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1)
上集卷之十六 (1)
1. 陰陽寒熱總論
張景岳曰:寒熱者,陰陽之化也。陰不足則陽乘之,其變為熱;陽不足則陰乘之,其變為寒。故陰勝則陽病,陰勝為寒也;陽勝則陰病,陽勝為熱也。熱極則生寒,熱之甚也;寒極則生熱,寒之甚也。陽虛則外寒,寒必傷陽也;陰虛則內熱,熱必傷陰也。陽盛則外熱,陽歸陽分也;陰盛則內寒,陰歸陰分也。
寒則傷形,形言表也;熱則傷氣,氣言里也。故火旺之時,陽有餘而熱病生;水旺之令,陽不足而寒病起。人事之病由於內,氣交之病由於外。欲識寒熱之表裡,當知寒熱之虛實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寒與熱,是陰和陽的轉化結果。當陰不足時,陽就會過剩,進而導致熱的產生;反之,當陽不足時,陰就會過剩,進而導致寒的產生。所以,陰過剩會讓陽受損,因為陰過剩就是寒;陽過剩會讓陰受損,因為陽過剩就是熱。熱到極點就會轉化為寒,這是熱過剩的表現;寒到極點就會轉化為熱,這是寒過剩的表現。陽虛弱時,身體表面會感到冷,因為寒一定會傷害陽;陰虛弱時,身體內部會感到熱,因為熱一定會傷害陰。陽旺盛時,身體表面會感到熱,這是因為陽屬於外部;陰旺盛時,身體內部會感到冷,這是因為陰屬於內部。
寒冷會傷害身體的表面,這裡的形指的是身體表面;熱會傷害身體的內部氣息,這裡的氣指的是身體內部。因此,在火氣旺盛的時期,陽過剩會導致熱病的產生;在水氣旺盛的季節,陽不足會導致寒病的產生。由內因導致的疾病,源自於人體自身的問題;由外因導致的疾病,源自於環境的影響。想要理解寒熱的外在和內在,就應該瞭解寒熱的虛弱和強壯。
2. 陰陽偏勝
病有寒熱者,由陰陽之有偏勝也。凡陽勝則熱,以陰之衰也;凡陰勝則寒,以陽之衰也。故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寒熱之病有不同,而陰陽之不可不察也。又若外來之寒熱,由風寒外感。內傷之寒熱,由臟氣內傷。此因寒熱之因有不同,而表裡之不可不察也。
雖曰陽症多熱,陰症多寒,然極熱者反有寒症,此又真假之不可不察也。雖曰外入之邪多有餘,內出之邪多不足,然陽盛生外熱,陽虛生外寒;陰盛生內寒,陰虛生內熱,此又虛實之不可不察也。諸如此者,有症可據,有脈可診,有因可問,以此參求其理,則可盡悉其要而自無難矣。
白話文:
疾病出現寒熱的情況,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衡所導致。當陽氣過剩時,身體會產生熱象,這是因為陰氣衰弱;同樣地,當陰氣過剩時,身體會產生寒象,這是因為陽氣衰弱。因此,當患者發燒卻怕冷,這是由於陽氣的反應;而當患者沒有發燒卻怕冷,這是由於陰氣的反應。這說明瞭寒熱病症各有特點,我們必須明確辨別陰陽的狀態。
然而,寒熱病症不僅僅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衡,也可能由外部環境影響,如風寒侵襲;或是體內臟器受損,如內臟功能受損。這顯示了導致寒熱的緣由各有不同,我們必須清楚辨識體表與體內的情況。
雖然通常來說,陽性病症多表現為熱象,陰性病症多表現為寒象,但也有極度熱象卻伴隨寒象的情況,這需要我們辨別真偽。
同樣地,雖然通常外部致病因素多是過剩,內部致病因素多是不足,但也有陽氣過剩引發外部熱象,陽氣不足引發外部寒象;陰氣過剩引發內部寒象,陰氣不足引發內部熱象,這也需要我們辨別虛實。
總結以上,只要根據症狀、脈象和病因進行診斷,理解這些道理,就能全面掌握病情的核心,治病自然就不那麼困難了。
3. 華元化論
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熱發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
頰赤多言而寒者,陽中之陰邪也。面青多言而熱者,陰中之陽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陰中之陰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診其脈候,滑實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滑實在下,則陰中之陽也。微弱在上,則陽中之陰也;微弱在下,則陰中之陰也。
滑實在中則中熱,微弱在中則中寒。寒因熱取,熱因寒攻,順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從之者生,逆之者死。《金匱大要論》曰: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逆從之道,亦在乎審明。
白話文:
人在身上感到忽冷忽熱,這是什麼病呢?這是由於體內的陰氣和陽氣失衡所致。當陽氣不足時,人會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發熱,反之,陰氣不足時,人則會先發熱再感到寒冷。如果上半身的氣血過旺,就會產生熱感;下半身的氣血過旺,就會產生寒感。皮膚感覺寒冷且乾燥,代表陽氣不足;皮膚感覺熱且乾燥,代表陰氣不足。皮膚感到寒冷且實際環境也是冷的,表示陰氣過旺;皮膚感到熱且實際環境也是熱的,表示陽氣過旺。若熱感從下身開始,這是屬於陰中的陽邪;若熱感從上身開始,這是屬於陽中的陽邪。若寒冷感從上身開始,這是屬於陽中的陰邪;若寒冷感從下身開始,這是屬於陰中的陰邪。
兩頰泛紅且說話很多但感覺寒冷,這是屬於陽中的陰邪。臉色蒼白且說話很多但感覺熱,這是屬於陰中的陽邪;臉色蒼白且說話很多但感覺寒冷,這是屬於陰中的陰邪。若病人完全無法說話,就非常危險了。若是陰中的陰邪,通常存活率很低,只有一成活機;若是陽中的陽邪,通常存活率很高,只有死亡率一成。陰性病症難以治療,陽性病症較易醫治。觀察脈搏的狀態,若在上半身摸到滑實的脈象,表示是陽中的陽邪;若在下半身摸到滑實的脈象,表示是陰中的陽邪。若在上半身摸到微弱的脈象,表示是陽中的陰邪;若在下半身摸到微弱的脈象,表示是陰中的陰邪。
若在腹部摸到滑實的脈象,表示腹部有熱;若在腹部摸到微弱的脈象,表示腹部有寒。治療寒症要用熱療法,治療熱症要用寒療法,這是順應自然、遵循陰陽平衡的原則。遵照這個原則治療,病人就能存活;違反這個原則治療,病人就會死亡。根據《金匱大要論》所述,夜晚出現寒感是正常的,夜晚出現熱感是反常的;白天出現熱感是正常的,白天出現寒感是反常的。判斷正常與反常的方法,在於詳細而明確地瞭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