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五 (2)

1. 陽明病濕勝自汗論

或曰:濕之與汗,陰乎陽乎?曰:西南坤土也,脾胃也。人之汗,猶天地之雨也。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陰濕寒下,行之地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甚則為寒中;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雲云。濕居中,水也,相家亦有說土音如居深甕中,言其壅也、遠也、不出也,其為審矣。

又知此二者,一為陰寒也。《內經》云: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知始為熱中,表虛亡陽,不任外寒,終傳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脈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故以脈氣候之,皆有形無形可見者也,宜調衛湯。

白話文:

或者問:濕邪與汗液,是屬陰性還是陽性?答:西南方向的坤土,即指脾胃。人的汗液,就像天地之間的雨水。如果陰氣滋養了濕邪,就會形成霧露或是雨滴。陰性的濕邪向下流動,影響著大地的氣息。汗液過多會導致陽氣流失,陽氣離去後,陰氣就會佔據上風,嚴重時會出現內寒症狀。過度的濕邪會讓聲音像是從甕中發出。濕邪處於中間位置,如同水一樣,家相學也有比喻說這就像處在深甕之中,描述的是堵塞、遠離、不能散發的情況,這個比喻非常精確。

另外,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兩種情況,一種是陰寒的。內經中提到,氣血虛弱會引起外部的寒氣。即使表面看似熱中,但因蒸發而出的汗液,最終仍會轉化為大寒症狀。如果最初就是熱中,表層虛弱而失去陽氣,無法抵抗外部的寒氣,最終會轉變為內寒,容易引發關節疼痛的寒性疾病。顏色可以預測天氣,脈象可以預測地氣,身體的狀態實際上反映了地氣的陰陽性質。因此,通過脈象和氣息來判斷,可以看出有形或是無形的病症,適合使用調衛湯進行調理。

2. 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寒涼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澄按:長夏蒸熱,濕土司令,火熾之極,金伏之際,而寒水絕體,為病最多。惟東垣《脾胃論》所著極詳,但未言其為虛損,而其症則皆似虛損也。況真元不足之人,不自保養,快情恣欲,飲酒無度,或食煎炒煿炙之物,辛熱猛烈之劑,腎水愈虧,心火益熾,暑熱交蒸,內外合邪,因而失血者有之;金受火傷,因而咳嗽者有之;腎絕生化之源,因而煩熱者有之;脾為暑濕所侵,因而痰起者有之;熱則傷氣,因而倦怠無力者有之。有因暑濕,而漸至內傷;有原內傷,而再受暑濕者。

虛人至此之際,亦生死之一大關頭也,不可不慎。

白話文:

六、七月是濕氣盛行的季節,陽氣旺盛,容易使人體內火氣旺盛。濕熱交加,會傷害到腸道,因此需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燥金受到濕熱侵襲,寒水生化的源泉被阻斷,腎臟虛弱,就會導致痿厥病症,表現為腰部以下肢體無力、癱瘓、行走困難、雙腳歪斜等。可以用清燥湯來治療。

長夏時節炎熱蒸騰,濕土主令,火氣達到極點,金氣隱伏,寒水被阻隔,因此容易生病。東垣在《脾胃論》中對此病症論述很詳細,但没有明確指出是虛損所致,但症状都像是虛損。况且,本身元氣不足的人,不注意保養,纵情恣欲,酗酒无度,或者食用煎炒炙烤的食物,服用辛辣猛烈的藥物,腎水更加虛弱,心火更加旺盛,暑熱交蒸,内外邪氣交集,就會出現失血、咳嗽、煩熱、痰多、倦怠無力等症状。有的因暑濕而逐渐导致內傷,有的则是因内伤而再次受到暑湿侵袭。

虛弱的人在這個時候,也處於生死攸關的關頭,務必小心谨慎。

3. 神芎導水丸論

太無言:河間訂此方,治一切熱症,其功不可縷述。設或久病鬱熱,無問瘦悴老弱,並一切症者,始自十丸,每服再加十丸,可下者以利為度,常服此,但除腸垢積滯,不傷和氣,推陳致新,得利便快,並無藥燥騷擾,亦不困倦虛損,頗遂病人心意。或熱甚必須急下者,便服四五十丸,未知再服,以意消息之。

常服二三十丸,不利動臟腑,但有益而無損。或婦人血下惡物,加桂枝五錢,病微者常服,病重者亦取利,因而經滯通惡物下也。凡老弱虛人,脾胃經虛,風熱燥郁,色黑齒槁,身瘦焦痿,或服辛熱藥過度,變三消等症,或熱甚於外,則肢體燥攪,盛於內則神志躁動,怫鬱不開,變生諸症,皆宜令服。惟臟腑滑泄,裡寒脈遲,或婦人產後下血不止,及孕婦等,則不宜服。

