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九 (2)
上集卷之九 (2)
1. 論治
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
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夫既緣虛損,而再去所餘,則兩敗俱傷矣,豈不殆哉!惟是陰陽之辨猶有不易,謂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其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使非確有真見,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詳察也。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單在陽氣耳。
知乎此,則虛損之治如指諸掌矣。
—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於中也。若待既寒,則陽已敗矣。而不知病見虛弱,而別無熱症者,便是陽虛之候,即當溫補元氣,使陽氣漸回,則真元自復矣。蓋陽虛之候,多得之愁、憂、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病,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欲補陽氣,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以殘此發生之氣。
如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之屬,皆非所宜。而石斛、玄參、知、柏、芩、連、龜膠之類,則又切不可用。若氣血俱虛者,宜大補元煎,或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五臟俱虛宜平補者,五福飲。命門陰分不足者,左歸飲、左歸丸。命門陽分不足者,右歸飲、右歸丸。氣分虛寒者,六氣煎。
脾腎陰分虛寒,諸變不一者,理陰煎。三焦陽氣大虛者,六味回陽飲。氣虛脾寒者,一炁丹。胃氣虛寒者,溫胃飲、理中湯。血虛寒滯者,五物煎。
—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此病多得於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陰不足者尤多。此病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凡陰中有火者,大忌辛溫。如乾薑、桂、附、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之屬,皆不可輕用。
即如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類,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而用之。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然陰虛者,因其水虧,而水虧者,又忌寒涼。蓋苦劣之流,斷非資補之物。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從清涼者,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敗,斯得滋補之大法。諸治如下。
—虛損夜熱,或午後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其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必用大補元煎,庶乎久之自愈。
—虛損傷陰,本由五臟。雖五臟各有所主,然五臟證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諸氣之損,其治在肺;神明之損,其治在心;飲食肌肉之損,其治在脾;諸血筋膜之損,其治在肝;精髓之損,其治在腎。此其可分者也。然氣主於肺,而化於精;神主於心,而化為氣;肌肉主於脾,而土生於火;諸血藏於肝,而血化於脾胃;精髓主於腎,而受之於五臟。此其不可分者也。
及乎既甚,則標本相傳,連及臟腑,此又方之不可執言也。故凡補虛之法,但當明其陰陽升降,寒熱溫涼之性,精中有氣,氣中有精之因。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必下降於腎也,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多飛越於上也,可不引之歸原乎!
白話文:
[治療討論]
疾病導致身體虛弱的狀況各有不同,可能因為過度勞累或各種傷害,病症可能涉及血液循環、免疫系統或是內臟功能。然而,總結來說,維持生命的根本就是精氣,而身體之所以虛弱,也是因為精氣的流失。氣虛即是陽氣不足,精虛即是陰氣不足。如果體內火氣旺盛,水份不足,導致血液乾燥,津液枯竭,這就是陰虛的表現。相反,如果水份過剩,火氣不足,造成內臟寒冷,脾腎功能衰退,這就是陽虛的表現。這都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治療這些病症時,應該補足不足的部分,而不是削減過剩的部分。如果已經因為虛弱而進一步削減過剩的部分,那麼只會讓身體更加虛弱,這不是很危險嗎?然而,分辨陰和陽的差異並不容易,因為在陰和陽之間還有更細微的陰和陽。有些看似陽氣,實際卻不是,有些看似陰氣,實際卻不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判斷,很容易讓人混淆,這是不能不詳細檢查的。而且,有些情況是陰陽雙雙虛弱,其中,陽氣是生命的基礎,因此,重點應放在補充陽氣上。
理解了這些,治療虛弱的問題就會像掌握在手心中一樣容易。
陽虛的人容易感到寒冷,但這種寒冷並不是外界的寒冷。只是因為陽氣不足,體內就會產生寒冷。如果等到已經感到寒冷,那麼陽氣已經非常衰弱了。很多人不知道,當身體出現虛弱的症狀,但沒有其他熱症時,這就是陽虛的徵兆,應該立刻溫補元氣,讓陽氣逐漸恢復,這樣身體的元氣就會自然恢復。陽虛通常是由於過度憂慮、勞累、過度性行為或先天陽氣不足,受到寒冷影響等導致的。想要補充陽氣,最好使用辛辣、甘甜、溫暖和燥熱的草藥,千萬不要加入清涼、寒冷和滑膩的成分,以免破壞身體的生氣。
例如,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等草藥都不適合。而石斛、玄參、知母、黃柏、黃芩、連翹、龜膠等草藥,更是絕對不能使用。如果氣血都虛弱,可以使用大補元煎、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五臟都虛弱,適合平補的,可以使用五福飲。命門陰分不足的,可以使用左歸飲或左歸丸。命門陽分不足的,可以使用右歸飲或右歸丸。氣分虛寒的,可以使用六氣煎。
