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雞峰普濟方》是一部承載宋代醫學精髓的重要著作,由醫家張銳編撰而成。此書彙聚了當時的醫學理論、臨床經驗以及大量的驗方,是研究宋代中醫發展狀況和治療技術的寶貴資料。全書不僅體現了傳統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更在具體病症的診斷與治療上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歷史背景與編纂宗旨

《雞峰普濟方》成書於宋代,一個醫學高度發展的時代。序言中提及此書為「世所罕傳」的「秘笈」,強調其珍稀價值,並說明此次重新刊刻是為了「普濟」後人學習和應用,體現了醫者濟世的仁心。序者顧千里在道光八年(1828年)的序中,嚴厲批評當時醫者不深入鑽研經典,僅憑坊間陋本和歌訣應付病人,導致「多不驗」。他引用倉公的故事,指出淘汰無效方書、繼承古代「禁方」(指寶貴的傳統驗方)的必要性,強調《雞峰普濟方》正是這樣一部經過「審擇薈萃」而成的普濟之書,其編纂宗旨正是為了匡正時弊,傳承有效的古代醫學知識。

二、核心理論與預防觀念

《雞峰普濟方》的理論基礎堅守傳統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學說。它認為人體健康有賴於氣機的平衡與臟腑功能的協調,疾病的發生則是由於邪氣侵襲或正氣虧虛導致的失衡。書中主張治病應以調理臟腑功能為根本,恢復氣血的正常運行。

除了治療,書中也高度重視預防醫學。序言中引用的「四時之中有寒暑燥濕風氣相搏喜變諸疾須預察之稍失防閑則並能中人」這句話,明確提示人們應密切關注四季氣候的變化,認識到寒、暑、燥、濕、風等邪氣在不同季節的影響,並強調提前做好防護措施的重要性。這種「未病先防」的思想,貫穿於書中的許多論述之中,是傳統中醫「治未病」理念的體現。

三、疾病分類與詳細論述

《雞峰普濟方》對疾病的分類細緻且貼近臨床。書中將疾病大致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並對具體病症進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一)外感病證的辨識與治療

書中對「風」邪所致的外感病證尤為重視,並作了多個層面的區分。例如:

  • 急風與卒中:被認為理無二致,只是指代不同,強調其發病急驟、突然昏倒等特徵。書中提示觀察鼻、人中等部位的顏色以判斷預後。
  • 風癔:被認為是急風的一種表現,描述了突然不省人事、咽喉阻塞、舌強不能言等症狀。
  • 風痱:描述為身無疼痛但四肢不能活動、智力不受影響的病症,病位在臟腑。書中特別指出手臂不遂是風痱的表現,並根據能否言語來判斷預後。同時,也描述了足部異常感覺、眩暈、頭痛、嘔吐、氣短等伴隨症狀,並強調治療應按次第進行,首選竹瀝飲子。
  • 風痙與角弓反張:描述身體強直、口噤或腰背反折的狀態,歸因於風邪傷及陽經,治療方法相同。
  • 腲腿風:描述四肢無力、身體疼痛、肌肉虛滿,認為是風邪侵襲肌肉血脈並深入腎經所致,與水氣論中「諸腫俱屬於腎」相呼應,強調治療應兼顧腎臟。
  • 風眩:書中提出了兩種成因論述。一是起於心氣不足、胸中熱實,痰熱動風,風心相亂導致悶瞀;二是血氣虛弱,風邪入腦牽引目系所致。描述了脈象(洪大而長)作為診斷依據,並推薦急用續命湯,同時建議針灸治療。
  • 風痹:詳細闡述了痹證是風、寒、濕三氣合而成,表現為肌肉麻木、疼痛。書中按季節區分了筋痹(春,入肝)、脈痹(夏,入心)、肌痹(仲夏,入脾)、皮痹(秋,入肺)、骨痹(冬,入腎)五種,並描述了各自的臟腑症狀。提供了脈象(大澀、急、澀而緊)作為診斷依據。
  • 癱瘓與偏枯:書中駁斥了「左癱右瘓」的說法,認為癱瘓指左右俱中,偏枯(包括偏風、半身不遂)指半身不遂或肌肉枯小。將其病因歸結為肝腎受損(癱瘓)或脾胃虛弱(偏枯),導致筋骨失養或氣血偏虛,治療上強調兼顧肝腎或脾胃。
  • 傷寒表證:以小青龍湯證為例,描述了脈浮緊、表證未解伴心下水氣、嘔、發熱、咳嗽、口渴、腹瀉、小便頻數、呃逆或微喘等症狀,並強調表證未解時禁止使用攻下法,以免逆傳。

