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十六 (1)

1. 總論

吳澄曰:過慮成虛勞者,病人心志不定,疑盧交加,擇醫靡所適從,服藥每多疑忌,畏首畏尾,朝暮紛更,其故何也?蓋未病之先,素性豈無嗜欲;既病之後,耿耿實怯於衷。故每喜補而憚攻,又諱人言虛勞二字,性情偏拗,喜用降火而滋陰,此病人之疑慮也。

醫家見無一定,真偽不分,滿口胡猜,意隨病轉,或云虛而未損,或云恐變成勞,每順病者之情,藥多迎合其意,以致因循不救,病日益深,朝暮更醫,主持不定,此皆疑慮之過也。

蓋偶爾感冒,亦屬尋常,痰嗽失血,亦非奇病,何以遂至於成勞?亦何以遂至於不起?蓋緣醫家多疑,所見不確,湯藥亂施;病家多疑,擇醫不明,將症試藥,胃氣日傷,真元日損,以假病做成真病,不變虛勞不已也。

2. 疑生百病

疑病不獨虛勞也。經云:心亂則百病生,心寧則萬邦息。百病之中,多有疑結而成者。

3. 疑生暗鬼

疑生暗鬼之症者,亦因群疑滿腹,變幻百失,病本無祟,心實疑之,或見其形,或聞其聲,憂慮焦思,百計莫解,倘病家之前有患勞怯者,後非此症,與前者絕無干涉,亦必多疑多慮。或以為有蟲傳染,而遂以為傳染之症;或以為鬼作祟,而遂以為神鬼之害。疑甚生慮,慮甚生疑,凝結意想,不慮成癆瘵不止。

4. 無中生有

疑症往往多於無中生有,氣結以成。或遇原有可疑之境,而心不之覺,則亦安然無事。如買衣服、器皿,或住房、幃帳、被褥之類,皆不祥不潔之物甚多,眼不見心不知者,衣之服之,居之用之,不見其傳染,無疑之故也。一或知覺,想見其當日形容,思其死時慘景,心驚膽怯,疑慮即生,病即成矣。有曰:疑從境生,疑從境滅。不信然乎!

5. 疑與病相因

有因病而致疑者,亦有因疑而致病者。因病致疑,病痊疑釋。因疑致病,必先釋其疑,然後可以治病。

6. 多痰多疑

凡多痰之人,必多疑惑。蓋痰涎壅塞,氣道不清,神明之府,為痰固蔽,上不能通,下不能達,別有意想,疑病乃生。

7. 心小易疑

經云:心小則安,邪不能傷,易傷於憂;心大則憂弗能傷,易傷於邪。蓋心者,君之主,神明之舍也。心多憂慮,則所見不明,所見不明,則疑症百出。

8. 疑病難治

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夫脾藏意,腎藏志。意者,心之所發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兩精相搏謂之神。神之所藏在心,心病則多疑,疑境從心生。意之所藏在脾,脾主思慮,思慮太過,則私意起而反惑矣。

志之所藏在腎,志者,專意而不移者也,受五臟六腑之精,元氣之本,生成之根。故察其下,而知其腎中之盛衰;適其脈,而知其神氣之虛實;觀其志意,則知神明不亂,根本未搖。子午相通,天地交泰,必無所謂疑惑,而動於其中也。故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

治之無功,皆疑之為患也。

9. 疑慮由於心主不明

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據經文所言,十二臟相使之貴賤,而其貴則重歸於心者,蓋心為神明之主。

疑慮,心主不明也。雖云肝主謀慮,而其所以謀慮者,不在肝也;膽主決斷,而其所以決斷者,不在膽也。故主明則心無疑貳,無疑貳則察安危,察安危則病無夭死。以之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施之君主,天下大昌,而況疾病乎!若主不明,則群疑起,群疑起,則損益不分,損益不分,則動之凶咎,陷身於羸瘠。

以之養生則殃,形乃大傷;施之於邦國,則宗廟傾危,而況於一身之疾病乎!所以疑病多由於主不明,而為虛損之惡候也。

10. 附:非食疑食論

凡人偶病,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肉或面,其日即病。醫者不論虛實,但聞此言,且見胃口不開,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誰有不食者?豈必預為停食,而待病至者,斯信其無食乎?及其病也,則或勞倦,或因風寒,或因七情,病發不測,而且無脹無滯,與食何干?藥不對病,而妄行剝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中之莫須有也。由此推之,則凡無據無證,而妄指胡猜者,皆其類也,良可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