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回本書目錄

1. 下集卷之十六

2. 疑慮

3. 總論

吳澄曰:過慮成虛勞者,病人心志不定,疑盧交加,擇醫靡所適從,服藥每多疑忌,畏首畏尾,朝暮紛更,其故何也?蓋未病之先,素性豈無嗜欲;既病之後,耿耿實怯於衷。故每喜補而憚攻,又諱人言虛勞二字,性情偏拗,喜用降火而滋陰,此病人之疑慮也。

醫家見無一定,真偽不分,滿口胡猜,意隨病轉,或云虛而未損,或云恐變成勞,每順病者之情,藥多迎合其意,以致因循不救,病日益深,朝暮更醫,主持不定,此皆疑慮之過也。

蓋偶爾感冒,亦屬尋常,痰嗽失血,亦非奇病,何以遂至於成勞?亦何以遂至於不起?蓋緣醫家多疑,所見不確,湯藥亂施;病家多疑,擇醫不明,將症試藥,胃氣日傷,真元日損,以假病做成真病,不變虛勞不已也。

白話文:

[總論]

吳澄說:過度憂慮導致虛弱勞損的情況,病人的心智往往動搖不定,疑慮和焦慮交織,選擇醫生時難以決定,對服用藥物總是充滿懷疑和忌諱,瞻前顧後,早晚頻繁更換醫生,這是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在生病之前,他們本性上難免有各種慾望;生病後,心中總是耿耿於懷,害怕內心的脆弱。因此,他們常常喜歡補養而不願接受攻擊性的治療,同時又忌諱別人提到「虛勞」二字,性格頑固,偏好使用清熱降火和滋養陰分的療法,這就是病人的疑慮。

醫生方面,他們的診斷沒有定見,真假難辨,往往憑空猜測,診斷隨著病情變化,有的說病還未到損耗的程度,有的則擔心會發展成勞損,為了迎合病人的心理,開出的藥方往往順應病人的意願,導致病情一拖再拖,未能得到及時救治,病情逐漸加重,病人早晚更換醫生,治療方案無法穩定,這些都是由於過度疑慮造成的。

偶爾的感冒,原本是很平常的事,咳嗽、咯血也不是什麼罕見的疾病,為什麼會演變成勞損?為什麼會到無法康復的地步?這主要是因為醫生大多充滿疑慮,診斷不精確,隨意開藥;病人也充滿疑慮,選擇醫生不明智,試驗性地使用藥物,導致胃氣日漸受損,真元逐漸消耗,把原本不是大病的情況,最終弄成了真正的病,如果不發展成虛勞是不會停止的。

4. 疑生百病

疑病不獨虛勞也。經云:心亂則百病生,心寧則萬邦息。百病之中,多有疑結而成者。

白話文:

懷疑自己生病的情緒不僅會導致身心疲憊。古籍上說:心裡混亂就會產生各種疾病,內心平靜則身體各部位都能安歇。在各種疾病當中,有很多是因為過度擔憂和疑惑積結在心裡而造成的。

5. 疑生暗鬼

疑生暗鬼之症者,亦因群疑滿腹,變幻百失,病本無祟,心實疑之,或見其形,或聞其聲,憂慮焦思,百計莫解,倘病家之前有患勞怯者,後非此症,與前者絕無干涉,亦必多疑多慮。或以為有蟲傳染,而遂以為傳染之症;或以為鬼作祟,而遂以為神鬼之害。疑甚生慮,慮甚生疑,凝結意想,不慮成癆瘵不止。

白話文:

患有[疑生暗鬼]這種症狀的人,通常是因為心裡充滿了各種疑慮,導致思想混亂,產生許多錯誤的想法。其實疾病本身並沒有什麼邪祟,但患者內心卻過度懷疑。他們可能自認為看到了某些形體,或者聽到了一些聲音,然後陷入深深的憂慮和焦慮,無論如何都想不通。如果患者之前曾有人患有勞疾或膽小恐懼的情況,即使後來的病症和之前的完全不同,完全無關聯,患者也會過度懷疑和擔心。

有的患者可能認為是被寄生蟲感染,於是就認定這是傳染病;有的患者可能認為是鬼怪在作祟,於是就認定這是神鬼的侵害。懷疑會引發擔憂,擔憂又會增加懷疑,這些想法在心中凝結,若不解決,可能會發展成為嚴重的肺結核(癆瘵)。

6. 無中生有

疑症往往多於無中生有,氣結以成。或遇原有可疑之境,而心不之覺,則亦安然無事。如買衣服、器皿,或住房、幃帳、被褥之類,皆不祥不潔之物甚多,眼不見心不知者,衣之服之,居之用之,不見其傳染,無疑之故也。一或知覺,想見其當日形容,思其死時慘景,心驚膽怯,疑慮即生,病即成矣。有曰:疑從境生,疑從境滅。不信然乎!

