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 (1)
上集卷之二十 (1)
1. 肺虛者護其皮毛
陽虛自汗,宜補肺。然有扶陽而不愈者,乃表虛而汗無以外衛也,當養血以調之。
白話文:
對於肺部功能較弱的人,應該保護好他們的皮膚和毛髮。如果出現因陽氣不足而出汗的情況,應該進行補肺。然而,有些情況下即使扶助陽氣,出汗的情況仍未見改善,這可能是因為身體表面防禦力虛弱,無法控制汗水外泄。這種情況下,應該通過養血來調整身體狀況。
2. 脾虛者壯其中氣
汗出於脾,濕氣勝也,當燥之。然有補脾勝濕而不愈者,乃火氣蒸騰也,當先清其熱。
白話文:
「出汗是由於脾臟虛弱,導致濕氣過盛,應該要採用燥濕的方法來處理。然而,有些情況下,即使補脾去濕仍然無法痊癒,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火氣上升所導致,這種情況應先清熱降火。」
3. 腎虛者固其封藏
汗出於腎,陽加陰也,當清之。然有養血涼血而不愈者,乃相火作汗也,當滋其陰。
白話文:
「汗是由腎臟產生的,這是身體的陽氣作用在陰液上所導致的,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通常要清熱去火。然而,有些病人即使補血和涼血治療後仍持續出汗,這是由於體內的相火(一種中醫理論中的火氣)過旺所致,對於這種情況,應該滋養陰液來治療。」
4. 肝虛者禁其疏泄
肝主疏泄,而自汗者,當調血清火。
澄按:虛勞盜汗,與傷寒盜汗不同。傷寒盜汗,邪在半表半裡,故以和表為主。虛勞屬陰虛不足,當以補陰為主。心脾不足,思慮太過,而自汗、盜汗者,宜資成湯。若脾陰血少發熱,自汗、盜汗者,宜理脾益榮湯。若脾虛不攝,汗多者,宜理脾陰正方。若兼外邪者,宜寧神內托散。
白話文:
【對於肝臟功能弱的人,要避免其能量的過度消耗】
肝臟負責調節身體的能量流通,若是出現自發性出汗的情況,應調整血液平衡並清除體內的火氣。
進一步解釋:體力衰弱時的無意識出汗,與感冒時的出汗是不同的。感冒時的出汗,是因為病毒在皮膚表面和內部之間作祟,所以治療上應以調節身體外部環境為主。而體力衰弱導致的出汗,是因為陰氣不足,因此治療上應以滋補陰氣為主。當心臟和脾臟的功能不足,思慮過重,導致自發性出汗或無意識出汗,適合服用成湯。如果脾臟的陰血不足導致發燒,並伴隨自發性出汗或無意識出汗,適合服用理脾益榮湯。若是脾臟虛弱無法控制出汗,大量出汗的情況,則適合服用理脾陰正方。若是同時受到外界病菌影響,則適合服用寧神內託散。
5. 肝血不足肝氣有餘盜汗
汗本心之液,其出入關乎肝、肺。營分開合,肝司之;衛分開合,肺司之。顧營衛各有所虛,則各有所汗。陽虛汗責於營,然必相須為用,衛氣不固於外,由陰氣之不藏;營氣失守於中,由陽氣之不密。故治盜汗之法有二:一由肝血不足,木不生火,而心亦虛,酸棗仁湯,補肝即以補心也;一以肝氣有餘,木反侮金,而肺亦虛,當歸六黃湯,治肝即以治肺也。更有陰虛無氣者,津脫液亡,又當以生脈、六味,固陰陽之根為主。
若用連、芩、知、柏,若寒傷胃,使金水益虛,木火益旺,則有措手不及之虞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汗水本質上是心臟產生的液體,它是否能正常排出與肝臟和肺部有著密切關係。身體營養物質的開合由肝臟負責調節,而防禦系統的開合則由肺部掌管。然而,如果營養或防禦系統出現虛弱,就會出現特定的汗出情況。若是陽氣虛弱,汗出問題通常出在營養系統,但兩者需相互配合才能運作。如果防禦系統無法在外層牢固,是由於陰氣未能妥善儲存;營養系統在內層失守,是由於陽氣無法緊密維護。因此,治療盜汗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因為肝血不足,導致木(肝)無法滋養火(心),造成心臟虛弱,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酸棗仁湯,通過補肝來達到補心的效果;另一種是因為肝氣過剩,木(肝)反過來欺侮金(肺),造成肺部虛弱,這種情況應使用當歸六黃湯,通過治療肝臟來達到治療肺部的效果。此外,對於陰氣虛弱且缺乏氣力的人,他們可能會流失大量的體液,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生脈飲和六味地黃丸,以鞏固陰陽的根本。
如果使用黃連、黃芩、知母、黃柏等藥材,可能會對胃部造成寒涼傷害,導致金水更為虛弱,木火更加旺盛,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就來不及應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