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七 (4)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二十七 (4)

1. 遠色

脂干燈盡,汲頻水竭,物理固然,匪云妄說。皓齒娥眉,是吾勾牒,伐性斧斤,永宜簡節。

白話文:

「就像燈油燒乾、井水抽盡一樣,任何事物都有其極限,這並非胡言亂語。美麗動人的女子,雖然吸引我,但對我來說就像是砍伐生命的斧頭,永遠應該適度節制。」 這段文字主要在表達對美麗女子的誘惑應保持節制,以免過度沉溺而傷害自身健康。

2. 貴達

靜坐觀空,皆為幻景。死生大事,蝶夢泡影。達者視之,千古一瞬。何與天真,日用凜凜。

白話文:

靜下心來沉思,所見的虛無都只是種種幻象。生死這等大事,也只像是蝴蝶夢或是短暫的泡沫與光影。對於那些通達事理的人來說,千年的時間不過只是一剎那。何不順應自然的純真本性,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滿敬畏與慎重。

3. 調息

身中坎離,即在土釜。不拘天邊,別尋子午。取彼鉛龍,益我汞虎。練氣歸神,還吾真府。

白話文:

【調整呼吸】

身體內的陰陽二氣,就像在鍋爐中烹煉一般,進行著化學反應。我們不需要去拘泥於特定的時間或環境,不必刻意地去追求什麼特殊時刻來修煉。

我們要吸取外在的精華(比喻為鉛龍),來滋養內在的精神(比喻為汞虎)。透過鍛鍊和調整呼吸,讓氣息回歸到精神層面,最終讓我們的靈魂回到最純粹、真實的自我之境。

4. 除煩

無明為障,莫大煩惱。種種多礙,自性明瞭。肝木上炎,如焚如燎。矧此沉疴,識之宜早。

白話文:

【排除煩惱】

不明事理成了阻礙,沒有什麼比這更大的煩惱了。各種各樣的障礙,其實我們本性中都清楚明白。當肝氣上升過旺,就像火在燃燒一樣熾烈。更何況是這種長期的疾病,應該要早早認識到它的嚴重性。

5. 節食

五經環列,土位中都。病從口入,昔有良謨。過飽脾怯,食多胃浮。不節則嗟,是則淮辜。

白話文:

【節食】

五行經絡環繞身體,脾胃居於中間位置。疾病往往是由飲食不慎而來,古人已有很好的教導。吃得過飽會使脾功能減弱,攝食過多則會讓胃氣上逆。若不懂得節制飲食,那麼生病就是自己該負的責任了。

6. 酌飲

曲臺糟丘,濫腸狂藥。無量不亂,至人斯樂。溺則精撓,湎則神索。知止弗殆,是在自酌。

白話文:

[適量飲酒]

在酒池肉林,過度飲酒會使腸胃受損,狂飲烈酒更是傷身。然而,對於那些懂得節制的人來說,酒並非洪水猛獸,他們能享受其中的樂趣。若沉溺於酒精,則精神會受到幹擾,過度酗酒更會使人神智迷離。知道何時該停止,纔不會有危險,這一切都取決於個人自我控制的能力。

7. 慎勞

乾靜則專,坤靜故翕。人身二氣,惟休乃逸。如彼勞薪,燃之猶急。筋骨日瘁,安有餘息。

白話文:

[慎重對待勞動]

當陽氣平靜時就能專注,陰氣平靜時就能收斂。人體內的陰陽二氣,只有在休息的時候才能得到真正的放鬆。就像那些已經枯竭的柴火,即使再點燃也會很快燒盡。如果我們的筋骨每天都在勞累中度過,怎麼可能還有剩餘的精力去休息呢。

當我們的心靈平靜,我們就能專心於一件事;當身體平靜,我們就能夠收斂精力。在人體內的陰陽二氣,唯有在休息的時候才能真正得到恢復。這就好像那些已經幹枯的木頭,就算再點燃,也會迅速燒完。同樣地,如果我們的身體每天都處於疲憊狀態,怎麼可能會有多餘的精力去休息呢?

