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七 (3)
上集卷之二十七 (3)
1. 食後反飽
人有能食難化,而食後反飽才是,乃脾氣虛弱,不能腐化水穀也。若服清胃、平胃等劑,或加熱渴嘔吐,或腹脹泄瀉等症者,乃是脾胃復傷,急用六君加白芍、木香、炮姜補之。亦有脾氣鬱結者,當解鬱健脾。若用清涼降火,以致中氣虛痞而不食,或食入而反出,又以為膈噎,用行氣化痰者,必不救也。
白話文:
有人雖然能夠吃很多,但食物難以消化,吃完後反而感到很脹,這是由於脾氣虛弱,無法正常地分解消化食物。如果服用像是清胃、平胃這類藥物,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症狀,如熱渴、嘔吐、腹部脹痛或是腹瀉等,這代表脾胃進一步受損。此時應緊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白芍、木香、炮製過的薑來補養。
另外,也有人是因為脾氣鬱結,這種情況下,應該要舒緩鬱結並強健脾胃。如果錯誤地使用清涼藥物降火,會導致中氣虛弱,造成不思飲食,甚至吃下去的食物又吐出來,被誤診為食道疾病。如果再用行氣和化痰的藥物,病情必然無法好轉,無法救治。
2. 飲食不甘論
吳澄曰:脾胃為後天之根本,飲食為萬化之源頭。蓋人之所賴以生者,脾胃氣;虛損之賴以可治者,亦脾胃也。脾胃旺則飲食自甘,脾胃虧則飲食無味。故凡察病者,必先察脾胃強弱;治病者,必先顧脾胃勇怯。脾胃無損,諸可無慮。若見飲食不甘,此必脾胃漸敗,此將不食之機,豈但不甘而已哉。
吳又曰:飲食不甘,多因脾胃有虧,有藥誤傷,有生冷傷,有停滯傷,有惱怒傷,有火內格,有津液不足。藥誤傷者,脾胃喜溫而惡涼,喜燥而惡濕。虛損之人,陰虛多熱,喜服滋陰降火之劑,病未降而脾胃先受其傷也。生冷傷者,素稟陰虧,內多虛熱,喜食生冷瓜果,致傷胃氣,此虛損之通弊,人多不察也。
有停滯傷者,虛損之人,脾陰不足,胃陽又虧,多食肥濃凝滯之物,以為補益,孰知停駐難消,飲食漸減,而傷食惡食也。有怒氣傷肝,木旺乘土,脾胃受傷,致飲食不甘,此因善怒所致。一中氣薄弱,腎水不足,虛火上泛,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為虛火。若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為無火也。
一胃中元氣盛,津液足,則能食不傷,過時而不飢。無別故而飲食不甘者,乃胃弱津液少也。況今時之人,所願不遂,稟氣益薄,先天不足,日從事於勞役名利之場,甚至蹈水赴火,而不自知;耽於菸酒色欲之樂,甚至離魂喪魄,而不自惜,廢寢忘食,靡有虛日,遂致脾氣日傷,元氣日削,絕谷而斃,終莫之救,悲哉!
白話文:
吳澄說:脾胃是人出生後生存的根本,飲食則是萬物生長能量的來源。人之所以能生存,依賴的是脾胃之氣;虛弱損耗的身體能得以治療,也是靠著脾胃功能的恢復。脾胃功能旺盛,自然飲食會覺得香甜;若是脾胃功能衰退,飲食就會變得沒有味道。因此,醫生在診斷疾病時,一定要先判斷脾胃的強弱;在治療疾病時,也必須先考慮脾胃的健康狀況。只要脾胃沒有受到損傷,大多數的情況就不用太過擔心。如果出現了對飲食失去興趣的症狀,這一定是脾胃功能正在逐漸衰弱的徵兆,這可能是即將無法進食的前兆,不只是飲食沒有味道那麼簡單。
吳澄進一步解釋:對飲食失去興趣,多半因為脾胃功能的衰退,可能是藥物誤用導致的傷害,或是食用生冷食物造成損傷,也可能因為食物停滯不消化造成傷害,或是情緒煩躁影響脾胃,或是體內火氣旺盛,或是體內津液不足。藥物誤用導致的傷害,指的是脾胃偏好溫暖、不喜歡寒冷,偏好乾燥、不喜歡濕潤。對於虛弱的人來說,他們可能陰虛而多熱,喜歡服用滋養陰虛、降低火氣的藥物,然而,在疾病尚未被控制之前,脾胃卻先受到了藥物的傷害。生冷食物造成的傷害,是因為體質本來就有陰虛,體內虛熱多,喜歡食用生冷的瓜果,這樣會傷害到胃氣,這是虛弱人士常見的問題,但是大多數人並不會注意到。
食物停滯不消化造成的傷害,對於虛弱的人來說,他們的脾臟陰分不足,胃部的陽氣也虧欠,他們大量食用肥厚、不易消化的食物,認為這樣可以補充體力,然而,這些食物在體內停留難以消化,反而讓飲食的量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厭食的情況。情緒煩躁影響脾胃,肝氣過旺影響脾胃,也會造成對飲食失去興趣,這是由於經常發怒所導致。另一種情況是,中氣薄弱,腎臟的水份不足,虛火上昇,導致嘔吐,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這就是所謂的虛火。如果嘔吐後食物又吐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無火。
胃部的原氣充足,津液豐富,就能正常進食而不會受傷,即使過了用餐時間也不會感到餓。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卻對飲食失去興趣,這就是因為胃部功能衰弱,津液不足。當今社會,人們的願望常常不能實現,體質越來越差,先天條件不足,每天忙於勞動和名利的追求,甚至置自己於危險之中而不自知;沉迷於煙酒、色慾的享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每天熬夜忘食,這樣的日子一天接著一天,最終導致脾氣越來越衰弱,原氣越來越削減,不吃東西最後死亡,再也無法挽回,真是令人悲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