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上集卷之一 (1)
1. 經旨
《陰陽別論》曰:陽加於陰,謂之汗。
《評熱病論》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決氣》篇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榮衛生會》篇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舉痛論》曰: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白話文:
【經旨】
《陰陽別論》說:當陽氣作用於陰氣上,就會產生出汗的現象。
《評熱病論》指出:在陰氣虛弱的情況下,陽氣必然會湧向陰氣,因此會出現呼吸短促、時常發熱以及出汗的症狀。
《決氣》篇章裡提到:當體內的津液流失,皮膚毛孔就會張開,導致大量的汗水排泄。
《榮衛生會》篇章說:血液和氣體,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相似。因此,失血過多的人不會出汗,反之,大量出汗的人則會造成血液虧損。
《舉痛論》說:當人體勞累時,會有喘息和出汗的反應,這是因為體內外的氣都已經超出正常範圍,所以會導致氣力消耗過度。
2. 脈法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膚澀而脈滑,主陰傷也。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脈緩甚,為多汗。
脈浮而濡者為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自汗之脈,微而弱,為陽衰。盜汗之脈,細而澀,為陰弱。
白話文:
在脈診方法中,如果手腕內側(尺部)的脈象顯得澀滯,但同時整體脈象卻又滑利,這表示身體可能有過度出汗的情況。若手腕內側的肌膚同樣感覺澀滯,且脈象滑利,這主要顯示的是陰液受損的狀況。
肺部相關的脈象如果呈現出軟弱且散漫的狀態,可能會出現大量的汗液分泌;如果脈象緩慢到極點,則代表體內有多汗的現象。
脈象浮泛而濕潤,這通常是出汗的徵兆,若這種脈象出現在手腕上部(寸部),代表的是自發性的出汗;若出現在手腕內側(尺部),則是夜間無意識的盜汗。自汗的脈象通常微弱,這表明陽氣衰弱。而盜汗的脈象則細小且澀滯,顯示陰液不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