脾腎陰分虛寒,各種症狀不一的,可以使用理陰煎。三焦陽氣大虛的,可以使用六味回陽飲。氣虛脾寒的,可以使用一炁丹。胃氣虛寒的,可以使用溫胃飲或理中湯。血虛寒滯的,可以使用五物煎。
陰虛的人容易感到熱,因為水份無法抑制火氣,導致陰虛產生熱感。這種病症大多是由於過度飲酒、性行為或情緒激動,導致五臟之火旺盛,對於先天元陰不足的人來說,這種情況更為常見。如果你患有虛弱的病症,同時感到熱感、乾燥,不適合吃熱的食物,這就是陰虛的徵兆。想要滋補陰氣,最好使用甘甜、涼爽和醇厚的草藥。對於陰中有火的情況,要盡量避免辛辣和溫暖的草藥。例如,乾薑、肉桂、附子、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等草藥,都不能輕易使用。
即使像是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等草藥,雖然含有陰氣,但也含有陽氣,必須根據情況適度使用。因為如果陽氣過盛,陰氣就會更為消耗,熱度增加,水分就會更為枯竭。然而,對於陰虛的情況,因為水分不足,但也不能使用寒冷的草藥。因為苦澀的草藥,並不適合補充。如果火氣非常旺盛,不得不使用清涼的草藥,也應該同時使用滋補水分的草藥,根據情況適度使用,一旦達到效果就立即停止,以防止過度消耗,這樣才能掌握滋補的大原則。以下是具體的治療方法。
對於夜晚或下午發熱,或者喜歡冷飲,排便乾硬的情況,這都是因為陰虛導致的熱感,水分無法抑制火氣,可以使用加減一陰煎。如果心腎有火氣,導致驚悸和失憶,可以使用二陰煎。如果體外熱感持續,但體內並不太熱,那麼只需要滋補陰氣,不需要清除火氣,可以使用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如果元氣不足,虛熱持續,必須使用大補元煎,這樣才能慢慢恢復。
對於因為虛弱而傷害陰氣的情況,本質上是因為五臟的問題。雖然五臟各自有主要的功能,但是,五臟的病症和治療方法有些是可以區分的,有些是無法區分的。例如,氣血的損失,治療重點在肺;神經的損失,治療重點在心;飲食和肌肉的損失,治療重點在脾;血液和筋膜的損失,治療重點在肝;精髓的損失,治療重點在腎。這是能夠區分的情況。然而,氣血由肺主宰,但轉化為精氣;神經由心主宰,但轉化為氣血;肌肉由脾主宰,但土生於火;血液由肝儲存,但血液轉化於脾胃;精髓由腎主宰,但接受來自五臟的養分。這是無法區分的情況。
當病情嚴重,標本相互傳染,波及臟腑,這又是治療方法不能固定的原因。因此,補充虛弱的方法,必須明確瞭解陰陽的升降,寒熱溫涼的性質,以及精氣中包含氣血,氣血中包含精氣的關係。而且,對於上焦陽氣不足的情況,必須向下焦的腎臟補充,取之於至陰之下。對於下焦真陰不足的情況,通常會向上焦飛躍,必須引導它回到原本的位置。
2. 景岳新方
大補元煎,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症。此迴天贊化,救本培元。
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山藥(炒,二錢),熟地(補精補陰,以此為主,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杜仲(二錢),當歸(二三錢,若泄瀉者去之),山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飲,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主之。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藥(二錢),枸杞(二錢),炙甘草(一錢),茯苓(一錢五分),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右歸飲,此益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此方主之。
熟地(用如前),山藥(炒,二錢),山茱萸(一錢),枸杞(二錢),炙甘草(一二錢),杜仲(薑製,二錢),肉桂(一錢或二錢),製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丸,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口燥舌乾;或眼花耳聾;或腰痠腳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宜速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山藥(炒,四兩),枸杞(四兩),山茱萸肉(四兩),川牛膝(酒洗蒸熟,二兩,精滑者不用),菟絲子(制,四兩),鹿角膠(敲碎炒珠,四兩),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必用)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右歸丸,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疼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痛痹,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體不收,或眼見邪祟,或陽衰無子等症。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山藥(炒,四兩),山萸肉(微炒,三兩),枸杞(微炒,四兩),鹿角膠(炒珠,四兩),菟絲子(制,四兩),杜仲(薑湯炒,四兩),當歸(三兩,便溏勿用),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製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飲,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隨宜,心),熟地(隨宜,腎),當歸(二三錢,肝),白朮(炒,一錢五分,肺),炙甘草(一錢,脾)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七福飲,治氣血俱虛而心脾為甚者。
即前方加棗仁二錢,遠志三五分,制用。
一陰煎,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症。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方主之。
生地(二錢),熟地(三五錢),芍藥(二錢),麥冬(二錢),甘草(一錢),牛膝(一錢五分),丹參(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加減一陰煎,治證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白芍,麥冬(各二錢),熟地(三五錢),炙甘草(五七分),知母,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鍾,煎服。
