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一 (1)

1. 泄瀉例方

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泄瀉,久患咳嗽,面浮氣逆,腹滿等症。

人參,白朮(炒),茯苓,炙甘草,陳皮(各一錢)

乾薑附子湯,治自利嘔吐,煩躁,手足冷,鼻尖冷,身體重痛,舌上生苔。

大附子(一枚,制,分四服)

上每服加炮姜二錢同煎,溫服。熱甚者冷服。

椒附丸,治小腸虛冷,小腹痛,小便頻而清白。

椒紅(炒),附子(炮),龍骨,桑螵蛸,山萸肉,鹿茸(酒黃,焙,各等份)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用六十丸,空心鹽湯下。

人參固本丸,治脾虛煩熱,金水不足,及肺虛煩熱,作渴作嗽,或小便短少赤色,澀滯如淋,大便燥結。此陰虛有火之聖藥也。

人參,天冬,麥冬,生地,熟地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酒或鹽湯下。中寒之人不可服。

附子理中湯,治中氣虛寒,腹痛泄瀉。

人參,白朮,炮姜,炙甘草(各三錢),製附子(三錢)

四神丸(薛氏),治脾腎瀉,清晨瀉。

補骨脂(炒,四兩),肉豆蔻(煨),五味子(各二兩),吳茱萸(湯浸,一兩)

上為末,用大棗百枚,同姜八兩煮爛取肉,搗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程郊倩曰:命門無火,不能為中宮腐熟水穀,藏寒在腎,誰復司其閉藏?故水氣才萌,不疏泄而亦疏泄,雖是木邪乾土,實腎之脾胃虛也。此際補脾不如補腎。補骨脂有溫中暖下之能,五味子有酸收固澀之性,吳茱萸散邪補土,肉豆蔻澀滑益脾。暖腎而使氣蒸,破滯而使氣壯,補腎仍是補脾矣。

五味子散,治腎泄在清晨,及五更作瀉,飲食不進,不時去後。

五味子(炒,二兩),吳茱萸(炒,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為丸尤妙。

五味子丸,治下元虛寒,火不生土,以致命門不暖,關門不閉,名曰腎泄。亦治脾腎泄。

人參,白朮(炒),五味子(炒),破故紙(炒,各三兩),山藥(炒),茯苓(各一兩五錢),吳茱萸(湯泡,炒),川巴戟(去心,炒),肉果(麵煨),龍骨(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食前白湯下。

香砂枳朮丸,破滯氣,開胃進食。

木香,砂仁(各五錢),枳實(麩炒),白朮(米泔浸,炒,二兩)

胃關煎,治脾腎虛寒作瀉,或甚至久泄,腹痛不止,冷痢等症。

熟地(三五錢),山藥(炒),扁豆(炒,各二錢),炙甘草(一二錢),炮姜(二三錢),吳茱萸(制,五七分),白朮(炒,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甚者,加肉果一二錢。

胃苓湯,治脾濕太過,泄瀉不止。

陳皮,白朮,甘草,蒼朮,厚朴,茯苓,澤瀉,豬苓,肉桂(各等份)

白話文:

[泄瀉治療案例]

  • 五味異功散: 適用於脾胃虛弱與寒冷,導致食慾減退,嘔吐和拉肚子,長期咳嗽,臉部浮腫,呼吸困難,腹部脹滿等症狀。成分包括人參、炒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每種各一錢。

  • 乾薑附子湯: 對付自身利益嘔吐,煩躁,四肢冰冷,鼻尖冷,全身疼痛,舌頭長苔的情況。大附子一顆,經過處理後分成四次服用。每次加兩錢炮薑一起煎,溫熱服用。如果體內熱度過高則可冷服。

  • 椒附丸: 小腸虛冷,小腹痛,小便頻繁且清澈。成分包括炒椒紅、炮附子、龍骨、桑螵蛸、山萸肉、酒黃鹿茸,各等份量。磨成粉末,加入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60粒,空腹時以鹽水吞下。

  • 人參固本丸: 脾虛煩熱,金水不足,肺虛煩熱,口渴咳嗽,小便短少赤色,排尿困難,大便乾燥結石。這是陰虛火旺的良藥。成分包括人參、天冬、麥冬、生地、熟地。蜂蜜搓成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50到60粒,溫酒或鹽湯送服。對寒性體質的人不宜服用。

  • 附子理中湯: 中氣虛寒,腹痛泄瀉。成分有人參、白朮、炮薑、炙甘草,製附子,每種各三錢。

  • 四神丸: 治療脾腎瀉,清晨拉肚子。成分包括補骨脂(炒,四兩)、肉豆蔻、五味子(各二兩)、吳茱萸(湯浸,一兩)。所有成分磨成粉末,與煮爛的大棗和薑混合,搗成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70到80粒,空腹,淡鹽湯送下。

  • 五味子散: 清晨腎虛引起的拉肚子,食物不進,不時想上廁所。成分有炒五味子(二兩)、炒吳茱萸(一錢)。所有成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白開水調和服用。製成丸子更佳。

  • 五味子丸: 下半身虛寒,火氣不足,導致命門不暖,關門不閉,稱為腎虛。也適用於脾腎瀉。成分有人參、炒白朮、炒五味子、炒破故紙(各三兩)、炒山藥、茯苓(各一兩五錢)、炒吳茱萸、炒川巴戟(去心)、肉果(麵煨)、龍骨(各一兩)。所有成分磨成粉末,加入酒糊做成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餘粒,飯前白湯送服。

  • 香砂枳朮丸: 打破滯氣,開胃進食。成分有木香、砂仁(各五錢)、炒枳實、炒白朮(米泔浸,炒,二兩)。

  • 胃關煎: 治療脾腎虛寒導致的拉肚子,甚至長期拉肚子,腹痛不止,冷痢等症狀。成分有熟地(三五錢)、炒山藥、炒扁豆(各二錢)、炙甘草(一二錢)、炮薑(二三錢)、制吳茱萸(五七分)、炒白朮(二三錢)。用水煎至剩七分,飯後溫熱服用。嚴重者,可以加一二錢肉果。

  • 胃苓湯: 治療脾濕過重,拉肚子不停。成分有陳皮、白朮、甘草、蒼朮、厚朴、茯苓、澤瀉、豬苓、肉桂(各等份)。薑五片,棗三枚,煎煮服用。

  • 一炁丹: 脾腎虛,不定時容易拉肚子,腹痛,陽痿,怕冷等症狀。成分有人參、製附子(各等份)。煉白蜜搓成綠豆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分,滾水送下。

  • 九炁丹: 脾腎虛寒。成分有熟地(八兩)、製附子(四兩)、麵煨肉豆蔻(二兩)、炮薑、吳茱萸、酒炒補骨脂、炒蓽茇、炒五味子(各二兩)、粉甘草(一兩)。煉蜜搓成丸子,或山藥糊搓成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六七十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