白話文:

太無言方解說

河間先生創製此方,用以治療一切熱症,其功效實在難以一一列舉。無論是久病積熱,還是瘦弱老弱,凡是一切熱症患者,皆可服用此方。

用法:

  • 初次服用,先從十丸開始,每次服藥後再加十丸,直到有通便效果即可。
  • 持續服用此方,可清除腸道積垢,而不傷和氣,促進新陳代謝,通便順暢。
  • 服藥過程中,不會出現藥性燥熱、騷擾身體或困倦虛損等副作用,十分符合病人心意。
  • 若熱症嚴重,需要急於通便,可一次服用四五十丸,待觀察病情後再決定是否繼續服用。

益處:

  • 常服二三十丸,不會損傷臟腑,反而有益無害。
  • 婦女若有血下惡物,可加入桂枝五錢,病輕者常服,病重者亦可取其通便效果,藉此疏通經絡,排出惡物。

適用範圍:

  • 老弱虛人、脾胃經虛、風熱燥郁、面色黑暗、牙齒枯槁、身體消瘦、因服用辛熱藥物過度而出現三消症狀等患者,皆可服用。
  • 熱症表現於外,則肢體燥熱不安,熱症表現於內,則神志躁動,心情鬱悶,導致各種病症,皆可服用。

禁忌:

  • 臟腑滑泄、體內寒涼、脈象遲緩者,不可服用。
  • 產後出血不止的婦女及孕婦,亦不可服用。

除此,一切風熱雜病,勞倦傷,昏悶壅塞,神氣不和,平人保養,常服自顯其功。故戴人治法,必以此為先驅,勢甚者,須行舟車、禹功、浚川也。

澄按:世人治虛損,專尚滋補,一見神芎、禹功、舟車之論,必大駭驚呆。醫家病家,不能悟其玄妙,以為此種峻厲猛悍之劑,決非病症相宜,寧死不悟。豈知前賢著方立言,必不杜撰好奇而為此也。河間、戴人主此以治濕勞,蓋病根不除,病必不去,宣通氣血,非此不能。

藥雖峻猛,似非虛者所宜,然火熱怫鬱,津液凝滯,大便燥結,經絡閉塞,非此不通。而用之之法,亦有斟酌,看人虛實強弱,於丸數增減,或初服三五丸,再服加二三丸,是急藥緩攻,病久亦不礙。經曰有故無殞,此之謂也。

白話文:

除了治療風熱雜症之外,這藥方也能改善因勞累造成的損傷、昏沉阻塞、精神不濟等問題,平常保養身體也適合服用,長期服用就能顯現效果。所以戴人醫法,一定要先用這藥方,病情嚴重者,則需要配合行舟車、禹功、浚川等方法。

世人治療虛損,都只注重滋補,看到神芎、禹功、舟車等藥方,一定會嚇得驚呆。醫家和病家都無法理解其深奧之處,認為這種峻猛的藥物,絕非病症適合的藥物,寧死也不肯服用。他們不知道前賢著方立言,絕非杜撰好奇而為之。河間、戴人用此藥方治療濕勞,是因為病根不除,病症就不會消失,只有宣通氣血,才能治癒。

藥物雖然峻猛,看似不適合虛弱的人,但對於火熱鬱結、津液凝滯、大便乾燥、經絡阻塞的人來說,只有用這些藥物才能通暢。使用時也要根據患者的虛實強弱,調整藥丸的數量,可以先服用三五丸,下次服用時增加兩三丸,這就是急藥緩攻,即使病症久治不愈,也不會造成損害。經書上說有因必有果,這就是這個道理。

4. 吐血治法

冒雨著濕吐血,以除濕湯。傷胃吐血,以理中湯。因啖辛熱吐血,以二合灰散。血熱妄行,四生丸。熱毒上攻吐血,以五神散。錯經逆行吐血,以四物加梔子、童便、薑汁。

白話文:

若淋雨受濕而吐血,可以用除濕湯;若是傷胃而吐血,則用理中湯;因吃辛辣燥熱的食物而吐血,則用二合灰散;血熱妄行而吐血,則用四生丸;熱毒上攻而吐血,則用五神散;若是月經不調而吐血,則用四物湯加梔子、童便、薑汁。

5. 治案

李東垣治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李謂大黃、牽牛雖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味至辛,能瀉氣,重虛肺本,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愈加,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症之人,所以增劇也。

此當於脾胃肺之本臟,瀉外經中之濕熱,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

白話文:

