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二 (10)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二 (10)

1. 虛勞論三綱五常治法

小劑理中湯和之,七日不止者,難治。風熱認用辛溫者,麻黃升麻湯、萎蕤湯、消風散,隨輕重而施。以上等法,皆是因風寒久伏,故與兼客邪者同治。惟汗下太過者,當助正氣,如十全大補湯、大建中、人參養營酌用。倘邪乘虛入,而見表證,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柴胡桂枝湯,諒寒熱施治可也。

虛勞致病之因,不過陰陽氣血而已。故凡治療,必察陰陽。如骨蒸勞熱之晡發夜盛,善渴易飢者,陰虛也。晝日煩熱,至夜稍安者,陽虛也。咳嗽咽乾,咳甚略有兼痰者,陰虛也。咳嗽清痰,嗽甚則嘔水者,陽虛也,吐血絲,紫赤膿厚光澤,或有結塊星縷者,陰虛也。血色晦淡無光,吐久不凝,或雖瘀結多帶痰水者,陽虛也。

泄瀉臭穢,身熱煩渴,或兼膿血者,陰虛也。瀉下純清水,或白沫者,陽虛也。失精夢寐不寧,二便引急,陰虛。陰頭寒,而精出不知,或溺後常有滑精者,陽虛也。經閉發熱,咳嗽,五心煩熱者,陰虛也。少腹引痛,而背微惡寒者,陰氣有餘,循經不乘陽位,必有乾血。若經雖不行,但少食倦怠,腰腹不痛者,陽虛也。

陽虛則氣衰不能生血,經雖不通,必無結血。此病機之最要者也,勿以其繁而忽之。大都陰虛則熱,陽虛則寒,陰陽俱虛則寒熱之症錯雜而見,又當審其偏勝而為處方。設不知此,日以不寒不熱之劑投之,則偏者愈偏,勝者愈勝,永無均適之期矣。故智者臨病,務在調其所偏,察其所變。

診察之際,其脈忽然鼓大,證異平時,便當推原飲食起居,以辨有無客邪之應。又有忽然惡寒發熱,脈無常候,乃陰陽倚伏,亢極反害。大虛之證,豈可認風寒而與開泄,不旋踵於告變矣。歷觀此症,但陽虛可服參、耆者,十全五六;陰虛不服參、耆者,十難救一。若年在三十向外者,其人質干已固,尚可斡旋。

如在二十上下,非特筋骨柔脆,抑且性情難制,雖極力圖治,終難見效也。

白話文:

虛勞論三綱五常治法

治療虛勞,輕症可用小劑量的理中湯,若服用七天不見效,則難治癒。若因風熱引起,可根據病情輕重,選用辛溫藥物,例如麻黃升麻湯、萎蕤湯、消風散等。上述方法都適用於風寒久伏,並兼有外邪的情況。但若因汗出過多導致正氣虛弱,則需服用補益藥物,如十全大補湯、大建中湯、人參養榮湯等,酌情使用。如果外邪乘虛而入,出現表證,則可選用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柴胡桂枝湯等,根據寒熱症狀施治。

虛勞的病因,不外乎陰陽氣血失調。因此治療時,必須仔細辨別陰陽虛實。例如,骨蒸勞熱,午後發作,夜間加重,口渴易飢,這是陰虛;白天煩熱,晚上較輕,這是陽虛;咳嗽咽乾,咳嗽厲害時略帶痰,是陰虛;咳嗽帶清痰,咳嗽厲害時會嘔吐清水,是陽虛;吐血,血色紫紅,濃稠光亮,或有血塊絲線狀物,是陰虛;吐血,血色暗淡無光,久吐不凝,或血塊中帶有痰水,是陽虛;

大便稀溏,臭穢,發熱口渴,伴有膿血,是陰虛;大便稀溏,僅為清水或白沫狀,是陽虛;遺精,睡眠不安,大小便頻急,是陰虛;陰部寒冷,精液不自覺流出,或排尿後常有滑精,是陽虛;月經閉止,發熱,咳嗽,五心煩熱,是陰虛;小腹疼痛,背部微覺惡寒,是陰氣過盛,氣血運行失常,導致瘀血停滯;月經雖不來,但食慾不振,倦怠乏力,腰腹不痛,是陽虛。

陽虛則氣虛不能生血,即使月經不通,也不會形成瘀血。這是辨病機的关键,不可因為症狀繁多而忽略。總而言之,陰虛則熱,陽虛則寒,陰陽俱虛則寒熱錯雜,需仔細辨別其偏盛的一方再處方用藥。如果不能分辨陰陽虛實,而使用不寒不熱的藥物,則會使病情更加偏頗,永遠無法恢復平衡。因此,聰明的醫生治療疾病,務必調整偏盛之症,觀察病情變化。

診脈時,如果脈搏突然變大,與之前的症狀不同,就要追溯患者的飲食起居,以判斷是否有外邪入侵。如果突然惡寒發熱,脈象無規律,這是陰陽失衡,盛極而衰的表現。大虛之證,不可用發汗或瀉下之法,否則病情會迅速惡化。從臨床經驗來看,陽虛者服用人參、黃耆等藥物,十個病人中能治癒五到六個;陰虛者不服人參、黃耆,十個病人中能治癒的少於一個。如果患者年過三十,身體素質較好,尚可治療。

但如果患者二十歲上下,不僅筋骨柔弱,而且性情難以控制,即使竭盡全力治療,也很難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