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首 (2)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首 (2)

1. 外損總旨

責飢之食者,曷不為飲之之易也。《靈樞經》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又曰:病之始期也,生於風寒暑濕,實發其端。故治之之法,欲補其虛,必先去其外邪;欲治其真,必先求其假;欲治其內,必先察其外;凡用疏用散者,將欲為補計也。今則不然,不辨其外,不辨其內,不辨其風,不辨其寒,不辨其暑,不辨其濕,不辨其燥,不辨其火,不辨其痰,不辨其積。此吾所以著《不居集》之意也。

遇內傷則內傷治之,遇外感則外感治之,遇滋則滋之,遇降則降之,溫則溫之,補則補之,消則消之,散則散之。斯法也,何法也?此吾所治虛怯癆瘵也,不敢以滋降之法,而加於外損之上也。

白話文:

外損總旨

餓肚子的人容易解決飢餓,為何不更易於解決口渴呢?《靈樞經》說:百病的開始,都源於風。又說:疾病的初期,都起於風寒暑濕,這是疾病的起因。所以治療的方法,想要補益虛弱之體,必須先去除外邪;想要治療本源的疾病,必須先處理表面的症狀;想要治療內在的疾病,必須先觀察外在的表現;凡是使用疏通、散邪的藥物,都是為了將來能更好地進行補益。現在的情況卻不然,不辨別外邪、內傷,不辨別風、寒、暑、濕、燥、火、痰、積等病因。這就是我寫作《不居集》的用意。

遇到內傷就治療內傷,遇到外感就治療外感,遇到需要滋補的就滋補,遇到需要下降的就下降,需要溫暖的就溫暖,需要補益的就補益,需要消散的就消散,需要散邪的就散邪。這就是我的治療方法。這是針對虛弱、消瘦、肺癆的治療方法,我不敢將滋補、下降的方法用於外傷之上。

2. 風勞論

吳澄曰:風勞一症,求之《靈樞》,並未詳明;求之《素問》,惟《評熱論》得風勞一節,隱隱若有相合,亦未究其根底。竊不自安,意均是人也,何以致傷風,何以不傷風?均是症也,何以致成勞,何以不成勞?均是治也,何以易治?何以難治?何以不治自愈?何以治之不愈?漫然渺然,茫無確據。於是再取《內經》讀之,譬如嚼蠟,毫無一得。

終日不輟,後始恍然,列之篇者,用質同志,或有以教我也。

白話文:

吳澄說:關於風勞這個病症,我在《靈樞》中尋找,但並沒有找到詳細明確的描述;在《素問》中找,只有在《評熱論》裡找到一段有關風勞的內容,感覺有些許相似,但還是無法完全瞭解其根本原因。我心中感到不安,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會受到風邪的侵襲,而有的人卻不會?同樣是病症,為什麼有的人會發展成為勞疾,而有的人則不會?在治療上,為什麼有的病情容易治好,有的卻難以治癒?為什麼有的病不用治療自己就會好,而有的病即使治療了也無法痊癒?這些問題都讓我感到迷茫,毫無頭緒。

於是我再次仔細研讀《黃帝內經》,但就像咀嚼蠟塊一樣,毫無所獲。我整天不斷地研究,終於有一天豁然開朗。我把這些想法整理成篇章,希望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或者有人能教導我更多。

3. 論傷風不傷風

經曰:有人於此,並行並立,其年之少長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皆病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其所病各不同。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者,不勝秋之虛風。

赤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冬之虛風。黑色而皮厚肉堅者,不傷於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據此觀之,人稟受各有一偏,皮肉厚薄各有不同,有能勝四時之虛風者,有不能勝四時之虛風者,則有傷風不傷風之別矣。

白話文:

經典上說:假設有幾個人,他們年齡相仿,穿著同樣厚度的衣服,突然間遇到強烈的風雨,有的人會生病,有的人卻不會;或者大家全都生病,或者全都安然無恙,這是什麼原因呢?

