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一 (1)

1. 百病皆足以致虛損

百病皆足以致虛損癆瘵,治之者必究其因。是疾也,自古神良之醫每難措手。所謂病已成而後藥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以故歷朝醫哲,往往狃於隅見,大都未純求。其發理精確,可以為來學之準則者,蓋無全書焉。

澄按:虛損之症,初病之時,未曾傳變,臟腑未傷,元氣未憊,治之不難。往往醫家、病家都不在意,忽略輕視,日久月深,肌肉削瘦,元氣大殘,真病已成,呼天求救,不亦晚乎?《易》曰: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遄,速也,能遄治之,則有平復之喜也。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可能導致身體虛弱】

所有的疾病都有可能導致人體變得虛弱衰弱,對於這樣的病症,治療時必須深入探究其病因。這種疾病,自古以來即便是高明的醫生,也常感到棘手難辦。就像病已經形成後才開始用藥,就像是渴了纔想到去挖井,打鬥時才開始製造武器,這不是太晚了嗎?因此,歷代的醫學大家,往往受到自己狹隘見解的束縛,大多未能深入研究。其中,能對病理進行精確解析,可作為後世學習標準的完整著作,並不多見。

詳細來說,當虛弱衰弱的症狀剛出現時,如果尚未轉變成其他疾病,臟腑功能還未受損,元氣也未耗盡,此時治療並不困難。但往往醫生和病人自己都不夠重視,輕忽怠慢,隨著時間推移,病情加重,肌肉逐漸消瘦,元氣大量流失,真正的病根已形成,這時再向上蒼求救,是不是太遲了呢?《易經》中提到:及早治療疾病,能迅速帶來好轉的喜悅,就不會有後患。"遄"字在此意指快速,若能及早治療,就會有康復的好消息。

希望這個翻譯能幫到你!

2. 風為百病之長

風為陽邪,百病之長,主疏泄萬物。在表則表熱,令人汗出;在裡則裡熱,令人骨蒸;在肺令人咳嗽;在肝令人吐血;在腎令人遺精;附骨令人蒸熱盜汗,蒸久令人肌肉消瘦。古人云無風不作蒸,此至論也。自漢、唐及宋、元、明諸家,皆未竟其說。

澄按:風邪所在,傳變髒腑經絡,無一症不與虛損相同。但蒸時灑淅寒熱,微汗則熱退,退後不復熱,不印定時候,與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印定時刻,一日一發者迥別。

白話文:

【風是各種疾病的先導】

風邪屬於陽性,是多種疾病的先導,它主導著萬物的疏泄。當風邪在體表時,會導致表層的熱感,讓人出汗;若深入體內,則會引起內熱,使人有如骨頭在蒸煮般的感受;影響到肺部時,會引發咳嗽;影響到肝臟時,可能導致吐血;影響到腎臟時,可能會造成遺精;如果風邪附著在骨骼上,會導致盜汗和身體發熱,長期下來會使肌肉逐漸消瘦。古人說沒有風邪不會產生蒸熱,這是非常正確的理論。從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的各家學說中,都沒有對此做出完整的解釋。

進一步分析:風邪在人體內移動變化,影響臟腑和經絡,幾乎每一種症狀都與虛弱損傷的情況相似。但當蒸熱發作時,會伴隨著微寒和微熱的感覺,稍微出點汗,熱度就會退去,退熱後就不會再反覆發熱,這種情況並不會固定在特定的時間發生,與陽氣不足導致體外寒冷,陰氣不足導致體內熱度上升,且會在固定時間一天發作一次的情況截然不同。

3. 風邪變虛損之由

風陽邪也,在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兩頰赤,睡而汗出。

澄按:肺主氣也。風傷衛,太陽為周身之表,先受之,令人表熱。里太陰也,與皮毛相合,若受之則入於肺,入於肺則氣道不清,氣道不清則鬱熱。又風陽邪也,肺陰臟也。以陽邪而入陰經,故竟傳五臟,不幹六腑。究其極,不至骨髓不止也。雖與傷寒傳入三陰不同,然自外傳內,由淺入深則一也。

宏格曰:以上論風邪傳變,其所見症,大都相類。而初起之原因,與致病之根由,適足以相發明,開後學之聾聵也。

白話文:

[風邪導致虛弱的原因]

風邪是屬性溫熱的疾病,如果它在身體表面,會導致體表發熱;如果深入體內,就會使內臟發熱;若是侵蝕到骨頭,則會引起骨蒸潮熱。當風邪和體內的火氣結合,就會引發咳嗽;如果持續發燒太久,血液乾涸,身體就會變得消瘦;虛火上升時,臉頰兩側會泛紅;在睡覺時,會出現盜汗的情況。