李東垣醫治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歲,平時就患有脾胃虛損的毛病,眼睛時常感到不舒服。身體、臉色、眼白都泛黃,小便時黃時白,大便不規律,食慾不振,氣短喘不過氣,容易疲倦嗜睡,四肢無力。到了六月中旬,眼疾再次發作,醫生給他開了「瀉肝散」,瀉下幾次後,原先的病症反而更加嚴重。

李東垣認為,雖然大黃和牽牛可以清除濕熱,但它們無法直接進入經絡,下咽後先到達胃部,而大黃苦寒,會更加虛弱脾胃;牽牛味辛,容易損傷肺氣,會加重咳嗽。這就好比治標不治本,本來的虛弱更加嚴重,正值炎熱雨季,本就患有黃疸症的患者,病況自然會更加惡化。

因此,應該針對脾胃肺等臟腑的根本問題,從外經中瀉去濕熱,可以用「清神益氣湯」來治療,這樣才能使病症痊癒。

虞恆德治一人,年三十二歲,三月間房事後乘馬渡河,遇深淵沉沒,幸馬健無事,連濕衣行十五里許抵家,次日憎寒壯熱,肢節煩疼,似瘧非瘧。醫作虛治,用補氣血藥,服月餘不效。更醫作瘵治,用四物加黃柏、知母、地骨皮之類,及大補陰丸倍加紫河車。服至九月,反加滿悶不食,雇乳嫗,日止飲乳汁四五杯,米粒不入。

虞診視六脈皆洪緩,重按若牢,右手為甚,作濕鬱治。用平胃散倍加蒼朮、白朮、茯苓、川芎、香附、砂仁、防風、羌活,加姜煎。黃昏服一帖,一更時服一帖,至半夜遍身發紅丹似癮疹,片時遂沒而大汗,索粥吃,與粥一碗,由是諸症皆減能食。與前方三帖後,以茯苓滲濕湯倍加白朮,二十帖而安。

白話文:

虞恆德治療一位三十二歲的男子,他在三月間房事後騎馬渡河,不慎掉入深淵中,幸好馬匹無事,他帶著濕衣服走了十五里路才回到家。隔天,他感到畏寒發熱,四肢關節疼痛,像是瘧疾卻又不完全像。醫生把他當作虛症治療,使用補氣血的藥物,服用一個多月卻沒有效果。

後來換了一位醫生,把病人當作瘵病治療,使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地骨皮等藥物,並服用大補陰丸,加倍紫河車。服用到九月,病人的情況反而更加嚴重,感到胸悶、食慾不振,需要雇用乳母,每天只喝四五杯乳汁,完全無法進食米飯。

虞恆德診視病人的脈象,發現六脈皆洪緩,重按則感到堅實,尤其是右手更為明顯。他認為這是濕邪鬱積所致,於是使用平胃散加倍蒼朮、白朮、茯苓、川芎、香附、砂仁、防風、羌活,加薑煎服。晚上黃昏服用一帖,深夜服用一帖,到半夜,病人的全身發紅,出現像癮疹一樣的疹子,一會兒就消退,並伴隨大量出汗。他要求喝粥,吃了整整一碗,之後所有症狀都減輕,也能進食了。

在服用平胃散三帖後,虞恆德改用茯苓滲濕湯,加倍白朮,服用二十帖後,病人終於恢復健康。

羅謙甫治一人,年三十餘,形色黑瘦,飲食倍進,食後吐酸,食飯干惡難吞,常有結痰注於胸中,不上下下,稍勞則頭眩眼花,或時鼻衄,糞後去紅或黑。午後至晚,胸膈煩熱,眉心時痛,好睡,醒來口苦舌乾,盜汗夢遺,腳冷,手及臂尖生膿疱瘡。醫以四物涼血湯,投之不效。

羅診之,左脈小弱而數,右脈散柔而數,俱近六至,曰:脈症皆屬陰虛,作陰虛治之不效,何也?此必脾虛濕鬱為熱而然也。今用滋陰降火,反滋濕而生熱,病何由安?宜用參、耆甘溫之劑,補脾去濕可也。問曰:丹溪論黑瘦者、鼻衄者、脈數者,參、耆當禁。羅曰:醫貴知變,不可執泥。

白話文:

羅謙甫治療一位三十多歲的病人,體型瘦弱,面色黝黑。他食慾很強,但飯後會吐酸,吃飯時覺得乾硬難以吞嚥,經常有痰塊卡在胸中,既上不去也下不來,稍微勞動就會頭暈眼花,偶爾鼻出血,大便後會排出血或黑色的物質。下午到晚上,胸部和膈膜會感到煩熱,眉心時常疼痛,嗜睡,醒來後口苦舌乾,盜汗遺精,雙腳冰冷,手和手臂末端長膿疱瘡。醫生曾用四物涼血湯治療,但沒有效果。

