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七 (1)
上集卷之二十七 (1)
1. 飲食不甘例方
資生丸,治婦人男子,調中養胃,飢能使飽,飽能使飢。
人參,白朮(各三兩),茯苓,山藥,陳皮,麥芽,神麯,蓮肉(各二兩),苡仁,芡實,扁豆,山楂(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藿香(各一兩),白豆蔻(八錢),川連(四錢)
上十七味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二丸,米湯下。
羅東逸曰:是方以參、朮、苓、草、蓮、芡、山藥、扁豆、苡仁之甘平,以補脾元;陳皮、曲、麥、豆蔻、藿、桔之辛香,以調胃氣;其有濕熱,以黃連清之燥之。既無參苓白朮散之滯,又無香砂六君之燥,能補能運,臻於至和,名之資生,信不誣矣。
養胃進食丸,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面色萎黃,肌肉消瘦,怠惰嗜臥,或不思食。常服滋養脾胃,進飲食,消痰涎,闢風寒濕冷邪氣。
人參,茯苓,白朮,厚朴(姜炒,各二兩),神麯(二兩五錢),麥芽,橘紅(各五錢),甘草(一兩,炒),蒼朮(米泔水浸,去皮,五兩,炒)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大健脾丸,一名百穀丸。
人參,茯苓,陳皮(各二兩),枳實,青皮,半夏曲,山楂,白朮(各三兩),穀芽,白豆蔻(各五錢)
川黃連(一兩六錢,同吳萸五錢浸,炒),木香(五錢)
上為末,用長流水煮荷葉老米粥,搗丸綠豆大,每服百丸。
徐東皋曰:此方健脾養胃,滋穀氣,除濕熱,寬胸膈,去痞滿,強中益氣,百病不生。
張景岳曰:此方雖佳,但脾多畏寒,若非有火,當去黃連,加炮姜二兩為妙。
和中丸,治久病厭厭不能食,而大便或閉或溏,此皆胃虛所致。常服之和中理氣,消痰積,去積滯,厚腸胃,進飲食。
白朮(二兩五錢),厚朴(二兩),陳皮(一兩六錢),半夏(一兩),檳榔,枳實(各五錢),甘草(四錢),木香(二錢)
用生薑自然汁為丸,每服三十丸。
東垣和中丸,用四君、乾薑、木瓜、陳皮。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嘔吐泄瀉,或久瀉,或大病後調助脾胃。
人參,山藥,扁豆(去皮,薑汁炒),蓮肉(去心,各一斤半),白朮(二斤,米泔浸,炒),桔梗,砂仁,苡仁(炒),茯苓(去皮),甘草(各一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或加薑、棗,水煎服。
吳鶴皋曰: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於脾胃而後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故見羸弱矣。宜以脾胃為主,然脾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
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朮、茯苓、山藥、蓮肉、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於地道矣。
白話文:
[飲食不佳處方]
- 資生丸:適用於男女,有助調節中焦,養護胃部,使餓時能增進食慾,飽時能幫助消化。
成分包括:人參、白朮(各90克)、茯苓、山藥、陳皮、麥芽、神麯、蓮子肉(各60克)、薏苡仁、芡實、扁豆、山楂(各45克)、甘草、桔梗、藿香(各30克)、白豆蔻(24克)、黃連(12克)。
將以上十七種材料研磨成細粉,加入煉蜜製成彈珠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兩丸,佐以米湯吞服。
羅東逸表示:此方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蓮子、芡實、山藥、扁豆、薏苡仁等甘平之物補充脾臟;陳皮、神麯、麥芽、豆蔻、藿香、桔梗等辛香之物調理胃氣;對於濕熱,則用黃連清熱燥濕。此方既不像參苓白朮散易產生滯留,又不像香砂六君子湯過於燥熱,既能補又能促進運化,達到極致的和諧,命名為資生,確實恰如其分。
- 養胃進食丸:適用於脾胃虛弱,心腹部脹滿,臉色蒼黃,肌肉消瘦,倦怠嗜睡,或食慾不佳。長期服用有助滋養脾胃,增進飲食,消除痰涎,抵禦風寒濕冷的邪氣。
成分包括:人參、茯苓、白朮、厚朴(薑炒,各60克)、神麯(62.5克)、麥芽、橘紅(各15克)、甘草(30克,炒)、蒼朮(米泔水浸泡,去皮,150克,炒)。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用水調和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服用,佐以米湯吞服。
- 大健脾丸:又稱為百穀丸。
成分包括:人參、茯苓、陳皮(各60克)、枳實、青皮、半夏麯、山楂、白朮(各90克)、穀芽、白豆蔻(各15克)。
川黃連(48克,與吳茱萸15克一同浸泡,炒)、木香(15克)。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用長流水煮荷葉老米粥,搗碎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一百丸。
徐東皋指出:此方能強健脾胃,滋養穀氣,消除濕熱,舒暢胸膈,消除痞滿,增強中焦氣血,百病不侵。
張景嶽表示:此方雖然優秀,但脾胃多畏寒,若非因火氣,應去除黃連,加入炮製薑二兩更為理想。
- 和中丸:適用於長期病患對食物失去興趣,且大便可能便祕或稀軟,這都是胃虛所致。長期服用可調和中焦,理氣,消除痰積,去除積滯,強健腸胃,增進飲食。
成分包括:白朮(75克)、厚朴(60克)、陳皮(48克)、半夏(30克)、檳榔、枳實(各15克)、甘草(12克)、木香(6克)。
使用生薑汁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
東垣和中丸,使用四君子湯、乾薑、木瓜、陳皮。
- 參苓白朮散: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不佳,嘔吐或腹瀉,或長期腹瀉,或大病後調養脾胃。
成分包括:人參、山藥、扁豆(去皮,薑汁炒)、蓮子肉(去心,各750克)、白朮(1000克,米泔水浸泡,炒)、桔梗、砂仁、薏苡仁(炒)、茯苓(去皮)、甘草(各500克)。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6克,用米湯調和吞服,或加入薑、棗,用水煎煮服用。
吳鶴皋表示:脾胃是萬物之母,各種臟腑和身體部位,接受來自脾胃的能量才能強壯。如果脾胃衰弱,其他部位無法獲得足夠能量,因此會顯得虛弱。應該以脾胃為主,然而脾胃喜歡甘甜,討厭苦澀;喜歡香氣,討厭污穢;喜歡乾燥,討厭濕潤;喜歡順暢,討厭阻滯。
此方中,人參、扁豆、甘草是甘甜的;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薏苡仁是甘甜且微乾的;砂仁辛香且乾燥,能開胃醒脾;桔梗甘甜而略帶苦澀,甘甜使它性質溫和,所以是其他藥材的載體,苦澀使它喜愛下降,因此能讓天地之間的氣息得以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