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雞峰普濟方》是一部承載宋代醫學精髓的重要著作,由醫家張銳編撰而成。此書彙聚了當時的醫學理論、臨床經驗以及大量的驗方,是研究宋代中醫發展狀況和治療技術的寶貴資料。全書不僅體現了傳統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更在具體病症的診斷與治療上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歷史背景與編纂宗旨
《雞峰普濟方》成書於宋代,一個醫學高度發展的時代。序言中提及此書為「世所罕傳」的「秘笈」,強調其珍稀價值,並說明此次重新刊刻是為了「普濟」後人學習和應用,體現了醫者濟世的仁心。序者顧千里在道光八年(1828年)的序中,嚴厲批評當時醫者不深入鑽研經典,僅憑坊間陋本和歌訣應付病人,導致「多不驗」。他引用倉公的故事,指出淘汰無效方書、繼承古代「禁方」(指寶貴的傳統驗方)的必要性,強調《雞峰普濟方》正是這樣一部經過「審擇薈萃」而成的普濟之書,其編纂宗旨正是為了匡正時弊,傳承有效的古代醫學知識。
二、核心理論與預防觀念
《雞峰普濟方》的理論基礎堅守傳統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學說。它認為人體健康有賴於氣機的平衡與臟腑功能的協調,疾病的發生則是由於邪氣侵襲或正氣虧虛導致的失衡。書中主張治病應以調理臟腑功能為根本,恢復氣血的正常運行。
除了治療,書中也高度重視預防醫學。序言中引用的「四時之中有寒暑燥濕風氣相搏喜變諸疾須預察之稍失防閑則並能中人」這句話,明確提示人們應密切關注四季氣候的變化,認識到寒、暑、燥、濕、風等邪氣在不同季節的影響,並強調提前做好防護措施的重要性。這種「未病先防」的思想,貫穿於書中的許多論述之中,是傳統中醫「治未病」理念的體現。
三、疾病分類與詳細論述
《雞峰普濟方》對疾病的分類細緻且貼近臨床。書中將疾病大致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並對具體病症進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一)外感病證的辨識與治療
書中對「風」邪所致的外感病證尤為重視,並作了多個層面的區分。例如:
- 急風與卒中:被認為理無二致,只是指代不同,強調其發病急驟、突然昏倒等特徵。書中提示觀察鼻、人中等部位的顏色以判斷預後。
- 風癔:被認為是急風的一種表現,描述了突然不省人事、咽喉阻塞、舌強不能言等症狀。
- 風痱:描述為身無疼痛但四肢不能活動、智力不受影響的病症,病位在臟腑。書中特別指出手臂不遂是風痱的表現,並根據能否言語來判斷預後。同時,也描述了足部異常感覺、眩暈、頭痛、嘔吐、氣短等伴隨症狀,並強調治療應按次第進行,首選竹瀝飲子。
- 風痙與角弓反張:描述身體強直、口噤或腰背反折的狀態,歸因於風邪傷及陽經,治療方法相同。
- 腲腿風:描述四肢無力、身體疼痛、肌肉虛滿,認為是風邪侵襲肌肉血脈並深入腎經所致,與水氣論中「諸腫俱屬於腎」相呼應,強調治療應兼顧腎臟。
- 風眩:書中提出了兩種成因論述。一是起於心氣不足、胸中熱實,痰熱動風,風心相亂導致悶瞀;二是血氣虛弱,風邪入腦牽引目系所致。描述了脈象(洪大而長)作為診斷依據,並推薦急用續命湯,同時建議針灸治療。
- 風痹:詳細闡述了痹證是風、寒、濕三氣合而成,表現為肌肉麻木、疼痛。書中按季節區分了筋痹(春,入肝)、脈痹(夏,入心)、肌痹(仲夏,入脾)、皮痹(秋,入肺)、骨痹(冬,入腎)五種,並描述了各自的臟腑症狀。提供了脈象(大澀、急、澀而緊)作為診斷依據。
