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三 (1)

1. 總論

吳澄曰:世之治虛損者,不曰滋陰降火,則曰溫補脾腎,所以有偏於黃柏、知母者,有偏於桂、附、河車者,是皆以彼之病,合我之藥,而不知察病立方之法也。其次則平平淡淡,不寒不熱,不補不消,與症絕不相干,以為神奇穩妥。若犀角、黃連、石膏之屬,守真、戴人之法,則皆搖首驚畏,駭異非常,反云弄險,不敢不敢。殊不知有種積熱類虛損之症,非此不除,病終不愈,有病則病當之,須知有故無殞也。

蓋藥與病當,則巴霜、砒石,亦能奏功;藥不當病,則生薑、甘草,亦能殺人,是在用者之何如耳。故立積熱類虛損之一症。

白話文:

吳澄說:在治療虛損病狀時,世人不是提議滋養陰氣、降低虛火,就是溫和地補充脾胃和腎臟。有的人過分依賴黃柏、知母這類藥物,有的人則偏愛肉桂、附子、紫河車等藥材。這些做法都是將病人的病情硬套在我們所熟悉的藥物上,卻不懂得根據病情來制訂治療方案。次一等的醫生,他們的治療方法平淡無奇,既不冷也不熱,既不補也不消,與病症實際情況毫無關聯,卻自認為這種方法安全無虞。至於犀角、黃連、石膏等藥物,以及守真、戴人等前輩的治療方法,他們則會搖頭表示驚恐,認為這些方法非常危險,反而批評這些方法是在冒險,不敢輕易嘗試。然而,他們不知道有些積累的熱症,其症狀類似虛損,只有使用這些藥物才能去除,如果不用,病狀永遠不會痊癒。有病就要治病,要知道「有因無果」的道理。

藥物如果適合病情,即使是劇毒的巴豆、砒霜也能發揮療效;反之,如果藥物不適合病情,即使是溫和的生薑、甘草也可能致人於死地。關鍵在於使用藥物的人如何判斷。因此,我們要建立一個關於積熱類似虛損的病症的治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