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15)

1. 瀉痢(嘔吐附)瘧

紅英丹

治勞瘧極效。雄黃、硃砂、硫黃、天雄(生)、丁香、虎頭骨、黃丹、赤小豆、麝香(各一分)。上為細末,入研了藥令勻,取甲子日合,用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男左女右,以緋絹袋裹,系一丸於中指上。

恆山鱉甲散

治痰鬼瘴瘧。恆山、鱉甲(各八分)、烏梅(二十個)、甘草(八分)、犀角(六分)、桃仁(三七個)、知母、石膏(三分)。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竹葉二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服之。

硃砂丸

治瘧。硃砂(一分)、粉霜、膩粉、硇砂、白丁香、巴豆霜(各半分)、乾漆末(二分)、青橘皮末(五分)。上同研勻細,棗肉和丸如梧子大小,兒麻子大,更用硃砂末袞過。每先服了金箔丸,更後用麵湯下一兩丸投之,看虛實加減服。

大黃丸

治心瘧發歇不定。川大黃(半兩)、恆山、砒霜、鱉甲、麝香、硃砂(各一分)、香豉(四十九個)。上為細末研勻,以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丸,食前用桃仁冷醋湯下,忌熱物。

神應湯

治瘧。草豆蔻(二個)、棗、烏梅、半夏(各十個)、橘皮(半個)、青橘皮(一個)、生薑(半兩)。上以此一料,用泉水三升於銀器內煎至一升半,並將藥銼為粗末同煎,不以時,去滓任意,如發熱可冷服,如發寒可熱服。

薑桂湯

論曰:寒熱之病,蓋陰陽相乘。陰氣上入陽中則發寒,陽氣下陷陰中則發熱。若寒熱戰慄,頭痛如破,身拘急,數欠渴欲冷飲,或先寒而後熱,先熱而後寒,或有發時,或間而作,至其時而發,發已即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後與邪氣相合而發。多寒者溫之,多熱者發之,寒熱等者以經調之。

寒多宜此薑桂湯,熱多宜恆山湯、栝蔞湯,寒熱等者宜鱉甲湯(等方並在後)。柴胡(八兩)、桂、黃芩(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牡蠣、乾薑、甘草(各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雄黃丹

治丐兒瘧。白驢蹄(二分)、大黃(四分)、綠豆(三分)、砒霜(二分)、雄黃(一分)、硃砂(半分)。上為細末,以蜜和丸如梧子大,發日平旦冷水服二丸,七日內忌油膩。若其發時胸中痞嘔吐,此乃痰瘧;脅腹痛,胸中愊愊然欲嘔不得出,此積瘧,並宜玉壺丸(方見頭痛門)。

藿香散

凡瘧吐下之後,當溫調之,宜服。厚朴、藿香葉、生薑、陳橘皮、半夏、甘草(各一兩)。上六味同杵令爛,焙乾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荊芥散

若其人熻熻如熱,漸漸如寒,無有時度,肢節如解,手足疼痛,頭目昏暈。此由榮衛素弱,外為風邪相乘,搏於陽則似熱,搏於陰則似寒,久不治之成勞,宜此。荊芥穗(一兩)、柴胡(二兩)、人參、白朮、當歸、白芍藥、桂、甘草(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非時。

白話文:

瀉痢(嘔吐附)瘧

紅英丹:治久治不癒的瘧疾極有效。雄黃、硃砂、硫黃、生天雄、丁香、虎頭骨、黃丹、赤小豆、麝香各一份,研成細末,混合均勻。在甲子日製成藥丸,大小如綠豆,用粟米飯做丸藥粘合劑。男性服藥丸時放在左手,女性放在右手,用紅色的絲綢布袋包裹,系一粒藥丸在中指上。

恆山鱉甲散:治痰引起的瘧疾。恆山石、鱉甲各八分,烏梅二十個,甘草八分,犀角六分,桃仁三十七個,知母、石膏各三分。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竹葉兩片,煎至六分,去渣服用。

硃砂丸:治瘧疾。硃砂一份,粉霜、膩粉、硇砂、白丁香、巴豆霜各半分,乾漆末二分,青橘皮末五分。研磨均勻,用棗肉做粘合劑,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或更小如麻子大小,再用硃砂粉包裹。先服用金箔丸(方劑未列出),然後用麵湯送服一至兩丸,根據病情虛實加減用量。

大黃丸:治心瘧(瘧疾發作時間不定)。川大黃半兩,恆山石、砒霜、鱉甲、麝香、硃砂各一份,香豉四十九個。研成細末,用醋煮的麵糊做粘合劑,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丸,飯前用桃仁冷醋湯送服,忌食熱物。

神應湯:治瘧疾。草豆蔻兩個,棗、烏梅、半夏各十個,橘皮半個,青橘皮一個,生薑半兩。以上藥材用泉水三升,在銀器中煎至一升半,藥材粗略研磨後一同煎煮,不拘時間,去渣後服用。發熱時冷服,發冷時熱服。

薑桂湯:論述寒熱病,皆因陰陽失調所致。陰氣上犯陽氣則發冷,陽氣下陷陰氣則發熱。若寒熱交替,頭痛劇烈,身體拘緊,口渴欲飲冷水,或先冷後熱,或先熱後冷,或間歇性發作,發作時症狀明顯,停止發作後恢復正常,這就是瘧疾。瘧疾脈象弦數,弦數多為熱證,弦遲多為寒證。此病多因冬季受風寒,寒邪藏於骨髓,至春季陽氣旺盛,寒邪不得外洩,遇盛暑則與暑邪相合而發病。寒證者溫之,熱證者瀉之,寒熱兼夾者用經方調治。寒證多者宜用薑桂湯,熱證多者宜用恆山湯、栝蔞湯,寒熱等者宜用鱉甲湯(方劑未列出)。柴胡八兩,桂枝、黃芩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牡蠣、乾薑、甘草各二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雄黃丹:治小兒瘧疾。白驢蹄二分,大黃四分,綠豆三分,砒霜二分,雄黃一分,硃砂半分。研成細末,用蜂蜜做粘合劑,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發病當天清晨用冷水送服二丸,七天內忌食油膩食物。如果發病時胸部痞悶嘔吐,這是痰濁引起的瘧疾;脅肋腹部疼痛,胸中鬱悶欲吐卻吐不出,這是積聚引起的瘧疾,都應該服用玉壺丸(方劑在頭痛門)。

藿香散:瘧疾嘔吐瀉下之後,需要溫和調理,宜服此方。厚朴、藿香葉、生薑、陳橘皮、半夏、甘草各一兩。將以上六味藥材搗爛,焙乾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渣飯前服用。

荊芥散:如果患者忽冷忽熱,無規律可循,肢體關節酸痛,手足疼痛,頭暈目眩,這是由於正氣不足,外感風邪,風邪搏於陽則似熱,搏於陰則似寒,久治不愈而成勞倦,宜服此方。荊芥穗一兩,柴胡二兩,人參、白朮、當歸、白芍藥、桂枝、甘草各半兩。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