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首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首 (1)

1. 下集卷之首

2. 外損

3. 外損總旨

吳澄曰:元氣不足者,謂之虛;不能任勞者,謂之怯;由是而五臟內傷,謂之損;傳屍蠱疰謂之瘵。虛與怯非一因,損與瘵亦各別。故病有真有假,而用藥有補有散。世之專用滋陰降火者,非故欲殺人也,其所見者偏也。所見偏則其所謂虛,虛其所虛,非吾所謂虛也。其所謂損,損其所損,非吾所謂損也。

凡吾之所謂虛損者,合內外真假而言之也,不居之論也。世之所謂虛損者,去其外症而言之也,膠柱鼓瑟也。近日醫不師古,相習成風,流毒斯世。其治虛損之法,不主於滋則主於補,不主於補則主於滋,出於彼必入於此。前醫者倡之,後醫者和之,病者喜之,旁人附之。噫!其欲持內外真假之說,其孰從而聽之?老醫者曰:丹溪諸公,云云若此也。

新醫者亦曰:丹溪諸公,云云若此也。病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不察也,亦曰:各名家諸公,俱云云若此。不惟舉之於口,而又證之於書。雖有內外真假之說,其孰從而求之且甚矣?人之不智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滋補之是務。古之死於虛損者寡,今之死於虛損者多。

古之治虛損也得宜,今之治虛損也非法。病無一定,而概以補之;治非一法,而概以滋之,奈之何其病不危且殆也?且治之之法,其端亦甚多矣。陰虛者補陰,陽虛者補陽,有外邪焉而為之疏,有風邪焉而為之解,有寒邪焉而為之溫,有暑邪焉而為之清,有濕邪焉而為之利,有火邪焉而為之涼,濁痰積瘀為之消,勞傷積損為之理,脾胃薄弱也而兼補之,龍雷上泛也而兼導之,將欲傳經也而為之備,將欲變症也而為之防。今時之法,病者不死,滋降不止,食少泄瀉猶不關心,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蓋滋降之劑,久必傷脾。人之所賴以生者,脾胃也。脾胃虛衰,不能以升發藥餌也,不能以飲食生氣血也,不能溫皮膚、充腠理以御外邪也,何也?心者君主之官也,肺者相傅之臣也,脾者輸納之職也。飲食入胃,流溢精氣,上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生氣生血,貫五臟,充百骸,調六臟,皆脾胃為之也。今用滋降者曰:咳嗽可除也,喉癢可止也,蒸熱可退也,痰可逐也,瘀可消也,火可降也,虛可補也。求其脾胃之氣相生相養之道,則有清淨寂滅者矣。嗚呼!其幸而遇陽有餘陰不足者,則滋陰也,降火也,皆藥症相合也。

其不幸而遇脾薄胃弱者,則滋陰也,降火也,適足以益其病也。非予之專以滋陰為仇也。內傷者補之,外感者散之,其治雖不同,其理則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飲食,其事雖殊,其智則一也。今之醫者,一見咳嗽失血、吐痰潮熱等症,即曰曷不用滋陰降火之法。是亦責身之寒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

白話文:

吳澄表示:元氣不足的情況,被稱作虛;無法承受勞累的狀況,被稱作怯;由此導致的五臟受損,被稱作損;傳染性疾病的狀態,被稱作瘵。虛與怯並非由同一原因造成,損與瘵也有各自的不同。因此病症有真有假,治療方法有補有散。世人專門使用滋陰降火的療法,並非故意要傷害人命,只是他們的看法存在片面性。他們認為的虛,虛了本來就虛的部分,這並非我所說的虛。他們認為的損,損了本該損的地方,這也不是我所說的損。

我所說的虛損,是結合內外真假的情況來說的,這是一種全面的觀點。世人所說的虛損,只是去掉外在症狀來談論,這就如同把琴柱固定,再按照固定音調彈奏一樣,無法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近年來醫生不遵從古訓,形成一種風氣,對這個世界產生了不良影響。他們治療虛損的方法,不是主張滋養就是主張補充,不是主張補充就是主張滋養,出於一種方法必然會轉向另一種方法。前面的醫生提出這種想法,後面的醫生跟隨,病人喜歡這種方式,旁人也附和。唉!如果想堅持內外真假的理論,又有誰會聽取呢?老醫生說:丹溪諸公,就是這樣說的。

