之十三 (50)
1. 治案
李士材治上海邑尊高道泉,大醉大飽,吐血二十餘碗,服滋陰止血等劑不應,徵治於李。見其兩頰俱赤,六脈洪大,按之有力,時當仲春,尚衣重裘,且登火坑。李曰:此因形體過暖,為有餘之症,法當涼之。以生地、白芍、梔子、川連、蔻仁、橘紅、甘草,十劑而血止。更以清胃湯料為丸,服之而安。
吳茭山治一人,初冬天冷,又適新婚,飲酒勞碌,忽病腰痛,淅淅惡寒,數日作微咳,又數日大吐紅。其父時醫也,以初婚疑之,命其各居,即用地黃湯加杜仲、牛膝,服之轉甚。調治月餘,漸冷危篤,因邀吳診治。見其色黯傴僂,背曲腰彎,咳聲如從甕中出,兩手如冰。因謂其父曰:此陰寒症也,必得汗出乃解。
值此隆冬大寒之劑,非麻黃湯不足以發其汗。其父大駭,猶疑不決,復調補數日,則更危篤,不得已再邀吳視之,持論如前,且曰遲則不救矣。其父技窮,勉強用之,果得汗而安。其父問曰:感寒惡寒似矣,何不見頭疼發熱等症?吳曰:寒氣初入,未得發出,因滋陰藥愈不能出,故不發熱耳。頭為諸陽之會,今寒聚陰分,故不作痛。
此症緣初婚腰痛,令人可疑,況咳嗽吐血,原宜滋補,但少年陰虛火動,吐紅面必頰赤,或乍紅乍白,兼挾陽症。今色黯手冷,皆屬陰分,故決其為陰寒也。又當冬令,天正嚴寒,寒傷可知。正所謂疑難之症,最宜辨別,毫釐千里,可不慎歟!
陳鬥嵓治薛上舍高沙人,素無恙,驟血半缶。陳診之曰:脈弦急,此薄厥也。病得之大怒氣逆,陰陽奔並。群醫不然,檢《素問·通天論》篇示之乃服。飲六郁湯而愈。
予治百家沖陳嘉生者,其人冒暑,中途勞力太過,血如湧泉,二便俱流血不止。里醫以清涼止血之劑投之,弗應,求救於予。俾至未及其門,聞哭聲甚哀,亟問其故,其母抆淚出而答曰:我兒無福,不能待救矣。問死去幾時?曰片刻。予細思之,此必失血太多,氣隨血脫,非真死耳,盍往視之?其母曰:紙已蓋面,欲掀之耶?人已無氣,將就木,即活佛活神仙亦難救療,視之何益?不過好索藥金耳。旁人叱其母退,引入視之。
予以手探其胸,乳下微動;再折其紙視其面,見口鼻血水似有流動之狀;再診其脈,兩尺若有若無;診其足脈,太衝、衝陽仍可按。乃啟其牙關,挑以茶水,視之緩緩能嚥下。予饋以人參數錢,乃令為末,用飛羅面、陳京墨調童便灌下。至子時始知人事,能翻身索粥飲。次日予往視之,其母捧香一把,迎跪道旁,叩頭謝罪,曰:此真活佛活神仙下降也,吾兒已死而活之,吾家無人參而送之,吾何以報?惟唸佛頌長生功德耳。乃改用六味加生脈數劑,再以理脾和平之藥,調理而痊。
後嘉生起,感激倍加,恆德於予,予亦為之喜。
吳球治一少年,患吐血,來如湧泉,諸藥不效,虛羸瘦削,病危急。脈之沉弦細濡,其脈為順。血積而又來,寒而又積,疑血不歸原故也。嘗聞血導血歸,未試也。遂用病者吐出之血,瓦器盛之,俟凝入銅鍋炒血黑色,以紙盛放地上,出火毒,細研為末,每服五分,麥門冬湯下。進二三服,其血自止。後頻服茯苓補心湯數十帖,以杜將來,保養復歸。
白話文:
[案例分享]
李士材醫師治療了一位上海的高道泉先生,他因飲酒過量及暴飲暴食導致吐血達二十多碗,服用滋陰止血的藥物都沒有改善。在李醫師看診時,發現他雙頰泛紅,脈搏洪大有力,雖然當時是春季中期,但他卻穿著厚重的衣物,甚至坐在火爐旁。李醫師認為這是因為身體過度暖和,導致血液過旺,需用涼性藥物來調節。他開出了生地、白芍、梔子、川連、蔻仁、橘紅、甘草等藥物,病人服用十劑後,吐血狀況停止。接著李醫師建議他服用清胃湯製成的丸藥,病人因此康復。
