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 (1)

1. 吳師朗治虛損法

吳澄曰:內傷之類外感者,東垣既已發明於前矣。而外感之類內傷者,何自古迄今,竟無有詳辨者焉?此亦虛損門中一大缺略事也。細究經義有曰:風為百病之長。又曰:百病之始生也,生於風寒暑濕。則是虛損一證,不獨內傷,而外感亦有之矣。惟羅謙甫主以秦艽鱉甲散,吳參黃主以柴前梅連散,二公可謂發前人之未發者也。

推而廣之,不獨風能成勞,六淫之氣亦皆能成勞。因舉各門辨證,詳著下集,茲略敘大概,以為外損之端緒云。

白話文:

吳澄說:內傷之類外感者,東垣先生已經在以前詳細闡述過了。而外感之類內傷者,為何自古至今,竟沒有人詳細辨析呢?這也是虛損門中一大缺漏之處。

細究經義,有說:「風為百病之長。」又說:「百病之始生也,生於風寒暑濕。」可見虛損這一症狀,不僅僅是因為內傷,外感也可能導致。

唯羅謙甫先生以秦艽鱉甲散治療,吳參黃先生以柴前梅連散治療,這兩位先生可謂是發前人之未發者也。

推而廣之,不僅僅是風能導致勞損,六淫之氣皆能導致勞損。因此,我將在下一卷中詳細列舉各門辨證,現僅略述大概,以為外損之端緒。

2. 總論

外損一證,即六淫中之類虛損者也。凡病在人,有不因內傷,而受病於外者,則無非外感之證。若纏綿日久,漸及內傷,變成外損,其故何也?蓋內傷外感多相似,有內傷之類外感,即有外感之類內傷。外感為邪有餘,內傷為正氣不足。然其中之虛虛實實,不可不察。有外感之後而終變虛勞,亦有虛勞而復兼外感。

此二者最易淆混,辨別不明,殺人多矣。此其大義,所當先辨。

白話文:

身體受損,往往是因為六種外邪入侵導致虛損。凡是人體生病,如果不是因為內傷,而是受到外邪入侵,那就一定是外感。如果病症纏綿日久,逐漸影響到內部,變成外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內傷和外感有很多相似之處,有內傷的表現,也會有外感的表現,而外感是邪氣過盛,內傷是正氣不足。然而,其中虛實的狀態,不可不仔細觀察。有的人外感之後最終演變成虛勞,也有的人虛勞又同時遭受外邪入侵。

這兩種情況最容易混淆,如果分辨不清,就會導致很多人的死亡。這其中的道理,應該首先辨別清楚。

3. 辨因

—六淫為病,實因於天;外損為言,實因於人。因於天者,如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之正氣也。冬時嚴寒,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其傷於四時之正氣,皆能為病,此名傷寒,不謂之外損也。若體虛之人感之,而妄用汗、吐、下之法,重者當時受傷,變證甚速。

輕者元氣暗損,或遷延數月,亦必終歸外損耳。此四時之正氣從表而入。

—春因溫而反寒,夏因熱而反涼,秋因涼而反熱,冬因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觸冒之者亦能為病,而非外損之證也。若真元不足之人,而或用清、下、攻、消之劑,非曰藥不當病,即使藥對病痊,而其人身中之元氣先已受傷,或有些微感冒,元氣中餒,不能送邪外出,亦必漸成外損之證矣。(從表而入。)

白話文:

六淫為病,實因於天;外損為言,實因於人。

六淫致病,源於天時;外傷之患,乃由於人為。

天時之氣,如春日溫和,夏日暑熱,秋日清涼,冬日冷冽,此乃四季之正氣也。冬日嚴寒,君子應當謹慎保暖,則不致受寒。若觸犯寒氣,則稱為傷寒,其傷於四季之正氣,皆能致病,此名傷寒,不屬於外傷。

若體虛之人感之,而妄用汗、吐、下之法,重者當下便受傷,病症變化迅速。輕者元氣暗損,或拖延數月,最終必將演變為外傷。此四季之正氣,從體表而入。

春時溫暖而反受寒,夏時炎熱而反感涼,秋時涼爽而反受熱,冬時寒冷而反感溫,此乃非時之氣,觸犯之者亦能致病,而非外傷之症也。

若真元不足之人,而誤用清熱、瀉下、攻伐、消散之藥,非謂藥物不合病症,即使藥物對症痊癒,而其人體內的元氣早已受傷,或有些微感冒,元氣不足,無法將病邪排出體外,最終也必將漸漸演變為外傷。

(此乃四季之正氣,從體表而入。)

—時行疫癘,穢氣相雜,沿門闔境,老幼相似,最易傳染。其吉凶只在旬日之間,不似外損之經年累月也。然亦有降、有補、有和之法。若治療無法,拖延數月,必致真氣大傷,終成外損之證。(此四時之疫氣從口鼻而入。)

