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一 (1)

1. 下集卷之三

2. 風寒

3. 經旨

經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

邪之所入,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澄按:《內經》之旨,因本元虛而傷於寒者有之,未有因感寒而變虛損者,然百病皆足以致虛損。今時之人,勞倦七情,色欲過度,一旦感冒虛風賊邪,其重者則為傷寒,輕者鬱閉於經絡,不能發越。見其惡寒,疑為陽虛;見其發熱,疑為骨蒸;見其寒滯肺氣而咳嗽,則疑為火灼肺金;見其邪壅經絡而失血,則疑為火炎上元,此皆似虛損之症也。或見不明而用滋補,或屢散不休,耗損真元,氣血日虧,竟有變為外損者。

白話文:

經典中提到:風、雨、寒、熱等外在因素無法單獨致病,除非人體正氣虛弱,邪氣才會趁虛而入。

人體的血液和氣是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的,如果受到寒氣影響,血液運行就會受阻,溫暖的情況下,這些問題才能被消除。

為什麼同樣生病,有的人很快康復,有的卻很難好轉呢?少俞解釋道:同樣受到傷害,身體較熱的人容易康復,而身體較冷的人康復就比較困難。

身體受寒,真正的氣力就會流失,氣力流失後身體就變得虛弱,這種虛弱讓寒氣更容易侵襲皮膚。

邪氣之所以能進入人體,一定是因為人體某處氣力虛弱。陰氣虛弱的地方,陽氣必定會聚集。

根據《內經》的觀點,人體因為本源氣力虛弱而受到寒氣影響的情況是存在的,但並非因感受寒氣而變成氣力虛弱。然而,各種疾病都可能導致氣力虛弱。當代人因勞累、情緒波動、過度縱慾等原因,一旦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嚴重的會成為傷寒,較輕的則會使經絡鬱閉,無法正常排汗。當看到患者怕冷,會懷疑是陽氣虛弱;看到發燒,會懷疑是體內有熱;看到因寒氣滯留在肺部引起咳嗽,會懷疑是肺部受到火氣的燒灼;看到邪氣堵塞經絡導致出血,會懷疑是火氣上衝。這些都是類似氣力虛弱的症狀。有些人不明白而盲目進補,或者反覆散熱不停,消耗了真正的氣力,氣血日益虧損,最終可能真的變成氣力虛弱。

4. 脈法

《傷寒論》曰:脈有陰陽,何謂也?曰:凡脈浮、大、數、動、滑,皆陽也;沉、微、澀、弦、弱,皆陰也。

陽脈浮,陰脈弱者,為血虛。脈微弱,惡寒者,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

景岳曰:傷寒之邪,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或入陰經精分,則少陰為先。其脈以浮緊而有力無力,可知表裡之虛實;沉緊而有力無力,可知里之虛實;中而有力無力,可知陰陽之吉凶。診之之法,當問症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先病為本,後病為標。能參合脈症,而知緩急先後者,乃為上工。

白話文:

【脈法】

《傷寒論》提到:脈象有陰有陽,這是什麼意思呢?解釋如下:凡是脈象呈現浮、大、數、動、滑等特徵,都屬於陽脈;若是脈象顯現沉、微、澀、弦、弱等特性,都歸類於陰脈。

如果出現陽脈浮現而陰脈弱小的情況,這表示有血虛的問題。若是脈象微弱且患者畏寒,則顯示陰陽兩虛,這種情況下,不應再使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治療方式。

景嶽指出:傷寒這種疾病,並無固定表現,有可能入侵陽經的氣分,首先影響的是太陽經;或者侵入陰經的精分,最先影響的就是少陰經。從脈象的浮緊與沉緊,以及其有力或無力,可以判斷出表裡的虛實狀況;而中間脈象的有力無力,則能推測出陰陽的吉凶。診斷的方法,應當詢問病情以瞭解病人的外在表現,再通過脈象來探查其內在狀態。先發病的狀況是根本,後續出現的症狀則為標誌。若能結合脈象和病症,判斷出治療的輕重緩急,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高明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