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六 (1)
下集卷之十六 (1)
1. 總論
吳澄曰:過慮成虛勞者,病人心志不定,疑盧交加,擇醫靡所適從,服藥每多疑忌,畏首畏尾,朝暮紛更,其故何也?蓋未病之先,素性豈無嗜欲;既病之後,耿耿實怯於衷。故每喜補而憚攻,又諱人言虛勞二字,性情偏拗,喜用降火而滋陰,此病人之疑慮也。
醫家見無一定,真偽不分,滿口胡猜,意隨病轉,或云虛而未損,或云恐變成勞,每順病者之情,藥多迎合其意,以致因循不救,病日益深,朝暮更醫,主持不定,此皆疑慮之過也。
蓋偶爾感冒,亦屬尋常,痰嗽失血,亦非奇病,何以遂至於成勞?亦何以遂至於不起?蓋緣醫家多疑,所見不確,湯藥亂施;病家多疑,擇醫不明,將症試藥,胃氣日傷,真元日損,以假病做成真病,不變虛勞不已也。
白話文:
吳澄曰:過慮成虛勞者,病人心志不定,疑盧交加,擇醫靡所適從,服藥每多疑忌,畏首畏尾,朝暮紛更,其故何也?蓋未病之先,素性豈無嗜欲;既病之後,耿耿實怯於衷。故每喜補而憚攻,又諱人言虛勞二字,性情偏拗,喜用降火而滋陰,此病人之疑慮也。
吳澄說:那些因為過度思慮而患上虛勞的人,他們的病症是因為心志不定,疑神疑鬼,對選擇醫生猶豫不決,服用藥物也總是疑神疑鬼,畏懼害怕,早晚不斷地換醫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生病之前,他們也並非沒有嗜好慾望;而生病之後,內心卻總是耿耿於懷,膽怯不安。所以他們總是喜歡補益身體,卻害怕攻伐病邪,又忌諱別人說他們患上了虛勞,性格偏執,喜歡用降火的方法來滋陰。這就是病人疑慮的根源。
醫家見無一定,真偽不分,滿口胡猜,意隨病轉,或云虛而未損,或云恐變成勞,每順病者之情,藥多迎合其意,以致因循不救,病日益深,朝暮更醫,主持不定,此皆疑慮之過也。
醫生們沒有確定的診斷方法,真假難辨,只會胡亂猜測,隨著病人的病情變化而改變意見,有時說虛弱但尚未損傷,有時又說恐怕會變成虛勞,總是順著病人的意思,用藥也迎合他們的喜好。這樣一來,就會拖延治療,不及时救治,病情日益加重,病人早晚不斷地换医生,始终没有主见,这些都是因为疑虑而造成的。
蓋偶爾感冒,亦屬尋常,痰嗽失血,亦非奇病,何以遂至於成勞?亦何以遂至於不起?蓋緣醫家多疑,所見不確,湯藥亂施;病家多疑,擇醫不明,將症試藥,胃氣日傷,真元日損,以假病做成真病,不變虛勞不已也。
其實偶爾感冒也很常見,痰嗽失血也不算什麼奇病,為什麼會發展到虚勞的程度?為什麼會導致死亡呢?因為醫生們多疑,診斷不準確,胡乱用藥;病人也多疑,選擇醫生不明,拿自己的病症試驗藥物,結果胃氣日益受傷,精氣日益損耗,把原本不严重的病症变成了真正的疾病,最终导致虛勞,无法治愈。
2. 疑生百病
疑病不獨虛勞也。經云:心亂則百病生,心寧則萬邦息。百病之中,多有疑結而成者。
白話文:
懷疑疾病不只是因為身體疲倦和虛弱。古籍上說:“心中混亂就會產生各種病症,而心中平靜就能使所有問題得到解決。”在許多疾病的背後,往往是由於疑惑和糾結所造成的。
3. 疑生暗鬼
疑生暗鬼之症者,亦因群疑滿腹,變幻百失,病本無祟,心實疑之,或見其形,或聞其聲,憂慮焦思,百計莫解,倘病家之前有患勞怯者,後非此症,與前者絕無干涉,亦必多疑多慮。或以為有蟲傳染,而遂以為傳染之症;或以為鬼作祟,而遂以為神鬼之害。疑甚生慮,慮甚生疑,凝結意想,不慮成癆瘵不止。
白話文:
懷疑自己患上“暗鬼症”的人,往往是因為心中疑慮重重,思緒紛亂,判斷失誤。其實病症並非真正的鬼怪作祟,而是患者自己心生疑慮,才會產生幻覺,看見或聽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他們會因此憂心忡忡,焦慮不安,想破頭也想不出解決辦法。
如果病人過去患有勞累怯弱的症狀,即使現在的病症不是“暗鬼症”,也與之前的病症毫無關係,但他們仍然會過度懷疑和擔憂。有些人會認為是蟲子傳染,因此認定自己患上了傳染病;也有些人會認為是鬼魂作祟,進而相信自己受到神鬼的傷害。
疑慮加深則更添擔憂,擔憂又加深了疑慮,不斷的胡思亂想,最終可能導致心神耗損,身體虛弱,甚至病入膏肓。
4. 無中生有
疑症往往多於無中生有,氣結以成。或遇原有可疑之境,而心不之覺,則亦安然無事。如買衣服、器皿,或住房、幃帳、被褥之類,皆不祥不潔之物甚多,眼不見心不知者,衣之服之,居之用之,不見其傳染,無疑之故也。一或知覺,想見其當日形容,思其死時慘景,心驚膽怯,疑慮即生,病即成矣。有曰:疑從境生,疑從境滅。不信然乎!