吳茭山醫師治療了一位在初冬時節因新婚加上飲酒過量而突發腰痛、惡寒及咳嗽,最終大口吐血的男子。他的父親本身也是醫生,起初懷疑是新婚過勞所致,讓他分房睡覺,並開了地黃湯加杜仲、牛膝的藥方,但病情反而加重。經過一個多月的調理,病情逐漸危急,於是請吳醫師來診治。吳醫師觀察到病人面色暗沉、彎腰駝背,咳嗽聲音像是從罐子裡傳出,雙手冰冷。他告訴病人的父親,這是一個陰寒的症狀,唯有發汗才能緩解。
在隆冬嚴寒時節,若要發汗,非麻黃湯莫屬。病人的父親聽了非常驚訝,猶豫不決,又繼續調理補養幾天,病情卻更加危急,最後再次請吳醫師來診治。吳醫師堅持先前的看法,並說若再拖延,病情將無法挽救。病人的父親無計可施,勉強接受使用麻黃湯,結果病人果然出汗,病情得以穩定。
陳鬥嵓醫師治療了一位名叫薛上舍的高沙人,平時身體健康,突然間大量吐血。陳醫師診斷他的脈象緊急,這是一種「薄厥」的病症。病因是大怒導致氣逆,陰陽交錯。其他醫生不同意這個看法,陳醫師便引用《素問·通天論》篇來佐證,病人服用六鬱湯後康復。
我治療了一位名叫陳嘉生的患者,他在炎熱的夏日途中過度勞累,大量出血,大小便都有血跡,當地醫生使用清涼止血的藥物,但病情沒有改善,於是向我求助。我尚未到達他家,就聽到家裡傳出哀慟的哭聲,急忙詢問原因,他的母親含淚回答:「我的兒子命不好,已經等不到救治了。」我問他去世多久了,她回答:「剛剛而已。」我仔細思考,這應該是失血過多,氣血隨著血液流失,不是真的死亡,於是前往查看。
我用手探測他的胸部,發現乳房下方還有一點微弱的動脈跳動;我再掀開蓋在他臉上的紙,看見他口鼻流出的血水似乎還有流動的跡象;再診斷他的脈搏,腳踝處的脈搏雖弱但仍可觸摸到。我撬開他的牙關,餵他喝些茶水,發現他能緩慢吞嚥。我建議使用幾錢的人參,磨成粉末,與飛羅面、陳京墨調和,用童便灌下。到了夜間子時,他恢復意識,能翻身並索要粥飲。隔天我去探望他,他的母親捧著一大把香,跪在路邊,磕頭道歉,說:「你真的是活佛、活神仙降臨,讓我的兒子死而復生,我們家裡沒有任何人參,只能唸佛頌功德來報答你。」我更改了處方,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生脈散等藥物,再搭配調理脾胃的藥物,讓他康復。
後來陳嘉生復原,對我充滿感激,我為他感到高興。
吳球醫師治療了一位年輕男子,他患有嚴重的吐血癥狀,血如泉湧,各種藥物都無效,身體虛弱瘦削,病情危急。吳醫師診斷他的脈象沉弦細濡,脈象順暢。他推測血塊積聚又再次出血,血液凝結又再度積聚,可能是因為血液未能回到正常位置所致。他聽說過「血導血歸」的理論,但未曾嘗試。他用病患吐出的血液,放在瓦器中,等到血液凝固後放入銅鍋中炒至黑色,再用紙包裝放置在地上,去除火氣,然後細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以麥門冬湯送服。服用二三劑後,出血狀況自行停止。之後,吳醫師讓他頻繁服用茯苓補心湯數十帖,以預防未來可能的問題,讓他保養身體,回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