- 癱瘓與偏枯:書中駁斥了「左癱右瘓」的說法,認為癱瘓指左右俱中,偏枯(包括偏風、半身不遂)指半身不遂或肌肉枯小。將其病因歸結為肝腎受損(癱瘓)或脾胃虛弱(偏枯),導致筋骨失養或氣血偏虛,治療上強調兼顧肝腎或脾胃。
- 傷寒表證:以小青龍湯證為例,描述了脈浮緊、表證未解伴心下水氣、嘔、發熱、咳嗽、口渴、腹瀉、小便頻數、呃逆或微喘等症狀,並強調表證未解時禁止使用攻下法,以免逆傳。
透過這些詳細的描述,我們可以窺見宋代醫家對外感疾病的精細分類和臨床辨識能力,以及他們在治療上注重病因、病位與證候相結合的原則。
(二)內傷病證的探討
《雞峰普濟方》對內傷病證的探討同樣深入,涵蓋了多個系統和原因的疾病:
- 癲疾與癇疾:書中區分了癲(精神錯亂)和癇(突然倒地抽搐)的症狀特點和病邪入徑(癲入陰經,癇干心),但認為二者用藥相類,反映了當時對這類精神神經疾病的認識。
- 風眩:雖然與風邪有關,但書中也將其歸因於心氣不足、血氣虛等內傷因素,說明內外因素常常相互影響。
- 痹證:雖然由外感風寒濕引發,但其發病前提是「人體虛,腠理開」,且後期會影響臟腑,因此也具有內傷的性質。
- 此外,書中提及的勞疰(因過度勞累導致的虛弱狀態)則是典型的內傷病證。
這些論述顯示,宋代醫家已經能夠從多角度分析疾病的成因,不僅關注外邪,也深刻認識到人體正氣、臟腑功能的狀態在疾病發生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書中提到的反治法,也體現了治療策略的靈活性和辨證論治的深入。
(三)婦人與兒科疾病的論述
《雞峰普濟方》作為一部「普濟」之方書,其內容涵蓋了多個人群的疾病。書中特別設立了關於婦人和小兒的章節,顯示了對這兩個特殊群體的重視。例如,在婦人難產方面,書中記錄了使用某些具有滑利或迅疾作用的藥物(如兔腦筆頭灰、皮滑石)來幫助催生,這反映了古代處理難產的一些具體方法。在小兒護理方面,書中強調了胎教的重要性,並對新生兒出生前後的護理提出了具體建議。這些內容填補了成人疾病論述的空白,使本書更具普適性和實用價值。
四、豐富的治療方劑
作為一部普濟方書,《雞峰普濟方》收錄了大量經典和實用方劑,這些方劑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些方劑多是根據辨證結果,針對特定病機設計,旨在調整氣血、恢復臟腑功能。例如:
- 鎮心丹:用於心氣損傷、神思不屬,配方中的熟地黃、遠志、茯苓等藥物,正是傳統中醫用於滋補心血、寧心安神的常用組合。
- 門冬山藥湯和安心湯:均用於治療虛損或心虛引起的驚悸,通過滋陰(麥門冬)、健脾補氣(山藥、人參)來治療因虛致風或虛不受補所致的症狀。
- 煮肝散和丁香散:這兩個方劑都針對虛勞導致的食慾不振、脾胃功能低下。煮肝散利用豬肝「以髒補髒」的觀念,配合健脾益氣、理氣消食的藥物(木香、人參、白術)。丁香散則側重於溫中降逆(丁香),配合健脾益氣藥物(人參、白術),治療脾胃氣逆、惡心嘔吐。
這些方劑的組成和應用體現了宋代醫家在組方上的經驗和智慧,它們多是流傳至今的基礎方或常用方的雛形,為後世方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書中對每種方劑的組成、製法、用法及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錄,便於後人學習和使用。
五、總結與影響