進一步來看,肺臟是主管呼吸的器官。風邪傷害人體防禦系統,最先影響的是太陽經,這是全身的外層防線,風邪會使人體表層發熱。而太陰經與皮膚毛髮相連,如果風邪進入,就會入侵肺部,影響肺部的氣道,氣道受到幹擾,就會產生鬱熱。風邪是屬性溫熱的病毒,而肺臟是陰性的臟器。當這種溫熱的病毒進入陰性的經絡,最終會傳遍五臟,但不會影響六腑。風邪的影響範圍,除非達到骨髓,否則不會停止。雖然風邪與感冒進入三陰經的情況不同,但是從外向內,由淺入深的影響方式是一樣的。

宏格說:上述討論了風邪如何在體內轉變和擴散,它所表現的症狀,大多類似。然而,風邪最初的源頭,以及導致疾病的根源,正可以說明,這對後學者來說,有如開啓耳聰目明的作用。

4. 勞熱不盡屬陰虛

勞熱之症,不盡屬陰虛,亦有陽邪入里,傳為骨蒸,令人先寒後熱,漸成羸瘦。若不審的,不獨用熱藥,是釜中無水,而益進火也。過用寒涼,是釜下無火,而又添水也。

澄按:勞熱之症,世人盡以為陰虛,而不知有陽邪傳裡之變。河間云: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損則陰盛,是猶釜下無火之症,而誤施寒涼之藥,是添水也,治之宜以辛甘淡。感熱則損陰,陰損則陽盛,是猶釜中無水之症,而誤施燥熱之品,是益火也,治之宜以甘苦酸鹹。然總以脾胃為主,過脾胃不治也。

白話文:

【勞累發熱不一定全是陰虛】

勞累後產生的發熱症狀,並非全部都是因為陰虛所致,也有陽性病邪深入體內,傳導至深部組織,形成像骨頭蒸熱般的狀態,讓人先是感到寒冷,隨後轉為發熱,逐漸導致身體消瘦。如果不能準確判斷病情,單純使用溫熱藥物,就好比鍋中沒有水卻還加熱,情況只會更糟。反之,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如同鍋底沒火,卻又往鍋裡加水,同樣無法解決問題。

根據澄的說明:勞累後的發熱症狀,大家普遍認為是由於陰虛造成的,但實際上也可能存在陽性病邪深入體內的情況。河間的見解是:虛弱的人,他們的寒熱是由虛弱而感染的。若是感受寒氣,就會損傷陽氣,陽氣受損,陰氣就會相對旺盛,這就像鍋底沒有火的情況,卻誤用了寒涼的藥物,等同於在鍋中再加水,治療應該使用辛、甘、淡的藥物。如果感受熱氣,就會損傷陰氣,陰氣受損,陽氣就會相對旺盛,這就像是鍋中沒有水的情況,卻誤用了燥熱的藥物,等同於在鍋中加火,治療應該使用甘、苦、酸、鹹的藥物。然而,無論如何,治療的重點應放在調理脾胃上,若脾胃調理不好,其他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5. 膚腠不密易感風邪

肺主皮毛,形寒飲冷則傷肺。體既虛弱,膚腠不密,風邪易入,由此咳嗽潮熱。若以輕涼之劑投之,其熱頓釋。而無如時師,皆以收斂肺氣,助濕滯痰損脾之劑,不知風邪火熱,皆莫能散,所以愈投愈咳,愈進愈熱也。

澄按:上古不言風勞者,無其症也。今何有之?藥誤耳。何誤乎爾?清滋也。其清滋若何?蓋風本不成勞,清滋則閉邪入里,鬱蒸不散,不散則傳入經絡,而咳嗽、失血、潮熱見矣,見則成勞矣。欲其不損,其可得乎?

白話文:

【皮膚防禦力差容易感染風寒】

肺部主管著我們的皮膚,如果身體受寒或是飲食過於冰冷,都可能對肺部造成傷害。當身體處於虛弱狀態,皮膚的防禦機能也會下降,這時候風寒就很容易侵入身體,導致咳嗽和發燒。一般來說,如果服用一些輕微涼性的藥物,發燒的症狀可以得到緩解。然而,很多醫生往往會選擇一些收斂肺氣、助濕滯痰且損傷脾胃的藥物,這種做法無法驅除風寒和體內的火熱,反而會讓病人越吃藥越咳,病情越來越嚴重。

澄進一步指出:在古代,人們並不會談論風寒或勞損的問題,因為那時候這些病狀並不存在。但為何現在會出現呢?這都是因為藥物使用錯誤所導致。具體是什麼錯誤呢?就是過度使用清熱滋陰的藥物。風寒本來就不會造成勞損,但過度使用清熱滋陰的藥物,會讓風寒封閉在體內,無法散出,久而久之,就會傳到經絡,引發咳嗽、吐血和發燒等症狀,這些症狀一旦出現,就形成了勞損。想要避免這樣的損害,怎麼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