—寒則傷營,由表入里;風則傷衛,由皮毛入肺。外損之證,惟此為甚。蓋其初感之時,不似傷寒之猛烈,人多忽而不在意,及發為寒熱,則又疑為內傷虛勞。昧者辨之不明,而誤用滋補之劑,所以惟此最多。詳見下集風勞門中。(此四時之風氣從皮毛而入。)

—均是人也,均是證也。有即病而無傷,有因循而變外損者,必其人平日不慎,口腹不謹,房勞營衛失守,邪得乘虛而入,伏陷不能外出,入里漸深,變證漸重。此外損之因於病者,不善調攝所致也。(因於病人。)

白話文:

流行疾病傳播迅速,污濁之氣混雜在一起,家家戶戶關閉門戶,老少皆受感染,傳染力極強。病情的吉凶只在十天之內就能決定,不像外傷需要漫長的時間。然而也存在著針對不同情況的治療方法,如降氣、補氣、和解等。如果治療不得當,拖延數月,必定導致真氣受損,最終發展成外傷的病症。這些四時之疫氣,都是從口鼻進入人體的。

寒氣會傷及營氣,從體表侵入內臟;風氣則會傷及衛氣,從皮膚毛髮進入肺部。外傷的病症,以這兩種情況最為嚴重。因為剛開始感染時,不像傷寒那樣劇烈,人們往往不以為意,等到出現寒熱症狀時,又懷疑是內傷虛勞。不明就裡的人分辨不清,誤用滋補藥物,所以這種情況最為常見。詳情請參閱下集「風勞門」的內容。這些四時之風氣,都是從皮膚毛髮進入人體的。

都是人,都是一樣的病症。有人染病卻沒有受傷,有人因拖延病情而演變成外傷,必然是他們平日不注意身體,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導致營衛之氣虛弱,邪氣趁虛而入,潛伏於體內無法排出,逐漸侵入內臟,病情加重演變成外傷。此外,由於病後調養不當,也會導致外傷。

—外損之名,曾不見於各家之書。蓋先賢深究《素》、《靈》、《難經》之精奧,洞悉內傷外感之情由,辨別明白,藥不妄施,所以無外損之證也。今則不然,庸賤猥鄙之流,字多不識之輩,輒敢廢人試方,大言不慚,盜名欺世,於是以內傷為外感者有之,以外感為內傷者有之。虛虛實實,致人於死,此外損因於醫者之不明所致也。因於醫人。

白話文:

現在就不同了,一些平庸低劣的人,連很多字都不認識,竟然敢讓人嘗試他們開出的處方,還自吹自擂,假冒偽善騙取聲譽,因此把內傷誤診為外感的情況和把外感誤診為內傷的情況都有發生。這樣虛虛實實地治療導致病人死亡,這些都是因為醫生不明白病情所造成的。是因為那些不懂行的醫生啊!

4. 辨證

—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陰陽兩虛,既寒且熱,此虛勞之寒熱也。惟外感之證,邪在少陽者,最易惑人,有時寒熱往來,有時熱多寒少,有時日重夜輕,有時日輕夜重,宛與陰虛發熱相類。但察其有無表證相兼,或移早移晏不同,不似陰虧者印定時刻也。

—營衛本虛,最易感冒。惡寒發熱,頭疼,痰嗽,失血諸症,與內傷相似。苟辨之不明,以為內傷則病。又因六淫之氣而起,若以為外感,則見症又類乎虛勞。而或以滋補,或屢散不休,耗損真元,邪終不解,氣血日虧,變成外損。

—中氣不足,營衛必不充,肌膚腠理必不密,則邪得乘虛而入。所以同一外感之邪,而有變外損,有不變外損者,以稟質之強弱各有不同也。惟是體虛之人,亦似實者,一例用藥,不惟邪不肯外出,倒反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瘦骨如柴矣。

白話文:

陽氣不足就會導致外在的寒氣入侵,陰氣不足就會導致內在的熱氣升起。如果陰陽氣都虛弱,就會既有寒氣又有熱氣,這就是虛勞導致的寒熱症狀。然而外感引起的病症,邪氣停留在少陽經者,最容易讓人誤判,有時寒熱交替,有時熱多寒少,有時白天重晚上輕,有時白天輕晚上重,乍看之下與陰虛發熱類似。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是否伴隨表證,或寒熱發作時間是否固定,與陰虛不同,不會總是固定在特定的時辰。

營氣和衛氣原本虛弱,就更容易感冒。惡寒發熱、頭疼、痰嗽、失血等症狀,與內傷很相似。如果辨別不清,就可能誤認為是內傷。又因為六淫之氣而發病,如果以為是外感,則症狀又類似於虛勞。因此,有人用滋補方法治療,有人不斷服用散寒藥物,最終導致元氣耗損,邪氣無法清除,氣血日益衰退,變成外傷。