總而言之,《雞峰普濟方》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宋代重要醫學著作。它不僅在理論層面上闡述了傳統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框架,更在臨床層面上提供了詳細的疾病描述和豐富的治療方劑。書中對各種風證、痹證、癱瘓等疾病的細緻辨析,對內傷病證的深入探討,以及對婦人、兒科疾病的關注,都體現了編者的廣博知識和臨床經驗。大量的實用方劑,更是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臨床參考。
《雞峰普濟方》的刊刻和流傳,不僅保存了宋代的醫學成就,也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通過研究這部書,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古代醫家如何運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來認識疾病、指導治療,以及他們在臨證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在現代醫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回顧和學習像《雞峰普濟方》這樣的古代醫學經典,對於我們理解中醫的獨特思維方式,挖掘和傳承有效的傳統療法,以及探索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的結合點,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不僅是一部歷史文獻,更是中華醫學寶庫中一份鮮活且實用的遺產。
序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一 (6)
卷第一 (7)
卷第一 (8)
卷第一 (9)
卷第一 (10)
卷第一 (11)
卷第一 (12)
卷第一 (13)
卷第一 (14)
卷第一 (15)
卷第一 (16)
卷第一 (17)
卷第一 (18)
卷第一 (19)
卷第二 (1)
卷第二 (2)
卷第二 (3)
卷第二 (4)
卷第二 (5)
卷第二 (6)
卷第二 (7)
卷第二 (8)
卷第二 (9)
卷第二 (10)
卷第二 (11)
卷第二 (12)
卷第二 (13)
卷第二 (14)
卷第二 (15)
卷第二 (16)
卷第二 (17)
卷第二 (18)
卷第二 (19)
卷第二 (20)
卷第二 (21)
卷第二 (22)
卷第二 (23)
卷第三 (1)
卷第三 (2)
卷第三 (3)
卷第三 (4)
卷第三 (5)
卷第三 (6)
卷第三 (7)
卷第三 (8)
卷第三 (9)
卷第三 (10)
卷第三 (11)
卷第三 (12)
卷第三 (13)
卷第三 (14)
卷第三 (15)
卷第三 (16)
卷第四 (1)
- 卷第四
- 補虛
- 走馬茴香丸
- 乳粉散
- 薯蕷丸
- 巨勝煎
- 五補鹿茸煎
- 迅補丸
- 覆盆子丸
- 麋角丸
- 鍾乳散
- 五柔丸
- 麝香鹿茸丸
- 烏頭蓯蓉丸
- 養血百補丸
- 地黃煎丸
- 山藥附子丸
- 茯神散
- 白朮散
- 黃耆散
- 石斛散
- 川椒丸
- 伏龍肝散
- 治吐血等方
- 遠志丸
- 茜根散
- 人參散
- 草豆蔻散
- 小黃耆丸
- 治冷
- 訶梨勒散
- 二氣丹
卷第四 (2)
卷第四 (3)
卷第四 (4)
卷第四 (5)
卷第四 (6)
卷第四 (7)
卷第四 (8)
卷第五 (1)
- 出毛丸
- 百勞煎