少俞解釋:春天的風是溫和的青風,夏天的是熱烈的陽風,秋天的是清涼的涼風,冬天的是寒冷的寒風。這四季的風,各自會讓人產生不同的病症。

皮膚黃色、皮薄肉嫩的人,無法承受春天的溫和風。皮膚白色、皮薄肉嫩的人,無法承受夏天的熱烈風。皮膚青色、皮薄肉嫩的人,無法承受秋天的清涼風。皮膚紅色、皮薄肉嫩的人,無法承受冬天的寒冷風。只有皮膚黑色、皮厚肉堅的人,不受四季風的影響。

那些皮膚薄、肉質不堅實且膚色不均勻的人,一旦在夏季末尾受到虛風侵襲,就會生病。反觀皮膚厚、肌肉堅實的人,除非同時遭受內外寒氣的侵襲,否則不會生病。

由此可見,每個人的體質都有所差異,皮膚的厚薄程度各不相同。有人可以抵抗四季的虛風,有人卻不行。因此,就有了是否受風傷害的區別。

4. 論傷風有成勞有不成勞

經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凡風邪之傷人也,太陽必先受之。邪入太陽,傳入於裡,善行數變,或為寒熱,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偏枯,或中五臟六腑,變化無方,乃為他病而不成風勞,其變風勞何也?經曰:肺者,皮毛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故不循他經而傳變別症,則見氣喘咳嗽,寒熱痰壅,有似虛勞之症。

蓋風為陽邪,從太陽一路而來,則當仍從太陽舊路表散而出;從太陰皮毛一路而來,則當仍從皮毛舊路解托而出。昧者誤用滋陰斂肺,降火清痰,止嗽退熱,寒涼之品,阻其風邪外出之路,則必由淺及深,痰血泄瀉,其不成虛損者幾希矣。

論風勞有易治有難治有不治自愈有治之不愈

經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經言清淨者,謂因循四時之序,養生調節之宜,不妄作勞,則起居有度,生氣不竭,則永保康寧。風之初入則在太陽,皮毛所傷則在太陰,究其根本,則無不在腎也。腎者,藏精之處也。人能清淨,則腎能取五臟六腑之精,受而藏之也。

精生氣,氣旺則能肉腠閉,皮膚密,真正內拒,虛邪不侵。惟不慎起居,不節飲食,外勞其形,內搖其精,腎原受傷,氣因中餒,邪得以乘虛而入也。然金水二臟,子母恆相通,而腎與膀胱,又表裡相為配合,故少壯之人,精旺氣足,虛風不能侵。即偶感之,不必用解散之藥,而邪自無容身之地,故不治而自愈也。

若精氣虛衰,內不能振,即用表散之藥,提者自提,表者自表,正氣愈虛,邪反陷入,終無出期,所以治之亦不愈也。若精氣稍弱,邪亦留連,外有表藥以挈提,內有精氣以托送,則邪不敢羈遲而遽出,所以治之易愈也。若風邪未感之初,精氣先已受傷,及風邪既感之後,邪必乘虛而內陷,內乏托送之能,外鮮提挈之力,所以治亦難愈也。

然不獨風勞一症惟然,即如傷寒、瘧、痢、時行瘟疫等症,有可治有不可治,有難治有易治,皆是此理。所以脈與症相合,而用藥多有不能奏功者,不知其元氣之盛衰故也。古人立方,六氣門中,如風症之小續命湯、侯氏黑散,寒症之參附湯、四逆加人參湯,暑症之生脈散、清暑益氣湯,濕症之《活人》防己湯、中滿分消湯,燥症之炙甘草湯、麥門冬湯,火症之人參白虎湯、半夏瀉心湯、升陽散火湯。即如消劑中,亦有山楂、麥芽與參同用者。

枳實丸、消痞丸,俱皆御參於其中,亦此意也。

白話文:

【討論風邪轉變為勞疾的情況】

經典中提到:「巨陽」就是所有陽經中的主導,它的脈絡連結至風府。一般來說,風邪侵害人體時,太陽經是最先受到影響的。一旦邪氣進入太陽經,再深入體內,它會迅速變換各種形式,可能引發寒熱交錯,或是寒中、熱中,也可能導致半身不遂,或是影響五臟六腑,表現出多樣化的症狀,形成其他疾病,但不一定會轉變成風勞。那麼,什麼情況下會轉變為風勞呢?