白話文:

[無中生有]

許多疑慮往往是憑空產生,因心緒糾結而成。有時候,就算身處可能引起懷疑的情況,如果自己沒有察覺,那麼一切也能安然無恙。比如購買衣物、器具,或是住進某個房間,使用帷帳、被褥等,這些物品可能藏有不祥或不潔的東西很多,但如果眼睛看不見,心裡也不曉得,即使穿著它們、居住在其中,使用這些物品,也不會感覺到有什麼傳染病的危機,因為心中沒有疑慮。但一旦有所警覺,想像那些物品過去的模樣,思考它們曾經歷過的慘狀,心裡便會感到驚恐害怕,懷疑和擔憂隨之而生,疾病也就此形成。有人說:懷疑是由情境所產生,懷疑也會因情境消失而消散。這不是真的嗎?

7. 疑與病相因

有因病而致疑者,亦有因疑而致病者。因病致疑,病痊疑釋。因疑致病,必先釋其疑,然後可以治病。

白話文:

有時候是因為生病導致懷疑,也有時候是因為懷疑而導致生病。因為生病產生的懷疑,當病情康復後,懷疑也會消失。但如果是因懷疑而引起的疾病,必須先解決他的懷疑,纔能有效地治療疾病。

8. 多痰多疑

凡多痰之人,必多疑惑。蓋痰涎壅塞,氣道不清,神明之府,為痰固蔽,上不能通,下不能達,別有意想,疑病乃生。

白話文:

凡是痰多的人,必定會有很多的疑慮。因為痰液壅堵,導致呼吸道不暢,心神所在的腦部,被痰液牢固地阻塞,使得上部的氣息無法流通,下部的氣息無法到達,產生了不同的想法,懷疑和疾病於是就產生了。

9. 心小易疑

經云:心小則安,邪不能傷,易傷於憂;心大則憂弗能傷,易傷於邪。蓋心者,君之主,神明之舍也。心多憂慮,則所見不明,所見不明,則疑症百出。

白話文:

經典上說:如果心胸狹小,那麼心情容易安定,外在的邪惡或病痛不易傷害到他,但這種人容易被憂鬱所傷;反之,如果心胸寬大,那麼憂鬱無法傷害到他,但這種人容易受到外在邪惡或病痛的影響。因為心,就像是君王的主宰,是精神智慧的居所。如果心中有太多的憂慮,那麼對於事物的判斷就會不清楚,當判斷不清楚時,各種疑慮和病症就會紛紜而出。

10. 疑病難治

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夫脾藏意,腎藏志。意者,心之所發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兩精相搏謂之神。神之所藏在心,心病則多疑,疑境從心生。意之所藏在脾,脾主思慮,思慮太過,則私意起而反惑矣。

志之所藏在腎,志者,專意而不移者也,受五臟六腑之精,元氣之本,生成之根。故察其下,而知其腎中之盛衰;適其脈,而知其神氣之虛實;觀其志意,則知神明不亂,根本未搖。子午相通,天地交泰,必無所謂疑惑,而動於其中也。故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

治之無功,皆疑之為患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凡是治療疾病,必須要觀察病人的情緒、身體狀況,以及他的精神狀態和病情。脾臟負責儲存意志,腎臟負責儲存志向。意志是心臟活動的產物,心中所想即為意志,意志所關注的即為志向,由志向引申出深思,由深思發展到遠見,由遠見應對事物即是智慧,兩種精華相互作用即產生神韻。神韻藏於心中,心臟生病就會變得多疑,疑慮是由內心而生。意志藏於脾臟,脾臟主管思考,若思考過度,就會產生私心,反而陷入困惑。

志向藏於腎臟,志向是指專一且堅定的意志,它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是生命元氣的根本,生命的源頭。因此,觀察病人的排泄物,可以瞭解腎臟的健康狀況;診斷脈搏,可以知道神氣的虛實;觀察他的精神狀態,可以知道他的精神是否混亂,生命的根基是否穩固。如果子午時分(日夜交替)能保持平衡,身體的陰陽就能調和,就不會有疑惑在心中萌生。因此,迷信鬼神的人,無法理解最高道德;害怕針灸的人,無法理解最高的技巧;不願接受治療的病人,病一定治不好。