- 安息香湯
- 阿魏藥法
- 皂莢丸
- 桃仁粥方
- 青蒿煎
- 治屍疰
- 大麥煎散
- 麝香散
- 蕪荑煎丸
- 麥門冬丸
- 小羊腎湯
- 大羊腎湯
- 防風散
- 熟乾地黃散
- 羚羊角丸
- 鍾乳粉丸
- 韭子鹿茸丸
- 棘刺丸
- 小肉蓯蓉散
- 天雄丸
- 金鎖子丸
- 海藻丸
- 萬病丸
- 如聖丸
- 地黃湯
- 茯苓丸
- 丹砂丸
- 赤小豆散
- 妙應丸
- 桃仁丸
卷第五 (2)
卷第五 (3)
卷第五 (4)
卷第五 (5)
卷第五 (6)
卷第五 (7)
卷第五 (8)
卷第五 (9)
卷第五 (10)
卷第五 (11)
卷第五 (12)
卷第五 (13)
卷第五 (14)
卷第六 (1)
- 卷第六
- 血小便
- 活鱉煎
- 白頭翁湯
- 血竭散
- 人參黃耆散
- 傷中湯
- 附子地黃散
- 竹茹湯
- 柏葉膏
- 剪金湯
- 治吐血下血後渴
- 治時氣鼻衄血
- 治中蠱下血
- 治男子婦人小兒鼻衄
- 修善散
- 仙經治異吐血出
- 小伏龍肝散
- 黑玉丹
- 人參丸
- 犀角地榆湯
- 艾葉丸
- 柏葉湯
- 人參湯
- 立愈丸
- 藍根人參散
- 紫菀丸
- 淡黃丸
- 治鼻衄
- 隔竹煮粥
- 川芎散
- 蒲黃散
- 治小便鮮血
- 涼血散
- 牛膝丸
- 茯苓湯
- 大聖散
- 阿膠散
- 厚朴散
卷第六 (2)
- 芍藥散
- 黃土湯
- 小刺薊煎
- 人參柏葉湯
- 麝香綿灰煎
- 生地黃湯
- 蒲黃散
- 阿膠散
- 鹿角膠煎
- 柔脾湯
- 柏皮湯
- 治金瘡流血不止
- 剪金湯
- 治吐血下血後渴
- 治時氣鼻衄血
- 治中蠱下血
- 治男子婦人小兒鼻衄
- 修善散
- 治吐血等方
- 仙經治異吐血出
- 大聖散
- 救暴散
- 治衄血等方
- 治牙衄
- 治漱
- 治卒中蠱毒
- 治男子婦人下血
- 治腸痔下血
- 小品治下血連歲不愈
卷第六 (3)
卷第六 (4)
卷第六 (5)
卷第六 (6)
卷第七 (1)
- 卷第七
- 心
- 養心丹
- 鎮心丹
- 門冬山藥湯
- 雷丸散
- 茱萸煎
- 地黃丸
- 當歸湯
- 桂心湯
- 附子煎
- 麝香丸
- 如智丸
- 益智散
- 六氣散
- 蕊珠丹
- 九痛丸
- 高良薑湯
- 溫中丸
- 拈痛丸
- 細辛煎
- 紫石英湯
- 桂枝烏頭湯
- 杏仁紫菀丸
- 大溫中湯
- 孔子大聖枕中方
- 失笑丸
- 定志丸
- 款肺散
- 白石英散
- 溫中當歸湯
- 通氣丸
- 阿膠丸
- 相傳湯
- 木香散
- 白前湯
- 團參黃耆散
- 五味實散
- 五味杏仁湯
- 白石英湯
- 蠟煎丸
- 國老湯
- 百部丸
- 通聲丸
- 參角丸
- 梔子湯
- 熨法
- 雄黃丸
- 鍾乳丹
- 平肺散
- 生薑汁煎
- 白蜜膏
- 五味子散
- 金露丸
- 杏仁煎
- 鍾乳丸
卷第七 (2)
- 安心湯
- 黃耆湯
- 硃砂膏
- 檳榔鶴蝨散
- 紫桂煎
- 補心湯
- 集效丸
- 蛇黃丸
- 補心丹
- 茯神湯
- 守靈散
- 桂心湯
- 生薑枳實湯
- 五味子煎
- 斑蝥丸
- 良薑湯
- 椒茱丸
- 鱉甲散
- 雄黃丸
- 撞氣丸
- 肺
- 勝金丸
- 補肺湯
- 戎鹽湯
- 養肺煎
- 鍾乳人參丸
- 胡椒理中丸
- 款冬花散
- 杏子湯
- 鍾乳丸
- 天門冬湯
- 附子細辛湯
- 射干湯
- 麻黃厚朴湯
- 人參半夏丸
- 牡蠣散
- 溫肺湯
- 防己丸
- 五味細辛湯
- 廣濟紫菀湯
- 黃耆補肺湯
- 辰砂半夏丸
- 潤肺散
- 栝蔞煎丸
- 貝母丸
- 桃仁酒
- 三焦脹厚朴生薑半夏湯
- 胸痹三物小陷胸湯
- 肺中有痰(葶藶大棗湯瀉肺)
- 久嗽(吸款冬花煙咽之)
