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二 (20)
卷第二 (20)
1. 三脘散
治三焦氣逆解大便秘澀,胸膈滿脹,憊氣,除風氣,或已服諸藥大便不通者,依法煎服,就腹中藥便通,大效極不虛人。腳氣心腹脹悶,大便不通宜服。
大腹皮(酒浸一遍,更以大豆汁洗三遍,焙乾用) 木瓜 紫蘇並梗 獨活 沉香(各一兩) 木香甘草 檳榔 陳橘皮(各三分) 白朮(三分) 川芎(半兩)
上為細末,每秤一分,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取便通為效,不以時。
白話文:
三脘散
此方治療三焦氣逆導致的大便秘結、胸膈脹滿、疲倦乏力、風邪等症狀,以及服用其他藥物後仍大便秘結者。煎服後藥力作用於腹部,就能通便,療效顯著且不會傷身。腳氣引起的心腹脹滿、大便秘結也適用。
藥方組成:大腹皮(用酒浸泡一次,再用大豆汁清洗三次,烘乾後使用)、木瓜、紫蘇(連梗)、獨活、沉香(各一兩)、木香、甘草、檳榔、陳橘皮(各三分)、白朮(三分)、川芎(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一錢(約3.75克),加水兩杯,煎煮至一杯,過濾去渣後溫服,以通便為效,服藥時間沒有限制。
2. 腳氣針灸法
凡針灸孔穴主對者,穴名在上,病狀在下。其腳氣一病,最宜針灸。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也。針灸而不藥,尤非也。腳氣初得,便速針灸。若專以藥不針灸,則可半瘥矣。然取寸之法,人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准折之,不得一概致有瘥失。尺寸之准,以銅人隨中指中文為是。
若坐點穴者,坐灸之;臥點穴者,臥灸之;立點穴者,立灸之。不依此者,徒破肉耳。昔蘇恭有云:「腳氣始發,隨痛處灸,不必依穴者。」亦如素問繆刺之法,亦可依用。
初灸風市(主腳既攣痛,引脅拘急⿰身軍躄,或青或枯削黑如腐,大緩縱痿痹)。
次灸伏兔(主中寒。按甲乙經云是陽明經,刺可伍分,不可過也)。
次灸犢鼻(主膝中病痛,不仁難跪。此處穴腫不可灸,亦不可刺)。
次灸膝兩眼(主膝冷足痿經疼)。
次灸三里穴(主腰痛,不能久立,膝疼脹,內廉痛,足痿,步履不收)。
次灸上廉穴(主小便難廣,狂言非常)。
次灸絕骨穴(主風勞身重,髀樞痛,脈骨撿痹,不仁筋縮,諸節酸折,四肢懈惰不收,風勞身重)。 次灸下廉穴(主小便難黃赤)。
上八穴,第一風市點穴之法,令病人起正身,平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指頭痹大筋止是也。灸百壯,多亦任人。輕者不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須三報之乃佳。候盤色赤白平如舊,則風毒盡矣。若色青黑,風毒未盡,當再報之。第二伏兔穴,令病人平身端坐,以灸人手掩橫膝上,手下傍與曲膝頭齊,上傍側手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
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平處,以手按之得節則是一。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踵動腳,以手按之窟解是。灸三五十壯。第四膝眼穴,在膝頭骨兩傍陷者宛中是。灸五十壯。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下三寸,附脛骨外是一。云在膝骨節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度取,灸之百壯。