白話文:
疑難雜症往往並非無中生有,而是由氣結所致。有時我們遇到原本可能引起疑慮的環境,卻沒有察覺,便能安然無恙。例如購買衣服、器皿,或居住房屋、帳幔、被褥等,其中不祥不潔之物甚多,若眼不見心不知,便會穿著、使用,即使接觸到病菌也毫無察覺。但一旦察覺到這些東西,想起當日的形狀,或思及死者的慘狀,就會心驚膽怯,疑慮叢生,最終導致疾病。有人說:疑慮由環境而生,也由環境而消。您不覺得如此嗎?
5. 疑與病相因
有因病而致疑者,亦有因疑而致病者。因病致疑,病痊疑釋。因疑致病,必先釋其疑,然後可以治病。
白話文:
有的疾病是因為懷疑某事而引起的,也有的疾病是由於懷疑才導致病情加重。如果是因為生病而產生了懷疑,那麼當病症治癒後,懷疑也會消失;如果是因爲懷疑而導致患病,則必須首先消除這個疑問,然後才能治療這種疾病。
6. 多痰多疑
凡多痰之人,必多疑惑。蓋痰涎壅塞,氣道不清,神明之府,為痰固蔽,上不能通,下不能達,別有意想,疑病乃生。
白話文:
凡是有多餘痰的人,必定會有很多懷疑。因為痰液阻塞了呼吸道,使得精神狀態不清晰,心靈被痰所困住,上下不通暢,有其他的想法,因此產生疾病猜測和懷疑。
7. 心小易疑
經云:心小則安,邪不能傷,易傷於憂;心大則憂弗能傷,易傷於邪。蓋心者,君之主,神明之舍也。心多憂慮,則所見不明,所見不明,則疑症百出。
白話文:
古文中說:“心小則安,邪不能傷,易傷於憂;心大則憂弗能傷,易傷於邪。”意思是:如果人心胸狹隘,就容易安定,不容易受到邪氣的侵害,但也很容易被憂愁打倒;而如果人心胸寬廣,就不會被憂愁打敗,但是卻很容易受到邪氣的危害。因為心是人的主宰,也是精神智慧所在的地方。當人的心裡充滿了憂慮,就會看不清楚事情真相,看不清事實,各種疑惑和問題也會接踵而來。
8. 疑病難治
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夫脾藏意,腎藏志。意者,心之所發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兩精相搏謂之神。神之所藏在心,心病則多疑,疑境從心生。意之所藏在脾,脾主思慮,思慮太過,則私意起而反惑矣。
志之所藏在腎,志者,專意而不移者也,受五臟六腑之精,元氣之本,生成之根。故察其下,而知其腎中之盛衰;適其脈,而知其神氣之虛實;觀其志意,則知神明不亂,根本未搖。子午相通,天地交泰,必無所謂疑惑,而動於其中也。故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
治之無功,皆疑之為患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凡是治療疾病,必定要觀察病人的下部,診斷其脈象,觀察其心思意念,才能了解其病症。
脾臟主藏意,腎臟主藏志。意,指的是心所發出的想法,志指的是心所持守的目標。因志而產生變化,稱為思;因思而遠遠嚮往,稱為慮;因慮而能處理事物,稱為智。兩精相搏,稱為神。
神藏於心,心病則容易多疑,疑慮從心中產生。意藏於脾,脾主思慮,思慮過度,則私心雜念產生而迷惑心志。
志藏於腎,志指的是專注而不改變的目標,它承載著五臟六腑的精氣,是元氣的根本,是生命的根源。
所以,觀察病人的下部,就能了解其腎氣的盛衰;診斷其脈象,就能了解其神氣的虛實;觀察其心思意念,就能了解其神明是否混亂,根本是否動搖。
子午相通,天地交泰,人體內外氣血流通順暢,必定沒有疑惑,能從容行動。所以,拘泥於鬼神的人,不能與他談論至德;厭惡針灸藥石的人,不能與他談論精妙的醫術;不願意接受治療的人,就一定無法治癒。
9. 疑慮由於心主不明
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據經文所言,十二臟相使之貴賤,而其貴則重歸於心者,蓋心為神明之主。
白話文:
經書上說:
