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九 (1)
下集卷之十九 (1)
1. 原病
人不幸而有病,猶之乎不幸而有訟也,當局善於解紛,化大事為小事,小事為無事,則渙然冰釋矣。倘當局者迷,操必勝之癖,每每小事釀成大事,便不可解耳。古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信不誣也。又曰:與其病後能服藥,不如病前能自防。凡事豫則立,則又何病之有哉?若能保養於平日,自然獲勿藥之喜矣。
夫治未病者上也,治已病者次也。若既已病而不能治,縱偏僻之情,任旁人之意,而不於病上加病也難矣。
白話文:
[對於疾病的根本原因],內容如下:
人們不幸患病,就像是不幸捲入了官司糾紛一樣。如果處理得宜,能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就像冰雪消融般,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如果處理的人迷糊,堅持己見,往往會讓小事演變成大事,到時就難以解決了。古人說過:「天下本來無事,都是庸人自擾」,這句話確實不假。又有人說:「在生病後能吃藥治病,倒不如在生病前就做好預防」。任何事情,只要有預備,就能成功,那麼還會有什麼疾病呢?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保養身體,自然就能享受到健康無需用藥的喜悅。
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進行防治是最上策,等到疾病發生後纔去治療就相對次等。如果已經生病卻不去治療,任由情緒偏激,聽從他人不當建議,要在這樣的狀況下不讓病情惡化是很困難的。
2. 偏僻之情
五臟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臟者宜涼,陰臟者宜熱,耐毒者緩劑無功,不耐毒者峻劑有害,此臟氣之偏也。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偽;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好惡之偏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不遵;貴者多自尊,而驕肆悖理;貧者衣食不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適,懷抱可知,此境遇之偏也。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此無主之偏也。
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亡,此過慎之偏也。有境緣不偶,營求未遂,深情牽掛,良藥難醫,此得失之偏也。有急性遭遲病,更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急病,濡滯而成難挽,此緩急之偏也。有參、術沾唇,懼補心先痞塞;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蕩,此成心之偏也。
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知自古神聖,未有舍望、聞、問,而獨憑切脈者,且如氣口脈盛,則知傷食,至於何日受傷,所傷何物,豈能以脈知哉?此知詐之偏也。病人若不知偏僻之情而改之,則安能免於病上加病乎?
白話文:
[對於個人傾向的理解]
每個人的五臟功能都有其特點,面對情緒的反應也有其強弱,屬於陽性的臟器適合涼性調養,陰性臟器則需熱性滋補。對於藥物耐受性高的,溫和的治療效果有限;反之,對藥物敏感的,強烈的治療可能造成傷害,這就是身體狀況的特質。
有人喜歡動,有人偏好靜,飲食上也各有喜好與反感。性格樂觀的人,聽到危言便會不悅;容易憂慮的人,安慰的話可能認為是虛偽。對於尚未信任你的人,即使誠摯的忠告也可能行不通;善於猜疑的人,深入的言語則可能引起忌憚,這是好惡的特質。
富有的人常任由己性,不遵循規矩;身處高位者多自尊心強,驕傲放縱違反常理;貧窮者可能連基本的衣食都難以滿足,何況藥物;地位低微者生活艱辛,其心情可想而知,這是環境遭遇的特質。
有的病人一開始接受好的建議,但隨後又被錯誤的觀念影響,結果導致病情毫無進展,這就是缺乏主見的特質。
有的病人過分謹慎,只求穩定,結果就像用一杯水去滅一車的柴火,難免導致病情惡化,這是過度謹慎的特質。
有的病人因環境不佳或需求未被滿足,導致情緒牽絆,再好的藥物也無法療癒,這是得失心的特質。
有的病人性子急,卻得了慢性病,頻繁換醫生導致治療混亂;有的病人性子慢,卻得了急病,拖延耽誤了治療,這是緩急的特質。
有的病人一提到人參、白朮等補藥就害怕堵塞心臟;一提到硝石、黃連等攻下藥就擔心精神飄搖,這是固有想法的特質。
有的病人對疾病避而不談,有的病人有隱情難以啟齒,甚至故意隱瞞病情,考驗醫生的診脈技巧。然而,從古至今,即使是醫術高超的醫生,也不可能單靠脈象來判斷所有病情,例如,氣口脈搏旺盛,可推測是食物傷胃,但具體是哪一天受傷,吃了什麼東西導致,又怎能單靠脈象得知呢?這是對醫生的誤解。
如果病人不能理解並改正這些個人傾向,那麼病情可能會因此雪上加霜。
3. 旁人之情
自無主持,專聽旁人之意;或執有據之論,而病情未必相符;或興無本之言,而醫理何曾夢見;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異我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或執膚淺之見,頭痛者救頭,腳痛者救腳,而孰標孰本誰知;或尊貴執言難抗,或密戚偏見難回。
又若薦醫,動關生死,有意氣之私厚而薦者,有庸淺之偶效而薦者,有貪其酬報而薦者,甚至薰蕕不辨,妄肆品題,譽之則蹠可為舜,毀之則鳳可作鴞,使懷奇之士拂衣而去,致深危之疾坐以待亡。此旁人之意見,不可不察也。倘偏任之,誤事不淺,病中加病,又不可勝言矣。
明者察之,昧者迷之。苟能調理於平時,靜養於病時,居恆相與高明之醫,臨病勿信旁人之言,返觀內照,自知病因於七情,則須察其由而消釋之。若執偏僻之情而不解,雖日進盧扁在堂,無有裨也。外感六淫者,不知禁忌,傷寒重冒於寒,傷食重傷於食,徒怨草木無靈,朝錢暮李,非徒無益也。如此者,必病上加病,胡不自省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自己沒有主見,完全依從他人的意見;或者堅持一些看似有根據的理論,但這些理論未必適用於當前病情;或者提出一些毫無根據的言論,對於醫學原理根本一無所知;或者握有評斷對錯的權力,認同自己的就是對的,不同意自己的就是錯的,導致真正的是非難以辨別;或者堅持淺薄的看法,頭痛就治頭,腳痛就治腳,根本不知道哪個是症狀,哪個是根本原因;或者因為某人的地位尊貴,他的意見難以反抗;或者親戚好友的偏見難以改變。
再說到推薦醫生,這關係到生死大事,有人因為私人情感深厚而推薦,有人因為偶然見到某醫生有些療效而推薦,有人為了得到酬勞而推薦,甚至無法分辨好壞,隨意評論,誇大其詞,讓有才能的醫生感到沮喪而離去,導致嚴重疾病的人因此失去治療機會。這是旁人的意見,不能不加以審視。如果完全依賴這些意見,會造成不小的錯誤,病情可能因此加重,後果不堪設想。
聰明的人能看清這些,糊塗的人則會陷入迷惘。如果能在平時做好身體調理,生病時靜心休養,平常接觸高明的醫生,在生病時不要相信旁人的話語,反躬自問,清楚知道病因是由情緒引起,就要找出原因並釋放它。如果堅持偏頗的情感而不願放下,就算每天有高明的醫生在側,也無法帶來任何幫助。對於外感風寒、暑熱等六淫,如果不遵守禁忌,比如感冒了還繼續受涼,消化不良了還暴飲暴食,只會抱怨藥物無效,頻繁換醫生,這不僅沒有好處。這樣做,必然會讓病情更嚴重,為什麼不自我反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