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二 (5)

1. 虛勞論三綱五常治法

張飛疇曰:虛勞之證,必先明受病之三綱,見症之五常,然後參詳脈症以辨之。三綱者,房勞傷、思郁傷、藥傷。五常者,骨蒸、咳嗽吐血、泄瀉、男子失精、女子不月,此皆病本之常也。房勞傷者,斫喪太過,而傷其先天也。世俗謂之陰虛,而實兼陰中陽氣,故曰先天。

若云腎水受傷致病,則有質之精,依然後天水穀所化,安得謂之先天乎?惟素稟虛寒,陽氣不振,恣餌金石,熱毒入於腎臟,耗真陰者,乃為陰虛。其症皆從下而上,由腎肝而至於脾,或先失血,或見遺精,次見咳嗽、骨蒸等症。真陽虧者,乏氣少食,後見泄瀉而危。真陰虧者,強中熱中,必發癰腫而斃。

白話文:

張飛疇說:在診治虛勞病症時,必須首先清楚病因的三大要點,觀察病徵的五大常態,接著再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分辨病情。這三大要點是:房事勞累傷害、思慮過度傷害、藥物傷害。這五大常態包括:骨蒸、咳嗽並咳血、腹瀉、男性性功能減退、女性月經不調,這些都是疾病的常態表現。房事勞累傷害指的是過度的房事活動,損傷了人的先天之本。一般認為這是陰虛的症狀,但實際上還包含了陰中帶有的陽氣,所以我們稱之為先天之本。

如果說腎水受到傷害導致疾病,那麼原本的精液仍然是後天食物轉化的結果,怎麼能被認為是先天之本呢?只有天生體質虛寒,陽氣不足,又過量食用金屬和石類藥物,熱毒進入腎臟,消耗真正的陰液,這纔是真正的陰虛。其症狀通常從下向上發展,由腎臟、肝臟再到脾臟,可能是先有出血現象,或者出現遺精,接著會出現咳嗽、骨蒸等症狀。真陽能量不足的人,會感到氣力不足、食慾不振,後來可能會出現腹瀉的危險。真陰能量不足的人,會表現出強烈的熱感和中焦熱,一定會導致腫瘤的產生,最終死亡。

故治本病之陽虛,八味腎氣丸、異功、保元等劑;兼外感者,黃耆建中湯。病本之陰虛,六味、都氣、補陰、虎潛之類;兼客邪者,小建中加丹皮。先吐血者,為榮血受傷,黃耆建中加當歸。先遺精者,受封藏不固,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雖有外邪,無逾上法。但須參邪之盛衰,從多從少,以為活法可也。

思郁傷者,是神氣受困,七情之火,交煎真陰,不久告匱,豈藥石之所能療哉?惟早適其志為第一義。此病起於腎,關於心,而迫傷肝及脾,再交水火,謂之七情。初起骨蒸乾咳,繼則亡血失精,女子不月,至死而面色不衰。以其陰火蒸騰津液於上,所以肢體日削,神采愈鮮,不似房勞之精氣先傷,而形神枯索也。

白話文:

因此治療本病的陽虛,可以使用八味腎氣丸、異功丸、保元湯等藥方;如果同時伴有外感,則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治療本病的陰虛,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都氣丸、補陰丸、虎潛丸等藥方;如果同時伴有客邪,則可以使用小建中湯加丹皮。如果先出現吐血,表示是榮血受傷,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加當歸。如果先出現遺精,表示是封藏不固,可以使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即使有外邪,也不要超過以上方法。只需要根據邪氣的盛衰程度,增加或減少藥量,作為治療方法即可。

思郁傷是指神氣受困,七情之火,不斷煎熬真陰,不久就會枯竭,藥物根本無法治療。只有早點適應自己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這種病起源於腎,與心相關,並且會傷害肝和脾,然後再交匯水火,稱為七情。初期會出現骨蒸潮熱、乾咳,接著會出現失血、遺精,女性會出現月經不調,直到死亡,但面色依然不衰。因為陰火蒸騰津液向上,所以四肢逐漸消瘦,精神越來越差,不像房勞那樣先傷精氣,而導致形神枯槁。

在初起真陰未耗時,急宜調治,如地黃丸、逍遙散、歸脾湯之類。若經閉不行,氣體尚強,可用玉燭散,疏滌其熱;次以《金匱》下瘀血丸,歸脾湯下之。倒經血溢於上者,亦然。男子失血遺精,都氣丸加鰾膠與四烏鰂骨一藘茹丸間服。有外感者,通宜小建中湯加大劑丹皮服。

熱不除,合當歸補血湯自止。若誤與羌、防、升、柴等藥,多致昏熱痞悶,變害不測,慎之慎之!

