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二 (2)

1. 調補心腎論

戴元禮曰:五勞皆因不量才力勉強云為,憂思過度,嗜欲無節,或病失調將,積久成勞。其症頭旋眼暈,身疼腳弱,心怯氣短,自汗盜汗,或發寒熱,或五心常熱,或往來潮熱,或骨蒸作熱,夜多惡夢,晝少精神,耳內蟬鳴,口中無味,飲食減少,此皆勞傷之症也。五臟雖皆有勞,心腎為多。

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則勞生焉。治勞之法,當以調心補腎為先,不當用峻烈之劑,惟當溫養滋補,以久取效。天雄、附子之類,投之適足以發其虛陽,緣內無精血,不足當此猛劑。然不可因有熱,純用甜冷之藥,以傷其胃氣。獨用熱藥者,猶釜中無水而進火也;過用冷藥者,猶釜下無火而添水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宜十全大補湯,或雙和散,或養榮湯、七珍散、樂令建中湯,皆可選用,間進雙補丸。

白話文:

戴元禮說:五勞病症大多是因為人們超出自身能力勉強做事,過度憂慮思考,對物慾沒有節制,或者疾病未得到妥善管理,長時間下來累積而成的勞損。其症狀包括頭暈眼花,身體疼痛,腳部無力,膽小氣短,自汗盜汗,或者出現寒熱交替,或者手心腳心經常感到熱,或者時而感到潮熱,或者感到骨頭深處發熱,夜晚常做惡夢,白天精神不佳,耳朵裡有如蟬鳴聲,口裡沒有味道,飲食量減少,這些都是勞損的徵兆。五臟雖然都可能有勞損,但心臟和腎臟的勞損最為常見。

心臟主掌血液,腎臟主掌精氣,如果精氣耗盡,血液乾燥,勞損就會產生。治療勞損的方法,應當以調理心臟和補充腎臟為首要,不應該使用猛烈的藥物,而是應該使用溫和滋補的藥物,讓身體慢慢恢復。像天雄、附子這類藥物,使用後只會讓虛弱的陽氣更加興奮,因為體內缺乏足夠的精血,無法承受這種強烈的藥物。然而,也不能因為有熱症,就單純使用甜冷的藥物,這樣會傷害到胃氣。單獨使用熱性藥物,就像鍋裡沒有水卻加熱一樣;過度使用冷性藥物,就像鍋下沒有火卻不斷加水一樣,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適合的藥方有十全大補湯,或者雙和散,或者養榮湯、七珍散、樂令建中湯,都可以選擇使用,偶爾可以服用雙補丸。

2. 虛勞病證總論

王宇泰曰:《素問》但言虛,而無癆瘵之名,然其因則固屢言之矣。凡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其邪輾轉,乘於五臟,遂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各見所合衰憊之症,真臟脈見,則有死期。又如二陽之病,則傳為風消息賁;三陽之病,傳為索澤癉成,為消中。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膽,則皆善食而瘦。

嘗先貴後賤,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暴樂暴喜,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阻。離絕菀結,喜怒憂恐,五臟空虛,血氣難守。《靈樞》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瘁色夭,死於冬。又諸熱病在膚肉脈筋骨之間者,各客於所合之本臟,不得客於所不勝。

及考醫和視晉平公之疾曰:是近女室,晦女陽也,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或蠱之疾,非鬼非食,疾不可為也。至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明立虛勞門,於是巢元方撰《諸病源候論》,遂有虛勞、有蒸病、有注病,皆由此而推之者也。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志勞、思勞、心勞、憂勞、瘦勞。

六極者,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七傷者,曰陰寒,曰陰痿,曰裡急,曰精速,曰精少,陰下濕,曰精滑,曰小便苦數,臨事不舉。又曰: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蒸有五:骨蒸、脈蒸、皮蒸、肉蒸、內蒸。

又有二十三蒸,胞、玉房、腦、髓、骨、血、脈、肝、心、脾、肺、腎、膀胱、膽、胃、三焦、小腸、肉、膚、皮、氣各有一蒸。其狀遍身發熱,多因熱病愈後,食牛肉,或飲酒,或房欲而成注者。注之為言住也,邪氣居人身,生既連滯停住,死又注易旁人也,即所謂傳屍。

白話文:

[虛勞病證總論]