新醫生也說:丹溪諸公,就是這樣說的。病人習慣聽到這些言論,享受其中的誇大卻不加以審視,也說:各名家諸公,都這樣說。不僅口頭上講述,還在書籍中證明。即使有內外真假的理論,又有誰會尋求理解呢?人們缺乏智慧,不去探究問題的根源,不去詢問結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滋補。古時候死於虛損的人很少,現在死於虛損的人很多。

古時治療虛損的方法恰當,現在的治療方法卻違背原則。疾病並非固定不變,卻一律用補充來處理;治療方法並非單一,卻一律用滋養來處理,如此一來,病情怎麼可能不危險且陷入絕境呢?而且治療的方法,其起點也非常多。陰虛補陰,陽虛補陽,有外邪就進行疏導,有風邪就進行解表,有寒邪就進行溫暖,有暑邪就進行清涼,有濕邪就進行利尿,有火邪就進行冷卻,對於渾濁的痰液和積聚的瘀血進行消除,對於勞損和積累的損傷進行治理,對於脾胃功能減弱的同時進行補充,對於龍雷上泛的現象同時進行引導,對於可能傳播的疾病進行預防,對於可能變化的症狀進行防範。現在的療法,病人只要未死,滋補和降火就不會停止,即使食慾減少和腹瀉也不關心,唉!他們也未曾思考過。

滋補和降火的藥物,長期使用必然傷害脾胃。人之所以能夠生存,依靠的就是脾胃。脾胃虛弱衰敗,無法吸收藥物,無法通過飲食生成氣血,無法溫暖皮膚、充盈腠理以抵禦外邪,這是因為心臟是君主之官,肺臟是輔佐之臣,脾臟負責輸送和吸收。食物進入胃部,精華氣質流動,上歸脾臟,脾氣分散精華,上歸肺臟,調節水分通道,向下輸送到膀胱。

生成氣血,貫穿五臟,充滿全身,調節六腑,都是由脾胃完成的。現在使用滋補和降火的人說:咳嗽可以消除,喉嚨癢可以停止,蒸熱可以退去,痰可以排出,瘀血可以消散,火可以降低,虛弱可以補充。但尋求脾胃氣息相生相養的道理,卻只有清淨寂滅的結果。唉!如果幸運地遇到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的情況,那麼滋陰和降火,都符合藥物和症狀的匹配。

如果不幸遇到脾胃薄弱的情況,那麼滋陰和降火,正好會增加病情。我並非專門將滋陰視為敵人。對於內傷,應進行補充;對於外感,應進行疏散,雖然治療方法不同,但原理是一致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裘衣,口渴喝水,饑餓吃飯,事情雖然不同,但智慧是一樣的。現在的醫生,一旦看到咳嗽、失血、咳痰、潮熱等症狀,就會立即說:為什麼不使用滋陰降火的方法。這就像要求身體寒冷的人,為何不換上葛衣。

要求飢餓的人,為何不喝水。《靈樞經》說:所有疾病的開始,都是由風引起。又說:疾病的初期,是由風、寒、暑、濕引起的,它們是發病的起點。因此治療方法是,想要補充虛弱,必須先去除外邪;想要治療真實的病因,必須先找出假象;想要治療內部,必須先觀察外部;凡是使用疏導和疏散的,都是為了後續的補充做準備。現在的情況卻不是這樣,不分辨外部,不分辨內部,不分辨風,不分辨寒,不分辨暑,不分辨濕,不分辨燥,不分辨火,不分辨痰,不分辨積聚。這就是我寫作《不居集》的原因。

遇到內傷就治療內傷,遇到外感就治療外感,遇到需要滋補就滋補,遇到需要降火就降火,需要溫暖就溫暖,需要補充就補充,需要消除就消除,需要疏散就疏散。這種方法,是什麼方法?這是我治療虛弱、怯懦、癆瘵的方法,不敢將滋補和降火的方法,用於外損的治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