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寸,亦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七絕骨穴,在腳外踝上一寸。第八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治頭風臂肘痛溺黃,可灸三七壯。凡此諸穴,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月報灸之。三日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病兩腳則灸兩腳。
凡腳弱皆多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穴及絕骨各處。兩腳惡者,灸四處。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約。雖輕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灸之,多益佳。
白話文:
腳氣針灸法
針灸穴位治療,穴位名稱在描述疾病症狀之上。腳氣病最適合針灸治療。單純針刺或單純灸灼都不理想,針灸而不配合藥物治療更是不完善的。腳氣初期就應該迅速進行針灸。如果只用藥物而不針灸,只能治好一半。然而,測量寸法的標準,因人體身高體型、皮膚厚薄不一,都必須仔細思考、精準換算,不能一概而論,以免治療效果不佳。寸法的標準,應以銅人模型的中指中節長度為準。
施針灸時,病人坐著就坐著灸,躺著就躺著灸,站著就站著灸。不遵守這個原則,只會徒勞無功地傷及肌肉。古人蘇恭說:「腳氣初發,就灸疼痛的地方,不必拘泥於特定穴位。」這與《素問》中繆刺法的原則相符,也可參考使用。
首先灸風市穴(主治腳部攣縮疼痛,牽連脅肋拘緊疼痛,身體傾斜跛行,患處皮膚顏色青紫或枯萎發黑如腐爛,肌肉鬆弛痿弱無力)。
其次灸伏兔穴(主治寒邪入侵。根據《甲乙經》記載,此穴屬於陽明經,針刺深度應控制在五分,不可過深)。
其次灸犢鼻穴(主治膝蓋疼痛,感覺麻木,難以跪下。此穴位腫脹時不可灸灼,亦不可針刺)。
其次灸膝眼穴(主治膝蓋冰冷,足部痿弱,經脈疼痛)。
其次灸三里穴(主治腰痛,不能久站,膝蓋疼痛腫脹,小腿內側疼痛,足部痿弱,步履不穩)。
其次灸上廉穴(主治小便困難,言語異常)。
其次灸絕骨穴(主治風寒勞損,身體沉重,大腿外側疼痛,脈絡骨骼痹阻,感覺麻木,肌肉萎縮,關節酸痛,四肢無力,風寒勞損,身體沉重)。
其次灸下廉穴(主治小便困難,尿液顏色黃赤)。
以上八個穴位,首先風市穴的定位方法是:讓病人站直身體,雙臂自然下垂,伸直十指,蓋住大腿,然後在中指指尖下的大筋處就是風市穴。灸灼一百壯,灸灼次數可依個人情況而定。輕症者不少於一百壯,重症者甚至可灸灼五百壯。不可一次灸灼完畢,應分三次灸灼效果最佳。觀察灸灼部位皮膚顏色恢復到像以前一樣紅白相間,則表示風毒已清除。如果皮膚顏色青黑,表示風毒未盡,應再次灸灼。其次伏兔穴,讓病人平躺或端坐,用施灸者的手掌蓋住病人的膝蓋上部,手掌外緣與膝蓋彎曲處齊平,穴位就在手掌中央靠外側處。灸灼一百壯,也可灸灼五十壯。
第三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上緣外側骨邊平坦處,用手按壓,找到骨骼交接處就是此穴。也可在膝蓋骨下靠近外側的三個骨骼之間,足跟微微抬起,用手按壓找到凹陷處。灸灼三、五十壯。第四膝眼穴,位於膝蓋骨兩側凹陷處。灸灼五十壯。第五三里穴,位於膝蓋骨下三寸,脛骨外側。也有人說在膝蓋骨下三寸處,因人體高矮胖瘦不同,應以病人的手來測量取穴,灸灼一百壯。
第六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一寸,也位於脛骨外側。灸灼一百壯。第七絕骨穴,位於腳踝外側上一寸。第八下廉穴,位於外踝下,比上廉穴低一寸,位於腓骨與外踝之間的肌肉處,治療頭痛、手臂肘部疼痛、尿液黃赤,可灸灼三、七壯。以上各穴位,不必一次灸灼完畢,可分幾天灸灼。三天內灸灼完畢最佳。如果只有一條腿患病,則灸灼一條腿;如果兩條腿都患病,則灸灼兩條腿。
腳弱通常都是雙腳都患病。另一種方法是:如果感覺腳部不適,就灸灼三里穴和絕骨穴。兩腳都感到不適,就灸灼這四個穴位。灸灼的次數,應根據病情輕重而定。即使症狀輕微,也不應少於一百壯,如果症狀未癒,應繼續灸灼,次數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