羅謙甫診斷後發現,病人左脈細弱而快,右脈散漫柔弱而快,都接近每分鐘六次脈搏。羅謙甫說道:「脈象和症狀都顯示病人屬於陰虛,但用陰虛的治療方法卻無效,這是為什麼呢?這一定是脾虛濕氣鬱結化熱所致。現在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反而會滋長濕氣,導致更加上火,病症怎麼可能會好呢?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等甘溫的藥物,補脾去濕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有人問道:「丹溪先生認為黑瘦、鼻出血、脈數的病人,應該禁服人參和黃耆。」羅謙甫回答說:「行醫要懂得隨機應變,不能死板地墨守成規。」

《脈經》云:數脈所主,其邪為熱,其病為虛。遂以人參二錢,黃耆一錢五分,白朮、麻黃根、生地、茯苓、麥冬各一錢,當歸、川芎各八分,黃芩七分,麥芽、厚朴、黃柏各五分,五味子、柴胡、澤瀉、梔子各七分,甘草五分,服十餘帖而安。

白話文:

根據《脈經》記載:脈象數,代表身體有邪熱,病症為虛弱。因此,用人參二錢,黃芪一錢五分,白朮、麻黃根、生地、茯苓、麥冬各一錢,當歸、川芎各八分,黃芩七分,麥芽、厚朴、黃柏各五分,五味子、柴胡、澤瀉、梔子各七分,甘草五分,服用十多帖藥後即可痊癒。

丹溪治一女子,十七八歲,發盡脫,飲食起居如常,脈弦而澀,輕重皆同。此厚味成熱,濕痰在膈間,復因多食酸梅,以致濕熱之痰、上升之氣至於頭,重蒸發根之血,漸成枯槁,遂一時脫落。乃用補血升散之藥,以防風通聖散去硝,惟大黃三度酒製炒,兼以四物酒製,合作小劑,煎以灰湯,入水頻與之。兩月餘,診其脈,濕熱漸解,乃停藥,淡味調養,二年髮長如初。

予治一人,五月間濕令大行,因食過宿之飲食,腹脹痛。醫以平胃、保和、香砂治之益甚,夜不能臥。一醫以為虛損,用桂、附溫補下元之藥,腰痛更劇,小便短澀,淋濁不清,食減,七晝夜不合眼。予診之,左脈浮而虛,右寸濡細,右關滑,兩尺微弱。

白話文:

丹溪醫生曾經治療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子,她的頭髮全部掉光,飲食起居都和平常一樣,脈象弦而澀,無論輕按重按都一樣。這是因為她經常食用厚味食物導致內熱,加上濕痰停滯在膈間,又經常吃酸梅,使得濕熱痰氣上蒸頭頂,不斷蒸發髮根的血氣,頭髮逐漸枯萎,最後全部脫落。於是丹溪醫生使用補血升散的藥物,並以防風通聖散去熱,但大黃要經過三次酒製炒制,再加入四物湯酒製,製成小劑量藥丸,用灰湯煎服,並且要經常喝水。兩個多月後,女子脈象濕熱漸漸消退,醫生便停止用藥,讓她以清淡飲食調養身體,兩年後頭髮長得和以前一樣。

我曾經治療一位病人,在五月濕氣盛行的季節,他因為食用隔夜飯菜而腹脹疼痛。醫生用平胃、保和、香砂等藥物治療,卻不見好轉,甚至晚上都無法入睡。另一位醫生認為他是虛損,便使用桂枝、附子等溫補下元之藥,結果腰痛加劇,小便短澀,淋漓不盡,食慾減退,七天七夜都無法合眼。我診脈後發現,左脈浮而虛,右寸脈濡細,右關脈滑,兩尺脈微弱。

天時悶熱,連旬晴雨,濕邪直入太陰,合谷飪之邪,從口而入,久則中土重困,腹痛轉劇,食減淋濁,脾腎失職,而又頻用削伐中氣之劑,不益困乎?因制佩蘭散與服,不二劑痛頓止,人稱神奇。(方見後。)

白話文:

天氣悶熱,連續好幾天又晴又雨,濕氣直接侵入脾經,與熱邪結合,從口部入侵。時間久了,脾土變得沉重阻塞,腹痛加劇,食慾減退,小便混濁,脾腎功能失調。更何況患者還經常服用耗傷中氣的藥物,這樣下去身體會更加虛弱,不利於康復!

因此,我用佩蘭散配合服用,才一劑藥,腹痛就立刻停止,人們都說效果神奇。 (此方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