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從這裡發出。肺,是輔佐之官,治理氣節從這裡發出。肝,是將軍之官,謀劃思慮從這裡發出。膽,是中正之官,決斷從這裡發出。膻中,是臣使之官,喜悅從這裡發出。脾胃,是糧食倉庫之官,五味從這裡發出。大腸,是傳導之官,變化從這裡發出。小腸,是受納消化之官,化物從這裡發出。腎,是強健之官,技巧從這裡發出。
三焦,是疏通水道之官,水道從這裡發出。膀胱,是貯藏津液之官,津液藏在這裡,氣化之後就能排出。
這十二個臟器,彼此互相依存,不可缺少。因此,君主明智,則天下安寧;以此養生,則可長壽,終身無虞,用之於天下則國運昌盛。君主不明智,則十二臟器就會危殆,導致氣血不通,身體就會受到重大傷害,以此養生則會招致災禍,用之於天下,則國家會陷入重大危機。要警惕,要警惕!
根據經文所言,十二臟器互相配合,各自有其貴賤,而最尊貴的還是心臟,因為心是神明之主。
疑慮,心主不明也。雖云肝主謀慮,而其所以謀慮者,不在肝也;膽主決斷,而其所以決斷者,不在膽也。故主明則心無疑貳,無疑貳則察安危,察安危則病無夭死。以之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施之君主,天下大昌,而況疾病乎!若主不明,則群疑起,群疑起,則損益不分,損益不分,則動之凶咎,陷身於羸瘠。
以之養生則殃,形乃大傷;施之於邦國,則宗廟傾危,而況於一身之疾病乎!所以疑病多由於主不明,而為虛損之惡候也。
白話文:
心神不清明就會產生疑慮。雖然說肝臟主導謀慮,但謀慮的根本不在肝臟;膽臟主導決斷,但決斷的根本不在膽臟。所以,心神清明就能消除疑慮,沒有疑慮就能明察安危,明察安危就能避免疾病和夭折。用這種方法養生,就能長壽,死後也不會有危險,用它來治理國家,天下就會繁榮昌盛,更何況是治療疾病呢!
如果心神不清明,就會產生各種疑慮,各種疑慮就會導致分辨不出利害得失,分辨不出利害得失,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最終陷入虛弱和疾病。
用這種方法養生,就會帶來災禍,身體受到很大的傷害;用它來治理國家,就會導致宗廟危危,更何況是自身的疾病呢!所以,疑病症狀大多是因為心神不清明造成的,是虛損的徵兆。
10. 附:非食疑食論
凡人偶病,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肉或面,其日即病。醫者不論虛實,但聞此言,且見胃口不開,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誰有不食者?豈必預為停食,而待病至者,斯信其無食乎?及其病也,則或勞倦,或因風寒,或因七情,病發不測,而且無脹無滯,與食何干?藥不對病,而妄行剝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中之莫須有也。由此推之,則凡無據無證,而妄指胡猜者,皆其類也,良可慨矣!
白話文:
凡人偶有病症,大多是因為一些非飲食因素而懷疑是食物導致,例如說:「某天吃了某樣東西,可能是肉或麵,當天就生病了。」醫師不論病人虛實,只聽了這句話,又看見病人食慾不佳,就一定先要治療飲食。
可是,沒病的人,誰會不吃饭呢?難道要預先戒食,等到病了才算是有病因嗎?這真是信口開河!當人真的生病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勞累過度、受寒著涼、或是情緒不佳等各種因素,病發的緣由不可預測。而且,病人可能沒有脹氣或消化不良的症狀,跟食物根本無關!如果醫生不對症下藥,而胡亂治療飲食,反而會加重病情,這完全是醫術中的無稽之談!
從此推論可知,凡是沒有根據、沒有證據,而胡亂猜測的醫治方法,都屬於這種毫無道理的作法,實在令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