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四 (2)

1. 《十藥神書》

何今日之醫,動以引血歸經為談,不可概用止血之味,甚者有血溢於外,吐出亦美,壅反為害,遂令病者信之,遷延時日,陰虛陽旺,煎熬不止,至於不救,果誰之咎?倘謂引經,可必不妨少俟幾日,後用補陰,元神可復。吾恐有形之血,豈能使之速生;而無偶之陽,何法使之速降?予所以一再思維,而悟先生急於止血之大旨也。

丙字獨參湯,止血後虛弱無動作者,此藥補之。

大揀人參(一兩)

上咀,水二盞,棗五枚,煎一盞。不拘時細細服之。服後宜熟睡一覺,後服藥除根。

丙字人參湯論,周揚俊曰:凡失血後,不免精氣怯弱,神思散亂。前方雖有止血之功,而無補益之力。故有形者之陰不能即復,而幾微之氣不當急固乎?燉服參一兩,不但脫血益氣,亦且陽生陰長。觀先生自注云:宜熟睡一覺,使神安氣和,則煩除而自靜。蓋人之精神由靜而生,亦由靜而復也。奈何今之醫者,遇吐血家,乃視參如毒耶!

丁字保和湯,治癆證久嗽,肺燥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去毛,酒洗),貝母(去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款冬花(各一錢),天花粉,薏苡仁,杏仁(泡,去皮尖),五味子(研,炒),甘草(炙),馬兜鈴,紫菀,百合,桔梗,阿膠(炒),當歸(酒洗),生地黃,紫蘇,薄荷(各五分),一方有百部亦妙。

上以水二盞,生薑三片,煎一盞,入飴糖一匙化服之。每日三食後,各進一服。

加減於後: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小薊、茅花;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實、瓜蔞仁;喘盛,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蘿蔔子、葶藶子、蘇子;熱盛,加炒山梔子、黃連、黃芩、黃柏、連翹;虛極,加鹿茸、鬱金、青蒿;風盛,加荊芥、防風、金沸、甘草、菊花、細辛、香附子;寒盛,加人參、肉桂、桂枝、五味子、蠟片。

戊字保真湯,治癆證虛弱骨蒸,服此最效。

當歸(酒洗),生地黃,白朮,黃耆,人參(各一錢),蓮心,赤茯苓(各五分),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陳皮,白芍藥,知母,黃柏(炒),五味子,柴胡,地骨皮,熟地黃(各四分),赤芍藥,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五枚,煎一盞。每日三食前,各進一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淋濁,加萆薢、烏藥、豬苓、澤瀉;便澀,加石韋、萹蓄、木通;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鬚、蓮心;燥熱,加石膏、滑石、鱉甲、青蒿;盜汗,加浮小麥、牡蠣、黃耆、麻黃根。

丁戊二湯方論,周揚俊曰:一名保和者,因失血之後,氣血未調,率難把握。然調血者,以氣為主;調氣者,實肺為司。故大旨以瀉肺中之伏熱,益下焦之化源,此其治也。若和而失其所以為和,則保亦失其所以為保矣。至保真則氣血之味俱等,大旨以甘溫為主,甘涼佐之,而苦寒又佐之,未常禁用苦寒也,而與今日之用寒涼者異矣。曰保真者,大輔其正,使生機活潑,油油然而不已也。

白話文:

《十藥神書》

如今的醫生,動不動就說要引血歸經,卻不加區分地使用止血藥物。更甚者,認為即使血溢於外、吐血也很好,認為瘀阻反而是有害的,讓病人信以為真,延誤治療時機。 病人陰虛陽亢,煎熬不止,最終不治而亡,這究竟是誰的過錯?如果說要引經,為何不能稍等幾天,之後再用補陰的藥物,使元神恢復呢?我擔心有形的血液,怎麼可能迅速再生?而過盛的陽氣,又該如何快速使其下降呢?所以我反复思考,才明白先生急於止血的根本用意。

丙字獨參湯,適用於止血後虛弱無力的患者,此藥用於補益。

藥方:人參一兩

用法:將人參研磨,加水兩盞,紅棗五枚,煎成一盞,不拘時間,慢慢服用。服用後宜熟睡一覺,之後再服用其他藥物徹底治療。

丙字人參湯論,周揚俊說:凡是失血後,都會導致精氣不足,神思恍惚。之前的方劑雖然有止血的功效,卻沒有補益的功效。因此有形之陰氣不能立刻恢復,而虛弱之氣也不應急於固守吧?服用一兩的人參,不僅能補充失血的氣血,還能使陽氣生長,陰氣滋長。先生自己也註釋說:宜熟睡一覺,使精神安定,氣血平和,則煩躁去除,自然平靜。人的精神是由平靜而生,也由平靜而復。為何如今的醫生,遇到吐血的病人,卻視人參如同毒藥呢!

丁字保和湯,治療久咳引起的肺燥陰虛、身體消瘦的疾病,服用此方必定有效。

藥方:知母(去毛,酒洗)、貝母(去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款冬花(各一錢)、天花粉、薏苡仁、杏仁(泡,去皮尖)、五味子(研磨,炒)、甘草(炙)、馬兜鈴、紫菀、百合、桔梗、阿膠(炒)、當歸(酒洗)、生地黃、紫蘇、薄荷(各五分),有些方子也加入百部,效果也很好。

用法:加水兩盞,生薑三片,煎成一盞,加入飴糖一匙化服。每日飯後三次,每次服用一服。

加減: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小薊、茅花;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實、瓜蔞仁;喘盛,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蘿蔔子、葶藶子、蘇子;熱盛,加炒山梔子、黃連、黃芩、黃柏、連翹;虛極,加鹿茸、鬱金、青蒿;風盛,加荊芥、防風、金沸、甘草、菊花、細辛、香附子;寒盛,加人參、肉桂、桂枝、五味子、蠟片。

戊字保真湯,治療因肺癆導致的虛弱、骨蒸,服用此方最有效。

藥方:當歸(酒洗)、生地黃、白朮、黃耆、人參(各一錢)、蓮心、赤茯苓(各五分)、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陳皮、白芍藥、知母、黃柏(炒)、五味子、柴胡、地骨皮、熟地黃(各四分)、赤芍藥、甘草(各五分)

用法:加水兩盞,生薑三片,紅棗五枚,煎成一盞。每日飯前三次,每次服用一服。

加減: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淋濁,加萆薢、烏藥、豬苓、澤瀉;便澀,加石韋、萹蓄、木通;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鬚、蓮心;燥熱,加石膏、滑石、鱉甲、青蒿;盜汗,加浮小麥、牡蠣、黃耆、麻黃根。

丁戊二湯方論,周揚俊說:保和湯,因為失血後,氣血尚未調和,往往難以把握。然而調血,以調氣為主;調氣,則以肺為主要臟器。所以,主要的目的是瀉去肺部的伏熱,益補下焦的化生之源,這就是治療的根本。如果調和卻失去了調和的根本,那麼保也失去了保的根本。至於保真湯,則氣血的藥物都相對平均,主要的藥物以甘溫為主,用甘涼的藥物輔助,又用苦寒的藥物輔助,並非一味不用苦寒藥物,這與如今只用寒涼藥物大不相同。所謂保真,就是大力扶持正氣,使生命活力旺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