白話文:

剛開始的時候,真陰尚未耗損,應當及時治療,可以用地黃丸、逍遙散、歸脾湯等藥方。如果月經閉止不通,但氣血還算充沛,可以用玉燭散來疏通熱氣,接著用金匱要略中的下瘀血丸,配合歸脾湯服用。若是月經倒流,血溢出上半身,也同樣可以用此法。男子失血、遺精,可以用都氣丸加上鰾膠,並間隔服用四烏鰂骨一藘茹丸。如果有外感,通常可以用小建中湯加大劑量的丹皮服用。

如果熱氣沒有消除,就配合當歸補血湯服用,可以自行止住。如果誤服羌活、防風、升麻、柴胡等藥物,很容易導致昏熱、胸悶,甚至危及生命,一定要謹慎小心!

醫藥傷者,表邪發散不清,病留肺絡,而致咳嗽纏綿。醫者不察,誤認陰虛肺熱,而與寒涼清肺,降火滋陰。其邪從皮毛入肺而及心腎,從上而下。亦有因寒涼而傷胃,胃輸寒氣於肺,感必先咳嗽而後寒熱也。復有風熱,認作風寒,誤投辛散而傷少陰之經者,必先咳唾膿血而後泄利。

又有汗下太過,失於調養而成此,則榮衛受傷,必先微寒數熱而後咳嗽,凡此皆能致虛。若於本門求治,百不一效,惟用傷寒搜滌之法,庶或可圖。但得形氣未衰,脈證相符,縱加客證,亦有成法。如邪留肺絡,而喘咳不休,脈見浮緊、浮數者,大小青龍、射干麻黃選用。

白話文:

治療外感病症的患者,如果表邪發散不清,病邪留滯於肺絡,就會導致咳嗽反覆不愈。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辨證,誤以為是陰虛肺熱,而使用寒涼清肺、降火滋陰的藥物,就會導致病邪從皮毛侵入肺臟,進而影響心腎,從上而下蔓延。

也可能因為寒涼藥物傷及脾胃,脾胃將寒氣輸送到肺臟,就會先出現咳嗽,然後才出現寒熱症狀。還有一些病人,風熱咳嗽被誤診為風寒,醫生錯誤地使用辛散發散的藥物,會傷及少陰經,導致先出現咳吐膿血,然後出現腹瀉。

另外,如果汗出過多,又沒有好好調養,也會導致身體虛弱,出現先微寒後發熱,然後咳嗽的症狀。以上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身體虛弱。

如果患者按照這種方法求醫,往往效果不佳。只有使用傷寒病的治療方法,才能徹底清除病邪,可能會有療效。但是必須患者的形氣沒有衰敗,脈象和症狀相符,即使有其他症狀,也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

例如,如果病邪停留在肺絡,導致喘咳不止,脈象浮緊或浮數,可以用大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方劑治療。

咳嗽有血者,和劑款冬散之類,服二三劑而見鼻塞聲重似傷風之狀者,此邪從上泄也,即以保元、異功少加細辛調理氣,兼六味加桂枝滋其下元。若服二三劑不應,反加喘嗽脈疾,或腹痛聲啞者,難已。如寒涼傷胃,而咳嗽畏寒少食,氣口脈見緊細沉弦,大劑桂枝人參湯。服四五劑而見下血,或有積沫,小腹微痛,喜得溫按者,邪從下泄也。

小劑理中湯和之,七日不止者,難治。風熱認用辛溫者,麻黃升麻湯、萎蕤湯、消風散,隨輕重而施。以上等法,皆是因風寒久伏,故與兼客邪者同治。惟汗下太過者,當助正氣,如十全大補湯、大建中、人參養營酌用。倘邪乘虛入,而見表證,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柴胡桂枝湯,諒寒熱施治可也。

白話文:

咳嗽有血者的治療方法

咳血伴有鼻塞聲重似傷風之狀者,屬邪從上泄:

這類患者服用和劑款冬散之類的藥物,兩三劑後出現鼻塞、聲音沉重,像是傷風感冒的症狀,說明邪氣從上部宣泄而出。此時應以保元、異功湯少加細辛調理氣機,並佐以六味地黃丸加桂枝滋補下元。

服藥兩三劑無效,反而加重咳嗽喘息、脈搏急促,或伴隨腹痛失聲者,則難以治療。

若因寒涼傷胃,出現咳嗽畏寒、食慾不振,氣息微弱,脈象緊細沉弦者,宜用大劑桂枝人參湯。

服用四五劑後出現下血,或咳出痰液,小腹微痛,喜得溫暖按壓者,屬邪從下泄:

這類患者宜用小劑理中湯調和。若連續服用七天無效,則難以治療。

風熱咳嗽者,宜用辛溫解表之藥,如麻黃升麻湯、萎蕤湯、消風散等,根據病情輕重而選擇用藥。

以上這些治療方法,都是針對風寒久伏,導致與其他邪氣共同侵襲人體的狀況。

若因汗出過多導致正氣不足,則需補益正氣,如十全大補湯、大建中湯、人參養營湯等。

倘若邪氣乘虛而入,出現表證,則宜用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柴胡桂枝湯等,根據寒熱症狀而選擇用藥。