王宇泰說:在《素問》中只提到了「虛」的概念,並未明確使用「癆瘵」這樣的名詞,但是對於導致虛勞的原因,《素問》卻一再提及。無論是外感的六種自然環境影響(風、寒、暑、濕、燥、火),還是內傷的七種情緒影響(喜、怒、憂、思、悲、恐、驚),當這些因素反覆作用於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時,就可能導致大骨枯萎,肌肉削瘦,呈現出各種與臟腑衰弱相應的症狀。當臟腑功能嚴重受損,出現了真臟脈象,那麼預示著生命已進入倒計時。

例如,兩條陽經的疾病,會傳變為風病和胃病;三條陽經的疾病,則會演變成皮膚乾燥、消瘦、中消等病症。如果大腸的熱邪傳移到胃,或者胃的熱邪傳移到膽,那麼患者雖食慾旺盛,卻日益消瘦。

若一個人從尊貴的地位跌落至卑微,疾病往往由內而生,這種情況被稱作「脫營」。若一個人從富裕轉為貧窮,這種狀況被稱作「失精」。過度的快樂和高興,開始時令人愉悅,但隨後可能帶來痛苦,這都是對精氣的傷害。當精氣耗盡,形體就會受到損壞。情志的抑鬱結聚,如喜、怒、憂、恐等,會使五臟空虛,血氣難以保持穩定。

《靈樞》提到:過度的驚嚇、思慮會傷害精神,精神受傷後,人會產生恐懼、失去自我控制,肌肉消瘦,毛髮枯槁,面色憔悴,這樣的人冬天容易死亡。所有熱病,當它們處於皮膚、肌肉、脈絡、骨骼之間時,通常會影響相應的臟腑,而不會去侵襲剋制它的臟腑。

再看醫和對晉平公疾病的診斷:這是因為他近女色,過度消耗了體內的陽氣。過度的性生活會產生內熱,甚至引發類似蠱毒的疾病,這種病不是由鬼神引起,也不是食物中毒,病情十分棘手。直到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明確列出了虛勞病門類,此後巢元方編寫的《諸病源候論》中,就有了虛勞、蒸病、注病等分類,這些都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

虛勞,主要包含五勞、六極、七傷。五勞包括:心志勞累、思慮勞累、心神勞累、憂慮勞累、身體勞累。六極包括:氣虛、血虛、筋疲、骨弱、肌肉消瘦、精氣虧虛。七傷則包括:陰寒、陰痿、裡急、精速、精少、陰部潮濕、精滑、小便頻繁、性功能障礙。此外還指出:過度飽食會傷害脾臟,過度憤怒導致氣血逆行,傷害肝臟;強力舉重或久坐潮濕之地會傷害腎臟;寒冷天氣或飲用冷水會傷害肺臟;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風雨寒暑會傷害身體;過度恐懼或缺乏節制會傷害意志。蒸病有五種:骨蒸、脈蒸、皮蒸、肉蒸、內蒸。

還有二十三種蒸病,涉及胞宮、乳房、腦、髓、骨、血、脈、肝、心、脾、肺、腎、膀胱、膽、胃、三焦、小腸、肌肉、皮膚、氣等各部位的蒸病。這種病症的特徵是全身發熱,常發生在熱病康復後,食用牛肉、飲酒或性生活後。注病的「注」字,意思是停留,指的是邪氣在人體內長期停留,不僅影響患者自身,甚至會傳染給他人,這就是所謂的「傳屍」。

3. 虛損論

吳茭山曰:虛損者形精不足,或勞役傷寒,或久瘧產難,病後不能衛生,逆於陰陽,施瀉過度,遂成五勞、六極之病。悉致目視無光,腦枯髓減,精神困憊,盜汗自汗。男則遺精白濁,女則崩漏帶下。陽火愈剛,陰血消鑠,所以潮熱往來,失血咳嗽等症作矣。古方雖有補形溫氣之殊,令人不分峻溫之道。

經云:形不足溫之以氣,精不足補之以味。故溫之以氣者,脈沉無力,體冷沉冷,以附子、鹿茸諸香燥熱為君,薑、桂辛溫為佐,此為峻治霸道也。脈微氣短,以參、耆、苓、術甘溫為君,甘草、歸、芍甘辛酸苦為佐,此為溫氣王道也。形弱血虛,腰膝無力,脈澀而微,則當補之以味,以鹿角膠、肉蓯蓉甘溫為君,牛膝、杜仲、黃精甘苦為佐,此為峻治霸道也。

潮熱往來,脈弦而弱,以地黃、當歸、門冬、五味甘辛為君,芎、朮、知母、黃柏辛苦為佐,此為緩治王道也。其間形削氣喘,趺腫溏泄,面紅發喘,古今為不治之病也。今人不察血虛氣盛之由,妄施燥熱之劑,殊不知寒極傷氣,熱極傷形,結成歲後之憂。因樂目前之效,良可悲哉!