經典指出:肺部和皮毛緊密相連。當皮毛首先受到邪氣侵害,邪氣就會順著這條路徑進入肺部,因此不會沿著其他經絡傳播,而是直接導致氣喘、咳嗽、寒熱交錯以及痰液堆積等類似虛勞的症狀。

風邪本質上屬於陽性邪氣,如果它從太陽經進入,理應同樣從太陽經的表層散出;若是由太陰皮毛進來,就該從皮毛的舊路徑排出。然而,一些缺乏經驗的醫生錯誤地使用滋陰、收斂肺氣、降火清痰、止咳退熱的寒涼藥物,阻礙了風邪正常排出的途徑,結果導致病情由輕轉重,出現痰血、腹瀉等症狀,最終很少有人不演變成虛損狀態。

【風勞有易治、難治、不需治療自愈,也有治療後仍不愈的情況】

經典說過:風邪是各種疾病的起點。只要保持身心的清靜,肌膚腠理就會緊閉,即使遇到強烈的風邪或劇毒,也無法造成危害。所謂的清淨,指的是遵循四季的自然規律,適當地養生調理,避免過度勞累,使生活作息有節制,生命力充沛,如此才能長保健康。風邪剛開始入侵時,會進入太陽經;若皮毛受損,則會影響太陰經。追根究柢,風邪的根源都離不開腎臟。腎臟是儲存精氣的地方。人若能保持清淨,腎臟就能吸取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將之收藏起來。

精氣生成氣力,當氣力旺盛時,肌膚腠理會緊密閉合,真正達到內在抵抗能力,邪氣便無法侵入。然而,如果生活作息不當、飲食不節制,外在勞損身體,內在消耗精氣,腎臟受到傷害,氣力隨之衰減,邪氣就會趁虛而入。然而,金(肺)和水(腎)兩個臟器之間,子母關係密切,而腎臟與膀胱又相互配合,形成表裡關係。因此,年輕壯年人羣,精氣旺盛,即使偶爾感受到風邪,也不需要使用散邪藥物,因為邪氣找不到立足之地,所以可以不經治療自行痊癒。

然而,對於精氣虛弱的人,體內能量無法自我振奮,即便使用表散藥物,也只能提昇一時,無法持久,正氣更加虛弱,邪氣反而進一步深入,最終無法完全排除,因此即使治療,也難以痊癒。相反地,如果精氣略顯不足,邪氣停留,外有表散藥物協助排除,內有精氣支撐,邪氣就不敢滯留,迅速被排出體外,因此治療後容易痊癒。然而,如果風邪尚未侵襲前,精氣已經受損,或是風邪侵襲後,邪氣乘虛而入,體內缺乏排除邪氣的能力,外在也沒有足夠力量提昇,因此治療起來十分困難。

然而,這種情況不僅限於風勞一種疾病,例如傷寒、瘧疾、痢疾、流行性瘟疫等病症,有些可以治療,有些則無法治療,有些難以治療,有些則容易痊癒,都是基於相同的道理。因此,當脈象和症狀相符,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往往是因為不瞭解患者元氣的盛衰狀況。古人制訂方劑時,在六氣範疇內,對於風邪,有小續命湯、侯氏黑散;對於寒邪,有參附湯、四逆加人參湯;對於暑邪,有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對於濕邪,有活人防己湯、中滿分消湯;對於燥邪,有炙甘草湯、麥門冬湯;對於火邪,有人參白虎湯、半夏瀉心湯、升陽散火湯。即使在消導藥物中,也有山楂、麥芽與人參合用的例子。

枳實丸、消痞丸中也都加入了人參,正是為了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