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七 (1)
上集卷之十七 (1)
1. 三法統要
吳澄曰:虛損之人,未有無痰者也。然五痰五飲,症各不同,治亦迥別。至於虛損之痰,有虛無實,有補無攻。論其臟,不出脾、肺、腎三經。論其治,不出理脾、保肺、滋陰三法。故各症雖多,而三法實統其要焉。蓋痰之生也,多由於脾,而虛損之人,未有脾氣不虛者也,脾氣虛則不能致精微於肺,以化其津液也。故宜先健脾,脾健則復其運化之常,而痰自不生矣。
痰之來也,多由於肺,而虛損之人,肺氣未有不虛者也。肺氣虛則不能水精四布,而濁瘀凝聚也。故宜先利肺,肺利則氣化,濁行而復為津液也。痰之本也,多在於腎,而虛損之人,腎水未有不虧者也。腎虧則真陽不足而氾濫,真陰不足而沸騰,一則痰色清稀,一則痰色稠濁,而皆本於先天之真陰、真陽不足也。故宜先補腎,腎足則水無泛溢之虞,而端本澄源矣。
白話文:
吳澄說:對於體質虛弱、元氣受損的人來說,他們往往都會有痰的問題。然而,痰與飲的五種表現形式,各有不同的症狀,對應的治療方式也有著顯著的差異。然而,對於由虛弱和損傷導致的痰,其性質並非實證而是虛證,因此治療方式應注重補益而非攻伐。從臟腑的角度來看,主要涉及脾、肺、腎三個臟器。從治療的角度來看,主要包含調理脾胃、保護肺部、滋養腎陰三大原則。因此,儘管各種病症眾多,但這三大原則實際上涵蓋了其中的關鍵。
痰的產生,大多源於脾臟功能失調,而對於體質虛弱、元氣受損的人來說,他們的脾臟功能往往都處於虛弱狀態。脾臟功能虛弱,無法有效將營養物質轉送至肺部,以進行正常的液體代謝。因此,首先應強化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強健後,可以恢復正常的營養物質代謝,痰自然就不會生成。
痰的形成,大多源於肺部功能失調,而對於體質虛弱、元氣受損的人來說,他們的肺部功能往往都處於虛弱狀態。肺部功能虛弱,無法有效將水分均勻分佈全身,導致濁液聚集。因此,首先應調節肺部功能,肺部功能正常後,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將濁液重新轉化為有用的液體。
痰的根本,大多存在於腎臟,而對於體質虛弱、元氣受損的人來說,他們的腎臟功能往往都處於虧損狀態。腎臟功能虧損,會導致身體的陽氣不足,水液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時也會導致陰氣不足,造成體內的熱度過高。這兩種情況下,痰的性狀分別呈現清澈或濃稠,但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先天的真陰和真陽不足。因此,首先應補充腎臟功能,腎臟功能充足後,可以防止水液泛濫,從根源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