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十九 (2)

1. 病有十失

病在驕恣背理,不遵醫戒,一失也。輕身重財,治療不早,診視不勤,二失也。聽從師巫,廣行殺戮,不信醫藥,三失也。憂思想慕,怨天尤人,廣生懊惱,四失也。忌醫諱疾,言不由衷,藥不合症,五失也。不能擇醫,或信佞言,或憑龜卜,六失也。室家不和,處事乖戾,盡成荊棘,七失也。

不明藥理,旦暮更醫,雜劑妄投,八失也。但索速寫方,藥材惡濫,妄為加減,九失也。奉侍匪人,煎丸失法,怠不精詳,十失也。

白話文:

[疾病產生的十種常見錯誤]

一、病人因自大傲慢,違背常理,不遵守醫生的指導和告誡,這是第一種錯誤。

二、病人過度看重財物而忽略自身健康,未能及時就醫,或者對病情的觀察不夠勤勉,這是第二種錯誤。

三、病人選擇聽從巫師而非醫生,進行無謂的殺戮儀式,不相信醫學和藥物,這是第三種錯誤。

四、病人沉溺於憂慮和思念,抱怨命運,將情緒轉嫁他人,滋生無數煩惱,這是第四種錯誤。

五、病人隱瞞病情,對醫生說謊,導致藥物無法對症下藥,這是第五種錯誤。

六、病人未能選擇適當的醫生,可能受到奸佞之人的影響,或者過分依賴占卜,這是第六種錯誤。

七、家庭關係不和睦,處理事情的方式偏激,使得生活環境變得複雜且充滿矛盾,這是第七種錯誤。

八、病人對藥理知識一知半解,頻繁更換醫生,亂用各種藥物,這是第八種錯誤。

九、病人只求快速開出處方,對藥材品質要求不高,隨意增減藥量,這是第九種錯誤。

十、病人由不懂醫理的人照顧,藥物的熬煮和服用方式不當,態度怠惰且粗心大意,這是第十種錯誤。

2. 病中十則

心如木石,觀四大假合,一也。煩惱現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將不如我者比,巧自寬慰,三也。造物勞我以生,遇病卻閒,反生慶幸,四也。痛苦不通,宿業難逃,惟歡喜領受,五也。室家和睦,無交謫之言,六也。眾生各有病根,常自觀克治,七也。風露嚴防,嗜欲淡薄,八也。飲食寧少毋多,起居務適毋強,九也。與良朋講開懷出世之談,十也。

白話文:

[病中十項原則]

  1. 心態應如木石般堅韌,看待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暫時組合而成的,這是一種洞見。

  2. 當煩惱來臨,試著將它與死亡相比,會發現其實沒那麼嚴重,這是第二種自我調適的方法。

  3. 常常拿比自己處境更差的人來比較,巧妙地自我安慰,這是第三點。

  4. 上天用生命來磨練我,生病反而讓我有時間休息,因此我感到慶幸,這是第四點。

  5. 遭受痛苦折磨,或許是過去的因果報應無法避免,唯有以歡喜的心態去接受,這是第五點。

  6. 家庭和睦,沒有互相責備的話語,這是第六點。

  7. 每個人身上都有病根,要常常自我反省並克服,這是第七點。

  8. 對風露等外在環境要嚴加防範,對慾望要保持淡泊,這是第八點。

  9. 在飲食上寧可少吃不要多吃,在作息上要盡量適應而不是強迫自己,這是第九點。

  10. 與好朋友一起討論開懷的出世哲學,這是第十點。

3. 病家十要

—擇明醫,於病有裨,不可不慎,生死相隨。二肯服藥,諸病可卻。有等愚人,自家擔擱。三宜早治,始則容易。履霜不謹,堅冰即至。四絕房室,自然無疾。倘若犯之,神醫無術。五戒惱怒,必須省悟,怒則火起,難以救護。六息妄想,必須靜養,念慮一除,精神自爽。七節飲食,調理有則,過則傷神,太飽難克。

八慎起居,交際當祛,稍若勞役,元氣愈虛。九莫信邪,信之則差,異端訛誘,惑亂人家。十匆惜費,惜之何謂?請問君家,命財孰貴?

以上病者當作座右銘。

白話文:

[病人十項須知]

一、選擇明理的醫生,對病情有幫助,選擇時不可大意,因為醫生與你的生死息息相關。

二、應順從醫囑服藥,多數疾病都可被擊退。但有些人愚蠢,總是自行耽誤治療。

三、疾病應及早治療,初期治療通常較易。如果初現症狀時不加註意,病情將會迅速惡化。

四、避免性行為,自然可以避免很多疾病。一旦違反,即使神醫也束手無策。

五、戒掉惱怒情緒,必須自我醒悟。一旦生氣,就像火燒一樣,很難撲滅。

六、停止無謂的胡思亂想,必須靜心養身。一旦去除雜念,精神自然清爽。

七、控制飲食,遵循規則調整,過量會傷害精神,吃得太飽也會影響健康。

八、小心生活作息,應避免社交活動,稍微勞累,身體就會更加虛弱。

九、不要相信邪說,相信它們只會帶來錯誤。那些異端的誘惑,往往會讓人迷惘。

十、不要吝嗇花費在醫療上的費用,你若吝嗇,那又是什麼意思呢?試問你自己,生命和財富哪個更重要?

以上這些是病人應該時刻銘記在心的。

4. 失於調理多成虛損

疾病誤治,及病後失於調理者,多成虛損。蓋病有虛實,治何補瀉,必補瀉得宜,斯為上工。世俗之醫,固不知神理為何物,而且並邪正緩急,俱不知之。故每致伐人元氣,敗人生機,而隨藥隨斃者,已無從訴。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殘剝,以致病後多成虛損,而不能復振者,此何以故也?故凡醫有未明,萬無輕率,是誠仁人積德之一端也。

至若失於調治,致不能起,則俗云:小孔不補,大孔叫冤苦,亦自作之而自受之耳,又何尤焉?

白話文:

[對於調理失當大多導致虛弱損耗]

如果疾病被錯誤治療,或者病後未能適當地調養,大多會導致身體虛弱和損耗。這是因為疾病有虛實之分,治療上需要判斷是該補還是該瀉,必須在補和瀉之間找到最合適的方法,這樣的醫生才能稱為高明。然而,現實中的醫生往往不懂得深奧的醫理,甚至對於病症的邪正、輕重緩急都無法辨別。因此,他們的治療常常傷害了人的根本氣力,破壞了生命的活力,使得病人一吃藥病情就惡化,甚至無處申訴。即使有些幸運的人逃過一劫,但他們也承受了治療的副作用,導致病後身體虛弱,難以恢復,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因此,醫生在醫術上不明確時,絕不能輕易妄動,這是仁慈之人積累功德的一種方式。

至於那些因調理失當,最終導致無法康復的情況,民間常說:「小洞不補,大洞叫苦」,這就是自己造成的結果,又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