透過這些詳細的描述,我們可以窺見宋代醫家對外感疾病的精細分類和臨床辨識能力,以及他們在治療上注重病因、病位與證候相結合的原則。

(二)內傷病證的探討

《雞峰普濟方》對內傷病證的探討同樣深入,涵蓋了多個系統和原因的疾病:

  • 癲疾與癇疾:書中區分了癲(精神錯亂)和癇(突然倒地抽搐)的症狀特點和病邪入徑(癲入陰經,癇干心),但認為二者用藥相類,反映了當時對這類精神神經疾病的認識。
  • 風眩:雖然與風邪有關,但書中也將其歸因於心氣不足、血氣虛等內傷因素,說明內外因素常常相互影響。
  • 痹證:雖然由外感風寒濕引發,但其發病前提是「人體虛,腠理開」,且後期會影響臟腑,因此也具有內傷的性質。
  • 此外,書中提及的勞疰(因過度勞累導致的虛弱狀態)則是典型的內傷病證。

這些論述顯示,宋代醫家已經能夠從多角度分析疾病的成因,不僅關注外邪,也深刻認識到人體正氣、臟腑功能的狀態在疾病發生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書中提到的反治法,也體現了治療策略的靈活性和辨證論治的深入。

(三)婦人與兒科疾病的論述

《雞峰普濟方》作為一部「普濟」之方書,其內容涵蓋了多個人群的疾病。書中特別設立了關於婦人和小兒的章節,顯示了對這兩個特殊群體的重視。例如,在婦人難產方面,書中記錄了使用某些具有滑利或迅疾作用的藥物(如兔腦筆頭灰、皮滑石)來幫助催生,這反映了古代處理難產的一些具體方法。在小兒護理方面,書中強調了胎教的重要性,並對新生兒出生前後的護理提出了具體建議。這些內容填補了成人疾病論述的空白,使本書更具普適性和實用價值。

四、豐富的治療方劑

作為一部普濟方書,《雞峰普濟方》收錄了大量經典和實用方劑,這些方劑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些方劑多是根據辨證結果,針對特定病機設計,旨在調整氣血、恢復臟腑功能。例如:

  • 鎮心丹:用於心氣損傷、神思不屬,配方中的熟地黃、遠志、茯苓等藥物,正是傳統中醫用於滋補心血、寧心安神的常用組合。
  • 門冬山藥湯安心湯:均用於治療虛損或心虛引起的驚悸,通過滋陰(麥門冬)、健脾補氣(山藥、人參)來治療因虛致風或虛不受補所致的症狀。
  • 煮肝散丁香散:這兩個方劑都針對虛勞導致的食慾不振、脾胃功能低下。煮肝散利用豬肝「以髒補髒」的觀念,配合健脾益氣、理氣消食的藥物(木香、人參、白術)。丁香散則側重於溫中降逆(丁香),配合健脾益氣藥物(人參、白術),治療脾胃氣逆、惡心嘔吐。

這些方劑的組成和應用體現了宋代醫家在組方上的經驗和智慧,它們多是流傳至今的基礎方或常用方的雛形,為後世方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書中對每種方劑的組成、製法、用法及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錄,便於後人學習和使用。

五、總結與影響

總而言之,《雞峰普濟方》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宋代重要醫學著作。它不僅在理論層面上闡述了傳統中醫對疾病的認識框架,更在臨床層面上提供了詳細的疾病描述和豐富的治療方劑。書中對各種風證、痹證、癱瘓等疾病的細緻辨析,對內傷病證的深入探討,以及對婦人、兒科疾病的關注,都體現了編者的廣博知識和臨床經驗。大量的實用方劑,更是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臨床參考。

《雞峰普濟方》的刊刻和流傳,不僅保存了宋代的醫學成就,也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通過研究這部書,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古代醫家如何運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來認識疾病、指導治療,以及他們在臨證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在現代醫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回顧和學習像《雞峰普濟方》這樣的古代醫學經典,對於我們理解中醫的獨特思維方式,挖掘和傳承有效的傳統療法,以及探索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的結合點,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不僅是一部歷史文獻,更是中華醫學寶庫中一份鮮活且實用的遺產。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一 (6)

卷第一 (7)

卷第一 (8)

卷第一 (9)

卷第一 (10)

卷第一 (11)

卷第一 (12)

卷第一 (13)

卷第一 (14)

卷第一 (15)

卷第一 (16)

卷第一 (17)

卷第一 (18)

卷第一 (19)

卷第二 (1)

卷第二 (2)

卷第二 (3)

卷第二 (4)

卷第二 (5)

卷第二 (6)

卷第二 (7)

卷第二 (8)

卷第二 (9)

卷第二 (10)

卷第二 (11)

卷第二 (12)

卷第二 (13)

卷第二 (14)

卷第二 (15)

卷第二 (16)

卷第二 (17)

卷第二 (18)

卷第二 (19)