白話文:

吳茭山說:所謂虛損,就是身體和精氣不足,可能是因為勞累過度、受寒、長期瘧疾、分娩困難,或是病後未能好好休養,生活作息違背陰陽調和,過度消耗,從而形成了五勞、六極這樣的慢性疾病。這些病症會導致視力模糊,頭腦昏沉,骨髓減少,精神疲憊,日夜盜汗或自汗。男性可能出現遺精或白濁,女性可能出現崩漏或白帶異常。體內的陽氣越強,陰血就越消耗,因此會出現潮熱、往來熱、失血、咳嗽等症狀。

古方雖然有補充體能、溫暖氣血的不同處方,但讓人們往往忽略瞭如何正確區分使用的方法。

經典醫書上寫著:如果身體不足,應以溫補氣血的方式調理;如果精氣不足,應以滋補的方式調理。因此,對於脈象沉弱無力,體質寒冷的人,應以附子、鹿茸等香燥熱性藥物作為主藥,薑、桂辛溫性的藥物作為輔助,這是強烈治療的方式。對於脈象微弱、氣短的人,應以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等甘溫性藥物作為主藥,甘草、當歸、白芍等甘辛酸苦性的藥物作為輔助,這是溫和調理的方式。對於體弱血虛、腰膝無力、脈象澀弱的人,應以鹿角膠、肉蓯蓉等甘溫性藥物作為主藥,牛膝、杜仲、黃精等甘苦性藥物作為輔助,這也是強烈治療的方式。

對於潮熱、往來熱、脈象弦弱的人,應以地黃、當歸、天門冬、五味子等甘辛性藥物作為主藥,川芎、白朮、知母、黃柏等辛苦性藥物作為輔助,這是緩和治療的方式。然而,對於那些身體瘦弱、呼吸急促、腳腫、腹瀉、臉色紅潤、呼吸困難的患者,古今醫學都認為這是無法治癒的病症。現在的人往往忽略了血虛氣盛的根源,隨意使用燥熱的藥物,卻不知道過寒會傷氣,過熱會傷身,最終形成長遠的隱患。只為了眼前的效果,實在是令人感到悲痛啊!

4. 氣血汗熱分治

又曰:病後氣血兩虛,遂成勞怯。潮熱往來,盜汗自汗,或無汗燥熱。世俗便以柴胡、地骨皮治,往往不效,其病愈劇。故男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人參養營湯;氣虛有汗潮熱者,以補中益氣湯;血虛無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氣虛無汗潮熱者,以人參清肌散。女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八物湯;氣虛有汗潮熱者,以人參柴胡湯;血虛無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氣虛無汗潮熱者,以逍遙散。其咳嗽咯血者,以人參五味子散。

骨蒸者,以五蒸湯、清骨散。已上皆治勞熱之聖藥也。

白話文:

再說,疾病後身體常會出現氣血雙虧的情況,這會導致勞損虛弱的症狀。患者可能出現陣發性高熱,時好時壞,或是出現盜汗、自汗,也可能完全沒有汗而感到燥熱。一般人通常會用柴胡和地骨皮來治療這些症狀,但往往效果不佳,甚至病情會變得更嚴重。

對於男性,如果血虛且有出汗症狀伴隨潮熱,應該使用人參養營湯;若氣虛且有出汗症狀伴隨潮熱,應使用補中益氣湯;若血虛且無汗症狀伴隨潮熱,應使用茯苓補心湯;若氣虛且無汗症狀伴隨潮熱,則應使用人參清肌散。

對於女性,如果血虛且有出汗症狀伴隨潮熱,應使用八物湯;若氣虛且有出汗症狀伴隨潮熱,應使用人參柴胡湯;若血虛且無汗症狀伴隨潮熱,應使用茯苓補心湯;若氣虛且無汗症狀伴隨潮熱,則應使用逍遙散。

對於咳嗽且咯血的患者,應使用人參五味子散。

對於有骨蒸症狀的患者,應使用五蒸湯和清骨散。

以上所列的藥方,都是治療勞損和熱病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