治療沒有成效,都是因為病人心中的疑慮造成的問題。

11. 疑慮由於心主不明

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據經文所言,十二臟相使之貴賤,而其貴則重歸於心者,蓋心為神明之主。

疑慮,心主不明也。雖云肝主謀慮,而其所以謀慮者,不在肝也;膽主決斷,而其所以決斷者,不在膽也。故主明則心無疑貳,無疑貳則察安危,察安危則病無夭死。以之養生則壽,歿世不殆,施之君主,天下大昌,而況疾病乎!若主不明,則群疑起,群疑起,則損益不分,損益不分,則動之凶咎,陷身於羸瘠。

以之養生則殃,形乃大傷;施之於邦國,則宗廟傾危,而況於一身之疾病乎!所以疑病多由於主不明,而為虛損之惡候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心是身體中的君主,掌管智慧與意識。肺是輔佐的官員,負責調節身體的機能。肝是勇猛的將軍,負責策略與思考。膽是公正的官員,負責判斷與決定。膻中是忠誠的使者,負責產生喜悅與快樂。脾胃是糧倉的官員,負責消化食物。大腸是傳遞的官員,負責身體的新陳代謝。小腸是盛裝的官員,負責吸收養分。腎是強壯的官員,負責技巧與能力。

三焦是排水的官員,負責水分的排泄。膀胱是蓄水的官員,負責儲存津液,當氣血運行正常時,才能排出體外。這十二個器官,彼此之間必須協調配合。所以,如果君主(心)健康,那麼其它器官也會穩定,這樣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人長壽,一生都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如果用來治理國家,國家就會繁榮昌盛。反之,如果君主(心)不健康,那麼其它十二個器官也會陷入危機,導致身體機能堵塞,形體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這樣的生活方式會帶來災難,甚至會讓國家面臨巨大的危機。一定要警惕!

根據經典所述,十二臟腑有其不同的功能與價值,而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心,因為心是智慧的主宰。疑慮,就是因為心的主導地位不明確。雖然說肝負責思考策略,但實際上思考策略的能力並不是來自肝;膽負責判斷,但實際上判斷的能力並不是來自膽。因此,如果君主(心)健康,那麼心就不會有疑惑,沒有疑惑就可以洞察危機,洞察危機就可以避免早逝。這樣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人長壽,一生都不會有太大的危險,用來治理國家,國家就會繁榮昌盛,更何況是對抗疾病呢!但如果君主(心)不健康,就會產生許多疑惑,產生疑惑就會無法區分好壞,無法區分好壞就會帶來不幸,導致身體衰弱。

這樣的生活方式會帶來災難,身體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用來治理國家,國家就會面臨巨大的危機,更何況是對抗疾病的挑戰呢!因此,大多數的疑病症都是因為君主(心)不健康,導致虛弱和損耗的惡劣症狀。

12. 附:非食疑食論

凡人偶病,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肉或面,其日即病。醫者不論虛實,但聞此言,且見胃口不開,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誰有不食者?豈必預為停食,而待病至者,斯信其無食乎?及其病也,則或勞倦,或因風寒,或因七情,病發不測,而且無脹無滯,與食何干?藥不對病,而妄行剝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中之莫須有也。由此推之,則凡無據無證,而妄指胡猜者,皆其類也,良可慨矣!

白話文:

大意如下:

凡是人偶爾生病,常會誤以為是因為吃錯東西,例如說:某天吃了某樣食物,不管是肉或是麵食,那天就開始不舒服。醫生聽到這樣的說法,又看到病人食慾不佳,往往就會先從消化不良去治療。然而,沒生病的人,誰會不吃東西呢?難道要為了可能的疾病,提前停止進食嗎?這顯然不可能。

等到真的生病了,可能是因為過度疲勞,或是受到風寒,或是因為情緒波動,病發時難以預料,而且沒有腹脹或是消化不良的症狀,這跟飲食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藥物和病情不相符合,卻還胡亂使用,必定會讓病情更加嚴重,這種情況在醫學上是毫無根據的。

由此可以推斷,所有沒有根據、沒有證據,卻隨便指控、胡亂猜測的行為,都屬於這一類型,真是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