中氣不足,營氣和衛氣就會不充盈,肌膚腠理就會疏鬆,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所以同樣是外感邪氣,有些人會變成外傷,有些人則不會,這是因為身體素質強弱不同。但是體虛的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像實證,但如果一味用藥,不僅邪氣無法排出,反而會隨著元氣縮入體內,發熱不止,瘦骨嶙峋。

—心力俱勞之人,必氣血俱傷,或偶感微邪,潛伏經絡,當其未覺之先,身雖不快,絕不見有外感之表證,及其既覺之後,由其中氣受傷,又純類內傷之形景。前人已揭之症,明載在籍者,時醫尚且茫然不辨,何況此等疑似難明之症乎?所以有因其氣困,而擬之以怯症;有因其神疲,而擬之以勞倦;因其鬱熱,而擬之以陰虛;因其倦怠,而擬之以氣鬱,外邪二字,反置之不講,而或調或補,或滋或降,以致瀕於死而不知也。

—思慮傷神,勞倦傷陰之人,表既不固,里又不充,於是六氣之來,外不能御,內不能拒,表裡俱受其傷。因其陽氣本衰,外邪不能蒸發而為熱,則外邪盤踞於營衛。因其有飲食內滯,又與外邪蒸結而為熱,則陽氣鬱閉於中宮。外感不似外感,內傷不似內傷,舉世模糊,人多不曉。殊不知此本外邪,非滋補所能治也。

白話文:

長期操勞的人,一定會損傷氣血。即使只是偶爾感染輕微的邪氣,也可能潛伏在經絡中。在還沒察覺到病症之前,身體雖然不舒服,卻沒有明顯的感冒症狀。等到感覺到病症時,因為內氣受損,就呈現出內傷的樣子。古人已經描述過這種病症,並明確記載在醫書中,然而現代醫生卻仍然難以辨別,更何況這種疑難雜症呢?所以有人因為病人氣虛,就用怯症來治療;有人因為病人神疲,就用勞倦來治療;有人因為病人鬱熱,就用陰虛來治療;有人因為病人倦怠,就用氣鬱來治療。卻忽略了外邪的存在,一味地調和、補益、滋養、下降,結果病人快要死了還不知道。

思慮過度傷神,勞累過度傷陰的人,身體表面的抵抗力不足,內部的元氣也不充沛,因此六種外邪入侵時,身體無法抵擋,內外都受到傷害。因為陽氣本來就衰弱,外邪無法被蒸發成熱,所以外邪就盤踞在營衛之間。又因為飲食積滯,與外邪相互作用而化為熱,所以陽氣被困在中宮。這種病症既不像外感,也不像內傷,醫界普遍感到困惑,很多人都不明白。殊不知這根本就是外邪入侵,不是靠滋補就能治好的。

—邪在表則有表證可憑,在裡則有里證可察,俱易明辨。惟有一種先因勞倦所傷,外邪乘虛直傷中氣,但覺困憊,飲食無礙,只不知味,面帶陰慘,肌膚蕭索有類乎陰虧;又有類乎氣血兩虛,忽內動蒸熱;又有類乎癆瘵,見其寒熱往來;又有類乎虛瘧,見其骨腔酸痿;又有類乎勞倦,觀其神思不安;又有類乎心血不足,怔忡驚悸等症。

醫者不明,或投以補中益氣,或投以六味地黃湯,或投以天王補心,或投以金匱腎氣,或投以當歸六黃,或投以滋陰百補。欲斂汗而汗益多,欲安神而神益躁,欲滋陰則鬱熱愈甚,欲補氣則䐜脹愈加。如此展轉顛倒,錯亂不可殫述,實則邪遏使然,非真虛不足之證。

白話文:

當病邪停留在體表時,會有明顯的表證可以觀察,若病邪深入內裡,也能察覺到裡證,這些都是比較容易分辨的。但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是因勞累傷身,外邪趁虛而入,直接傷害到中氣,患者只會感到疲倦,飲食並無障礙,只是吃東西沒有味道,面色暗淡,皮膚乾燥,看起來像是陰虛;又有些症狀類似氣血兩虛,突然感到身體燥熱;也可能出現類似癆瘵的寒熱交替;還有像虛瘧一樣,骨頭酸軟無力;甚至像勞累過度,精神不集中;甚至出現心血不足的怔忡、心悸等症狀。

醫生如果不明就裡,可能會開一些補中益氣、滋陰補腎、安神補心等的藥方,像是六味地黃湯、天王補心丹、金匱腎氣丸、當歸六黃湯、滋陰百補湯等等。結果卻是想要止汗卻汗更多,想安神卻更加煩躁,想滋陰卻更燥熱,想補氣卻更加腹脹。如此反覆治療,症狀越來越複雜,實在是難以形容。其實這都是因為病邪被阻礙在體內,並非真正的虛弱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