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上集卷之一 (1)
1. 下集卷之六
2. 積熱
3. 經旨
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澄按:凡屬熱者,皆壯火之病。少火之火,無物不生;壯火之火,無物不耗。
又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外溢則衄血,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澄按:寒則凝聚,熱則流通,故五臟之積,皆由寒而起也。然有稟質之偏,日食辛熱煿炙之物,常服溫烈金石丹藥,損鑠真液,有積熱成虛損之症者。
陽絡陰絡,內溢外溢,論見失血門中,腸胃本無血辨。
白話文:
【經旨】
經典上說:過盛的火氣會消耗人體的元氣,而適量的火氣則能滋養元氣。
進一步解釋,凡是屬於熱性的疾病,都是因為過盛的火氣所導致的。適量的火氣能促進萬物的生長;但過盛的火氣則會使萬物消耗殆盡。
又提到: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累,就會傷害到人體的絡脈。陽絡受傷,血液就會外溢;陰絡受傷,血液就會內溢。血液外溢會導致鼻出血,血液內溢則會造成便血。若腸胃的絡脈受傷,血液就會溢出腸道外,如果腸外有寒氣,腸液和血液互相交纏,就會凝結在一起無法散開,從而形成積聚。
進一步解釋:寒氣會讓物質凝結,熱氣則能促進流通,因此五臟的積聚,大多是由寒氣引起的。然而,有些人體質偏熱,日常食用辛辣、煎烤食物,或長期服用溫熱性藥物,這些都會損耗體內的津液,最終形成因熱積聚而導致的虛損病症。
對於陽絡和陰絡的內溢外溢問題,其詳細討論可見於失血門中的說明,腸胃本身並無血液的辨識功能。
4. 脈法
脈浮虛數為虛熱,沉實數為實熱。各隨其部位,以斷何經積熱。
沉數里熱,沉實而數曰積熱。
脈浮大而長,脾有大積。
脈大而數,腹痛嘔涎,為蟲積。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虛且頻率快,這表示是虛性的熱症;如果脈搏深沉、堅實且頻率快,這表示是實性的熱症。根據脈搏的部位,可以判斷是哪一條經絡有熱氣積聚。
脈象深沉且頻率快,代表體內有熱。如果脈象深沉、堅實且頻率快,這表示有熱氣在體內積聚。
如果脈象浮大且長久,這可能表示脾臟有較大的病變。
如果脈象大且頻率快,並伴隨腹痛和嘔吐泡沫,這可能是因為有寄生蟲在體內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