- 肺虛客熱(廣濟紫菀湯為丸)
- 肺傷湯
卷第七 (3)
卷第七 (4)
卷第七 (5)
卷第七 (6)
卷第八 (1)
- 重湯丸
- 大溫脾丸
- 桂香散
- 磨脾湯
- 蓽澄茄丸
- 制術散
- 蓽茇丸
- 接真丹
- 雞舌香湯
- 神麯白朮丸
- 如意丹
- 白朮厚朴湯
- 豆蔻散
- 附子白朮丸
- 健脾湯
- 丁香神麯散
- 啟中丸
- 大聖膏
- 溫胃丸
- 無礙丸
- 千金進食丸
- 麴櫱丸
- 烏頭健脾散
- 四倍丸
- 老薑丸
- 訶子皮散
- 溫中良薑丸
- 參苓白朮散
- 平胃散
- 助脾散
- 乾木瓜丸
- 金鈴散
- 三茱煎
- 大戟丸
- 側子石斛煎
- 鍾乳姜蕷湯
- 含明散
- 四味湯
- 草還丹
- 沉香散
- 七里香湯
- 大橘皮丸
- 正氣丸
- 葫蘆巴散
- 厚朴煎
卷第八 (2)
- 智意湯
- 沉香養脾散
- 三稜散
- 鍾乳健脾丸
- 暢中散
- 厚朴丸
- 虛脾丸
- 助脾煎
- 生氣湯
- 丁香健脾散
- 溫中煎
- 小健脾丸
- 固陽丹
- 小品養脾丸
- 調中白朮丸
- 魂停湯
- 燒胃丸
- 乾薑健脾散
- 加減理中丸
- 薑黃丸
- 助脾丸
- 安胃丸
- 煨姜丸
- 附子理中丸
- 椒樸丸
- 厚朴煎
- 平胃丸
- 生薑湯
- 乾薑丸
- 四倍散
- 大橘皮丸
- 姜面丸
- 正氣丸
- 理中煎
- 三味健脾湯
- 消穀斷下丸
- 中金丹
- 四君子湯
- 五百羅漢丸
- 肝腎
- 沉香豬肚丸
- 沉香豆蔻散
- 七聖丸
- 沉香丸
- 楮實煎
- 香茸丸
- 育嬰散
- 白芍藥散
- 木香蓽澄茄丸
- 橘皮丸治秘
- 補腎腰子法
- 生薑丹
- 腎喘湯
- 論足膝病方
卷第八 (3)
- 蓽澄茄散
- 健脾散
- 如意紫沉煎丸
- 養脾丸
- 進食散
- 厚朴丸
- 調中丸
- 白朮胡椒丸
- 溫胃健脾丸
- 沉香神麯煎
- 神麯湯
- 健脾人參丸
- 十香煎
- 豆蔻散
- 龍骨厚朴湯
- 玉蕊丸
- 麻豆湯
- 蘿附煎
- 麥糵散
- 定胃散
- 棗附丸
- 水潑雪丹
- 發灰酒
- 大效厚朴煎丸
- 交加散
- 大石斛丸
- 石斛蓯蓉散
- 沉香丸
- 煉陰丹
- 木通茴香丸
- 煨腎丸
- 手足筋攣(小續命湯加減方)
- 固元散
- 棗肉丸
- 養氣湯
- 補肝丹
卷第八 (4)
卷第八 (5)
卷第八 (6)
卷第九 (1)
- 卷第九
- 治熱
- 丹毒千金論
- 升麻膏
- 七疝散
- 平肺丸
- 椹煎
- 芍藥黃耆湯
- 參橘丸
- 大建中湯
- 論及方
- 神功丸
- 小當歸丸
- 紫蘇丸
- 熏法
- 橘皮杏仁丸
- 通腸丸
- 蔥白散
- 三建丸
- 葫蘆巴丸
- 山茱萸湯
- 大阿魏丸
- 正陽丹
- 大四神煎
- 大硇砂丸
- 二陽丹
- 伏火四神丹
- 正氣丹
- 紫金丹
- 斷下湯
- 溫勝散
- 豆蔻四神丹
- 燒中丹法
- 煅砒
- 燒丹
- 伏火中丹方
- 寬中丸
- 雞矢醴三稜丸
- 雞矢醴
- 木香橘皮丸
卷第九 (2)
- 蘆根湯
- 補髓丸
- 桔梗湯
- 五味湯
- 柴胡芒硝湯
- 橘皮甘草湯
- 威靈仙丸
- 備急丸
- 硃砂餅子
- 巳寒丸
- 養正金丹
- 火疰丹
- 正金丹
- 紫桂丹
- 救陽丹
- 赤丸
- 大效蘿蔔丸
- 助陽丹
- 劉快活燒死砂子法
- 火輪散
- 救陽湯
- 琥珀砒法
- 中丹方
- 煅中丹法
- 造錫花
- 煅砒
- 煅丹
- 三稜丸
- 附子枳實丸
- 商陸丸
- 硫朱丹
- 赤小豆丸
- 橘皮煎丸
- 迅補丹
- 洞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