虛勞致病之因,不過陰陽氣血而已。故凡治療,必察陰陽。如骨蒸勞熱之晡發夜盛,善渴易飢者,陰虛也。晝日煩熱,至夜稍安者,陽虛也。咳嗽咽乾,咳甚略有兼痰者,陰虛也。咳嗽清痰,嗽甚則嘔水者,陽虛也,吐血絲,紫赤膿厚光澤,或有結塊星縷者,陰虛也。血色晦淡無光,吐久不凝,或雖瘀結多帶痰水者,陽虛也。

泄瀉臭穢,身熱煩渴,或兼膿血者,陰虛也。瀉下純清水,或白沫者,陽虛也。失精夢寐不寧,二便引急,陰虛。陰頭寒,而精出不知,或溺後常有滑精者,陽虛也。經閉發熱,咳嗽,五心煩熱者,陰虛也。少腹引痛,而背微惡寒者,陰氣有餘,循經不乘陽位,必有乾血。若經雖不行,但少食倦怠,腰腹不痛者,陽虛也。

白話文:

人體生病的原因,歸根究柢都跟陰陽氣血有關。所以治療時,一定要辨別陰陽。例如骨頭發熱、疲勞發熱,下午發作晚上加重,口渴容易飢餓的,是陰虛;白天煩躁發熱,晚上稍微舒服的,是陽虛。咳嗽咽喉乾燥,咳嗽厲害時略帶痰的,是陰虛;咳嗽帶清痰,咳嗽厲害時會吐水的,是陽虛。吐血絲,顏色紫紅,濃稠有光澤,或有結塊和絲狀物的,是陰虛;血色暗淡無光,吐血很久不凝固,或血塊中帶有痰水的,是陽虛。

拉肚子帶有臭味,身體發熱口渴,或伴隨膿血的,是陰虛;拉肚子純粹是清水,或帶有泡沫的,是陽虛。遺精,睡夢不安,小便急,是陰虛。陰莖冰冷,精液排出無知覺,或小便後經常有精液流出的,是陽虛。月經停止發熱,咳嗽,五心煩熱,是陰虛。小腹牽引疼痛,背部稍微怕冷的,是陰氣過盛,循經不順,導致血瘀。如果月經不來,但食慾不佳,疲倦乏力,腰腹部不疼痛的,是陽虛。

陽虛則氣衰不能生血,經雖不通,必無結血。此病機之最要者也,勿以其繁而忽之。大都陰虛則熱,陽虛則寒,陰陽俱虛則寒熱之症錯雜而見,又當審其偏勝而為處方。設不知此,日以不寒不熱之劑投之,則偏者愈偏,勝者愈勝,永無均適之期矣。故智者臨病,務在調其所偏,察其所變。

診察之際,其脈忽然鼓大,證異平時,便當推原飲食起居,以辨有無客邪之應。又有忽然惡寒發熱,脈無常候,乃陰陽倚伏,亢極反害。大虛之證,豈可認風寒而與開泄,不旋踵於告變矣。歷觀此症,但陽虛可服參、耆者,十全五六;陰虛不服參、耆者,十難救一。若年在三十向外者,其人質干已固,尚可斡旋。

如在二十上下,非特筋骨柔脆,抑且性情難制,雖極力圖治,終難見效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陽氣不足,就會導致氣血虛弱,無法生血,即使經絡不通暢,也不會有血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病理機制,不可因為它複雜而忽視。一般來說,陰虛體質容易出現熱症,陽虛體質容易出現寒症,如果陰陽都虛,就會出現寒熱交雜的症狀。在治療時,要仔細判斷哪一方偏勝,然後針對性地用藥。如果不知道這個原理,一直用不寒不熱的藥物,就會導致偏勝的一方更加偏勝,永遠無法達到平衡。因此,聰明的人在治療疾病時,要努力調節偏勝的一方,觀察病情的變化。

在診察過程中,如果脈搏突然變得強勁,與平時不同,就要追溯患者的飲食起居,判斷是否受到外邪的影響。還有一些人突然出現惡寒發熱,脈象不固定,這是陰陽失衡,極盛反衰的表現。對於身體虛弱的患者,絕對不能用風寒藥物治療,否则病情會迅速惡化。根據經驗,陽虛可以用人參、黃芪等藥物治療,十個患者中大概能治好五到六個;陰虛不能服用人參、黃芪,十個患者中可能只能救活一個。如果患者年紀超過三十岁,身體相對堅固,還有一定的治療機會。

但如果患者二十岁左右,身體筋骨柔弱,性格也比較難控制,即使盡力治療,也很難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