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六 (1)
卷第六 (1)
1. 卷第六
2. 血小便
千金要論曰稟上云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疸,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啖,血凝停胃中,因即滿悶便出,或出數斗,至於一石者是也。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肺疸者,或飲酒之後,毒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或一合半升是也。
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物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赤,腸絞痛,自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
問曰:病胸脅支滿,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瘦,目眩,時時前後失血,病名為何?何以治之?對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奪血,醉以入房中,氣竭而肝傷,女子則月事衰少不來也。
白話文:
血小便
《千金要論》記載,吐血有三種:內衄、肺疸、傷胃。內衄是指出血像鼻出血一樣,但不是從鼻孔出來,而是靠近心肺之間的津液外溢,流入胃中,或像豆羹一樣稀,或像切碎的食物一樣,血液凝固在胃中,感到飽脹不適後吐出,有時能吐出數斗,甚至一石之多。這是由於勞累、飲食過度造成的。肺疸是指飲酒後,毒素積聚,感到飽脹不適而嘔吐,吐血,一次可能吐出一合到半升。
傷胃是指飲食過飽後,胃中冰冷的食物無法消化,感到煩悶,強行嘔吐,所吃的食物和氣體一起衝擊,傷裂胃壁,吐出的血鮮紅,伴隨腸絞痛、自汗、脈搏緊而數,這種情況比較難治。
問:病人胸脅脹滿,影響進食,發病前先聞到腥臊臭味,排出清液,然後吐血,四肢消瘦,頭暈目眩,經常出血(前後),這是什麼病?怎麼治療?答:這是血枯病。這是年輕時大量失血造成的,例如醉酒後房事過度,導致氣虛肝傷,女子則月經量少或不來。
3. 活鱉煎
治先因吐血止而後嗽中血出如線引脅下時痛日漸羸瘦,此由悲憂傷肺,肺主氣而血隨氣傷則血無所主,故始則暴去,後隨病而上下脈緩小可治,細數加急者不治,宜此藥並黃耆散。
活鱉(一個重半斤者,以河水養五日,用童子小便法酒各五升,烏梅五個捶碎,桃柳枝各銼一合,共用新綿包子,慢火同煮令鱉死,候減耗一半,取出綿包子,將鱉去甲腸肚,細切研爛,再熬約得至半碗,垍蓋盛,將甲骨炙令焦黃色,入後藥) 人參 琥珀 木香 柴胡 枳實 杏仁 黃耆 恆山 安息香 附子 當歸 桂 羌活 知母 茯苓 烏梅肉
上件等分為細末,將鱉甲膏加杵千下丸如桐子,大溫酒下三十丸,食前臨臥服。更有使胡黃連三稜亦等分。
白話文:
活鱉煎治療因先前吐血後停止,但隨後咳嗽時吐血如線,並伴隨脅下疼痛,日漸消瘦的病症。此病因悲憂傷肺所致,肺主氣,血隨氣行,肺氣受損,則血失所主,所以一開始是突然吐血,後來則隨著病情發展,時吐時止。脈象緩弱細小者可治,脈象細數且有力者則難治。此方需配合黃耆散服用。
藥方使用一隻約半斤重的活鱉,用河水養五日後,以童子尿、酒各五升,加五個打碎的烏梅,以及切碎的桃枝、柳枝各一合,用新棉布包好,小火慢煮至鱉死,待藥汁減半後,取出棉布包,除去鱉的甲殼、內臟,將鱉肉切碎研磨成膏,再熬煮至約半碗,蓋好盛起。鱉甲則炙烤至焦黃色備用。 其他藥材包括人參、琥珀、木香、柴胡、枳實、杏仁、黃耆、恆山(可能為地名,指產地藥材)、安息香、附子、當歸、桂枝、羌活、知母、茯苓、烏梅肉,所有藥材等分研磨成細末。再將鱉甲膏加入藥末,充分研磨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溫酒送服,飯前或睡前服用。另可加入等量的胡黃連和三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