卷第二 (20)

卷第二 (21)

卷第二 (22)

卷第二 (23)

卷第三 (1)

卷第三 (2)

卷第三 (3)

卷第三 (4)

卷第三 (5)

卷第三 (6)

卷第三 (7)

卷第三 (8)

卷第三 (9)

卷第三 (10)

卷第三 (11)

卷第三 (12)

卷第三 (13)

卷第三 (14)

卷第三 (15)

卷第三 (16)

卷第四 (1)

卷第四 (2)

卷第四 (3)

卷第四 (4)

卷第四 (5)

卷第四 (6)

卷第四 (7)

卷第四 (8)

卷第五 (1)

卷第五 (2)

卷第五 (3)

卷第五 (4)

卷第五 (5)

卷第五 (6)

卷第五 (7)

卷第五 (8)

卷第五 (9)

卷第五 (10)

卷第五 (11)

卷第五 (12)

卷第五 (13)

卷第五 (14)

卷第六 (1)

卷第六 (2)

卷第六 (3)

卷第六 (4)

卷第六 (5)

卷第六 (6)

卷第七 (1)

卷第七 (2)

卷第七 (3)

卷第七 (4)

卷第七 (5)

卷第七 (6)

卷第八 (1)

卷第八 (2)

卷第八 (3)

卷第八 (4)

卷第八 (5)

卷第八 (6)

卷第九 (1)

卷第九 (2)

卷第九 (3)

卷第九 (4)

卷第十 (1)

卷第十 (2)

卷第十 (3)

卷第十 (4)

卷第十 (5)

卷第十 (6)

卷第十 (7)

卷第十 (8)

卷第十 (9)

卷第十 (10)

卷第十 (11)

卷第十 (12)

卷第十 (13)

卷第十 (14)

卷第十 (15)

卷第十 (16)

卷第十 (17)

卷第十 (18)

卷第十 (19)

卷第十一 (1)

卷第十一 (2)

卷第十一 (3)

卷第十一 (4)

卷第十一 (5)

卷第十一 (6)

卷第十一 (7)

卷第十一 (8)

卷第十一 (9)

卷第十一 (10)

卷第十一 (11)

卷第十一 (12)

卷第十一 (13)

卷第十一 (14)

卷第十一 (15)

卷第一 (20)

卷第一 (21)

卷第一 (22)

卷第一 (23)

卷第一 (24)

卷第一 (25)

卷第一 (26)

卷第一 (27)

卷第一 (28)

卷第十四 (1)

卷第十四 (2)

卷第十四 (3)

卷第十四 (4)

卷第十四 (5)

卷第十四 (6)

卷第十四 (7)

卷第十四 (8)

卷第十四 (9)

卷第十四 (10)

卷第十四 (11)

卷第十四 (12)

卷第十四 (13)

卷第十四 (14)

卷第十四 (15)

卷第十五 (1)

卷第十五 (2)

卷第十五 (3)

卷第十五 (4)

卷第十五 (5)

卷第十五 (6)

卷第十五 (7)

卷第十五 (8)

卷第十五 (9)

卷第十五 (10)

卷第十五 (11)

卷第十五 (12)

卷第十五 (13)

卷第十五 (14)

卷第十五 (15)

卷第十五 (16)

卷第十六 (1)

卷第十六 (2)

卷第十六 (3)

卷第十六 (4)

卷第十六 (5)

卷第十六 (6)

卷第十六 (7)

卷第十六 (8)

卷第十六 (9)

卷第十六 (10)

卷第十六 (11)

卷第十六 (12)

卷第十六 (13)

卷第十六 (14)

卷第十六 (15)

卷第十六 (16)

卷第十六 (17)

卷第十七 (1)

卷第十七 (2)

卷第十七 (3)

卷第十七 (4)

卷第十七 (5)

卷第十七 (6)

卷第十七 (7)

卷第十七 (8)

卷第十八 (1)

卷第十八 (2)

卷第十八 (3)

卷第十八 (4)

卷第十八 (5)

卷第十八 (6)

卷第十八 (7)

卷第十八 (8)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1)

卷第二十 (2)

卷第二十 (3)

卷第二十 (4)

卷第二十 (5)

卷第二十 (6)

卷第二十 (7)

卷第二十 (8)

卷第二十 (9)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1)

卷第二十四 (2)

卷第二十四 (3)

卷第二十四 (4)

卷第二十四 (5)

卷第二十四 (6)

卷第二十四 (7)

卷第二十四 (8)

卷第二十四 (9)

卷第二十四 (10)

卷第二十四 (11)

卷第二十四 (12)

卷第二十四 (13)

卷第二十四 (14)

卷第二十四 (15)

卷第二十四 (16)

卷第二十四 (17)

卷第二十四 (18)

卷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