二陰煎,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症,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錢),麥冬(二三錢),棗仁(二錢),生甘草(一錢),玄參(一錢五分),黃連(一二錢),茯苓(一錢五分),木通(一錢五分)
水二鍾,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
三陰煎,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病,故曰三陰。凡中風血不養筋,及瘧疾汗多,邪散而寒熱猶不能止,是皆少陽、厥陰陰虛血少之病。微有火者,宜一陰煎;無火者,宜此主之。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炙甘草(一錢),芍藥(二錢,酒炒),棗仁(二錢),人參(隨宜)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四陰煎,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症。
生地(二三錢),麥冬(二錢),白芍藥(二錢),百合(二錢),沙參(二錢),生甘草(一錢),茯苓(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五陰煎,凡真陰虧損,脾虛失血等症,或見溏泄未甚者,所重在脾,故曰五陰,忌用潤滑,宜此主之。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山藥(二錢,炒),扁豆(二三錢,炒),炙甘草(一二錢),茯苓(一錢五分),芍藥(淡黃色,二錢),五味子(二十粒),人參(隨宜用),白朮(炒,一二錢)
水二鍾,加蓮子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大營煎,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氣血虛寒,心腹疼痛等症。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熟地(三五七錢),枸杞(二錢),炙甘草(一二錢),杜仲(二錢),牛膝(一錢五分),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小營煎,治血少陰虛,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當歸(二錢),熟地(二三錢),芍藥(二錢,酒炒),山藥(二錢,炒),枸杞(二錢),炙甘草(一錢)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溫服。
補陰益氣煎,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精內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症。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
人參(一二三錢),當歸(二三錢),山藥(酒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或一二兩),陳皮(一錢),炙甘草(一錢),升麻(三五分,火浮於上者,去此不必用),柴胡(一二錢,如無外邪者,不必用)
水二鍾,加生薑三五七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舉元煎,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症,有不利於歸、熟等劑,而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人參,黃耆(炙,各三五錢),炙甘草(一二錢),升麻(五七分,炒用),白朮(炒,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
兩儀膏,治精氣大虧,諸藥不應,或以克伐太過,耗損真陰。凡虛在陽分而氣不化精者,宜參朮膏。若虛在陰分而精不化氣者,莫妙於此。其有未至大病,而素覺陰虛者,用以調元,尤稱神妙。
人參(半斤或四兩),大熟地(一斤)
上二味用好甜水或長流水十五碗,浸一宿,以桑柴文武火煎取汁。若味有未盡,再用水數碗,煎渣取汁,並熬稍濃,乃入磁礶,重湯熬成膏,入真白蜜四兩,或半斤收之。每以白湯點服。
貞元飲,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劇垂危者。常人但知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虧損肝腎。此子午不交,氣脫證也。尤為婦人血海常虧者最多。此證宜急用此飲,以濟之緩之,敢云神劑。凡診此證,脈必微細無神,若微而兼緊,尤為可畏。倘庸眾不知,妄云痰逆氣滯,用牛黃、蘇合,及青、陳、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矣。
熟地黃(七八錢,甚者一二兩),炙甘草(一二三錢),當歸(二三錢)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當歸地黃飲,治腎虛腰膝疼痛等症。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山藥(二錢),杜仲(二錢),牛膝(一錢五分),山茱萸(一錢),炙甘草(八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濟川煎,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於補之劑也。
當歸(三五錢),牛膝(二錢),肉蓯蓉(酒洗去咸,二三錢),澤瀉(一錢五分),升麻(五七分或一錢),枳殼(一錢,虛甚者不必用)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歸腎丸,治腎水真陰不足,精衰血少,腰痠腳軟,形容憔悴,遺泄陽衰等症。
熟地(八兩),山藥(四兩),山茱萸肉(四兩),茯苓(四兩),當歸(三兩),枸杞(四兩),杜仲(鹽水炒,四兩),菟絲子(制,四兩)
煉蜜同熟地膏為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飢時,或滾水,或淡鹽湯送下。
贊化血餘丹,此藥大補氣血,故能烏鬚髮,壯形體。其於培元贊育之功,有不可盡述者。
血餘(八兩),熟地(八兩,蒸搗),枸杞,當歸,鹿角膠(炒,珠),菟絲子(制),杜仲(鹽水炒),巴戟(肉,酒浸,剝,炒乾),小茴香(略炒),白茯苓(乳拌蒸熟),肉蓯蓉(酒洗,去鱗甲),胡桃肉(各四兩),何首烏(小黑豆汁拌,蒸七次。如無黑豆,或人乳、牛乳拌蒸,俱妙。四兩)
上煉蜜丸服。每食前,用滾白湯送下二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