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 (1)

1. 自汗盜汗

自汗者,濈濈然無時而自出,動作則益甚。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即收。古法云:自汗者屬陽虛,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泄也。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屬陰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

治宜清火補陰。此其大法,不可不知也。然自汗亦有陰虛,盜汗亦有陽虛,何也?如遇煩勞大熱之類,最多自汗,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胃,勞倦之火起於脾,色酒之火起於腎,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謂非陽盛陰衰而何?又若人之寤寐,總由衛氣之出入。衛氣者,陽氣也。人於寐時,則衛氣入於陰分,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症,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然則陰陽有異,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

蓋火盛而汗出者,以火鑠陰,陰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知斯二者,則汗出之要無餘義,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綱領矣。

吳澄曰:汗者,人身之血液也。經言: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虛勞之人,陽氣外虧,陰氣內竭,腠理空疏,皮毛不固,心氣虧虛,榮衛不調,故多自汗、盜汗之症。蓋本真氣不攝,津液外亡,日久不止,則精神頓損,肌肉消瘁,而變為羸瘠勞怯矣。

白話文:

【關於自汗與盜汗】

自汗,指的是在沒有特定時間的情況下,汗水會持續不斷地滲出,特別是在活動後會更加嚴重。而盜汗,是指在睡夢中全身會大量出汗,但醒來後汗水就會停止。

根據古法,自汗是由於陽氣不足,導致肌膚毛孔無法正常閉合,這是身體防禦系統失調所引起的。人的體表通常由防禦系統維持,當防禦系統弱化,表層肌膚虛弱,便會出現自汗,體內的水分也會因此流失。治療應著重於強化體表和補充陽氣。

盜汗是因為陰氣不足,當陰氣不足時,陽氣會集中於此,使血液過熱,進而導致體液流失,形成盜汗。

治療應著重於降火和滋補陰氣。這是一般的原則,我們應該瞭解。然而,自汗也可能因陰氣不足引起,盜汗也可能由陽氣不足造成。例如,在煩惱或大熱的環境下,人往往會自汗,可能是飲食造成的胃火,或是疲勞產生的脾火,或是酒精導致的腎火,這些都可能讓人自汗。這就是典型的陽氣過剩,陰氣衰弱的表現。

再者,人在清醒與睡眠的狀態,主要取決於防禦系統的運作。防禦系統,即陽氣。當人在睡眠時,防禦系統進入體內陰氣的部分,此時,若非表層陽氣不足,那又是什麼呢?因此,自汗和盜汗都有陰陽兩種症狀,不能一概認為自汗一定是陽氣不足,盜汗一定是陰氣不足。

那麼,如何區別陰陽的不同呢?只要觀察是否有火氣,就可以判斷是陰還是陽。火氣旺盛而出汗,是因為火氣消耗陰氣,可以推測出陰氣不足。若無火氣而出汗,表示表層氣息不穩固,可以推測出陽氣不足。理解這兩點,對於出汗的問題就能全面掌握,治療的方法也能夠有所依據。

吳澄說:汗水,是人體的血液。經典上說:失去汗水的人無血液,失去血液的人無汗水。因此,血液和氣息雖然名字不同,但實質上是同一類的東西。虛弱的人,體表的陽氣虧損,體內的陰氣耗盡,肌膚毛孔鬆散,皮毛無法固定,心臟氣息虛弱,防禦系統失調,所以常有自汗和盜汗的症狀。這主要是因為根本的真氣無法控制,體液外流,如果長期如此,精神會迅速衰退,肌肉萎縮,最終變成瘦弱且容易疲勞的狀態。

2. 五臟出汗

自汗者,衛氣不固,榮血滲泄。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精奪,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倦,汗出於脾。

白話文:

【五臟出汗】

自己無緣無故就冒汗的人,是因為防禦系統(衛氣)不夠強固,導致血液中的養分容易流失。當吃得過飽時,胃部會出汗。受到驚嚇或精神壓力大,心臟周圍會出汗。扛著重物長途行走後,腎部會出汗。快速奔跑或感到害怕時,肝臟區域會出汗。身體搖晃或勞累疲倦時,脾臟則會出汗。

這就是根據五臟來看人體出汗的情況。

3. 榮衛氣血

汗由血液,本乎陰也。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義可知矣。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而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龠之牝牡,吾知其不敗不已也。

白話文:

汗水是由血液轉化而來,本質上屬於陰性。就像古籍中提到,陽性的汗水被比喻為天地之間的雨水,從這句話我們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然而,汗水雖在陰分產生,卻由陽分排出。從根本上來說,汗水的生成是由陰分中的營氣所形成,而其排泄的開合則受控於陽分中的衛氣。所以,如果想要促進出汗,卻不瞭解營氣和衛氣的盛衰情況;或者想要抑制出汗,卻不懂得調節身體的開閘(橐龠)與閉閘(牝牡)機制,我敢說這樣做一定不會成功,也不可能停止問題的發生。

4. 冷汗熱汗

汗症有陰陽,陽汗者,熱汗也;陰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謂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陽氣內虛,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則如病後、產後,或大吐大瀉,失血吐瀉之後,必多有汗出者,是豈非氣去而然乎?故經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仲景曰:寒極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陰汗之謂也。

故凡治陰汗者,但當察氣虛之微甚。微虛者,略扶正氣,其汗自收。甚虛者,非速救元氣不可,即桂、附、乾薑之屬,必所當用。

白話文:

關於汗症,我們可以分為陰性和陽性兩種類型。所謂的陽性汗症,就是因體溫升高而出的熱汗;而陰性汗症,則是因體質寒冷而出的冷汗。人們通常只知道高溫會讓人出汗,卻不知道寒冷也會導致出汗。

這裡所說的寒冷並非外界環境的寒冷,而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從而產生體內的寒冷,且體內陰性元素缺乏陽性元素的平衡。陰性元素失去陽性的平衡,就會失去控制,導致汗液隨氣流外洩。因此,無論是受到巨大驚嚇、恐懼或恐懼,都可能使人大量出汗,這都是體內陽氣消失、身體本源失控的徵兆。在極端情況下,例如生病後、生產後,或是經歷大量嘔吐、腹瀉、失血等狀況後,通常會伴隨大量的出汗,這難道不是因為體力消耗過度所致嗎?

因此,古籍記載:陰性力量過剩,身體就會感到寒冷,即便出汗,身體仍感覺冰冷,且常伴有顫抖和寒冷感,寒冷進一步發展會導致四肢冰冷,甚至腹部腫脹,最終可能導致死亡。醫學家張仲景也指出:極度寒冷的情況下,反而會出現出汗,而且身體冰冷如冰,這就是所謂的陰汗。

所以,治療陰性汗症時,必須觀察氣虛的程度。如果是輕微的氣虛,只需稍微補充正氣,汗液自然就會減少。但如果是嚴重的氣虛,必須迅速補充元氣,這時就需要使用像肉桂、附子、乾薑等溫補藥材,這是治療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