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3)

1. 消渴水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先以水三大碗,煮屋上瓦二兩(二十年以上者,打碎如皂子大),煮至一碗半,去瓦塊,入藥末,並生薑十片,棗一個,再煎至二大盞,去滓,放溫服,渴時飲之,多吃不妨。

黃耆散

治痟腎心神煩悶,小便白濁。

黃耆、麥門冬、茯神、龍骨、栝蔞根、熟乾地黃、桑螵蛸、白石脂、澤瀉(各一兩)、甘草(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個,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鐵粉湯

治消渴不止,心神煩亂,宜服此湯。

鐵粉(一兩)、麥門冬(二兩)、牡蠣、知母(各一兩)、黃連、苦參、栝蔞根(各二兩)、金箔(一百片)、銀箔(二百片)。

上為細末,鐵粉同研令勻,不以時候,清粥飲調下一錢。

金箔鉛丹丸

治消渴不止。

金箔(一百片)、銀箔(二百片)、鉛丹、麥門冬、牡蠣、知母(各一兩)、黃連、栝蔞根、苦參(各二兩)。

上為末,用栝蔞汁和,惟夏季即用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以米飲下,日進二服,當日必見效。可服及十日,每三五十丸,後每日只進一服。服藥次,忽覺腹痛,以厚朴六錢,陳皮一分,生薑六錢,都銼碎,用水二升,煎至半升,溫服訖,良久用水飯壓之,腹不冷痛,不用此法。

腎氣丸

治腎不足,羸瘦日劇,吸吸少氣,體重耳聾,小便頻濁,渴欲飲水,腰腳無力,行履艱難。

熟地黃(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牡丹、澤瀉、茯苓(各三兩)、附子、桂心(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鉛丹散

止消渴,主小便數,兼治消中。

鉛丹、胡粉(各三分)、栝蔞根、甘草(各八分)、澤瀉、石膏、白石脂、赤石脂(各三分)。

上八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一年病者一日愈,二年病者二日愈,渴甚者夜二服。腹痛者或作丸服亦佳,一服十丸,傷多令人腹痛。

菟絲子散

治痟腎小便白濁或不禁。

菟絲子、黃連、肉蓯蓉、五味子(各一兩)、蒲黃、雞胚胵中黃皮(各一兩半)、磁石(半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令勻,每服二錢,食前粥飲調下。

人參鹿茸丸

治痟腎小便滑數,白濁將欲沉困。

鹿茸、肉蓯蓉(各一兩半)、黃芩、人參、土瓜根(各三分)、雞胚胵(十個)、菟絲子(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黃耆湯

止渴退熱,男子消渴,小便極多,水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丹主之。既服前腎氣丹,補其虛損,食後宜此藥。

黃耆、茯神、栝蔞根、人參、甘草(各一兩半)、麥門冬、熟地黃(各二兩半)。

上水煎服之。此病切忌,慎者三:一飲酒,二行房,三鹹食及麵食。

菝葜湯

治腎虛小便數而渴,並歌清瘦,形容又體虛,相逢惟是舌乾枯,上焦客熱下元冷涼,藥如何解,去除請公採取菝葜服,溫脾補腎藥中殊,一一志心依此服,上下和平渴自無。

菝葜(一兩,銼如豆大)。

上用水二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旦中暮各一服。覺減則日二服,後以藥調補。此方在腎瀝湯方前。

白話文:

消渴水:取藥材研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先取三大碗水,加入二兩二十年以上的老瓦片(敲碎成皂角大小),煮至剩下一碗半,去瓦片,加入藥粉、十片生薑、一個紅棗,再煎至二大盞,過濾藥渣,放溫後飲用,口渴時隨時飲用,多喝無妨。

黃耆散:治療腎虛導致心神煩悶,小便白濁。黃耆、麥門冬、茯神、龍骨、栝蔞根、熟地黃、桑螵蛸、白石脂、澤瀉(各一兩)、甘草(三分)。將藥材研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半中盞水,加入半片生薑、三個紅棗,煎至六分,過濾藥渣,空腹溫服。

鐵粉湯:治療消渴不止,心神煩亂。鐵粉(一兩)、麥門冬(二兩)、牡蠣、知母(各一兩)、黃連、苦參、栝蔞根(各二兩)、金箔(一百片)、銀箔(二百片)。將藥材研成細粉,與鐵粉混合研磨均勻,不拘時辰,用清粥送服一錢。

金箔鉛丹丸:治療消渴不止。金箔(一百片)、銀箔(二百片)、鉛丹、麥門冬、牡蠣、知母(各一兩)、黃連、栝蔞根、苦參(各二兩)。將藥材研成粉末,用栝蔞汁和成丸藥(夏季則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十丸,飯後用米湯送服,每日服用二次,當天應見效。連服十天,之後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每日服用一次即可。服藥後若出現腹痛,可用厚朴六錢、陳皮一分、生薑六錢,切碎,加水二升煎至半升,溫服,然後用溫水或米粥壓服,腹痛消除後,即可停止此法。

腎氣丸:治療腎氣不足,日漸消瘦,呼吸短促,身體沉重、耳鳴,小便頻數混濁,口渴想喝水,腰腿無力,行走困難。熟地黃(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牡丹皮、澤瀉、茯苓(各三兩)、附子、肉桂(各二兩)。將藥材研成細粉,用煉蜜和成丸藥,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酒送服。

鉛丹散:治療消渴,小便頻數,兼治消渴症。鉛丹、胡粉(各三分)、栝蔞根、甘草(各八分)、澤瀉、石膏、白石脂、赤石脂(各三分)。將八味藥材研磨,用水送服,每次服用方寸匕(約為一湯匙),每日三次。一年病史者,服用一天即可見效;二年病史者,服用兩天即可見效;口渴嚴重者,晚上可服用兩次。若服用後腹痛,可改作丸藥服用,每次十丸,藥量過多易導致腹痛。

菟絲子散:治療腎虛導致小便白濁或尿失禁。菟絲子、黃連、肉蓯蓉、五味子(各一兩)、蒲黃、雞胚胵中黃皮(各一兩半)、磁石(半兩)。將藥材研成細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飯前用粥送服。

人參鹿茸丸:治療腎虛導致小便頻數、白濁,並伴有疲倦欲睡。鹿茸、肉蓯蓉(各一兩半)、黃芩、人參、土瓜根(各三分)、雞胚胵(十個)、菟絲子(三兩)。將藥材研成細粉,用煉蜜和勻,反覆搗三百至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黃耆湯:治療消渴、退熱,適用於男子消渴,小便量多(如飲水一斗,小便即是一斗)者,需先服用腎氣丸補虛損,飯後再服用此藥。黃耆、茯神、栝蔞根、人參、甘草(各一兩半)、麥門冬、熟地黃(各二兩半)。水煎服。此病忌酒、房事、鹹食及麵食。

菝葜湯:治療腎虛導致小便頻數且口渴,並伴有消瘦、體虛、舌乾等症狀,屬上焦燥熱,下元虛寒者。菝葜(一兩,切成豆子大小)。加水二盞半,煎至八分,過濾藥渣,溫服,早晚各一次。若症狀減輕,則每日服用二次,之後再用藥調理。此方應在腎瀝湯方之前服用。