8. 懲忿

怒氣屬肝,過並傷肺。衝冠裂眥,忽發難制。炎炎隆隆,肆口狂吠。克之弗力,胡以息氣。

白話文:

[懲戒怒氣] 生氣的情緒與肝臟相關,若過度則會對肺部造成傷害。當怒氣沖上頭頂,眼眶欲裂時,這種突然爆發的怒氣很難控制。就像火燒般的熾熱,隆隆作響,張口就是一陣狂罵。想要抑制卻無力做到,那該如何平息這股怒氣呢?

9. 守口

古人有訓,守口如瓶。匪第蓄德,亦以尊生。多言耗氣,漫語搖心。淵然靜默,抱寂凝真。

白話文:

古人曾有教導,要守口如瓶,這不僅是積累品德,也是尊重生命的一種表現。說話太多會消耗元氣,隨意聊天則容易擾亂心智。應該像深潭般保持靜默,懷抱著寂寞,凝聚內在真實的自我。

古人曾教導我們,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像瓶子一樣封緊。這不僅是在累積個人的道德修養,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因為講太多話會耗損我們的精力,漫無目的地聊天也會使我們的心智混亂。相反的,我們應該保持平靜和沉默,就像深邃的水潭一樣,即使表面看似孤寂,但實際上是在凝聚和強化我們內心真實的力量。

10. 防感

邪氣乘虛,風寒襲逆,榮衛稍疏,感輒易入。譬猶勁敵,有間則變。慎之慎之,宜固吾鏑。

白話文:

當身體處於虛弱狀態時,外在的邪氣如風寒就容易侵襲,人體的防禦機能稍微鬆懈,病毒細菌就會輕易進入身體造成感染。這就像強大的敵人,一旦找到空隙就會發動攻擊。所以我們必須要特別小心,應當強化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好比加固自己的防線一樣。

11. 去疑

弓影非蛇,蕉夢豈鹿。境因疑生,致此成郁。忽二忽三,茫無定局。渙然冰消,乃慊幽獨。

白話文:

【解除疑惑】

弓的影子並非蛇,芭蕉下的夢也不會是鹿。環境之所以讓人產生疑慮,導致心情鬱悶,全因心中的疑惑而起。一會兒這樣想,一會兒那樣猜,毫無定見。當所有的疑惑都像冰一樣融化消失,才真正體驗到內心深處的寧靜與獨處的恬適。

這段文字用比喻的方式來表達人的心境,弓的影子和芭蕉下的夢分別象徵著虛幻的恐懼和無謂的幻想,最終唯有消除心中的疑惑,才能找到內心真正的平靜。

12. 破拘

神圓則融,脈膠則括。抱此沉憂,天機宜活。瀟然散步,灑然獨樂。解攣釋拘,生意灼灼。

白話文:

如果精神飽滿就能適應各種情況,血脈暢通就能應對各種束縛。懷抱着深重的憂慮,更應該讓心機靈活變通。悠然自得地散步,灑脫自在地獨享快樂。解開精神上的緊繃,釋放內心的束縛,生命力就會旺盛明亮。

這句古代中醫文字的大意是:當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良好,就能夠適應各種環境;而當血液循環順暢,就能抵擋外來的壓力或束縛。即便內心有著沉重的煩惱,也應該讓自己的思維保持靈活。自由自在地散步,愜意地享受獨處的快樂。放鬆緊繃的情緒,放下心中的束縛,這樣一來,生命的活力就會更加旺盛。

13. 寡交

伐木丁丁,友生是求。值此煩疴,艱厥應酬。靜處一室,可以優遊。何用往還,頻如馬牛。

白話文:

【少社交】

砍柴聲響叮咚,原是為了尋找朋友。但如今身患疾病,應對人情往來實在困難。獨自待在房間裡,日子過得悠閒自在。何必頻繁地往來交際,像馬和牛一樣忙碌不已。

這段文字大意是在建議,在身體不適的時候,不妨減少社交活動,享受一個人的安靜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