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六 (5)
上集卷之十六 (5)
1. 外寒內熱
陰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
若手足厥冷,惡寒發熱,肢節痠疼,內則口渴飲水,舌上微苔者,宜和中解托湯。
仲景云: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活人》云:先與白虎加人參湯治熱,次與桂枝加麻黃湯以解其外。
白話文:
【外寒內熱】
這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導致外表看似畏寒,實則體內有熱象。
如果出現四肢冰冷,怕冷且發燒,關節痠痛,但身體內部卻感到口渴想喝水,舌頭上有淡淡的舌苔,這時應該服用和中解託湯來調理。
張仲景曾說:病人全身非常怕冷,卻又不想多穿衣服,這代表寒氣在皮膚表層,而熱氣則藏於骨髓深處。《活人書》中提到:首先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體內的熱象,再接著用桂枝加麻黃湯來解除外表的寒氣。
2. 外熱內寒
陽盛生外熱,陰盛生內寒。
若熱重寒輕者,宜柴芩和解湯。
仲景云: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活人》云:先與桂枝湯治寒,次與小柴胡治熱也。
白話文:
【外熱內寒】
當體內的陽氣過盛時,會導致身體表面產生熱感;而陰氣過盛則會使身體內部感到寒冷。
如果出現熱感較明顯,而寒感較輕微的情況,適合服用柴芩和解湯來調理。
張仲景曾說:病人全身感覺非常熱,卻反而想要穿更多衣服,這表示熱邪停留在皮膚層面,而寒邪則深藏於骨髓之中。《活人書》提到:應先用桂枝湯來治療體內的寒氣,之後再使用小柴胡湯來處理體表的熱感。
3. 上寒下熱
《脈經》云:熱病所謂陽附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陰氣下爭,還心腹滿者死。
《靈樞經》曰: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背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也。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所謂的熱病中'陽附陰'的情況,是指腰部以下到腳部有熱感,而腰部以上卻感覺寒冷。如果陰氣在下方鬱結,迴流影響到心臟和腹部,導致其脹滿,這就是死亡的徵兆。
《靈樞經》中有記載:對於上半身寒冷,下半身熱的情況,首先應針刺頸後的太陽穴,並且要長時間留針。針刺後再對頸部、肩膀和背部進行溫熨,直到熱感向下延伸,上下熱感融合為一才停止。這就是所謂的引導熱氣向上調節的方法。
4. 上熱下寒
《脈經》云:所謂陰附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陰氣上爭,還得汗者生。
《靈樞經》曰:上熱下寒,視其脈虛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至,此所謂引而下之也。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所謂的「陰附陽」,是指腰部以上的部位到頭部會感到熱,而腰部以下則感到寒冷。如果這時陰氣上衝,但能再出汗的話,代表身體還有康復的可能性。
《靈樞經》記載:當出現上熱下寒的情況,應觀察脈象,若發現有虛弱且陷於經絡中的現象,應進行相應的治療。待氣血下行,這種治療方式即為所謂的「引氣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