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 (3)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十 (3)

1. 理脾陰總論

(自制得效九方)

吳澄曰:虛勞日久,諸藥不效,而所賴以無恐者,胃氣也。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主,胃氣旺則五臟受蔭,水精四布,機運流通,飲食漸增,津液漸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古人多以參、苓、朮、草培補中宮,而虛勞脾薄胃弱,力不能勝,即平淡如四君子,皆不能用,舍此別無良法也。

然立法貴於無過之地,寧但脾家不用參、耆,即肺腎兩家亦有難用二冬、二地者,所以新定補脾陰一法也。不然,甘溫補土又不可恃,更將何所恃哉?惟選忠厚和平之品,補土生金,燥潤合宜,兩不相礙也。蓋解托、補托二法,寓疏散於補托之中,藉補托於疏散之內。理脾陰一法,扶脾即所以保肺,保肺即所以扶脾。

此皆自制經驗之良方,以補前人未盡之餘蘊也。

—中氣虛弱,咳嗽吐痰,食少泄瀉者,中和理陰湯。脾虛不任參、耆,痰嗽失血,泄瀉者,宜理脾陰正方。遺精、盜汗自汗,血不歸經,怔忡驚悸者,宜資成湯。清陽不升,氣虛下陷,而力不勝升、柴者,宜升補中和湯。血虛有火,肝木侮土者,宜暢郁湯。脾虛不統血,而難用四物者,宜理脾益營湯。

陰分不足,虛火上泛,食少泄瀉者,宜培土養陰湯。痰嗽喘急者,宜生脈保金湯。

白話文:

【對於調理脾臟陰虛的總論】

吳澄說:長期虛弱疲勞,服用各種藥物都未見成效,然而唯一能依賴而不感到恐慌的,就是胃氣。因為人體健康主要由胃氣主宰,胃氣旺盛,五臟才能獲得滋養,水分精華能夠均勻分佈全身,機體運轉順暢,飲食逐漸增加,津液逐漸充沛,最終達到充盈血液、生成精氣,恢復陰虛的狀態。古人常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等藥材來滋補脾胃,但對於脾虛胃弱的虛勞患者,這些藥材的力量可能無法承受,即使像四君子湯這種性質平和的藥方,他們也可能無法使用,除了這個情況,似乎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

然而,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我們應避免犯錯,不僅脾臟不能輕易使用人參、黃耆,肺臟和腎臟也有時候不能使用麥冬、熟地黃,這就是我重新制定補脾陰療法的原因。否則,如果溫補的療法也不可靠,那我們該如何是好呢?我們只能選擇性質忠厚、性味平和的藥材,既能補脾胃,又能滋潤肺部,使乾燥和滋潤達到平衡,兩者互不影響。解表託毒、補中託毒兩種療法,都在補中託毒中融入了疏散的原理,同時在疏散中借用了補中的力量。調理脾臟陰虛的方法,保護脾臟即是保護肺臟,保護肺臟即是保護脾臟。

這些都是我根據自身經驗自製的有效療法,旨在補充前人尚未完全發掘的醫學知識。

—對於中氣虛弱,經常咳嗽吐痰,飲食減少並有腹瀉的人,適合使用中和理陰湯。對於脾虛無法承受人參、黃耆,且有痰嗽、失血、腹瀉的人,應該使用理脾陰正方。對於遺精、盜汗、自汗,血液不歸經絡,出現心悸驚慌的人,應該使用資成湯。對於清陽不升,氣虛下陷,但身體狀況無法承受升麻、柴胡的人,應該使用升補中和湯。對於血虛有火,肝木侮土的人,應該使用暢鬱湯。對於脾虛無法控制血液,且難以使用四物湯的人,應該使用理脾益營湯。

對於陰虛不足,虛火上升,飲食減少並有腹瀉的人,應該使用培土養陰湯。對於痰嗽喘急的人,應該使用生脈保金湯。

2. 解托之法

凡本體素虛,有仲景正傷寒之法而不能用者,故立解托之法,不專於解,而重於托矣。蓋大汗大下,邪反增劇,一解一託病勢頓減,其中意義,總以培護元氣為主。元氣一旺,則輕輕和解,外邪必漸漸托出,不爭而自退矣。至於虛之甚者,當用補托之法。

白話文:

[解決支撐的方法]

凡是體質本來就虛弱的人,即便有張仲景對於真正感冒的治療方法,但身體狀況可能無法承受那些強烈的療法,因此我們制定了這種解決與支撐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是解決問題,更注重在支撐、保護身體。

因為大量的出汗或強烈的瀉下,往往會讓病情更加嚴重,但如果一邊解決問題一邊進行支撐,病情就會立刻減輕。其中的道理,就是以保護和培養我們的原始生命力為主要目標。一旦原始生命力旺盛了,就算只是輕微的和緩處理,外部的病邪也會慢慢被排出體外,不用強迫,它們自然就會退去。

對於極度虛弱的人,應該使用補充和支撐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